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镍纳米线电极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行为及其对乙醇的电化学氧化催化作用 被引量:33
1
作者 孔景临 薛宽宏 +5 位作者 何春建 邵颖 陈巧玲 姚建林 谢泳 田中群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2-465,共4页
以铝在磷酸介质中形成的多孔氧化铝膜为模板 ,采用交流电沉积结合化学镀的方法制得镍纳米线电极 .用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电极形貌 .循环伏安实验表明 ,在碱性溶液中镍纳米线电极较之本体电极具有高得多的氧化还原峰电流... 以铝在磷酸介质中形成的多孔氧化铝膜为模板 ,采用交流电沉积结合化学镀的方法制得镍纳米线电极 .用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电极形貌 .循环伏安实验表明 ,在碱性溶液中镍纳米线电极较之本体电极具有高得多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密度和还原电量 ,而且前者对乙醇的电化学氧化具有高的催化活性 ,显示镍纳米线电极具有应用于镍的二次电池和有关有机电合成的良好前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线 镍电极 乙醇 电催化 电化学氧化 电化学氧化还原 直接乙醇氧化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非纳西丁电化学检测 被引量:2
2
作者 孟小桐 朱德京 +6 位作者 姜宇航 曹悦 司维蒙 曹俊 李秋红 李蛟 雷武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4-772,共9页
研究了非纳西丁在还原氧化石墨烯、氮掺杂石墨烯等材料表面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行为,证明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更好的电化学响应,体现为更高的电流响应和更低的氧化还原过电位。同时,通过电化学方法对非那西丁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断... 研究了非纳西丁在还原氧化石墨烯、氮掺杂石墨烯等材料表面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行为,证明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更好的电化学响应,体现为更高的电流响应和更低的氧化还原过电位。同时,通过电化学方法对非那西丁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断,证明了非那西丁通过氧化反应生成了一种醌-亚胺阳离子的中间体,通过水解生成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NAPQI),经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NAPQI与对乙酰氨基酚的互相转化。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对非那西丁进行了定量检测,检出限为0.91μmol L^(−1);证明了对乙酰氨基酚不会干扰对非那西丁的检测,但非那西丁经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对乙酰氨基酚会影响对溶液中原本的对乙酰氨基酚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纳西丁 对乙酰氨基酚 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电化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TPP电化学催化还原溴代环己烷的机理
3
作者 严川伟 刘雅言 +1 位作者 李洁 林祥钦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3-37,共5页
以电化学循环伏安、现场ESR电化学以及现场薄层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电生Co(Ⅰ)TPP与溴代环己烷的反应机制。在DMF中,Co(Ⅱ)/Co(Ⅰ)的氧化还原有明显的催化溴代环己烷还原的特征,反应现场有自由基生成。反应产物之... 以电化学循环伏安、现场ESR电化学以及现场薄层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电生Co(Ⅰ)TPP与溴代环己烷的反应机制。在DMF中,Co(Ⅱ)/Co(Ⅰ)的氧化还原有明显的催化溴代环己烷还原的特征,反应现场有自由基生成。反应产物之一是Co—C键化合物,可以在-1.30V(SCE)一电子还原。当存在CH_2=CHCN时,生成另一种Co—C键化合物,该化合物在—1.10V(SCE)处一电子还原。证明溴代环己烷与Co(Ⅰ)TPP反应主要是经过形成烷基自由基的机制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苯基钴卟啉 电化学氧化还原 溴代环己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催化材料在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琦钰 高利军 +4 位作者 苏宇航 马晓博 王翊丞 张亚婷 胡超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53-2772,共20页
利用电化学还原技术将二氧化碳(CO_(2))转化为高能燃料或高值化学品是提升CO_(2)利用附加值、缓解CO_(2)排放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风电、水电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转化与存储方式之一,对间歇性电能“削峰填谷”意义重大。实现高效电化学... 利用电化学还原技术将二氧化碳(CO_(2))转化为高能燃料或高值化学品是提升CO_(2)利用附加值、缓解CO_(2)排放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风电、水电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转化与存储方式之一,对间歇性电能“削峰填谷”意义重大。实现高效电化学还原CO_(2)的关键之一在于创制高性能的电催化材料。综述了碳基催化材料在电化学还原CO_(2)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探讨了本征缺陷碳材料、掺杂碳材料、碳基复合材料和整体式碳材料的结构特点以及与电催化还原CO_(2)性能的构效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展望了碳基催化材料在电化学还原CO_(2)领域中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催化剂 多孔炭 电化学还原氧化 单原子催化剂 杂原子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用于苦参碱的测定 被引量:5
5
作者 陶菡 黄锐 +2 位作者 刘丰 田运霞 吴远根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1-486,共6页
以部分电化学还原的氧化石墨烯(pErGO)修饰的玻碳电极(GCE)作为工作电极(pErGO/GCE),用于苦参碱(MT)含量的电化学测定。在活化好的GCE上滴涂氧化石墨烯(GO),用恒电位法在-0.75 V下还原GCE表面的GO 200 s,得到的电极即为pErGO/GCE。以0.1... 以部分电化学还原的氧化石墨烯(pErGO)修饰的玻碳电极(GCE)作为工作电极(pErGO/GCE),用于苦参碱(MT)含量的电化学测定。在活化好的GCE上滴涂氧化石墨烯(GO),用恒电位法在-0.75 V下还原GCE表面的GO 200 s,得到的电极即为pErGO/GCE。以0.1 mol·L^(-1) 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pH 7.0)作为电解质,铂丝作为对电极,Ag/AgCl作为参比电极,在开路电位下富集样品中的MT 120 s,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定MT含量。结果显示:MT的浓度在8.0×10^(-6)~1.0×10^(-4)mol·L^(-1)内与其对应的氧化峰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4.0μmol·L^(-1)。用修饰电极重复测定MT标准溶液5次,所得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1.8%。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4.8%~104%。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MT的测定值与标示值的相对偏差为-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电化学 苦参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己醇与环己酮在疏水性复合电极上的电化学转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紫洋 文新宇 +1 位作者 李鹏 林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6,48,共4页
