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化学测试技术在缓蚀剂缓蚀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陶蕾 郑书忠 +1 位作者 秦立娟 陈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共5页
对常规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在缓蚀剂性能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新兴电化学测试技术在缓蚀剂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进一步指出发展适合缓蚀体系特点的测试技术和研究方法将成为缓蚀剂性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常规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在缓蚀剂性能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新兴电化学测试技术在缓蚀剂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进一步指出发展适合缓蚀体系特点的测试技术和研究方法将成为缓蚀剂性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现代表面分析技术,电化学测试技术在未来缓蚀剂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测试技术 缓蚀剂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涂层剥离的微区电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力伟 王新华 +1 位作者 卢琳 李晓刚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2,共5页
介绍了有机涂层剥离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阐述了先进的微区电化学测试技术,包括扫描参比电极技术(SRET)、扫描振动参比电极技术(SVET)、扫描开尔文探针(SKP)、局部电化学阻抗谱(LEIS)等在有机涂层剥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将近年来逐渐成熟... 介绍了有机涂层剥离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阐述了先进的微区电化学测试技术,包括扫描参比电极技术(SRET)、扫描振动参比电极技术(SVET)、扫描开尔文探针(SKP)、局部电化学阻抗谱(LEIS)等在有机涂层剥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将近年来逐渐成熟的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微区电化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有机涂层剥离的研究,对于探索剥离的扩展规律和机制,从本质上认识涂层/金属界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涂层 剥离影响因素 微区电化学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金属局部腐蚀及测试技术”专题主编左禹
3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I0001-I0001,共1页
左禹,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1996—2007年曾担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分管学校科技、研究生与学科建设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局部腐蚀机理与电化学测试技术,材料表面处理与表面改性,涂层服役性能监、... 左禹,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1996—2007年曾担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分管学校科技、研究生与学科建设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局部腐蚀机理与电化学测试技术,材料表面处理与表面改性,涂层服役性能监、检测与新型涂层制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测试技术 局部腐蚀 金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题 北京化工大学 主编 材料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与水溶性防锈剂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洪斌 张二水 刘顺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2-98,共7页
水基金属加工液、水基金属清洗剂中表面活性剂对水溶性防锈剂的防锈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利用锈蚀试验、电化学测试技术及现代物理分析方法考察了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对水基金属加工液中防锈剂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存在... 水基金属加工液、水基金属清洗剂中表面活性剂对水溶性防锈剂的防锈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利用锈蚀试验、电化学测试技术及现代物理分析方法考察了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对水基金属加工液中防锈剂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存在时 ,羧酸盐比硼酸盐能更有效地防止锈蚀的发生 ,且在一定范围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金属加工液 水基金属清洗剂 锈蚀试验 电化学测试技术 表面活性剂 水溶性防锈剂 防锈作用 电化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吡啶类缓蚀阻垢双效药剂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斯绍雄 陈贤 +7 位作者 倪小龙 陈玉萍 韩丰泽 吕祥鸿 王晨 张军平 候炳臣 李健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139,共9页
通过阻垢率和缓蚀效率测试考察了三聚吡啶双效药剂的缓蚀、阻垢性能,运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探讨了其缓蚀和阻垢机理。结果表明,在油田模拟水溶液中,该药剂对碳钢的缓蚀效率高达79.32%,对CaCO_(3)的... 通过阻垢率和缓蚀效率测试考察了三聚吡啶双效药剂的缓蚀、阻垢性能,运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探讨了其缓蚀和阻垢机理。结果表明,在油田模拟水溶液中,该药剂对碳钢的缓蚀效率高达79.32%,对CaCO_(3)的阻垢效率为93.47%。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自腐蚀电位不断正移,极化电阻RP逐渐增大,自腐蚀电流密度显著降低,三聚吡啶的缓蚀作用机理为“几何覆盖效应型”缓蚀剂,其中阳极吸附阻滞作用更为明显。三聚吡啶分子结构中的吡啶环和Br原子位置的LUMO和HOMO轨道较强,其为三聚吡啶分子与Ca^(2+)螯合阻垢和碳钢表面吸附缓蚀的活性位点;烷基链长对APMC分子与真空中Ca^(2+)的螯合强度不具有显著影响,但随着烷基链长增大,其与Ca^(2+)的螯合阻垢倾向降低,与Fe(110)表面的吸附缓蚀倾向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吡啶双效药剂 电化学测试技术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动力学 缓蚀阻垢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