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IrO2+MnO2电极在酸性溶液中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 被引量:8
1
作者 周键 关文学 +1 位作者 王三反 张学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782-3787,共6页
采用涂覆热分解法制备不同成分的Ti/IrO2+MnO2电极,利用恒电位循环伏安法研究Ti/IrO2-MnO2电极在硫酸溶液中的电化学表面行为,并用直线外推法定量地评价电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结果表明,Ti/(0.7)IrO2+(0.3)MnO2的伏安电荷达到最高,为... 采用涂覆热分解法制备不同成分的Ti/IrO2+MnO2电极,利用恒电位循环伏安法研究Ti/IrO2-MnO2电极在硫酸溶液中的电化学表面行为,并用直线外推法定量地评价电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结果表明,Ti/(0.7)IrO2+(0.3)MnO2的伏安电荷达到最高,为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最大;随着电位扫描速率增大,伏安电流密度不断增加,而伏安电荷容量逐渐减少,直到维持恒定;所有Ti/IrO2+MnO2电极的"内部"电化学活性表面积远大于"外部"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约为"外部"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的2倍,说明电极内部存在丰富的多孔结构,真实表面积巨大,因此Ir4+/Ir3+转化反应多发生于内电化学活性表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2+MnO2 电化学活性表面 电化学 催化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开关表面活性剂对芘的可逆增溶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晶 田森林 +2 位作者 周春坚 刘相良 李英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481,共7页
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技术(SER)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但SER技术存在表面活性剂与污染物分离困难、易导致二次污染、成本高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采用具有电化学开关特性的表面活性剂(N,N-二甲基二茂铁甲基十二烷基溴化铵,Fc... 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技术(SER)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但SER技术存在表面活性剂与污染物分离困难、易导致二次污染、成本高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采用具有电化学开关特性的表面活性剂(N,N-二甲基二茂铁甲基十二烷基溴化铵,Fc12)代替SER技术中的常规表面活性剂,发展基于开关表面活性剂的可逆增强修复技术(RSER).选取芘作为目标物,研究了Fc12在氧化和还原态对芘的增溶作用以及常见环境因素,如pH和温度对Fc12可逆增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氧化态Fc12,还原态Fc12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时对芘表现出显著的增溶作用,且增溶能力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而增强.温度对Fc12的增溶作用影响显著,例如,还原态Fc12在浓度为3 mmol·L-1、25℃条件下时,芘的表观溶解度为0.779 mg·L-1,当温度增加到40℃时,芘的表观溶解度为0.971 mg·L-1,其表观溶解度增加了24.6%;但氧化态条件下,芘的表观溶解度仅增加了6.5%;芘的解吸率(芘在还原和氧化态Fc12的表观溶解度差值与还原态Fc12增溶芘的比值)由63.67%增加到71.27%.pH也显著影响Fc12的增溶,当pH值在6—10范围变化时,还原态Fc12的增溶作用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pH 9附近增溶能力最强,而pH 8时芘的解吸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开关表面活性 二茂铁表面活性 可逆增溶 多环芳烃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微波辅助还原法制备碳载PdAu催化剂的影响及甲酸的电催化氧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秋明 邬冰 高颖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9-1193,共5页
采用微波辅助还原法制备出高活性碳载PdAu电催化剂,催化剂中Pd与Au能够形成合金,改变了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的电子结构。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P123表面活性剂制备出的催化剂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催化剂中活性粒子的分散,且大幅度提高催... 采用微波辅助还原法制备出高活性碳载PdAu电催化剂,催化剂中Pd与Au能够形成合金,改变了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的电子结构。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P123表面活性剂制备出的催化剂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催化剂中活性粒子的分散,且大幅度提高催化剂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中使用表面活性剂P123制备的催化剂对甲酸氧化的峰电流密度可达到196.8×10-3A/cm2,甲酸氧化4030 s后的稳定电流密度可达21.6×10-3A/cm2。CO类强吸附物种在电极表面的吸附依然是电流衰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还原法 Pd Au 电化学催化 甲酸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对Pt-Fe/C催化剂电催化氧还原反应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彦恩 唐亚文 +3 位作者 周益明 高颖 刘长鹏 陆天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3-746,共4页
