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逼近阳极法电动力学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被引量:20
1
作者 郑燊燊 申哲民 +1 位作者 陈学军 王文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0-245,共6页
在电修复过程中,距离阳极越近,pH越低,氧化还原电位越高,越有利于从土壤颗粒中释出重金属并加速电动力学修复土壤过程。本文采用逼近阳极法以不断缩短两极间距离,增强电修复效果。研究中采用模拟Cd污染土壤,在电场强度为1V·cm-1的... 在电修复过程中,距离阳极越近,pH越低,氧化还原电位越高,越有利于从土壤颗粒中释出重金属并加速电动力学修复土壤过程。本文采用逼近阳极法以不断缩短两极间距离,增强电修复效果。研究中采用模拟Cd污染土壤,在电场强度为1V·cm-1的条件下验证逼近阳极法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逼近阳极法能够有效地降低修复过程的能耗。在达到同样修复效果的情况下,其单位体积能耗仅为单阳极法的56%。此外,逼近阳极法还显著增大了土壤中Cd的迁移速率,从而缩短了修复过程所耗时间。在距离阳极5、10、15和20cm处,Cd的平均富集速率分别为单阳极法的1.50、2.44、3.72和2.00倍,整体修复耗时仅为传统方法的60%。可见,逼近阳极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电动力学修复 逼近阳极法 能耗 迁移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镉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学军 申哲民 +2 位作者 句炳新 雷阳明 王文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6-668,共3页
采用阳离子交换膜调控电解过程中pH值的变化和电解富集土壤中的元素,在pH=5.0的缓冲溶液中进行土壤的电动强化处理.通过对镉形态的分析,找到镉在电场中迁移转换的规律.在处理时间内,阳极附近镉的去除率达99%以上,阴极镉的富积系数达2.0... 采用阳离子交换膜调控电解过程中pH值的变化和电解富集土壤中的元素,在pH=5.0的缓冲溶液中进行土壤的电动强化处理.通过对镉形态的分析,找到镉在电场中迁移转换的规律.在处理时间内,阳极附近镉的去除率达99%以上,阴极镉的富积系数达2.026,表明电场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溶出有强化去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电动力学修复 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3
作者 刘文庆 祝方 马少云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2期55-60,共6页
近年来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中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污染场地修复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的类型及其优缺点,如极性交换技术、逼近阳极技术、注入缓冲溶液技术,... 近年来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中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污染场地修复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的类型及其优缺点,如极性交换技术、逼近阳极技术、注入缓冲溶液技术,以及电动力学修复的联用技术及其优缺点,如电动力学-可渗透反应墙联合修复、电动力学-吸附联合修复、电动力学-离子交换膜联合修复、电动力学-螯合联合修复、电动力学-生物联合修复等技术,并探讨了电动力学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评价了电动力学修复土壤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力学修复 土壤 重金属污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席永慧 梁穑嫁 周光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26-1630,共5页
采用自制的实验装置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性能,通过间歇断电法和提高电压法提高单一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去除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对多离子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断电法和提高电压法与相同试... 采用自制的实验装置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性能,通过间歇断电法和提高电压法提高单一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去除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对多离子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断电法和提高电压法与相同试验条件下的普通试验相比,Cd去除率分别提高了6.17%和0.56%,电能消耗分别节省了51.86%和12.4%.多离子污染土壤Cu,Pb,Cd的去除率分别为68.56%,75.31%,69.90%,相对于单一离子Cd的电动试验,修复效果降低不少.电能消耗为5.061 2kJ.g-1,比单一离子的电能消耗高出许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电动力学修复 去除率 电能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鸣 朱书法 +2 位作者 许景明 姚梦雅 孙岚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25,共5页