将自制的2种疏水性复合电极(M-PTFE,M=Ni、Zn)分别应用于环己醇的电化学氧化和环己酮的电化学还原,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和电极稳定性,结果表明环己醇电化学氧化的转化率达92.5%和环己酮电化学还原的转化率达94.6%。
关键词 PTFE复合电极 环己醇 环己酮 电化学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用铜基催化剂设计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郑逸群 李敦 +2 位作者 闵媛媛 李雨窈 黄宏文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7,共17页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不断攀升,进而推动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导致CO_(2)排放量的持续上升。为有效应对这一环境挑战,电催化CO_(2)还原(CO_(2)RR)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不仅可将CO_(2)转换为燃料和化学...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不断攀升,进而推动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导致CO_(2)排放量的持续上升。为有效应对这一环境挑战,电催化CO_(2)还原(CO_(2)RR)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不仅可将CO_(2)转换为燃料和化学品,而且有助于实现可再生能源储存。在众多催化剂中,铜基催化剂因其能高效将CO_(2)直接转化为高价值多碳化学品(如乙烯和乙醇)而受到关注。近年来,铜基CO_(2)RR催化剂优化设计进展显著,主要集中在提高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电催化CO_(2)RR用铜基催化剂的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进展。从调控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以及稳定性2方面,分别讨论了晶面工程、合金化处理、铜氧化态调节、催化剂表面功能化和缺陷工程等代表性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电催化剂的核心参数(组成、微观结构、形貌、尺寸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协同效应。最后对未来电催化CO_(2)RR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电化学还原 电催化剂 铜基催化剂 纳米晶体合成 改性 高值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霉素的电化学检测研究
8
作者 秦洪伟 刘妍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5-248,共4页
通过恒电位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制备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rGO/GCE),再结合浸渍法制备出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修饰电极(rGO-AgNPs/GCE)。考察了螺旋霉素(SPY)在rGO-AgNPs/GCE上的电化学响应情况,并对修饰量、电还原... 通过恒电位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制备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rGO/GCE),再结合浸渍法制备出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修饰电极(rGO-AgNPs/GCE)。考察了螺旋霉素(SPY)在rGO-AgNPs/GCE上的电化学响应情况,并对修饰量、电还原时间、浸渍时间、支持电解质种类及酸碱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2.0×10^(-6)~1.0×10^(-4)mol/L浓度范围内,SPY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_(p)=0.5285c+26.085,r=0.9973,检测下限为4.0×10^(-7)mol/L。稳定性、可重复性和回收率实验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电化学检测 螺旋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属氧化物材料的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 被引量:11
9
作者 郝磊端 孙振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4-102,共19页
电催化方法还原二氧化碳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在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平衡碳循环和储存可再生途径产生的电能等方面展现较大潜力。通过设计高效电催化剂来降低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过程所需的过电位并提高产物的选择性和电流密度,对电催化还... 电催化方法还原二氧化碳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在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平衡碳循环和储存可再生途径产生的电能等方面展现较大潜力。通过设计高效电催化剂来降低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过程所需的过电位并提高产物的选择性和电流密度,对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金属氧化物基材料作为电催化剂在二氧化碳电还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金属氧化物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稳定性及结构性能关系,并对金属氧化物基材料在二氧化碳电还原中未来的设计和研究方向做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电化学还原 金属氧化 电催化剂 选择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氧化镉-炭黑界面高效电催化CO_(2)还原生成CO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丽君 李欣 +4 位作者 洪崧 詹新雨 王迪 郝磊端 孙振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3-201,共9页
通过调节氧化镉与炭黑之间的界面实现了高效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不同氧化镉和炭黑含量的CdO/CB复合材料利用超声处理方法制备.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得复合材料进行表征,揭示了其结构组成和形貌.用H型电... 通过调节氧化镉与炭黑之间的界面实现了高效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不同氧化镉和炭黑含量的CdO/CB复合材料利用超声处理方法制备.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得复合材料进行表征,揭示了其结构组成和形貌.用H型电解池对CdO/CB复合材料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性能进行测试发现,CdO质量分数为20%的CdO/CB可在−1.0 V(vs.RHE)电位下获得高达92.7%的总法拉第效率,而纯CdO在相同条件下的法拉第效率仅为69.5%.CO的法拉第效率最高可达87.4%.进一步的对比实验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dO/CB具有更高的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源于复合材料中氧化镉与炭黑之间的界面和高接触面积.此外,CdO/CB可在至少10 h的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中保持稳定的CO法拉第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还原 氧化 氧化 炭黑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单层膜模板控制生长氧化亚铜晶体及其对DMMP气体的检测(英文)
