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碘循环中电化学Bunsen反应特性研究
1
作者 应芝 张彦威 +3 位作者 周俊虎 刘建忠 王智化 岑可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1,共6页
为了探讨电化学Bunsen反应特性,通过自主搭建实验系统,研究Nafion 115膜在电池中的传输特性、两极酸溶液浓缩规律以及膜两侧的溶液交叉污染。结果表明;提高电流密度,膜的质子传递数和水渗透系数均减小,H_2SO_4和HI浓度增加;温度升高,质... 为了探讨电化学Bunsen反应特性,通过自主搭建实验系统,研究Nafion 115膜在电池中的传输特性、两极酸溶液浓缩规律以及膜两侧的溶液交叉污染。结果表明;提高电流密度,膜的质子传递数和水渗透系数均减小,H_2SO_4和HI浓度增加;温度升高,质子传递数快速降低,而水渗透系数增加,即膜的传输特性变差,HI浓度明显降低,H_2SO_4浓度则增大;增加I_2/HI物质的量之比,水渗透系数和H_2SO_4浓度持续增大,而HI浓度降低。提高电流密度、温度或I_2/HI比时,均可促进杂质的迁移,即加重交叉污染。可见,适当控制电流密度、降低温度和I_2/HI物质的量之比,有利于实现最佳的电化学Bunsen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化学硫碘循环 电化学bunsen反应 质子交换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式电化学反应器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2
作者 陶玲 杨埴 +3 位作者 任汉儒 杨莉萍 吕麦蓉 任珺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0,共6页
将穿透式电化学反应器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阳极极板材料、极板间距、污水循环流量、氯离子浓度和电流密度对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锡锑钛网、铱钽钛网两种电极,钌铱钛网作为阳极时反应器的生活... 将穿透式电化学反应器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阳极极板材料、极板间距、污水循环流量、氯离子浓度和电流密度对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锡锑钛网、铱钽钛网两种电极,钌铱钛网作为阳极时反应器的生活污水处理效果最好。污水循环流量对NH_(4)^(+)-N和COD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NH_(4)^(+)-N和COD的去除率与氯离子浓度、电流密度成正比,其他条件不变时,氯离子质量浓度从500 mg/L增加到900 mg/L,NH_(4)^(+)-N和COD去除率从22.82%、31.30%增加到96.36%、73.02%。电流密度从5 mA/cm^(2)增加到30 mA/cm^(2)NH_(4)^(+)-N与COD去除率分别从18.58%、44.20%增加到100%、73.58%。氯离子质量浓度较高时,提高电流密度,能在短时间内生达到快速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目标,氯离子质量浓度为700 mg/L,电流密度在25 mA/cm^(2)时,NH_(4)^(+)-N和COD去除率能达到92.46%和69.36%,去除单位质量NH_(4)^(+)-N的能耗为23 k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穿透式电化学反应 NH_(4)^(+)-N 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反应的软土电渗界面电阻试验研究
3
作者 胡浩 甘淇匀 +3 位作者 周建 马郁春 蒋熠诚 朱则铭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共9页
针对电渗加固软土地基能耗高、黏土-电极界面电势损失大的问题,从电化学反应角度出发,研究电极反应对界面电阻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制的一维电渗固结装置,开展电极材料和通电模式两大关键因素的室内试验,研究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铁、... 针对电渗加固软土地基能耗高、黏土-电极界面电势损失大的问题,从电化学反应角度出发,研究电极反应对界面电阻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制的一维电渗固结装置,开展电极材料和通电模式两大关键因素的室内试验,研究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铁、铝和铜4种不同电极在持续通电条件下的黏土-电极界面电阻变化趋势,并研究间歇通电、反转通电两种优化通电策略的电化学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电极反应改变了界面电化学特性,通过影响界面电阻进而影响电渗排水速率;界面电阻增长迅速是导致电渗高能耗的原因之一,阳极界面电阻受电极反应影响明显,长期通电情况下,电动土工合成材料电极阳极界面电阻较小,而在浓差电阻和表面膜阻的共同影响下,金属电极阳极界面电阻较大;采用优化通电模式有利于缓解界面极化现象,抑制界面电阻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法 界面电阻 电极反应 试验研究 地基处理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介质中腐植酸电化学氧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冯晴晴 何德民 +1 位作者 范玉强 关珺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3,共7页