制备了用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碳载Pt-Fe(Pt-Fe/C)阴极催化剂,X射线能量色散谱(EDX)、X射线衍射谱和电化学测量的结果表明,在Pt-Fe/C催化剂中,Fe以3种形式存在.质量分数大约为20%的Fe进入Pt的晶格,形成Pt-Fe合金,质量分数大约为80%的Fe... 制备了用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碳载Pt-Fe(Pt-Fe/C)阴极催化剂,X射线能量色散谱(EDX)、X射线衍射谱和电化学测量的结果表明,在Pt-Fe/C催化剂中,Fe以3种形式存在.质量分数大约为20%的Fe进入Pt的晶格,形成Pt-Fe合金,质量分数大约为80%的Fe没有进入Pt的晶格而以Fe和Fe2O3的形式单独存在.该催化剂经酸处理后,非合金化Fe和Fe2O3被溶解,而使Pt-Fe/C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要比未经酸处理前的增加约30%左右,导致Pt-Fe/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优于未经酸处理前的Pt-Fe/C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Pt-Fe/C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起重要的作用,另外,只有与Pt形成合金的Fe能提高Pt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而非合金化的Fe对Pt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载Pt-Fe催化剂 氧还原 电化学活性表面 电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长程有序介孔钯催化剂用于高效甲酸氧化催化
5
作者 杨金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3,共2页
钯催化剂因在较低电位下直接氧化甲酸的高活性和较好的耐CO中毒特性等优势,是发展高性能甲酸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2,3。为了实现低催化剂用量条件下优异的甲酸电催化性能,合理设计钯催化剂的纳米结构,使其实现高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和丰... 钯催化剂因在较低电位下直接氧化甲酸的高活性和较好的耐CO中毒特性等优势,是发展高性能甲酸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2,3。为了实现低催化剂用量条件下优异的甲酸电催化性能,合理设计钯催化剂的纳米结构,使其实现高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和丰富的催化活性位点,是发展高性能钯催化剂的关键。众多研究致力于引入孔结构增加钯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催化剂 甲酸氧化 电化学活性面积 有序介孔 CO中毒 甲酸燃料电池 电化学活性表面 直接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fion修饰Pt/C电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媛媛 李相一 +2 位作者 李焕巧 辛勤 孙公权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9-382,共4页
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引入质子导体Nafion聚合物,制备了Pt/C-Nafion电催化剂。采用热重(TG)、元素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及电化学方法对该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Pt/C电催化剂相比,Pt/C-Nafion中Nafion聚合物的... 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引入质子导体Nafion聚合物,制备了Pt/C-Nafion电催化剂。采用热重(TG)、元素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及电化学方法对该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Pt/C电催化剂相比,Pt/C-Nafion中Nafion聚合物的引入使得电催化剂的分散性有所提高,以Pt/C-Nafion为阴极催化剂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层中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达到23.61m2/gPt,比Pt/C催化剂提高近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电催化剂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电化学活性表面 Nafion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压电沉积Pt-Ni合金催化剂的形貌控制及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陈泽霖 张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0-55,共6页
目的通过对电沉积过程中基体亲水性及电解液温度参数的控制,实现对Pt-Ni催化剂的形貌及催化性能的控制。方法采用恒电压沉积技术制备Pt-Ni合金催化剂。利用5%(质量分数)Nafion对多孔碳布基体表面进行亲水修饰,并控制电解液温度,合成具... 目的通过对电沉积过程中基体亲水性及电解液温度参数的控制,实现对Pt-Ni催化剂的形貌及催化性能的控制。方法采用恒电压沉积技术制备Pt-Ni合金催化剂。利用5%(质量分数)Nafion对多孔碳布基体表面进行亲水修饰,并控制电解液温度,合成具有不同形貌的Pt-Ni合金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EDS)、循环伏安(CV)、单电池极化性能等测试技术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物理及电化学表征。结果碳布基体表面经适量的Nafion修饰后,电沉积制备的合金催化剂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当碳布基体表面修饰的Nafion含量达到0.8 mg/cm2时,催化剂单电池极化性能最佳。另外,较高电解液温度下制备得到的球状形貌具有更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更高的催化活性,优于较低温下制备的"雪花"状催化剂的性能。其中,50℃下电沉积制备的Pt-Ni合金催化剂ECSA达到47.6 m2/(g Pt),单电池运行过程中最大功率密度达到77.8 m W/cm2,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结论适量Nafion修饰后的亲水多孔碳布基体上电沉积Pt-Ni合金催化剂性能更加优越。电解液温度的控制对恒电压沉积的Pt-Ni合金表面形貌控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活性表面 Pt-Ni合金 氧还原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