利用电动力学修复汞污染土壤,并考察电动力学修复对土壤部分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的电动力学修复方法不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汞污染物,需要一些强化措施,在阴极电解液中引入KI,KI的引入提高了修复过程中的电流,且KI会与汞化合物... 利用电动力学修复汞污染土壤,并考察电动力学修复对土壤部分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的电动力学修复方法不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汞污染物,需要一些强化措施,在阴极电解液中引入KI,KI的引入提高了修复过程中的电流,且KI会与汞化合物生成HgI2-4,提高了汞的迁移效率,从而改善了电动力学修复效果。同时,添加0.50mol/L的KI溶液的试验组具有最佳的修复效果,在此试验条件下,污染土壤中的汞总去除率为81.7%。电动力学修复后,土壤pH有明显改变,阳极区土壤酸化,阴极区土壤碱化;土壤有效氮在阳极区出现明显增加,在阴极区降低,而土壤有机质则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力学修复 KI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污染胶东棕壤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泽锋 金春姬 田国宾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28,共4页
在Cd污染的胶东棕壤土体两端加以1V/cm的直流电压梯度进行电动力学修复。考察了电动力学修复过程中阴阳极电解液pH、电渗流量和电流密度的变化,并将处理后的土体分6段进行了分析,主要参数为pH、电导率、土壤中Cd的浓度及其形态分析。结... 在Cd污染的胶东棕壤土体两端加以1V/cm的直流电压梯度进行电动力学修复。考察了电动力学修复过程中阴阳极电解液pH、电渗流量和电流密度的变化,并将处理后的土体分6段进行了分析,主要参数为pH、电导率、土壤中Cd的浓度及其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445.0h的电动力学修复,阳极附近3段土壤中C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19%、97.01%和96.24%;阴极附近3段土壤中出现了Cd富集现象,且pH为5.88的土壤段Cd的富集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力学修复 胶东棕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力学修复对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泰平 袁松虎 +3 位作者 林莉 万金忠 徐懿 陆晓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7-60,67,共5页
以某化工厂排污沟渠中受六氯苯污染沉积物为对象,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为强化助剂,研究了电动力学修复后沉积物理化性质如pH、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含水率和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电动力学处理13.5d后靠近阳极区域沉积... 以某化工厂排污沟渠中受六氯苯污染沉积物为对象,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为强化助剂,研究了电动力学修复后沉积物理化性质如pH、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含水率和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电动力学处理13.5d后靠近阳极区域沉积物被酸化,而阴极区域被碱化;表面活性剂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导致靠近阳极处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其有机质含量最大增幅达到46%以上,而靠近阴极区域的有机质随电渗析流迁移使得其含量低于初始值;氧化还原电位与pH分布呈相反趋势;沉积物中含水率从阳极向阴极增大,靠近阴极处又降低;沉积物中大部分区域电导率值小于初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性质 电动力学: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力学技术修复苯酚污染土壤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丽 朱琨 +1 位作者 张兴 孙晋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5-39,44,共6页
用电动力学技术对苯酚污染砂土的修复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苯酚污染砂土电动力学修复的可行性及在不同电场强度下苯酚的迁移特征和机制。研究了采用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控制液(柠檬酸和NaOH)等对迁移效果的影... 用电动力学技术对苯酚污染砂土的修复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苯酚污染砂土电动力学修复的可行性及在不同电场强度下苯酚的迁移特征和机制。研究了采用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控制液(柠檬酸和NaOH)等对迁移效果的影响,以及苯酚在砂土中的迁移和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苯酚在砂土中发生富集。在电场强度为2.0V/cm时的苯酚富集效果明显,比在电场强度为0.5V/cm时苯酚多增加30%,且向阳极的迁移距离增大了12cm;在阴极添加不同浓度的LAS,苯酚在砂土中的富集效果不同,LAS浓度越大向阳极迁移得越快富集效果越明显,当LAS为0.0460mol/L时苯酚最高增加了143%;向阳极添加NaOH,苯酚在阳极区增加了136%,比向阴极添加柠檬酸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土壤污染 电动力学修复 电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增效电动力学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被引量:5
9
