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不同工作模式的电动起立床对正常人血压脉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徐奕鹏 侯甜 +1 位作者 刘慧华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66-1067,共2页
电动起立床是康复科的基本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传统的电动起立床的活动平板只能单方向的从水平倾斜至垂直,并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固定在不同的倾斜角度([1—2])。这种起立床因为体位转换较快,使心血管系统不能适应外部... 电动起立床是康复科的基本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传统的电动起立床的活动平板只能单方向的从水平倾斜至垂直,并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固定在不同的倾斜角度([1—2])。这种起立床因为体位转换较快,使心血管系统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易引发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动态自动调节电动起立床通过加入可编程的动态自动调节控制装置(专利号ZL 2015 2 0072236.6,201510053421.5)可以实时动态地调节活动平板的训练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起立床 单方向 活动平板 心血管系统 控制装置 康复 运动控制 专利号 固定带 外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病房电动起立床实施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鄢茵 李立群 +1 位作者 冯珍 邵秀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99-1504,1540,共7页
目的:构建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电动起立床实施方案,规范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电动起立床的实施流程。方法:通过循证拟订实施方案初稿,2022年12月—2023年2月对来自江西、四川、湖南、浙江、云南、广东、湖北和山西省的15名专家进行两... 目的:构建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电动起立床实施方案,规范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电动起立床的实施流程。方法:通过循证拟订实施方案初稿,2022年12月—2023年2月对来自江西、四川、湖南、浙江、云南、广东、湖北和山西省的15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形成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电动起立床实施清单,并验证其临床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两轮专家函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35,各条目的重要性评分及可行性评分均>3.5分,变异系数均<0.25,肯德尔W系数为0.314-0.328(均P<0.001)。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电动起立床实施方案包含实施前准备、实施中观察和实施后评价3个部分,包括3个一级条目、10个二级条目和23个三级条目。实施方案应用结果显示,实施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观察组干预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0),一次性拔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电动起立床实施方案可靠科学、安全可行,未来建议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气管切开 电动起立床 德尔菲技术 标准化 管理方案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起立床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曲晟 龙建军 +4 位作者 张泽宇 薛凯文 杨青青 李节惠 王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92-1498,共7页
目的:基于电动起立床探讨不同倾斜角度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10月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36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和36例健康人。采用重复测量的试验设计,两组受试者随机被电动起立床放置于3种不同... 目的:基于电动起立床探讨不同倾斜角度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10月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36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和36例健康人。采用重复测量的试验设计,两组受试者随机被电动起立床放置于3种不同的倾斜角度(0°、30°、和60°)后,由同一名有经验的检查者应用超声测量平静呼吸时的膈肌移动度和平静呼气末的膈肌厚度。结果:①倾斜角度间比较:两组受试者结果均提示,随着电动起立床倾斜角度的增高,膈肌移动度和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每两个倾斜角度之间的膈肌移动度和厚度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组别间比较:在3种不同倾斜角度下,健康人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明显高于脑卒中患者(P<0.05),且健康人比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不同倾斜角度之间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变化更明显。③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组病程之间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膈肌移动度和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膈肌移动度和厚度较健康人下降,电动起立床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和厚度,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 健康人 膈肌移动度 膈肌厚度 电动起立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被动活动下肢的电动起立床对颈髓损伤患者站立训练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胡旭 袁华 +3 位作者 刘卫 牟翔 毛利 李红蕾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5-948,共4页
目的:观察可被动活动下肢的电动起立床对颈髓损伤患者在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站立训练时间、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3例确诊为颈髓损伤,损伤平面位于C4—C8,ASIA分级为A—B级,病程在3个月内以... 目的:观察可被动活动下肢的电动起立床对颈髓损伤患者在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站立训练时间、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3例确诊为颈髓损伤,损伤平面位于C4—C8,ASIA分级为A—B级,病程在3个月内以卧床为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3),分别进行下肢活动式电动起立床训练和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完成训练所需时间、运动评分、感觉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随站立次数增加,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在各时期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完成站立训练所需时间更短(实验组9.8±4.16d,对照组16.46±5.42d,P<0.05),在治疗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均得到了提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感觉指数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带有下肢被动活动功能的电动起立床可减少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完成站立训练所需时间更短,效果显著优于普通电动起立床,更有利于加快颈髓损伤患者康复进程,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起立床 站立训练 不良反应 颈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邵岚 白定群 +3 位作者 余和平 王大武 李小宏 陈大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4-658,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损伤平面T10—L1,ASIA分级C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损伤平面T10—L1,ASIA分级C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站立床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用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Berg平衡量表(BBS),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高于电动起立床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脊髓损伤 电动起立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