采用三电极体系的H型隔膜电解池对腐植酸(humic acid,HA)在碱性条件下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温度、阳极电位、碱液质量浓度对电化学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A电化学氧化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活化能为19.94 kJ/mol... 采用三电极体系的H型隔膜电解池对腐植酸(humic acid,HA)在碱性条件下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温度、阳极电位、碱液质量浓度对电化学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A电化学氧化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活化能为19.94 kJ/mol,各反应条件对HA进一步氧化成高附加值的煤酸(CA)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各反应条件下的氧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温度影响分子间键能和双电层充放电速率;阳极电位影响相应的电流密度,进而影响电子转移效率;碱液质量浓度改变溶液的电导性。HA电化学氧化后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可为进一步研究煤电化学氧化这一复杂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碱性 电化学氧化 动力学 反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分电化学质谱测定石墨在析氧反应中的结构腐蚀
5
作者 刘洋 卢珊珊 +1 位作者 史艳梅 王雨婷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471,I0001,共8页
电催化析氧反应(OER)不仅是电解水制氢的半反应,也是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氮气还原、硝酸根还原、有机小分子还原、金属-空气电池的重要半反应。OER过程是通过四电子机制驱动的。由于OER自身缓慢而复杂的动力学及其自带的强氧化特性,研... 电催化析氧反应(OER)不仅是电解水制氢的半反应,也是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氮气还原、硝酸根还原、有机小分子还原、金属-空气电池的重要半反应。OER过程是通过四电子机制驱动的。由于OER自身缓慢而复杂的动力学及其自带的强氧化特性,研究电催化材料在OER中的氧化重构规律及其催化机制,对于提高析氧反应的效率意义重大。碳材料作为一类无金属电极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催化过程中,其价格低廉、储量丰富、活性、稳定性高,是一种有潜力的OER催化剂。碳材料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已被证明是OER的活性位点,但在更高的氧化电位下,由于缺乏对活性位点演化机制的认识,导致对碳材料OER性能的失活机制仍不清楚。正确识别出析氧条件下碳材料的活性位点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非原位的表征技术,如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等难以反映碳材料在工作条件下的催化状态。因此,本文以石墨作为模型材料,利用微分电化学质谱(DEMS)探究石墨在OER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研究测试过程中外加电压和电解液pH值对石墨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pH 0)、中性(pH 7)和碱性(pH 14)条件下,高纯石墨片均是先发生自身的氧化并产生氧化官能团;随着电位的增加,酸性、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的石墨阳极均在1.6 V vs.可逆氢电极(RHE)产生CO_(2)和CO,且CO_(2)产量逐渐增大;在酸性条件下,O_(2)的生成电位高于CO_(2),而碱性条件则相反。因此,在碱性条件下,高纯石墨片在一定的电位区间下可以作为OER催化剂使用。本工作不仅揭示了碳材料在电化学氧化条件下全pH值范围内的结构转化规律和相应的演化产物,也提出了碳材料作为OER催化剂时可行的电位操作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氧反应(OER) 石墨 微分电化学质谱(DEMS) 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介导胺再生CO_(2)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毛元豪 范会峰 +5 位作者 SAYD Sultan 方芙蓉 钟琦 余云松 吴小梅 张早校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89-4100,共12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浓度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现今最具应用潜力的有机胺化学吸收工艺的大范围推广仍受到高能耗问题的阻碍。以电化学介导胺再生CO_(2)捕集技术为代表的电化学碳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浓度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现今最具应用潜力的有机胺化学吸收工艺的大范围推广仍受到高能耗问题的阻碍。以电化学介导胺再生CO_(2)捕集技术为代表的电化学碳捕集技术避免了高温蒸汽的使用,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为低能耗碳捕集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本文介绍了电化学介导胺CO_(2)捕集技术在反应体系选择、系统模拟计算和高效反应器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其研究现状并指出其发展方向。随后进一步分析了电化学体系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领域更广泛交叉应用的潜力,提出电化学CO_(2)压缩机、电化学碳捕集还原一体化工艺流程。本综述将为推动电力驱动的低能耗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介导胺再生 碳捕集 铜-胺配合物 反应 电化学压缩机 CO_(2)电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水软化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航宇 徐斌成 王颖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1-505,共5页