作者 廖波 王殿生 +1 位作者 马积喜 吕道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29-334,共6页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因石油成分复杂且在水相中溶解度低而难以修复问题,采用了表面活性剂和环糊精增效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和β-环糊精单独添加及联合添加时对电动力学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分析了表面活...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因石油成分复杂且在水相中溶解度低而难以修复问题,采用了表面活性剂和环糊精增效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和β-环糊精单独添加及联合添加时对电动力学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和环糊精增效电动力学作用下土壤中污染石油的迁移机理。结果表明:在电动力学效应中,电渗析作用是石油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动力,石油去除率达到45%以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β-环糊精都可以增加石油的溶解性,提高石油的迁移。但是二者各有优缺点,二者的混合液作为石油的增溶剂是最佳选择,使电动力学作用下土壤去油率最高达8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环糊精 石油 污染土壤 电动力学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酚类污染物在电动力学作用下的迁移及其机理 被引量:24
10
作者 罗启仕 张锡辉 +1 位作者 王慧 钱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4-138,共5页
通过小型实验研究并比较了土壤中苯酚和2,4-二氯酚在均匀和非均匀电动力学作用下的迁移特征和机理,分析了利用电动力学技术修复酚类污染土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电动力学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土壤中苯酚及2,4-二氯酚的解吸附和迁移,电渗析和... 通过小型实验研究并比较了土壤中苯酚和2,4-二氯酚在均匀和非均匀电动力学作用下的迁移特征和机理,分析了利用电动力学技术修复酚类污染土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电动力学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土壤中苯酚及2,4-二氯酚的解吸附和迁移,电渗析和电迁移是其主要的作用机理,其迁移效果与电动力学形式、污染物类型、土壤酸碱性质和电极反应等密切相关,可以采用适当的电动力学工艺修复含酚类化合物的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2 4-二氯酚 电迁移 电渗析 电动力学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力学作用下土壤中菲的迁移特征及其机理 被引量:12
11
作者 马建伟 王慧 罗启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研究了土壤中菲在均匀和非均匀电动力学下的迁移特征和机理,揭示了利用非均匀电动力学技术修复菲污染土壤的特性.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动力学过程能够使土壤中的菲一定程度地向场强较大的电极区迁移,其迁移程度随运行时间增加而增大,但与... 研究了土壤中菲在均匀和非均匀电动力学下的迁移特征和机理,揭示了利用非均匀电动力学技术修复菲污染土壤的特性.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动力学过程能够使土壤中的菲一定程度地向场强较大的电极区迁移,其迁移程度随运行时间增加而增大,但与非均匀电场的施加方式无关.非均匀电场对土壤中菲的迁移主要是以介电迁移方式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动力学 介电迁移 电动力学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力学辅助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征机制与机遇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玥 牛婷雨 +5 位作者 李天国 蒋明 熊俊芬 李博 湛方栋 何永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252-5265,共14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过程复杂、危害突出和修复困难等特点,修复刻不容缓。电动力学辅助植物修复(EKAPR)致力于弥补电动力学和植物修复各自劣势,协同发挥二者优势,解决电动力学无法彻底清除土壤重金属和植物修复缓慢、作用范围有限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过程复杂、危害突出和修复困难等特点,修复刻不容缓。电动力学辅助植物修复(EKAPR)致力于弥补电动力学和植物修复各自劣势,协同发挥二者优势,解决电动力学无法彻底清除土壤重金属和植物修复缓慢、作用范围有限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分层总结,归纳了电动力学辅助植物修复重金属的研究现状、影响类型与作用特征、相互作用关系及强化修复机制等。综述表明,EKAPR体系电动力学和植物相互作用,存在有利或不利于重金属清除的影响,在克服自身的局限方面两者也存在很多协同效应;EKAPR过程主要受电场类型、电场布置与强度、pH演变、添加剂等的控制。电动力学通过改善重金属的空间及形态分布,促进养分吸收及刺激根际分泌等作用机制,可有效提高重金属植物吸收富集及污染土壤修复效果。EKAPR被认为是新颖、绿色、可持续的原位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在实现污染场地修复方面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分析表明,现有研究工作开展较少,若干技术问题和应用挑战仍然存在。加大关键变量影响特征分析及调控、电动力学辅助下植物营养与重金属分布变化机制、累积特征及强化机制研究是克服难点及推动EKAPR技术应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力学辅助植物修复 土壤 重金属 修复特征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河涌底泥的电动-竹炭联合修复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国樑 王德汉 林丹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4-178,共5页
