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电化学体系提高洛克沙胂转化效率的3种方式
1
作者 许润东 施华升 赵冉冉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6期231-233,共3页
本试验构建了3种生物电化学体系的串并联方式,研究了不同生物电化学系统对洛克沙胂的转化与各反应器不串联或并联时对洛克沙胂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电极面积为6.3 cm2和37.5 cm2的电化学串联系统,各电化学体系中洛克沙胂转化效率均... 本试验构建了3种生物电化学体系的串并联方式,研究了不同生物电化学系统对洛克沙胂的转化与各反应器不串联或并联时对洛克沙胂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电极面积为6.3 cm2和37.5 cm2的电化学串联系统,各电化学体系中洛克沙胂转化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25.0 cm2和25.0 cm2的电化学并联系统,洛克沙胂转化效率均增加。在50.0 cm2和0 cm2的电化学并联系统,面积为50.0 cm2的电化学体系转化效率增加;面积为0 cm2的电化学体系转化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沙胂 生物电化学体系 转化效率 串联 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氧循环的生物光电化学体系用于太阳能转化与存储
2
作者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1-281,共1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团队通过构建基于水/氧循环的生物光电化学模型,实现了一体化体系下太阳能的连续转化与存储,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该团队设计的生物光电化学体系以聚吡咯固态电容电...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团队通过构建基于水/氧循环的生物光电化学模型,实现了一体化体系下太阳能的连续转化与存储,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该团队设计的生物光电化学体系以聚吡咯固态电容电极作为储能模块,使能量存储过程更为安全、简便。在太阳能蓄放过程中,体系中的水/氧分子能自发形成循环,不需要额外牺牲试剂与其他氧化还原对的参与,极大地提高了设备安全性并降低了成本。此外,该体系模块化与集成化的结构设计使其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优化,更好的满足多方面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体系 生物光 氧循环 太阳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氧自由基电化学发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卫应亮 王亚珍 胡胜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8-150,共3页
A mercury-free solid electrode system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generation of O ·- 2 was described. The effects of pH, the amount of the surfactant and electrode materials on the reduction of O 2 were investigated.... A mercury-free solid electrode system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generation of O ·- 2 was described. The effects of pH, the amount of the surfactant and electrode materials on the reduction of O 2 were investigated. The electrogeneration of O ·- 2 was only obtained at the Pt electrode in this medium system. The different electrochemical behaviour of O 2 at Pt electrode and Au electrode we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t adsorptions of DSAB, which was confirmed by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QCM). The frequency responses for the reduction of O 2 at Pt electrode and Au electrodes were compared by electrochemical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EQCM), suggesting that the electrogenerated O ·- 2 was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t electrode. The one-electron reduction of oxygen in this system was also confirmed by using chronocoulometry. The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two kinds of antioxidants(ascorbic acid and cysteine) we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自由基 电化学发生体系 表面活性剂 石英晶体微天平 抗氧化剂 抗坏血酸 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聚合体电流信号放大多通道电化学免疫传感体系及蛋白肿瘤标志物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邓王平 窦艳枝 +3 位作者 苏静 郝林 宋世平 樊春海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4,共6页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酶聚合体信号放大的多通道电化学免疫传感体系,并用于肝癌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的定量检测.该传感体系由固定了抗AFP鼠单克隆抗体的多通道丝网印刷电极组成,可捕获肿瘤标记物抗原AFP,进而与抗AFP兔多抗特异...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酶聚合体信号放大的多通道电化学免疫传感体系,并用于肝癌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的定量检测.该传感体系由固定了抗AFP鼠单克隆抗体的多通道丝网印刷电极组成,可捕获肿瘤标记物抗原AFP,进而与抗AFP兔多抗特异性结合形成夹心免疫复合物,然后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聚合体偶联的羊抗兔二抗(IgG-polyHRP)与三明治夹心免疫复合物结合,实现电流信号放大.该体系结合多通道丝网印刷电极及自主研发的多通道电化学检测仪,可同时满足多通道电流信号的检测.在最优化条件下,该传感体系检测AFP浓度的动态范围为64pg·mL^-1~250ng·mL^-1,最低检测下限为56pg·mL^-1,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以及仪器便携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丝网印刷电极 电化学免疫传感体系 甲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控恒电流对BZ电化学反应体系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卫国英 张文华 罗久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3-534,536,共3页