11
作者 杨天天 许鹏程 +1 位作者 左国民 李昕欣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11-1115,共5页
使用了一种在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模板衬底上由电化学氧化还原自发生长的方法,择优取向生长氧化亚铜(Cu2O)微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微区XRD等方法对合成的Cu2O晶体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立方结构的Cu2O晶体,且... 使用了一种在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模板衬底上由电化学氧化还原自发生长的方法,择优取向生长氧化亚铜(Cu2O)微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微区XRD等方法对合成的Cu2O晶体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立方结构的Cu2O晶体,且形貌、取向和颗粒尺寸得到了有效控制,此结果可归结为SAMs对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和结晶过程中的模板效应.利用该方法,将Cu2O晶体生长于静态式微悬臂梁的表面作为敏感层,制得了一种新型的化学传感器.基于Cu2O晶体表面的Cu(I)与DMMP(甲基膦酸二甲酯,沙林模拟剂)分子中的膦酰基团之间存在的配位作用,该传感器可对几十ppb的DMMP重复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铜 择优取向 电化学氧化还原 自组装单分子层 气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种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电极对多巴胺的催化氧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娜 李献锐 +2 位作者 王贝贝 倪瑞星 籍雪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7-360,共4页
本文先在Au电极表面自组装硫辛酰胺(T-NH_2),再利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将还原氧化石墨烯(ERGO)和纳米金(AuNPs)电沉积到T-NH_2表面,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多巴胺(DA)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优化条件... 本文先在Au电极表面自组装硫辛酰胺(T-NH_2),再利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将还原氧化石墨烯(ERGO)和纳米金(AuNPs)电沉积到T-NH_2表面,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多巴胺(DA)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优化条件下,DA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6.49×10^(-6)~7.62×10^(-3)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检出限为2.0×10^(-6)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纳米金 修饰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 IRRAS Studies of Organized Molecular Films at a Gold Electrode Surface
13
作者 Zhang-Fei Su Ai-Cheng Chen Jacek Lipkowski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共18页
This featur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infrared reflec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PM IRRAS)to provide molecular-level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ructure,orientation and conformation of... This featur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infrared reflec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PM IRRAS)to provide molecular-level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ructure,orientation and conformation of constituents of thin films at electrode surfaces.PM IRRAS relies on the surface selection rules stating that the p-polarized IR beam is enhanced,while the s-polarized beam is attenuated at the metal surface.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nd s-polarized beams eliminat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lvent and provides IR spectra at a single electrode potential.In contrast,two other popular in situ IR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namely,subtractively normalized interfacial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SNIFTIRS)and surface-enhanced infrared reflec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SEIRAS),provide potential difference spectra to remove the signal from the bulk solution.In this feature article,we provide a brief tutorial on how to run the PM IRRAS experiment and describe the methods used for background elimination first.The application of the PM IRRAS in the biomimetic research is then illustrated by three examples:construction of a tethered bilayer,reconstitution of colicin into a phospholipid bilayer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orientation of nucleolipids in a monolayer assembled at a gold electrode surface.Finally,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graphene oxide during its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are described to highlight the promising application of PM IRRAS in materials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infrared reflec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Biomimetic membranes Graphene oxide re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还原靛蓝染料技术染色牛仔布 被引量:1