以柠檬酸预处理、竹炭吸附、电极周期性切换作为强化手段,采用电动修复技术,设计了非竹炭吸附区、竹炭吸附区、竹炭吸附区联合电极切换等3个处理,分析了试验过程中电流及电渗流的变化,以及试验完成后土壤pH和电导率的迁移分布,并对每组... 以柠檬酸预处理、竹炭吸附、电极周期性切换作为强化手段,采用电动修复技术,设计了非竹炭吸附区、竹炭吸附区、竹炭吸附区联合电极切换等3个处理,分析了试验过程中电流及电渗流的变化,以及试验完成后土壤pH和电导率的迁移分布,并对每组试验中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和各截面重金属的迁移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柠檬酸预处理能降低底泥初始pH,提高底泥电导率,有利于重金属的去除;添加竹炭,有利于重金属从底泥中迁出,显著提高重金属的去除率,本试验条件下,重金属Zn、Ni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0.95%、68.26%;周期性切换电极可以维持底泥中的pH和电导率,防止重金属在两极的富集,提高重金属的迁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力学修复 竹炭 重金属 修复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修复对Cd污染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句炳新 申哲民 +2 位作者 吴旦 陈学军 王文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0-344,共5页
以上海潮土为对象,研究了电动力学(1V·cm-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修复前后测量的指标有土壤有机质(SOM)、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ORP)、有效N、速效P、速效K。结果表明,Cd浓度约为100mg·kg-1的模拟污染土壤经电动力学处... 以上海潮土为对象,研究了电动力学(1V·cm-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修复前后测量的指标有土壤有机质(SOM)、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ORP)、有效N、速效P、速效K。结果表明,Cd浓度约为100mg·kg-1的模拟污染土壤经电动力学处理60h后,Cd的平均去除效率为68%。土壤中有效N、速效P和速效K分别平均提高为原来的1.45、4.25和3.29倍,同时TOC增加了3.96%。总之,电动力学修复后,土壤的肥力有了明显提升,表明电动力学在有效去除土壤中Cd的同时还能提升土壤的肥力,是一种可行的土壤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污染 电动力学修复 土壤肥力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强度对Fe(Ⅲ)强化电动修复Zn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祝方 任文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50-1254,共5页
在土壤修复技术中,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没有二次污染,适用性广等特点。利用铁盐作为阴极电解液,柠檬酸-柠檬酸钠作为阳极电解液,结合阳离子膜研究不同电场强度(1.0 V·cm^(-1)、0.6 V·cm^(-1)、0.2 V·cm^(-1)... 在土壤修复技术中,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没有二次污染,适用性广等特点。利用铁盐作为阴极电解液,柠檬酸-柠檬酸钠作为阳极电解液,结合阳离子膜研究不同电场强度(1.0 V·cm^(-1)、0.6 V·cm^(-1)、0.2 V·cm^(-1))对电动修复Zn污染土壤的影响,以期为电动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利用铁盐溶液作为阴极电解液时,Fe(Ш)可以消耗OH-,加快电解,有效维持土壤p H值,修复后土壤各截面的p H范围在3.1~9.8之间;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电流逐渐增大,促进了土壤中Zn的解析,去除效率逐渐提高。随着电场强度的递减,相对应土壤截面Z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6.47%、58.36%、41.72%;当电场强度为1 V·cm^(-1),修复400 h后土壤中Zn的总去除率达到5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力学修复 ZN 土壤污染 FE(III) 电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极电解液pH值对Cr(Ⅵ)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青青 祝方 +2 位作者 任文涛 张卫珂 张子超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3,共7页
为研究不同阳极电解液初始pH值条件对铬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试验以氯化铜溶液为阴极电解液,不同初始pH值(pH=3、4、5)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为阳极电解液,并在阴极室靠近土壤处放置阳离子交换膜,以此阻隔阴极的OH-进入土壤... 为研究不同阳极电解液初始pH值条件对铬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试验以氯化铜溶液为阴极电解液,不同初始pH值(pH=3、4、5)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为阳极电解液,并在阴极室靠近土壤处放置阳离子交换膜,以此阻隔阴极的OH-进入土壤,采用电动力学方法修复Cr(Ⅵ)污染土壤。结果表明:经过400h电动修复后,当阳极电解液初始pH=3时土壤中铬的去除效果最佳,此时靠近阴极部分S7区域土壤为最大截面去除率,达到84.5%。采用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对电动修复前后铬污染土壤中铬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动修复过程中主要是对土壤中可氧化态和弱酸可提取态的铬进行了去除,而残渣态铬含量几乎不变。选用铜盐作为阴极电解液可以有效促进铬的迁移与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六价铬Cr(Ⅵ) 电动力学修复 阳极电解液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污染底泥电动修复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磊 张松 +2 位作者 何平 安新茹 吴燕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07,121,共7页
