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高电压传输比的BMC和BBMC矩阵变换器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建林 岳舟 +2 位作者 张小平 柳莎莎 刘魏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85-91,共7页
提出了2种具有高电压传输比的新型矩阵变换器,根据逆变侧主电路拓扑结构的不同,将其分别称为Boost矩阵变换器(BMC)和Buck-Boost矩阵变换器(BBMC)。介绍了这2种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阐述了滑模控制器和双闭环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提出了2种具有高电压传输比的新型矩阵变换器,根据逆变侧主电路拓扑结构的不同,将其分别称为Boost矩阵变换器(BMC)和Buck-Boost矩阵变换器(BBMC)。介绍了这2种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阐述了滑模控制器和双闭环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最后通过仿真证明了该新型电路结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电路能实现电压传输比和输出频率的任意调节,且波形失真度小,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矩阵变换器(CMC)电压传输比低的固有缺陷,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st矩阵变换器 buck—boost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滑模控制 双闭环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交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郭有贵 喻寿益 朱建林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482-3485,共4页
针对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调制策略。借助矩阵变换器间接变换法的基本思路,虚拟整流过程中,采用输入电流的空间矢量调制;虚拟逆变过程中,采用输出电压空间矢量过调制模式I,然后,消除中间直流环节,得到交-交矩... 针对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调制策略。借助矩阵变换器间接变换法的基本思路,虚拟整流过程中,采用输入电流的空间矢量调制;虚拟逆变过程中,采用输出电压空间矢量过调制模式I,然后,消除中间直流环节,得到交-交矩阵变换器的控制策略。着重对输出电压空间矢量过调制模式I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有关具体的控制算法以及电压传输比与调制系数的关系式等,由计算可知,电压传输比可以提高到0.91。最后,运用MATLAB语言进行了建模,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这种新颖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空间矢量调制 过调制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的新型调制策略 被引量:10
3
作者 郭有贵 喻寿益 朱建林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电压传输比一直是制约矩阵变换器工业化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调制策略使电压传输比突破0.866.本文提出了一种调制策略,可以使电压传输比超过0.866,最大达到0.955.首先把矩阵变换器的变换过程虚拟为整流和逆变两个环节... 电压传输比一直是制约矩阵变换器工业化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调制策略使电压传输比突破0.866.本文提出了一种调制策略,可以使电压传输比超过0.866,最大达到0.955.首先把矩阵变换器的变换过程虚拟为整流和逆变两个环节.整流阶段,采用输入电流空间矢量调制;逆变阶段,采用输出电压空间矢量过调制模式Ⅱ.接着消除中间直流环节,得到直接的交-交变换器.着重对逆变阶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算法,并推导出电压传输比的公式.最后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调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压传输比,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但增加了谐波,必须采取滤波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空间矢量 调制 过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高电压传输比且能抵御非正常输入的Z-源双级矩阵变换器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卫章 钟彦儒 孙向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1-28,共8页
针对传统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和输出性能易受非正常输入影响的两个固有缺陷,提出一种Z-源双级矩阵变换器(Z-source two-stage matrix converter,ZSTSMC)及其调制方法。利用Z-源网络的升压特性以提高电压传输比,通过Z-源网络电容... 针对传统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和输出性能易受非正常输入影响的两个固有缺陷,提出一种Z-源双级矩阵变换器(Z-source two-stage matrix converter,ZSTSMC)及其调制方法。利用Z-源网络的升压特性以提高电压传输比,通过Z-源网络电容电压闭环对直通因子进行自适应地调节,从而有效抑制非正常输入对输出性能的影响。闭环控制中采用一种非线性PID算法,削弱了Z-源网络表现出的非最小相位特性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了系统动态性能和抗扰能力。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拓扑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源双级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非正常输入 闭环控制 非最小相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uasi-Z源矩阵式变换器电压传输比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魏萍 李波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39,共5页