综述了电化学水软化技术的发展前沿以及在工业用水和市政用水领域的应用优势,总结了阴极界面氢氧根的高效生成和利用是提升电化学水软化性能的关键。提出了离子传质受限和成核能垒过高是限制氢氧根利用率的核心因素,概述了流场设计和成... 综述了电化学水软化技术的发展前沿以及在工业用水和市政用水领域的应用优势,总结了阴极界面氢氧根的高效生成和利用是提升电化学水软化性能的关键。提出了离子传质受限和成核能垒过高是限制氢氧根利用率的核心因素,概述了流场设计和成核过程调控等应对策略。讨论了电化学水软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长期稳定性问题,指出了新型反应器开发及其运行模式创新有望促进电化学水软化技术在更多行业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水软化 氢氧根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脱合金调控铂基氧还原催化剂表面结构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徐伟洪 武晓梅 +1 位作者 柯小行 隋曼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8,共15页
铂基纳米结构催化剂因其高活性而成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最有应用前景的氧还原催化剂。电化学脱合金能够通过调节铂基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提升催化剂性能,并且兼具简单易行、低成本等优点,成为优化铂基催化剂的有效手段之一。重点介绍... 铂基纳米结构催化剂因其高活性而成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最有应用前景的氧还原催化剂。电化学脱合金能够通过调节铂基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提升催化剂性能,并且兼具简单易行、低成本等优点,成为优化铂基催化剂的有效手段之一。重点介绍电化学脱合金在铂基催化剂的微结构调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首先,对铂基氧还原催化剂的电化学脱合金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从纳米催化剂(组分、粒径、表面暴露晶面)和电化学脱合金条件(电位、扫描速率、气氛)两大方面分析了电化学脱合金在铂基催化剂微观结构调控中的机理,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铂基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透射电子显微学 电化学脱合金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氢化大豆油:基于碳载钯纳米花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9
作者 贾慧 李丹 +6 位作者 刘奕莹 孙周亮 吴星会 郭小杭 张凯丽 崔晶琪 郑环宇 《大豆科技》 2025年第3期32-39,共8页
文章系统探讨加入卡拉胶对钯纳米颗粒形貌及其晶体结构的影响,并探究以PdNFs/C为催化剂,利用电化学氢化反应器制备低反式脂肪酸氢化大豆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在抗坏血酸还原钯前驱体过程中引入卡拉胶,成功合成具有优异催化... 文章系统探讨加入卡拉胶对钯纳米颗粒形貌及其晶体结构的影响,并探究以PdNFs/C为催化剂,利用电化学氢化反应器制备低反式脂肪酸氢化大豆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在抗坏血酸还原钯前驱体过程中引入卡拉胶,成功合成具有优异催化活性的碳载钯纳米花(PdNFs/C)催化剂。此外,在膜电极制备温度为130℃,压力为0.3 MPa,氢化温度为50℃的条件下氢化180 min,完成反式脂肪酸含量为1.15%(86.58 I2 g/100 g)的氢化大豆油制备。与传统碳载铂在相同条件下制备氢化油相较,反式脂肪酸含量降低0.22%。以上结果表明,PdNFs/C可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油脂氢化催化剂助力油脂工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纳米花 电化学氢化反应 大豆油 工艺优化 反式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膜生物反应器强化污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史金卓 胡以松 +3 位作者 肖文倩 李松华 杨媛 田文瑞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41,共10页
电化学耦合膜生物反应器(EMBR)是新兴的污废水处理技术,除了能够高效去除常规污染物,EMBR在去除微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缓解抗生素抗性基因增殖、控制膜污染和回收生物能源与资源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综述了EMBR工艺的原理及特点、... 电化学耦合膜生物反应器(EMBR)是新兴的污废水处理技术,除了能够高效去除常规污染物,EMBR在去除微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缓解抗生素抗性基因增殖、控制膜污染和回收生物能源与资源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综述了EMBR工艺的原理及特点、污废水处理效能、能源与资源回收效果、膜污染控制和技术挑战。为了推动EMBR的工程应用,未来仍需开发具有高导电性、生物相容性的电极材料,优化反应器构型和操作条件,以持续提升对污废水的处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 电化学 污废水处理 膜污染控制 生物能源资源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三组分合成C-3位氰甲基取代的咪唑并[1,2-a]吡啶衍生物
11
作者 张杰 顾怡欣 +2 位作者 周东妮 周兆阳 朱磊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86-1594,共9页
