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电场不均匀系数对SF_(6)/N_(2)混合气体负直流电晕电流脉冲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12
1
作者
何彦良
丁未
+1 位作者
孙安邦
张冠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124-3134,共11页
为了研究SF_(6)/N_(2)混合气体负直流电晕电流脉冲特性,建立SF_(6)/N_(2)混合气体二维轴对称针-板几何模型,对不同电场不均匀系数下的负直流电晕放电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将放电过程中正离子、负离子和电子的连续性方程与泊松方程耦合,...
为了研究SF_(6)/N_(2)混合气体负直流电晕电流脉冲特性,建立SF_(6)/N_(2)混合气体二维轴对称针-板几何模型,对不同电场不均匀系数下的负直流电晕放电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将放电过程中正离子、负离子和电子的连续性方程与泊松方程耦合,研究负电晕电流脉冲的形成机制,分析了电场不均匀系数对带电粒子变化过程和电流脉冲特征参数的影响,并通过针-板模型电晕放电实验平台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电流脉冲形成过程中,电子数密度远小于离子数密度,且正离子数密度大于负离子数密度;每个电流脉冲对应一个负离子云的形成和迁移,随着电场不均匀系数减小,由于针电极和负离子云之间的静电排斥,负电晕会呈现先偏离针尖发展、而后又向针尖回移的趋势;电流脉冲幅值整体呈增大趋势,初始电流脉冲宽度增大,脉冲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增长,同时脉冲重复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直流电晕
电流脉冲
电场不均匀系数
SF_(6)/N_(2)
混合气体
针-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组合空气间隙放电路径选择性试验
被引量:
7
2
作者
王万昆
蓝磊
+3 位作者
安韵竹
王羽
文习山
鄂盛龙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800-3808,共9页
为了研究空气间隙放电路径发展的分散性和随机性,分别对棒–棒间隙、棒–双棒组合间隙击穿特性,放电路径选择特性及放电路径发展随机特性开展研究。试验中考虑了下棒电极头部形状和下棒电极布置方式的影响,并通过静电场仿真计算分析间...
为了研究空气间隙放电路径发展的分散性和随机性,分别对棒–棒间隙、棒–双棒组合间隙击穿特性,放电路径选择特性及放电路径发展随机特性开展研究。试验中考虑了下棒电极头部形状和下棒电极布置方式的影响,并通过静电场仿真计算分析间隙电场不均匀系数对50%放电电压的影响,以及下棒电极头部周围静电场强度对放电路径选择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了电极表面放电初始发展角θ,以表征高压棒电极表面放电发展随机特性。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间隙距离为0.4~1.2 m时,间隙电场不均匀系数越大,间隙50%放电电压越低。间隙距离相同情况下,下棒电极头部曲率越大,头部周围场强越大,越容易产生迎面流注,则被击中的概率越大;间隙距离对放电路径选择性有影响,下棒电极头部形状相同的情况下,间隙距离越小,该间隙下棒电极头部周围电场强度越大,越容易产生上行流注,则被击中的概率越大。空气间隙距离增大会减少下棒电极对高压棒电极放电初始发展方向的约束力,高压棒电极头部表面下行流注的发展方向随机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放电电压
放电路径选择性
电场
强度
电场不均匀系数
放电初始发展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场不均匀系数对SF_(6)/N_(2)混合气体负直流电晕电流脉冲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12
1
作者
何彦良
丁未
孙安邦
张冠军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124-3134,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716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xtr042019009,PY3A083)资助项目。
文摘
为了研究SF_(6)/N_(2)混合气体负直流电晕电流脉冲特性,建立SF_(6)/N_(2)混合气体二维轴对称针-板几何模型,对不同电场不均匀系数下的负直流电晕放电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将放电过程中正离子、负离子和电子的连续性方程与泊松方程耦合,研究负电晕电流脉冲的形成机制,分析了电场不均匀系数对带电粒子变化过程和电流脉冲特征参数的影响,并通过针-板模型电晕放电实验平台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电流脉冲形成过程中,电子数密度远小于离子数密度,且正离子数密度大于负离子数密度;每个电流脉冲对应一个负离子云的形成和迁移,随着电场不均匀系数减小,由于针电极和负离子云之间的静电排斥,负电晕会呈现先偏离针尖发展、而后又向针尖回移的趋势;电流脉冲幅值整体呈增大趋势,初始电流脉冲宽度增大,脉冲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增长,同时脉冲重复率减小。
关键词
负直流电晕
电流脉冲
电场不均匀系数
SF_(6)/N_(2)
混合气体
针-板模型
Keywords
Negative DC corona
current pulse
electric field non-uniformity coefficient
SF_(6)/N_(2)gas mixtures
needle-to-plane model
分类号
TM851 [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组合空气间隙放电路径选择性试验
被引量:
7
2
作者
王万昆
蓝磊
安韵竹
王羽
文习山
鄂盛龙
机构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出处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800-3808,共9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60624)~~
文摘
为了研究空气间隙放电路径发展的分散性和随机性,分别对棒–棒间隙、棒–双棒组合间隙击穿特性,放电路径选择特性及放电路径发展随机特性开展研究。试验中考虑了下棒电极头部形状和下棒电极布置方式的影响,并通过静电场仿真计算分析间隙电场不均匀系数对50%放电电压的影响,以及下棒电极头部周围静电场强度对放电路径选择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了电极表面放电初始发展角θ,以表征高压棒电极表面放电发展随机特性。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间隙距离为0.4~1.2 m时,间隙电场不均匀系数越大,间隙50%放电电压越低。间隙距离相同情况下,下棒电极头部曲率越大,头部周围场强越大,越容易产生迎面流注,则被击中的概率越大;间隙距离对放电路径选择性有影响,下棒电极头部形状相同的情况下,间隙距离越小,该间隙下棒电极头部周围电场强度越大,越容易产生上行流注,则被击中的概率越大。空气间隙距离增大会减少下棒电极对高压棒电极放电初始发展方向的约束力,高压棒电极头部表面下行流注的发展方向随机性增强。
关键词
50%放电电压
放电路径选择性
电场
强度
电场不均匀系数
放电初始发展角
Keywords
50% discharge voltage
selectivity of discharge path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the non-uniform coefficient of electric field
angle of discharge path initiation
分类号
TM863 [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电场不均匀系数对SF_(6)/N_(2)混合气体负直流电晕电流脉冲特性的影响
何彦良
丁未
孙安邦
张冠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组合空气间隙放电路径选择性试验
王万昆
蓝磊
安韵竹
王羽
文习山
鄂盛龙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