为了克服传统矩阵式变换器电压传输比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Quasi-Z源网络的单相矩阵式变换器电路拓扑。采用Quasi-Z源电路拓扑的单相矩阵式变换器的优势在于:在升压的模式下,可以使变换器的电压传输比大于1;允许变换器桥臂瞬间短... 为了克服传统矩阵式变换器电压传输比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Quasi-Z源网络的单相矩阵式变换器电路拓扑。采用Quasi-Z源电路拓扑的单相矩阵式变换器的优势在于:在升压的模式下,可以使变换器的电压传输比大于1;允许变换器桥臂瞬间短路或开路,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在不同输出频率下,通过改变占空比可以得到幅值可控的输出电压波形。本文首先对单相Quasi-Z源矩阵式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模式进行分析;给出了单相Quasi-Z源矩阵式变换器的状态方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其电压传输比公式。最后通过PSIM电力电子仿真软件来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si-Z源网络 电压传输比 占空比 单相矩阵式变换器 PSIM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功功率及电压传输比可调的新型矩阵变换器研究
6
作者 谭甲凡 岳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69,共3页
文章推导了基于Boost电路的交-直-交矩阵变换器BoostMC相关的数学模型,讨论了Boost电路的不连续导通(DCM)工作模式,分析了电路拓扑结构,研究了整流侧、逆变侧和中间升压电路的控制策略。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电压... 文章推导了基于Boost电路的交-直-交矩阵变换器BoostMC相关的数学模型,讨论了Boost电路的不连续导通(DCM)工作模式,分析了电路拓扑结构,研究了整流侧、逆变侧和中间升压电路的控制策略。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电压传输比可达到1.0以上,输出电压波形非常接近正弦波,谐波含量增加不多,且主要为开关频率附近的高次谐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阵变换器 BOOST电路 无功功率 电压传输比 谐波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高电压传输比的新型Cuk矩阵变换器
7
作者 张小平 朱建林 +2 位作者 唐华平 张炳根 柳莎莎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第4期78-83,共6页
对传统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称为Cuk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结构。介绍了该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推导了其电压传输比与占空比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所采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的基... 对传统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称为Cuk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结构。介绍了该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推导了其电压传输比与占空比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所采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的基本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对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拓扑结构能实现输出电压和频率的任意调节,其电压传输比可大于1,也可小于1,且直接输出标准的正弦波而无需滤波环节,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k矩阵变换器 电路拓扑 电压传输比 双闭环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压互感器的宽频电压测量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鸣 朱豪帅 +4 位作者 邹滨阳 司马文霞 冯宇 赵晓林 张宇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47-2266,共20页
随着高比例的新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电力系统中会出现具有宽频带、高幅值的宽频电压,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威胁。电压互感器作为变电站中应用最广泛的电压测量装置,其在测量宽频电压时存在较大误差,无法为宽频振荡... 随着高比例的新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电力系统中会出现具有宽频带、高幅值的宽频电压,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威胁。电压互感器作为变电站中应用最广泛的电压测量装置,其在测量宽频电压时存在较大误差,无法为宽频振荡相关研究提供准确的电压信息。鉴于此,该文首先介绍了宽频电压传感原理,并将现有宽频电压测量方法分为物理空间直接测量法和数字空间间接测量法;然后,阐述了电压互感器测量特性,并从传感原理、研究进展、适用范围等方面介绍了基于电压互感器的结构改造法和反演补偿法;最后,对两种宽频电压测量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与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电网宽频电压测量方法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电压测量 电压互感器 电压传输特性 电压波形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调制矩阵变换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及谐波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朱建林 张建华 +2 位作者 郭有贵 罗伟斌 刘魏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0-113,共4页