在电化学条件下,以2-氨基吡啶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为底物,碘乙腈为氰甲基源,通过三组分串联反应,合成了一系列C-3位氰甲基取代的咪唑并[1,2-a]吡啶衍生物,产率范围54~78%。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 在电化学条件下,以2-氨基吡啶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为底物,碘乙腈为氰甲基源,通过三组分串联反应,合成了一系列C-3位氰甲基取代的咪唑并[1,2-a]吡啶衍生物,产率范围54~78%。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的表征确证。该方法无需咪唑并[1,2-a]吡啶骨架的预合成,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良好,具有较好的底物适用性和官能团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合成 氰甲基化 咪唑并[1 2-a]吡啶 三组分反应 串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置换反应制备石墨烯基纳米无定型锑复合阳极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容器的构筑 被引量:2
12
作者 米超林 秦玉莹 +6 位作者 黄欣莉 罗伊杰 张志薇 王成祥 石元昌 尹龙卫 王儒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27,共4页
锑(Sb),因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660 mAh·g^(-1))、较低储钠电位(0.5–0.8 V vs.Na/Na^(+))和较高的密度(6.68 g·cm^(-3))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钠离子电容器的阳极材料。然而,在Na^(+)脱嵌过程中,Sb电极会发生较大的... 锑(Sb),因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660 mAh·g^(-1))、较低储钠电位(0.5–0.8 V vs.Na/Na^(+))和较高的密度(6.68 g·cm^(-3))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钠离子电容器的阳极材料。然而,在Na^(+)脱嵌过程中,Sb电极会发生较大的体积变化,导致其容量快速衰减以及倍率性能变差,阻碍了Sb电极的实际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可用于制备锚定在具有碳涂层的二维石墨烯表面的无定型Sb纳米颗粒的电化学置换方法。所制备Sb/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典型的二维复合结构,可大幅增加与电解液界面接触面积,缩短离子扩散路径,促进离子迁移与电子转移。进一步利用该复合材料作为阳极,自制活性炭作为阴极,构建出一种新型钠离子电容器。研究证实,该钠离子电容器工作电压可达4.0 V,可输出140.75 Wh·kg^(-1)的最大能量密度和12.43 kW·kg^(-1)的最高功率密度。综上,该研究结果可为钠离子储能器件用高容量锑基阳极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锑基阳极 电化学置换反应 二维复合材料 钠离子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苄酯和亚磷酸苄酯衍生物与二氧化碳的电化学羧化反应
13
作者 刘晓菲 王贺 +3 位作者 陶力 任伟民 吕小兵 张文珍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76,共4页
二氧化碳是无毒、储量丰富、廉价易得的可再生能源,以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将其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比如羧酸化合物,对实现碳循环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二氧化碳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传统的二氧化碳参与的羧化反应... 二氧化碳是无毒、储量丰富、廉价易得的可再生能源,以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将其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比如羧酸化合物,对实现碳循环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二氧化碳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传统的二氧化碳参与的羧化反应通常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与经典的有机合成方法相比,有机电化学合成利用电能驱动反应,不需要额外的化学氧化剂或还原剂,是更安全、可持续和环保经济的有机合成方法。其中,碳卤键或碳杂键与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还原羧化反应可高效获得高附加值羧酸化合物。磷酸酯作为一种良好的离去基团广泛应用于众多有机合成反应。本文发展了在牺牲阳极及非牺牲阳极两种体系中磷酸苄酯和亚磷酸苄酯衍生物与二氧化碳的电化学羧化反应高效合成重要的芳基乙酸类化合物。该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官能团耐受性,高效且容易放大,为布洛芬、非诺洛芬等芳基乙酸类药物分子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绿色的合成方法。通过循环伏安实验和多组对照实验证实磷酸苄酯和亚磷酸苄酯底物在阴极还原生成的苄基自由基和碳负离子是反应关键中间体,同时也不能排除二氧化碳在阴极还原生成CO_(2)^(·-)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羧化反应 非牺牲阳极反应 二氧化碳 磷酸苄酯 芳基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中PMBA脱羧反应及界面水影响的电化学SERS研究
14