以镉(Cd)含量为2mg/kg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使用电动修复技术对污染底泥中的Cd进行脱除。研究了不同电极板间电压、化学增强剂种类以及电极材料对体系电流、温度、电导率、底泥含水率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阳离子聚丙... 以镉(Cd)含量为2mg/kg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使用电动修复技术对污染底泥中的Cd进行脱除。研究了不同电极板间电压、化学增强剂种类以及电极材料对体系电流、温度、电导率、底泥含水率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作为化学增强剂,使用多孔碳作为电极,极板间电压30V,同时在0.05MPa的压力下进行抽滤,底泥含水率在5h内由75%下降到34.17%,重金属镉含量由2mg/kg下降到0.178mg/kg,脱除率达到91.12%,修复后的底泥中镉的含量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对镉含量的一级标准要求,达到了对污染底泥脱水过程中脱除重金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底泥 重金属污染 电动力学修复 电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法对土壤重金属的电动去除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晋 罗海宁 +3 位作者 付融冰 蒋小红 刘芳 张长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3,共7页
将零价铁(Fe0)、沸石等活性材料附着在电极上形成可渗透反应层并构成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采用不同的复合电极对Cd2+、Ni 2+、Pb2+和Cu2+等4种阳离子型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了电动力学修复。研究了不同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对土壤pH的控制效... 将零价铁(Fe0)、沸石等活性材料附着在电极上形成可渗透反应层并构成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采用不同的复合电极对Cd2+、Ni 2+、Pb2+和Cu2+等4种阳离子型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了电动力学修复。研究了不同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对土壤pH的控制效果以及对重金属的去除作用,分析了迁移到复合电极中的重金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复合电极中添加酸、碱性沸石并适时更换,可有效中和、截留阴阳极电解产生的OH-和H+,避免或减缓土壤酸碱迁移带的形成,防止重金属离子的过早沉淀及土壤过度酸化,极大提高了重金属的去除率。复合电极中Fe0可将迁移进来的重金属离子进行还原稳定,实现重金属污染物的捕获与固定,与迁移到沸石复合电极中的4种重金属不稳定态相比,"Fe0+沸石"复合电极中重金属不稳定态分别下降了61.4、60.5、61.4、57.1百分点。结果还显示,阴极采用"Fe0+沸石"复合电极并适时进行更换,施加1.5V/cm的直流电压修复10d后,土壤中Cd、Ni、Pb、Cu的总去除率分别为44.5%、41.5%、33.5%和36.7%,且进一步延长修复时间和持续更换电极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重金属 电动力学修复 可渗透反应复合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增效电动作用下土壤中菲的迁移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沛 王慧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8-12,共5页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增效非均匀电场作用下土壤中菲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Triton X-100能够促进土壤中菲向阴极迁移,迁移速率较不添加表面活性剂有明显提高;鼠李糖脂发酵液对土壤中菲的迁移作用较小。添加表面活性剂后,土壤中菲的迁移...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增效非均匀电场作用下土壤中菲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Triton X-100能够促进土壤中菲向阴极迁移,迁移速率较不添加表面活性剂有明显提高;鼠李糖脂发酵液对土壤中菲的迁移作用较小。添加表面活性剂后,土壤中菲的迁移机理与表面活性剂的离子类型密切相关。在切换电极极性的条件下,菲能够在土壤中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动力学 表面活性剂 电动力学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无机离子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的迁移 被引量:13
20
作者 罗启仕 王慧 +1 位作者 张锡辉 钱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9-523,共5页
研究了非均匀电场对不饱和沙壤土中的NO3-和SO42-的迁移特征,揭示利用非均匀电场向土壤中注入营养物和电子受体的特性.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场能有效地增强土壤中NO3-和SO42-的移动性,在1.0V/cm电压梯度下不饱和沙壤土中NO3-和SO42-的电迁... 研究了非均匀电场对不饱和沙壤土中的NO3-和SO42-的迁移特征,揭示利用非均匀电场向土壤中注入营养物和电子受体的特性.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场能有效地增强土壤中NO3-和SO42-的移动性,在1.0V/cm电压梯度下不饱和沙壤土中NO3-和SO42-的电迁移速率分别高达22.0,16.5cm/d;在非均匀电场中无机离子主要通过场强较大的区域迁移;切换电场极性可以方便地控制土壤中NO3-和SO42-的运移,同时能促使NO3-转化为NO2-.利用非均匀电场的迁移和富集效应,可以有效地向土壤中注入无机离子或者将污染离子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场 NO3^- SO4^2- 电迁移 土壤修复 电动力学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