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不大于0.866,是制约矩阵变换器发展的最重要因数之一,因此提高电压传输比的控制策略成为研究热点。矩阵变换器过调制方法在有些文献中提及,但论述简单,并没有实验证明。该文采用过调制方法来提高电压传输比,阐明了... 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不大于0.866,是制约矩阵变换器发展的最重要因数之一,因此提高电压传输比的控制策略成为研究热点。矩阵变换器过调制方法在有些文献中提及,但论述简单,并没有实验证明。该文采用过调制方法来提高电压传输比,阐明了这种方法的实质,并通过仿真实验和物理样机实验证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分析了过调制时的电压传输特性及其谐波分布,其最大电压传输比可达到1.0左右。过调制模式Ⅰ其谐波含量不大,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电压传输比可达0.955。过调制模式Ⅱ则有较大的谐波含量,需加以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阵变换器 空间电压矢量 六阶梯波 电压传输比 过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导开关Blumlein型脉冲网络电压传输效率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勋 邓建军 +2 位作者 刘金锋 刘宏伟 李洪涛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502-2506,共5页
为了在高阻负载上获得高效率的重复频率平顶高压脉冲输出,开展了影响基于光导开关的Blumlein型脉冲形成网络电压传输效率因素的初步实验研究。以陶瓷电容、铝条和GaAs光导开关构成全固态Blumlein型脉冲形成网络(BPFN),采用气体间隙进行... 为了在高阻负载上获得高效率的重复频率平顶高压脉冲输出,开展了影响基于光导开关的Blumlein型脉冲形成网络电压传输效率因素的初步实验研究。以陶瓷电容、铝条和GaAs光导开关构成全固态Blumlein型脉冲形成网络(BPFN),采用气体间隙进行了设计参数的验证实验,在匹配负载上研究了光导开关工作场强、激光触发能量与BPFN电压转换效率的关系。设计的BPFN阻抗7.8Ω,电长度32.6ns,实验表明光导开关较高的导通电阻是影响PCSS-BPFN电压传输效率的主要因素。当触发激光能量30.4mJ,工作场强25.1kV/cm时,获得电压效率83.2%,相应最小导通电阻1.89Ω;在触发激光能量3.5mJ时,为了使阻抗为7.8Ω的BPFN在匹配负载上达到75%以上电压传输效率,应至少使光导开关工作场强为25.1kV/cm,相应最小导通电阻2.88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umlein 型脉冲形成网络 光导开关 电压传输效率 非线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输电压开关理论的单栅极SET电路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章专 申屠粟民 魏齐良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93-296,共4页
在分析了单电子晶体管(SET)的I-V特性后,通过对SET背景电荷的设置,使之具有类似PMOS或NMOS的电学特性;同时将传输电压开关理论引入到SET的电路设计中,并用单栅极SET实现了该理论的基本运算电路.随后以异或门和一位比较器为例,利用这些... 在分析了单电子晶体管(SET)的I-V特性后,通过对SET背景电荷的设置,使之具有类似PMOS或NMOS的电学特性;同时将传输电压开关理论引入到SET的电路设计中,并用单栅极SET实现了该理论的基本运算电路.随后以异或门和一位比较器为例,利用这些基本运算电路,进行了基于SET的开关级电路设计.最后,利用Pspice软件验证了所设计的电路逻辑功能正确,设计方法可行;电路的输入输出高低电平一致,具有良好的电压兼容性,易于级联.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互补结构设计的SET电路相比,基于开关级设计的SET电路具有结构简单、功耗低、延迟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电子晶体管 传输电压开关理论 异或门 比较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压控制的可线性调谐第二代电流传输器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树祥 何小莲 岑明灿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8-173,共6页
由于可调谐第二代电流传输器调谐因子较窄以及电流控制的第二代电流传输器X端内部可控电阻r、受温度影响很大的问题,对可调谐的第二代电流传输器进行研究。引入2个电流增益可控的共源共栅电流镜放大电路和1个电压-电流转换器,提出了... 由于可调谐第二代电流传输器调谐因子较窄以及电流控制的第二代电流传输器X端内部可控电阻r、受温度影响很大的问题,对可调谐的第二代电流传输器进行研究。引入2个电流增益可控的共源共栅电流镜放大电路和1个电压-电流转换器,提出了一种由电压控制的可线性调谐的第二代电流传输器,使电流增益能够通过外部电压之比连续可调谐。在3.3V供电电源条件下,采用TSMC0.35μm CMOS工艺参数对其进行Spectre模拟,结果表明,电压增益(v、/vy)及电流增益(ix/iz)的-3dB带宽分别为400和101~412MHz,电流增益调谐因子0≤k≤10.8,电路总谐波失真在3%以内.电路静态功耗为3.2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放大器 电压控制 线性可调谐 第二代电流传输 调谐因子 电压控制的第二代电流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考电压修正的双级矩阵变换器Delta-Sigma调制
13
作者 周湛清 谢琦坤 +2 位作者 马朝磊 薛凌月 史婷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70-3081,共12页