Dynamical model of coupled electrode BZ reac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FKN mechanism and Oregonator model.Under certain conditions,the effect of electrode current on BZ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system is disc... Dynamical model of coupled electrode BZ reac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FKN mechanism and Oregonator model.Under certain conditions,the effect of electrode current on BZ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system is discussed.By means of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ree-variable system,limit cycle oscillatory regime of the electrode reaction phase is calculated numerically.It turns out that limit cycle oscillation can appear in electrode phase under a fixed current when the bulk phase is at a steady state.Meanwhile,external electrode current can lead to non-synchronization of bulk phase and electrode reaction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环振荡 BZ电化学耦合体系 外控电极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双时间常数电化学阻抗谱的参数解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战广深 范海涛 +1 位作者 张立群 李学婷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07-612,共6页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具有弥散效应的、双时间常数的电化学阻抗谱参数解析的方法.在确立用马夸特法进行曲线拟合的具体算法中,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初值,使迭代迅速收敛;用非线性插值法来弥补某些条件下实验数据点不足的缺陷.该方法可一次...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具有弥散效应的、双时间常数的电化学阻抗谱参数解析的方法.在确立用马夸特法进行曲线拟合的具体算法中,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初值,使迭代迅速收敛;用非线性插值法来弥补某些条件下实验数据点不足的缺陷.该方法可一次同时求解多个电化学参数,计算实例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常数 解析 电化学阻抗谱 腐蚀电化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电化学的若干发展趋势 被引量:4
7
作者 林仲华 《电化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简要回顾 2 0世纪后五十年电化学在理论、实验技术、新现象发现和应用等领域的重要进展 ,提出了 2 1世纪前期电化学的若干发展趋势 ,强调应重视电化学新体系的研究 ,以迎接 2 1世纪能源、材料、生命。
关键词 电化学 发展趋势 界面电化学 实验技术 量子电化学 电化学体系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研究方法》专辑序言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艳霞 黄俊 詹东平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共2页
正确、规范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工作者获取真实数据、做出正确判断的重要保障.二十多年来国家数次发生突发性疫情,倘若有正确、规范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检验流程,避免在发病初期产生误判而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何至于造成巨大的国... 正确、规范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工作者获取真实数据、做出正确判断的重要保障.二十多年来国家数次发生突发性疫情,倘若有正确、规范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检验流程,避免在发病初期产生误判而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何至于造成巨大的国家资源浪费和社会恐慌,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研究 电化学研究方法》 电化学体系 实验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电化学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4
9
作者 丁昌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0-784,共5页
本文介绍了土壤电化学研究历时50多年的系统成果,涉及带电粒子的化学行为、电极使用、学科渗透、工作成就、国内外影响和评价,形成集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和研究方法于一体的土壤电化学体系。在近期继承发展上,论述了电化学体系的土壤氧... 本文介绍了土壤电化学研究历时50多年的系统成果,涉及带电粒子的化学行为、电极使用、学科渗透、工作成就、国内外影响和评价,形成集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和研究方法于一体的土壤电化学体系。在近期继承发展上,论述了电化学体系的土壤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和酸化红壤修复原理与技术。前者扼要说明红壤中铝、锰离子的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地跨湿润至干旱地区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水平带谱、垂直分异;有机还原性物质和无机氧化性物质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论证氧化还原过程作为土壤物质循环的转化动力(化学和生物学的)所作的贡献。后者扼要说明以铝化学为核心,土壤酸化理论、改良措施和从环保出发的工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相反电荷胶体表面双电层的相互作用与电荷密度、离子强度、盐吸附的关系,扩散层重叠机制以及双电层作用对土壤表面性质和土壤酸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电化学体系 氧化还原过程 有机还原性物质 非等当量-非电性交换吸附 酸化红壤 修复技术 双电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冬丽 张蒙 +2 位作者 海洪 钟立 李建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380-390,共11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及人类生活的进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以食为天,食品检测方法的研究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目前检测食品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检测法、光度法等,电化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及人类生活的进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以食为天,食品检测方法的研究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目前检测食品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检测法、光度法等,电化学发光分析法兼具电化学分析法和化学发光法的优点,背景噪音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控性强及设备简单,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及食品污染等检测中。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化学发光分析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包括食品中营养成分、有机污染物、无机化合物、致病菌的检测及食品中其他方面的应用等,并对电化学发光分析法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 食品分析 食品安全检测 电化学发光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氰化钠/氯化钠固体溶液微晶体的电化学制备及其特性
