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阻抗式无标记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氯霉素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1
作者 付呈祥 段晓鸽 +6 位作者 史鑫锐 赵志 贺兆源 裘杰珂 罗雅祥 蒙淑玲 陈海兰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20-1425,共6页
通过Au-S键将无标记巯基修饰的氯霉素(CAP)特异性适配体(Apt)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开发了一种可快速、高效、灵敏和特异检测CAP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采用交流阻抗法(EIS)对所制备传感器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考察,并以牛奶为基质... 通过Au-S键将无标记巯基修饰的氯霉素(CAP)特异性适配体(Apt)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开发了一种可快速、高效、灵敏和特异检测CAP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采用交流阻抗法(EIS)对所制备传感器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考察,并以牛奶为基质进行加标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CAP的EIS响应在1~1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0.95 ng/mL;其对氟苯尼考(FFC)、磺胺嘧啶(SDZ)和庆大霉素(GEN)的响应值显著低于CAP,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此外,该传感器在14 d后对CAP的EIS响应值仍为初始信号的90.06%;同条件下制备5根电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7%,表现出良好的再现性和稳定性。牛奶基质的加标回收率为95.8%~111%,RSD不大于5.6%。该方法适用于氯霉素的灵敏检测,可为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体 氯霉素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交流阻抗法 牛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性介孔SiO_(2)免电极修饰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啶虫脒 被引量:4
2
作者 马东晓 衣姜乐 +2 位作者 夏方诠 田栋 周长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318-323,共6页
基于氨基化磁性介孔SiO_(2)负载啶虫脒适配体、二茂铁-DNA互补链为探针,制备氨基化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金-适配体-核酸互补链-二茂铁(NH_(2)-MMS@Au NPs-Apt-cDNA-Fc)磁性复合物,构建了免电极修饰的高灵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快... 基于氨基化磁性介孔SiO_(2)负载啶虫脒适配体、二茂铁-DNA互补链为探针,制备氨基化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金-适配体-核酸互补链-二茂铁(NH_(2)-MMS@Au NPs-Apt-cDNA-Fc)磁性复合物,构建了免电极修饰的高灵敏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快速检测啶虫脒。在0.1 mol/L的磷酸缓冲溶液(pH 7.4)中,以裸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在最佳孵育时间下,以方波伏安法检测啶虫脒的线性范围为0.055 pmol/L~5.5 nmol/L,检出限为3.2 fmol/L(R_(SN)=3)。用于蔬菜中啶虫脒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有效避免了繁琐的电极修饰和探针固定过程引起的系统误差,易于操作并且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为高灵敏检测食品中的农残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的传感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介孔SiO_(2) 免电极修饰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快速检测 啶虫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对黄曲霉毒素M_(1)的检测 被引量:6
3
作者 惠媛媛 王毕妮 +4 位作者 张富新 彭海帅 刘玉芳 贾蓉 任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49-256,共8页
本实验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构建了一种用于黄曲霉毒素M_(1)(AFM_(1))检测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采用红枣汁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备RGO,RGO通过滴涂法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利用电沉积法将纳米金修饰在RGO/GCE上,AFM_(1)的适配体... 本实验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构建了一种用于黄曲霉毒素M_(1)(AFM_(1))检测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采用红枣汁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备RGO,RGO通过滴涂法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利用电沉积法将纳米金修饰在RGO/GCE上,AFM_(1)的适配体(Apt)通过Au-S键固定在Au NPs/RGO/GCE电极表面用于靶标AFM_(1)的捕获。当AFM_(1)存在时,AFM_(1)与适配体特异性结合形成AFM_(1)-Apt复合物,该复合物阻碍了电子的传递,导致电化学信号减弱。对RGO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差示脉冲伏安法(DPV)监测电极表面的电化学信号,并对不同类型的毒素(黄曲霉毒素B_(1)、黄曲霉毒素B_(2)、赭曲霉毒素A和伏马毒素B_(1))、不同浓度的AFM_(1)(1×10^(-7)~5×10^(-4) ng/mL)以及羊乳样品进行检测以确定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GO:红枣汁=2:1(V:V),pH=11时所制备的RGO的导电能力最强。