作者 秦海敬 贺乾军 +2 位作者 徐敏敏 袁亚仙 姚建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基于气-液界面自组装法和转移技术制备了负载Au纳米粒子单层膜的玻碳电极(Au MLF@GC),并将其用于离子液体-电化学体系界面过程现场的研究.以对巯基苯甲酸(PMBA)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催化脱羧生成苯硫酚(TP)反应为探针,采用电化学-表... 基于气-液界面自组装法和转移技术制备了负载Au纳米粒子单层膜的玻碳电极(Au MLF@GC),并将其用于离子液体-电化学体系界面过程现场的研究.以对巯基苯甲酸(PMBA)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催化脱羧生成苯硫酚(TP)反应为探针,采用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通过电位阶跃法研究了其在离子液体体系中的反应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亲水性离子液体[BMIm]BF_(4)/Au MLF@GC的零电荷电位(pzc)为−0.95 V,PMBA脱羧反应仅在pzc以正区间发生;通过SERS谱峰强度变化以二级反应拟合获得该反应的速率常数,发现其反应速率常数的对数与阶跃后电位呈线性关系;随着体系外加水的含量(摩尔分数)由0增至0.001和0.003,阶跃后发生脱羧反应的起始电位负移,且同一阶跃电位下反应速率常数随着外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电化学 脱羧反应速率常数 零电荷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的电化学重构用于高效的析氧反应
15
作者 孙正印 向俊英 +1 位作者 叶壮 章海霞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92-12200,共9页
铁(Fe)基电催化剂的表面重构对有效的析氧反应(OER)至关重要。首先通过一步水热法在泡沫铁(IF)基底上制备了钌(Ru)、硫(S)共掺杂的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片组装的纳米球花,随后通过电化学方法将S浸出,促进Fe_(3)O_(4)纳米片重构为... 铁(Fe)基电催化剂的表面重构对有效的析氧反应(OER)至关重要。首先通过一步水热法在泡沫铁(IF)基底上制备了钌(Ru)、硫(S)共掺杂的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片组装的纳米球花,随后通过电化学方法将S浸出,促进Fe_(3)O_(4)纳米片重构为FeOOH,形成IF基底上富含氧空位(Ov)的Ru掺杂FeOOH催化剂(Ru-FeOOH-Ov/IF)。FeOOH作为OER过程中的活性相,Ru掺杂和Ov的存在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本征活性,促进了水(H_(2)O)吸附和氧气(O_(2))气体释放。因此,获得的催化剂拥有优异的碱性电化学性能,在100和30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分别表现出270和311 mV的低过电位,以及300 h的长期电解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 电化学重构 析氧反应 氧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猪场污水运行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壮壮 刘崇涛 +4 位作者 吴厚凯 宋建超 李洋洋 陶秀萍 鞠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88-1895,共8页
针对目前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处理污水时存在严重的膜污染问题,结合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处理污水时可产生电能的特点,本研究耦合MBR与MFC,构建新型电化学膜生物反应器(Electrochemistry membrane... 针对目前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处理污水时存在严重的膜污染问题,结合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处理污水时可产生电能的特点,本研究耦合MBR与MFC,构建新型电化学膜生物反应器(Electrochemistry membrane bioreactor,EMBR),探讨EMBR处理猪场污水的可行性,并对比评价闭路和开路连接方式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闭路EMBR可连续稳定运行。产电性能方面,最大功率密度、内阻和库仑效率分别为62.7 mW·m^(-2)、229.1Ω和15.5%;污染物去除方面,闭路EMBR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为90.4%±0.5%、76.6%±1.8%、62.6%±1.6%和70.5%±3.4%,其中TN的去除率较开路EMBR系统显著提升了3.8%;膜污染减缓方面,闭路EMBR在其自身所产电场作用下可有效减缓膜污染,膜清洗周期较开路EMBR延长了30%。EMBR作为一种新兴污水处理技术,在高效去除猪场污水中污染物的同时可产生电能,并可利用自身所产电能原位减缓膜污染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膜生物反应 猪场 污水 产电性能 污染物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掺杂氧化铈体系H_(2)/CO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7
作者 林梅洁 米烁东 包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9-224,共16页