Delta-Sigma调制(DSM)可在无需随机过程统计特性和复杂谐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托其过采样特性实现电力电子变换器变频调制。双级矩阵变换器(TSMC)作为一种理想的“全硅”交-交变换器,若能够将DSM引入TSMC,可进一步优化其电磁干扰(EMI)... Delta-Sigma调制(DSM)可在无需随机过程统计特性和复杂谐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托其过采样特性实现电力电子变换器变频调制。双级矩阵变换器(TSMC)作为一种理想的“全硅”交-交变换器,若能够将DSM引入TSMC,可进一步优化其电磁干扰(EMI)水平和运行效率,但TSMC的直流链电压波动问题导致TSMC-DSM策略难以直接实现。针对TSMC-DSM实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参考电压修正的DSM策略。在所提方法中,通过解析TSMC整流级调制过程,将逆变级参考电压按照整流级矢量作用顺序进行修正,并依次获得各扇区参考电压修正系数。最后,在两相坐标系下分别构建两个DSM调制器,并将修正后的逆变级电压参考值引入DSM调制器以实现高性能TSMC-DSM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能够对输出电压、电流频谱进行合理整形以减少系统对外部的电磁干扰,同时具备优良的电压传输比和动态调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级矩阵变换器 DELTA-SIGMA调制器 电压传输比 双空间矢量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离源矩阵变换器的PMSM无源-复叠螺旋滑模控制策略
14
作者 程启明 罗力珲 +3 位作者 沈治超 王为涛 张梁 王海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24-3637,I0030,共15页
为了改进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驱动系统以及传统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方法存在电机的转速和转矩动态响应慢、系统抗干扰性弱、抖振大等问题,提出基于无源-复... 为了改进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驱动系统以及传统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方法存在电机的转速和转矩动态响应慢、系统抗干扰性弱、抖振大等问题,提出基于无源-复叠螺旋滑模控制(passive-based controlcascade spiral sliding-mode control,PBC-CSSMC)策略分离源矩阵变换器(split source matrix converter,SSMC-PMSM)驱动系统。传统矩阵变换器的电压传输比(voltage transfer ratio,VTR)最高仅为0.866,为提高VTR,该文采用分离源网络升压结构来代替双级矩阵变换器中间的支流链路部件,从而得到SSMC。在PMSM的矢量控制中,转速环、电流环分别采用CSSMC、PBC代替PID控制,设计SSMC-PMSM控制系统,并证明系统的稳定性。仿真与实验的结果表明,基于该控制策略的SSMC-PMSM驱动系统能够使PMSM稳定运行在额定转速,具有电磁转矩脉动小、抗干扰能力强和动态响应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源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永磁同步电机 复叠螺旋滑模控制 无源控制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绝缘GaAs光电导开关线性传输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施卫 徐鸣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0,42,共3页
实验研究了具有微带同轴联结方式的横向GaAs光电导开关 (触发光源用波长 10 6 4nm、脉宽 15ns的Nd :YAG激光器 ,电极间隙为 2 .8和 4mm)在线性工作模式下的瞬态电压传输效率 (它在开关偏置电压一定时随触发光能量的增加而提高 ,最高可达... 实验研究了具有微带同轴联结方式的横向GaAs光电导开关 (触发光源用波长 10 6 4nm、脉宽 15ns的Nd :YAG激光器 ,电极间隙为 2 .8和 4mm)在线性工作模式下的瞬态电压传输效率 (它在开关偏置电压一定时随触发光能量的增加而提高 ,最高可达 93% ) ,并观察到了输出电压波形的双极性现象 ,还用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开关的电压传输特性 ,理论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绝缘GaAs光电导开关 线性传输特性 电压传输特性 等效电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换流器损耗与电压等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荣飞 王亚洲 +3 位作者 饶宏 周保荣 李鸿鑫 李文君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8-55,共8页
柔性直流输电一般采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换流器损耗是衡量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推导了MMC子模块的通态损耗解析表达式、开关损耗解析表达式。从表达式可以看出,换流器损耗不仅与MMC子模块数量有关,还与柔性直流输电... 柔性直流输电一般采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换流器损耗是衡量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推导了MMC子模块的通态损耗解析表达式、开关损耗解析表达式。从表达式可以看出,换流器损耗不仅与MMC子模块数量有关,还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容量、电压等级有关。详细分析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容量与电压等级对换流器损耗的影响规律,得出了保证损耗最低的换流器输电电压等级的选取方式。仿真算例表明,采用所提方法确定的电压等级可以保证MMC换流器具有更低的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柔性直流输电 传输电压 换流器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算放大器做电压比较器的实验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明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5年第2期39-41,共3页