传感器的电信号与AFM_(1)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测范围为1×10^(-7)~5×10^(-4) ng/m L,检测限为3.3×10^(-5) pg/mL,同时所建立的方法仅对AFM_(1)的检测有响应,而对干扰毒素无响应,说明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特异性良好。使用建立的AFM_(1)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对羊奶中的AFM_(1)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所构建的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良好的选择性,有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真菌毒素的快速、准确检测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M_(1)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还原氧化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TiO2和金纳米星的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Hg2+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庄玉娇 巫仙群 +4 位作者 王宇蕊 文勉 罗贵铃 孙伟 牛燕燕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构建了一种适配体修饰的Hg^2+传感器,以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为基底电极,纳米TiO2为光电活性材料,通过金纳米星固定特异性识别单元巯基修饰适配体。当适配体特异性识别Hg^2+时,适配体富碱基T序列与Hg^2+结合形成折叠的发卡结构,传感器... 构建了一种适配体修饰的Hg^2+传感器,以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为基底电极,纳米TiO2为光电活性材料,通过金纳米星固定特异性识别单元巯基修饰适配体。当适配体特异性识别Hg^2+时,适配体富碱基T序列与Hg^2+结合形成折叠的发卡结构,传感器界面发生改变从而实现Hg^2+定量分析。采用时间-电流法、交流阻抗法等电化学方法对所构建的传感器检测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实验条件下,该方法用于检测Hg^2+的线性范围为1.0×10^-9~5.0×10^-7 mol/L,检测限为3.1×10^-10 mol/L。该传感器制备过程简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纳米TIO2 配体 HG^2+ 金纳米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硫化钼/纳米金和硫堇/纳米金信号放大的雌二醇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被引量:3
5
作者 贺彩梅 郑景伊 李晓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90-2096,共7页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二硫化钼/纳米金和硫堇/纳米金信号放大的检测17β-雌二醇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利用巯基自组装技术将17β-雌二醇的适配体探针DNA固定在二硫化钼/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表面,与末端带巯基的部分互补DNA链杂交,将硫堇...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二硫化钼/纳米金和硫堇/纳米金信号放大的检测17β-雌二醇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利用巯基自组装技术将17β-雌二醇的适配体探针DNA固定在二硫化钼/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表面,与末端带巯基的部分互补DNA链杂交,将硫堇/纳米金电化学指示剂自组装在杂交后的双链DNA上,制备了17β-雌二醇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二硫化钼/纳米金复合材料增加了电极的有效表面积和DNA探针的固定量.纳米金作为信号物质载体负载硫堇,实现了电化学指示剂的信号放大.加入目标物17β-雌二醇后,目标物与适配体DNA特异性结合,导致互补DNA链脱落,双链上结合的硫堇/纳米金电化学指示剂数量减少,电化学信号降低.实验结果表明,在1.0×10^-14~5.0×10^-12mol/L范围内17β-雌二醇浓度与峰电流的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4.2×10^-15mol/L(S/N=3).该传感器可望用于其它环境激素类物质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Β-雌二醇 二硫化钼 纳米金 硫堇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G-四链体DNA酶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构建及卡那霉素高灵敏检测 被引量:2
6
作者 伍永梅 朱肖倩 +1 位作者 方娇 白艳红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69,共8页
将阳离子多肽(peptide)与G-四链体DNA酶(G4 DNAzyme)共价组装得到高活性的G4 DNAzyme-peptide复合物,进一步构建新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研究该复合物对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响应性能的影响,并将该传感器用于牛奶中卡那霉素(KANA)的检测... 