应用金属-稀土元素掺杂氧化铈阳极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低温化的重要策略之一。掺杂氧化铈自身的混合离子电子导体(MIEC)特性拓展了反应界面,也使得反应机理更为复杂。本文综述了金属-掺杂氧化铈体系H_(2)和CO的电化学氧化反应... 应用金属-稀土元素掺杂氧化铈阳极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低温化的重要策略之一。掺杂氧化铈自身的混合离子电子导体(MIEC)特性拓展了反应界面,也使得反应机理更为复杂。本文综述了金属-掺杂氧化铈体系H_(2)和CO的电化学氧化反应机理,指出在H_(2)电化学反应中类Ni/YSZ型H溢出机理占主导地位;对于CO电化学反应,结合在CO催化反应中主要的Marse-van Krevelen(MvK)机制和CO_(2)电化学还原反应逆过程,预测其电荷转移步骤主要发生在氧空位形成和CO_(2)形成反应。在MIEC型反应机理中,H_(2)氧化反应路径的主要区别在于H_(2)解离吸附位点的不同;而CO氧化反应路径根据吸附位点可分为与CeO_(2)晶格氧反应直接生成CO_(2)或者生成碳酸盐中间体,电荷转移步骤为碳酸盐形成和CO_(2)形成反应。综上,H_(2)电化学氧化以H溢出为主,CO电化学氧化的主导反应机理尚不明确,亟待深入研究。本文工作对明晰H_(2)和CO乃至H_(2)/CO混合燃料体系类Ni/YSZ型和MIEC型反应机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电化学 氧化 反应机理 混合离子电子导体 Ce基氧化物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脱卤氘化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鹏飞 寇广生 +1 位作者 亓丽萍 仇友爱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近年来,含有氘原子的化合物在包括材料和生物医药在内的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的机制研究中,将氘原子引入有机化合物已经成为药物分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在非生物活性物质的活体内氚标记的化合物... 近年来,含有氘原子的化合物在包括材料和生物医药在内的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的机制研究中,将氘原子引入有机化合物已经成为药物分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在非生物活性物质的活体内氚标记的化合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第一种用于临床治疗的氘化药物问世以来,氘标记的化合物就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氘化方法被广泛开发。其中,卤化物的还原氘化具有高选择性的优势,但是大部分反应策略受到氘源和催化模式的限制。有机电合成作为一种相对绿色的催化模式以及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广泛适应性,电化学卤化物的还原氘化成为替代传统卤-氘原子交换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避免了传统方法中过渡金属催化剂、金属试剂及昂贵氘代试剂的使用。近年来卤化物的电化学脱卤氘化得到很快的的发展,电化学脱卤氘化通常仅需要重水作为最廉价易得的氘源就能高效得到高氘代掺入率的产物,这为氘代化合物的合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本文根据卤化物的类型,综述了电化学条件下芳基卤化物和烷基卤化物还原氘化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反应机制,有望为未来更为广泛的氘代方法研究以及氘代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氘化 卤化物 氘水 脱卤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对有机废水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48
19
作者 何春 安太成 +3 位作者 熊亚 舒东 胡慧玲 朱锡海 《电化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27-332,共6页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的新技术 ,结果表明 :该反应器能有效地去除苯胺 ,但其去除率受外加电压、溶液中Fe2 +的浓度、pH值及处理时间 (t)的影响较大 .该项技术处理有机废水效果明显 ,主要是基于电致过氧化...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的新技术 ,结果表明 :该反应器能有效地去除苯胺 ,但其去除率受外加电压、溶液中Fe2 +的浓度、pH值及处理时间 (t)的影响较大 .该项技术处理有机废水效果明显 ,主要是基于电致过氧化氢 ,在Fe2 +存在情况下迅速生成对有机物有很强氧化作用的羟基自由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反应 三维电极 电化学降解 有机废水 羟基自由基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nsen反应产物在微通道中的液-液两相混合特性
20
作者 张珂 任维杰 +5 位作者 王梦娜 范凯锋 常丽萍 李佳斌 马涛 田晋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3-636,共14页
为了解决热化学硫碘循环和硫化氢化学反应循环制氢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使用ANSYS-FLUENT对Bunsen反应产物(HI/H_(2)SO_(4)/H_(2)O/甲苯液-液两相混合物)在微通道内的流动混合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分析了微通道内两相混合与入口方... 为了解决热化学硫碘循环和硫化氢化学反应循环制氢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使用ANSYS-FLUENT对Bunsen反应产物(HI/H_(2)SO_(4)/H_(2)O/甲苯液-液两相混合物)在微通道内的流动混合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分析了微通道内两相混合与入口方式、入口流速、两相流速比的关系,探讨了微通道内加入障碍物后对两相混合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当两相以上下分层方式进入通道时,混合效果更佳;提高流速可以显著增大两相流的混合程度,但是通道压力损失随之增加;两相流速比为1∶1、流速为0.035 m/s时,混合程度达到最大值88.72%,同时压力损失相对较小;在通道内部设置障碍物可以形成周期性的涡流,有效缩短两相混合时间,强化两相混合。与半圆形障碍物相比,矩形障碍物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两相混合,但是压力损失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循环制氢 bunsen反应产物 两相流 混合 微通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