就运算放大器做电压比较器实验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力图通过实验中观察到与理想情况出现差别的现象的分析,阐明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加强理论和实验的联系,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关键词 运算放大器 电压比较器 电压传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传输线结构负折射材料的带隙深度计算
18
作者 王素玲 苏本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1-44,共4页
详细分析了C-L周期性结构的一个单元的传输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单元的周期性结构的透射系数S21与电容电感之间的关系,定性分析了一维周期性结构的C-L网络的电磁特性产生的物理机制,给出了带隙产生的物理根源,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 详细分析了C-L周期性结构的一个单元的传输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单元的周期性结构的透射系数S21与电容电感之间的关系,定性分析了一维周期性结构的C-L网络的电磁特性产生的物理机制,给出了带隙产生的物理根源,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周期性网络 电压传输系数 阻抗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离源矩阵变换器的PMSM无源动态演化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启明 罗力珲 +3 位作者 沈治超 王为涛 张梁 王海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0-2041,共12页
为了改进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系统及其PID控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无源动态演化控制策略,并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和分离源矩阵变换器(split source matrix con-verter,SSMC)中。为打破传统... 为了改进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系统及其PID控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无源动态演化控制策略,并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和分离源矩阵变换器(split source matrix con-verter,SSMC)中。为打破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0.866的限制,采用电感、电容和3个二极管代替了双级矩阵变换器中间的支流链路部件,并且证明了分离源网络的升压能力。另外,在矢量控制中,永磁同步电机的转速外环和电流内环都使用了传统PID控制器,但由于PID控制器的参数调节比较困难、控制精度不高、超调量较大和抗干扰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基于动态演化理论和无源理论的控制策略,设计了分离源矩阵变换器和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基于互联和阻尼分配(the interconnection and damping assignment,IDA)的无源控制器(passivity-based control,PBC)和动态演化控制器(dynamic evolution controller,DEC)。仿真与实验的结果表明,基于该控制策略的SSMC-PMSM驱动系统能够使永磁同步电机稳定运行在额定转速,并且具有稳定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和动态响应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源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永磁同步电机 无源理论 动态演化理论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离源的高增益矩阵变换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启明 张昕 +2 位作者 程尹曼 赖宇生 沈章平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3,共7页
针对矩阵变换器(MC)存在的电压传输比限制以及现有升压型MC结构元件多、调制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离源型矩阵变换器(SS-MC)。该结构采用电感、电容和3个二极管替代了双级MC中间的直流链路部件,从而构成分离源升压网络,避免了... 针对矩阵变换器(MC)存在的电压传输比限制以及现有升压型MC结构元件多、调制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离源型矩阵变换器(SS-MC)。该结构采用电感、电容和3个二极管替代了双级MC中间的直流链路部件,从而构成分离源升压网络,避免了配置额外的直通占空比。对SS-MC的拓扑结构和分离源网络升压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采用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策略,并针对SVPWM的缺点提出了基于充电预测的模型预测控制(CPB-MPC)策略。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SS-MC结构使用常规的SVPWM即可达到较高的电压传输比,但无源元件会存在较大的纹波;使用CPB-MPC策略可以有效抑制纹波,提高MC的输出电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阵变换器 电压传输比 分离源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模型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