将阳离子多肽(peptide)与G-四链体DNA酶(G4 DNAzyme)共价组装得到高活性的G4 DNAzyme-peptide复合物,进一步构建新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研究该复合物对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响应性能的影响,并将该传感器用于牛奶中卡那霉素(KANA)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G4 DNAzyme-peptide可以显著放大电化学信号,明显提高传感器检测灵敏度;在捕获探针序列最优浓度(2.0μmol/L)下,电流信号强度变化与目标物浓度(0.06 pmol/L~20 nmol/L)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2 pmol/L,优于其他KANA检测方法;该传感器对KANA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在实际牛奶样品检测中,KANA的加标回收率为97.1%~105.5%,相对标准差为3.60%~5.74%,且检测结果与ELISA法一致,说明该传感器能够实现牛奶中KANA的高灵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四链体DNA酶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卡那霉素 高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莉蕴 王延新 +9 位作者 王玉可 欧亚红 彭大鹏 王旭 王玉莲 潘源虎 谢书宇 陈冬梅 黄玲利 陶燕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769-2777,共9页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中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低分子质量化合物既是天然存在的,同时也是无法避免的。真菌通过两种途径进入食物链,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受真菌毒素污染的植物性食品成分进入食物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食物中产毒...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中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低分子质量化合物既是天然存在的,同时也是无法避免的。真菌通过两种途径进入食物链,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受真菌毒素污染的植物性食品成分进入食物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食物中产毒真菌生长的间接污染进入食物链。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成熟的玉米、谷物、大豆、高粱、花生和饲料作物中。食用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饲料会对人和动物造成急性或慢性毒性。真菌毒素除了有直接食用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饲料造成的不良影响外,还有因为摄入动物源性食品,如肉类、牛奶或鸡蛋,含有真菌毒素的残留物或代谢物而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虽然已经鉴定出超过400种真菌毒素,但食物中广泛存在的6种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呕吐毒素及T-2毒素,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持续的食品安全问题。该论文总结了6种真菌毒素的毒性,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这几种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总结分析去展望其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 真菌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传感器在赭曲霉毒素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高栋 陈秀金 +5 位作者 李兆周 王耀 何凯锋 王静 黄正迪 孙凤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95-300,共6页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由曲霉菌和青霉菌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粮食和动物饲料中,具有强烈的肝毒性和肾毒性、免疫抑制、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传统的OTA分析方法检测成本高,操...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由曲霉菌和青霉菌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粮食和动物饲料中,具有强烈的肝毒性和肾毒性、免疫抑制、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传统的OTA分析方法检测成本高,操作复杂且灵敏度低,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因此,亟需开发一种低成本、高灵敏度、准确快速的OTA检测方法。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便携、价廉和快速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检测OTA的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和其他电化学传感器)的机理和优缺点进行综述,并对OTA电化学传感器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其他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rO_(2)/AuNPs膜修饰电极的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凝血酶的检测研究
9
作者 文艳清 龙倩 +1 位作者 张友玉 李海涛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1-336,共6页
提出了一种简单、无标记、可再生的电化学方法研究适配体和凝血酶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亚甲基蓝(MB)做电化学指示剂,氧化锆(ZrO_(2))-金纳米粒子(AuNPs)涂层修饰玻碳电极(GCE)。利用金-硫键及杂交化学反应,捕获探针和适配体依次修饰到电... 提出了一种简单、无标记、可再生的电化学方法研究适配体和凝血酶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亚甲基蓝(MB)做电化学指示剂,氧化锆(ZrO_(2))-金纳米粒子(AuNPs)涂层修饰玻碳电极(GCE)。利用金-硫键及杂交化学反应,捕获探针和适配体依次修饰到电极表面,亚甲基蓝插入到DNA上,形成适配体传感器。电极表面的DNA双链在凝血酶的存在下发生解旋,MB在DNA上的吸附量随之减少,峰电流也显著降低,达到检测凝血酶的目的。实验显示,凝血酶在20 pmol/L~150 nmol/L的浓度范围内,峰电流的减小量随凝血酶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检出限为20.6 fmol/L。该方法简单、灵敏、选择性好,并成功用于实际样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金纳米粒子 配体 凝血酶 亚甲基蓝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铜双金属/组氨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石墨烯杂化物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法测定黄瓜中毒死蜱、克百威和多菌灵上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丹 DJIMA Hassan Ali +1 位作者 李瑞怡 李在均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63-1070,共8页