11
作者 朱益亮 杨德志 +3 位作者 苏亚琼 吴德印 田中群 詹东平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7-200,共4页
钴氰化钠与铁氰化钠结构类似,而其在固/液界面上的电子转移特性却并不显著.使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构建了fL^pL体积的电化学微体系.在微体系中溶剂蒸发,电解质则会浓缩结晶.当电活性物质与支持电解质的晶格参数匹配时,二者可发生共... 钴氰化钠与铁氰化钠结构类似,而其在固/液界面上的电子转移特性却并不显著.使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构建了fL^pL体积的电化学微体系.在微体系中溶剂蒸发,电解质则会浓缩结晶.当电活性物质与支持电解质的晶格参数匹配时,二者可发生共结晶形成固体溶液.本文采用该方法制得钴氰化钠/氯化钠固体溶液微晶体,结合微加工技术构建了固体电极/固体溶液界面,该钴氰化钠在固体溶液中即有很好的电子转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溶液 固界面 电化学体系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电源的某些基本概念(电池的名称)
12
作者 李诚芳 《电动自行车》 2004年第12期27-29,共3页
电池的名称是规范的,有规律的,其由电池的负极,正极和电解质组成的电化学体系而定,不能随心所欲来称呼一个电池的名称。
关键词 化学电源 电池 负极 正极 电化学体系 电解质 随心所欲 名称 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池指标选择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侯虹 《航空兵器》 2001年第3期18-20,共3页
着重阐述了热电池指标提出原则和简要设计方法,汇总了目前各种电池技术指标,对于研制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热电池 指标选择 电化学体系 安全性 导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电位下铜电极电流振荡的延时控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学良 鲁道荣 +1 位作者 何建波 王华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8-222,共5页
采用铜电极的阳极溶解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电流振荡的延迟控制方法的研究.调节控制信号中延迟时间及控制系数的大小,延迟时间对电流影响作用明显,观察到周期变长和变短的结果,小延时下振荡周期变大,大延时下周期变小.延时控制也使振荡的... 采用铜电极的阳极溶解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电流振荡的延迟控制方法的研究.调节控制信号中延迟时间及控制系数的大小,延迟时间对电流影响作用明显,观察到周期变长和变短的结果,小延时下振荡周期变大,大延时下周期变小.延时控制也使振荡的波形产生明显的变化,并使原有的周期振荡呈现出混沌振荡.控制系数对振荡产生不同的影响,呈现出波形分裂、混合振荡等现象.控制系数加大时,这种峰的分裂变得更加强烈,阳极溶解电流产生了混沌振荡.控制后的振荡频率与原有频率有简单的比例关系.文中对延迟控制产生特定波形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溶解 电流振荡 化学混沌 延迟控制 恒电位 铜电极 电化学振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还原靛蓝染料技术染色牛仔布 被引量:1
15
《印染》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5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电解还原靛蓝染料 新技术 牛仔布 染色 氧化还原电化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密封免维护蓄电池及其应用
16
作者 徐国英 邓文博 《林业科技情报》 1995年第2期30-32,共2页
国际上近年出现了一种新型蓄电池,这种蓄电池是在研究传统的“铅一酸一二氧化铅”电化学体系的基础上,应用气体再复合原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设计而成的,阀控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国内尚未定型批量生产,我们暂命名为FM系列蓄电池。这... 国际上近年出现了一种新型蓄电池,这种蓄电池是在研究传统的“铅一酸一二氧化铅”电化学体系的基础上,应用气体再复合原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设计而成的,阀控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国内尚未定型批量生产,我们暂命名为FM系列蓄电池。这种电池充电放电特性好,十年免维护,价格比镉镍电池低得多,是电力、通信,计算机、民用电池的佼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维护蓄电池 全密封 电化学体系 铅酸电池 放电特性 铅酸蓄电池 浮充电 复合原理 蓄电池寿命 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原电池标准化工作的思考
17
作者 梁根源 林佩云 《轻工标准与质量》 1997年第S1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原电池 标准化工作 IEC标准 锰干电池 行业标准 安全标准 电池性能 电化学体系 归口管理 国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汞膜修饰电极对培养基环境下成肌细胞吸收Cu2+的定量分析研究
18
作者 朱晓璐 程浩 +2 位作者 赵文杰 尹曦 卢胜波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18期21-24,共4页
本文提出针对细胞培养基的特性,通过优化的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量成肌细胞对铜离子的吸收量。在三电极体系中采用120 mg/L的Hg2+在-0.2 V下对工作电极镀膜,实现检测铜离子最低0.5 ng/mL的浓度变化量,本方法对细胞培养基内铜离子的线性... 本文提出针对细胞培养基的特性,通过优化的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量成肌细胞对铜离子的吸收量。在三电极体系中采用120 mg/L的Hg2+在-0.2 V下对工作电极镀膜,实现检测铜离子最低0.5 ng/mL的浓度变化量,本方法对细胞培养基内铜离子的线性测量范围约为1-150 ng/mL,且溶出峰约在-0.20 V至-0.15 V之间,并具有高度选择性和快速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外加10和50 ng/mL Cu^(2+)的含血清培养基中,成肌细胞3天后对其吸收度分别为15.2和29.6 ng/ml。本文亦讨论了在培养基条件测得的Cu^(2+)溶出峰相对水溶液发生左移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三电极体系 阳极溶出伏安法 细胞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