14
《印染》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5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电解还原靛蓝染料 新技术 牛仔布 染色 氧化还原电化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CO_(2)还原立方体Cu_(2)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面积膜电极反应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朝龙 罗希 +2 位作者 张杨 徐能能 徐开兵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1002,F0002,共13页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CO_(2)RR)产乙烯目前已成为电催化CO_(2)RR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通过简单的化学沉淀耦合化学还原保护法成功获得了富含(111)晶面的立方体结构Cu_(2)O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其在...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CO_(2)RR)产乙烯目前已成为电催化CO_(2)RR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通过简单的化学沉淀耦合化学还原保护法成功获得了富含(111)晶面的立方体结构Cu_(2)O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其在H型反应器以及零间距膜电极组件(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MEA)反应器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富含(111)晶面的立方体结构Cu_(2)O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产乙烯活性;相比于H型反应器,零间距MEA反应器进行CO_(2)RR时的最佳法拉第效率(Faradaic efficiency,FE)提升了13.94%,总电流密度也基本可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200 mA/cm^(2));设计并组装的大面积(25 cm^(2))零间距MEA反应器在CO_(2)RR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且在槽压大于2.9 V时表现出了独特的“面积效应”.“面积效应”的出现表明零极距MEA反应器在有效面积放大时,除电极面积、电解质浓度、CO_(2)流速等关键因素的调控外,极板的流道设计、导电性优化等均可能会影响催化反应的电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Cu_(2)O催化剂 (111)晶面 零间距膜电极组件反应器 面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聚(2,3-二芳基-富马氰)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16
作者 房强 姜标 傅克洪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00-302,306,共4页
利用标准Suzuki反应条件,通过双(4-溴苯基)富马氰和系列芳香族硼酸酯偶合,得到系列聚(2,3-二芳基富马氰).所获得的4种聚合物的合成收率均超过70%,数均分子量Mn为8400~140000;特性粘数[η]为0.31~0.77dLg-1(甲苯,30℃).聚合物溶于普通... 利用标准Suzuki反应条件,通过双(4-溴苯基)富马氰和系列芳香族硼酸酯偶合,得到系列聚(2,3-二芳基富马氰).所获得的4种聚合物的合成收率均超过70%,数均分子量Mn为8400~140000;特性粘数[η]为0.31~0.77dLg-1(甲苯,30℃).聚合物溶于普通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成膜性.4种聚合物的甲苯溶液显示相似的UV-vis光谱(λmax=413 nm).荧光光谱显示,甲苯溶液中,聚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在约544 nm处,荧光量子收率>30%.聚合物薄膜的最大发射波长为560 nm.粉末X衍射显示,聚合物在2θ<7°区产生较强的衍射峰,这些小角区的衍射峰所对应的烷氧基侧链间距d1和烷氧基侧链的碳原子数n显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热重分析(TGA)显示,氮气中,聚合物的5%重量损失温度>340℃.电化学分析(CV)表明,在0.1 M支持电解质[Bu4N]BF4的乙腈溶液中,聚合物薄膜的氧化开始于0.68V(相对于Ag+/Ag电极),最大氧化峰值电位为1.03V;在0~-2.5V区域,聚合物的还原始于-1.34V,并在-1.65和-2.03V处给出两个峰值电位.相应的去还原电位为-1.67和-1.33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π-共轭聚合物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富马氰类衍生物 光学性质 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规模储能的聚合物微粒“泥浆”电池
17
作者 陈立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99-1300,共2页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持续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备受关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大规模、高效能量存储技术。液流电池是有潜力的大型电化学储能技术之一,具有储能规模大、循环寿命长、安全...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持续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备受关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大规模、高效能量存储技术。液流电池是有潜力的大型电化学储能技术之一,具有储能规模大、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等优势1,2。发展更高储能密度、更低成本、可商业化应用的液流电池技术是实现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液流电池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特点3,4:(1)正极和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发生可逆、快速、工作电压较大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且应当易于大规模合成;(2)高浓度活性物质在电解液中可稳定分散,无副反应,以保证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3)所选用的离子交换膜需要具有高的离子电导率、低的膜电阻和低的活性物质渗透率,以确保长期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电池 循环寿命 活性物质 电化学氧化还原 可再生能源 离子交换膜 离子电导率 商业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炭微电解法去除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晨璐 龚本涛 +2 位作者 沈峥 付阳 张亚雷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104,共5页