为了提高金属纳米粒子在石墨烯片上的分散度,通过组氨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His-GQD)作为桥梁,设计合成银铜双金属/His-GQD/石墨烯杂化物(AgCu/His-GQD/G)。His-GQD通过π-π堆积作用固定到氧化石墨烯上,然后与银离子和铜离子结合形成... 为了提高金属纳米粒子在石墨烯片上的分散度,通过组氨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His-GQD)作为桥梁,设计合成银铜双金属/His-GQD/石墨烯杂化物(AgCu/His-GQD/G)。His-GQD通过π-π堆积作用固定到氧化石墨烯上,然后与银离子和铜离子结合形成复合物,最后在氮气保护下热还原获得AgCu/His-GQD/G。形成的杂化物表现出独特的三维结构,且银、铜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石墨烯片上。基于该杂化物构建了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适配体与杂化物上的银、铜纳米粒子通过Ag-N和Cu-N键连接而修饰到电极表面上,用于毒死蜱、克百威和多菌灵的测定,表现出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毒死蜱、克百威和多菌灵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0×10^(-2)~1.00×10^(3)pmol·L^(-1)、1.00×10^(-1)~1.00×10^(4)pmol·L^(-1)和1.00~1.00×10^(6)pmol·L^(-1),检出限(3S/N)分别为3.2×10^(-3)pmol·L^(-1)、2.3×10^(-2)pmol·L^(-1)和2.9×10^(-1)pmol·L^(-1)。该适配体传感器用于黄瓜样品中克百威、毒死蜱和多菌灵的测定,仅检出多菌灵,检出量为1.21 pmol·L^(-1)和1.25 pmol·L^(-1);并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9.3%~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铜双金属/组氨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石墨烯杂化物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农药残留 黄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包裹磁性纳米粒子与适配体修饰CdTe纳米探针的凝血酶检测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文艳清 龙倩 +1 位作者 张友玉 李海涛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2,共6页
构建了一个适配体修饰的CdTe纳米探针,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分离技术,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检测凝血酶。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分离材料,CdTe纳米粒子作为电化学探针,通过凝血酶的特异性识别,适配体从DNA双链中解旋,并与凝血酶结合形成G-四重体结... 构建了一个适配体修饰的CdTe纳米探针,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分离技术,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检测凝血酶。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分离材料,CdTe纳米粒子作为电化学探针,通过凝血酶的特异性识别,适配体从DNA双链中解旋,并与凝血酶结合形成G-四重体结构,达到检测凝血酶的目的,检出限达0.13pmol/L。该方法灵简便、灵敏、成本低,并成功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此外,该方法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监测和疾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体 凝血酶 纳米粒子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伏安法快速检测生活饮用水中卡那霉素残留量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贤达 俞志刚 +5 位作者 吴垚 江欢 罗芳 向阳可佳 周偲灿 罗亚兰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基于目标物诱导适配体探针构型变化信号转导机制,构建了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卡那霉素(Kan)残留检测。实验优化了探针孵育浓度、钝化溶剂链长度、交流伏安法(ACV)频率和检测温度4个关键参数。在实际样品溶液中,该传... 基于目标物诱导适配体探针构型变化信号转导机制,构建了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卡那霉素(Kan)残留检测。实验优化了探针孵育浓度、钝化溶剂链长度、交流伏安法(ACV)频率和检测温度4个关键参数。在实际样品溶液中,该传感器方法用于Kan-A检测,线性范围为0.2~1.0 mmol/L,检测限为0.060 mmol/L,加标回收率在85.8%~94.3%范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6%~11.2%,同时响应时间仅为~45 s,且检测过程无需进行样品前处理和添加其他辅助试剂,可用于生活饮用水中目标物残留的快速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那霉素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交流伏安法 生活饮用水 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