药物滥用及医药废水滥排引发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作为抗生素大类的青霉素残留处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将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G钠3种典型青霉素类抗生素作为处理对象,考察了反应时间、初始pH、曝气条件及铁炭质量比对其去... 药物滥用及医药废水滥排引发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作为抗生素大类的青霉素残留处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将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G钠3种典型青霉素类抗生素作为处理对象,考察了反应时间、初始pH、曝气条件及铁炭质量比对其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3、铁炭质量比为2∶1、温度为25℃、持续曝气360 h的条件下,3种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1.90%、82.49%和97.03%。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探究反应过程,结果发现,在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电化学氧化还原,其次为活性炭的吸附和Fe(OH)_3的混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炭微电解 青霉素类抗生素 铁炭质量比 电化学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2-N,N-二甲氨基嘧啶环与噻吩环结构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希尔艾力.买买提依明 司马义.努尔拉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4-170,共7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单体2-N,N-二甲氨基-4,6-二氯嘧啶(ADNP)。以二氯-1,3-双(二苯基磷)丙烷基镍(Ⅱ)作催化剂,通过2,5-二溴噻吩格氏试剂与该单体共聚得到了一种新型共轭聚合物,聚[(2-N,N-二甲胺基嘧啶-4,6-二)-2,5-噻吩](PThPm)。采用FT-IR... 合成了一种新型单体2-N,N-二甲氨基-4,6-二氯嘧啶(ADNP)。以二氯-1,3-双(二苯基磷)丙烷基镍(Ⅱ)作催化剂,通过2,5-二溴噻吩格氏试剂与该单体共聚得到了一种新型共轭聚合物,聚[(2-N,N-二甲胺基嘧啶-4,6-二)-2,5-噻吩](PThPm)。采用FT-IR、1H-NMR等测试手段对新型单体与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UV-Vis、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循环伏安、热重分析(TGA)等测试方法对单体和共聚物进行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共聚物在420nm处出现UV-Vis吸收峰,在528nm处出现荧光发射峰;共聚物的DMF溶液存在酸致变色现象,加入CF3COOH和CH3SO3H后,溶液由淡绿黄色转变为淡红色,UV-Vis吸收峰发生红移;PThPm共聚物有一定的结晶性和热稳定性;在-1.8^+1.8V之间出现电致变色现象,电极周围的溶液颜色从深蓝色变成深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聚合物 光学性质 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镍(II)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neli phase titanium sub-oxide conductive ceramic Ti_nO_(2n-1) as support for electrocatalyst towar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with high activity and stability 被引量:3
20
作者 伍秋美 阮建明 +1 位作者 周忠诚 桑商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212-1219,共8页
Magneli phase titanium sub-oxide conductive ceramic Tin O2n-1 was used as the support for Pt due to its excellent resistance to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and Pt/Tin O2n-1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the impregnation-... Magneli phase titanium sub-oxide conductive ceramic Tin O2n-1 was used as the support for Pt due to its excellent resistance to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and Pt/Tin O2n-1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the impregnation-reduction method. The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of Tin O2n-1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s show almost no change in the redox region after oxidation for 20 h at 1.2 V(vs NHE) in 0.5 mol/L H2SO4 aqueous soluti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Pt/Tin O2n-1 toward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in 0.5 mol/L H2SO4 solu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accelerated aging tests(AAT),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catalysts before and after the AAT was observ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t the potential of 0.55 V(vs SCE), the specific kinetic current density of the ORR on the Pt/Tin O2n-1 is about 1.5 times that of the Pt/C. The LSV curves for the Pt/C shift negatively obviously with the half-wave potential shifting about 0.02 V after 8000 cycles AAT, while no obvious change takes place for the LSV curves for the Pt/Tin O2n-1. The Pt particles supported on the carbon aggregate obviously, while the morphology of the Pt supported on Tin O2n-1 remains almost unchanged,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electrochemical surface area loss of Pt/C being about 2times that of the Pt/Tin O2n-1. The superior catalytic stability of Pt/Tin O2n-1 toward the ORR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excellent stability of the Tin O2n-1 and the electron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tals and the sup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li phase TinO2n-1 suppor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