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物理模拟实验的快速系统原型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文劲宇 张浩博 +4 位作者 林思齐 向往 姚伟 周猛 左文平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22,共8页
新型电力系统对电力系统物理模拟实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原有的物理模拟技术已难以满足。通过借鉴控制领域常用的快速控制原型(RCP)技术思想,提出了快速系统原型(RSP)技术,包括数字仿真器、快速原型控制器和快速原型被控对象(ROP)3个部分... 新型电力系统对电力系统物理模拟实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原有的物理模拟技术已难以满足。通过借鉴控制领域常用的快速控制原型(RCP)技术思想,提出了快速系统原型(RSP)技术,包括数字仿真器、快速原型控制器和快速原型被控对象(ROP)3个部分,解决了传统物理模拟技术费时费力和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快速演进需求的缺陷。RSP技术用于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入网验证时,研究成果和产品可直接用于工程实际。首先介绍了RSP的思想及具体实现方案,并阐述了其“所见即所得”的动模实验理念,最后以柔直输电动模实验为例,验证了基于RSP理念和技术可建成一个企业级别的仿真环境及工程技术实践平台,并能真实灵活仿真新型电力系统的各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物理模拟实验 动态模拟实验 快速系统原型 快速控制原型 快速被控对象原型 数字仿真器 企业级别的仿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中物理储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被引量:1
2
作者 段玉振 杨静芬 杨顺雨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9-701,共3页
储能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的关键技术,能够确保电力系统供应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物理储能技术具有高效率、长寿命、环境友好型等特点,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通过分析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相关政策,了... 储能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的关键技术,能够确保电力系统供应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物理储能技术具有高效率、长寿命、环境友好型等特点,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通过分析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相关政策,了解储能技术应用的时代背景,明确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不同类型物理储能技术的特征及适用场景,以期为储能技术的应用及推广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物理储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信息物理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3
作者 董昱 周劼英 +2 位作者 张晓 刘苇 王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738-5751,I0002,共15页
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出信息物理高度耦合的特征,一、二次系统强交互性和控制机理高复杂性使得系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该文分析并提出新型电力系统物理安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融合的信息物理安全特性和内涵;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信息物理安全... 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出信息物理高度耦合的特征,一、二次系统强交互性和控制机理高复杂性使得系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该文分析并提出新型电力系统物理安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融合的信息物理安全特性和内涵;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信息物理安全风险认知、监测和防护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信息物理安全威胁跨域传播路径建模与分析方法、信息物理协同的安全威胁态势感知与检测方法和多时空联动响应的信息物理安全防护方法等关键技术;并立足于电力监控系统典型业务场景,初步探索新型电力系统信息物理安全防护应用前景。该文所提信息物理安全防护体系,可以实现跨域安全风险的量化表征和安全事件多时空协同感知、辨识和消解,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信息物理安全 安全建模 安全感知 安全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下基于物理信息LSTM网络的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
4
作者 林苑 赵晋斌 +1 位作者 孙明琦 闫音蓓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33-141,共9页
新型电力系统下电网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征,在此背景下电力变压器运行将面临多物理场耦合作用的复杂工况。针对传统的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模型存在无法有效挖掘缺陷和失效机理、无法有效利用多源异构数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信息... 新型电力系统下电网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征,在此背景下电力变压器运行将面临多物理场耦合作用的复杂工况。针对传统的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模型存在无法有效挖掘缺陷和失效机理、无法有效利用多源异构数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信息长短期记忆(longshort-termmemory, LSTM)网络的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融入模型-数据驱动思想,为电力变压器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运维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电力变压器在电磁-流体-温度多物理场耦合下的物理模型,建立变压器的状态评估先验知识函数。然后,将该知识函数嵌入LSTM网络损失函数中,惩罚违反物理先验知识的“黑箱”数据,有效挖掘多物理场耦合复杂工况下电力变压器的演化规律,通过Softmax分类器获取电力变压器健康指数和寿命预测模型。最后,根据变压器实际运行情况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实现对电力变压器关键性能及其相关性分析的综合状态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物理信息LSTM网络 电力变压器 状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视角下电力系统抗毁性研究初探
5
作者 齐冬莲 陈郁林 +3 位作者 朱益哲 李丽 闫云凤 林振智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9-21,共13页
电力系统是国家最为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然而,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电力系统面临着恶意打击等非常规极端事件威胁。相比于台风等极端天气,非常规极端事件具有蓄意性、强突发性和高损毁性的特点,对电力系统安... 电力系统是国家最为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然而,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电力系统面临着恶意打击等非常规极端事件威胁。相比于台风等极端天气,非常规极端事件具有蓄意性、强突发性和高损毁性的特点,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威胁极大。从非常规视角出发,探讨了电力系统在非常规极端事件下的极限生存问题。首先,根据非常规极端事件的特点,定义了电力系统抗毁性,并将其与可靠性、自愈性和韧性等进行了详细对比。然后,剖析了非常规极端事件下电力系统抗毁性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最后,初步给出了非常规极端事件下电力系统抗毁性提升研究构想,提出了迫切需要研究的5个方向:非常规极端事件模拟与系统毁伤机理建模、面向非常规极端事件的电力系统抗毁性评估、信息物理耦合视角下电力系统抗毁能力提升、电力系统毁伤检测与修复支持系统与装备、面向非常规极端事件的抗毁沙盘推演系统。文中旨在指出研究非常规极端事件下电力系统抗毁性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前瞻性的研究构想,为中国电力系统的极限生存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事件 韧性 电力系统 信息物理耦合 抗毁性 极限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非高斯噪声干扰和拒绝服务攻击下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方法
6
作者 巫春玲 郑克军 +1 位作者 卢勇 孟锦豪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95-2905,I0067-I0070,共15页
随着传统电网逐步发展为电力信息物理系统,不可避免会受到非高斯噪声干扰以及随机发生的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DoS)攻击,都会导致传统卡尔曼滤波算法在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时存在估计精度低的问题。为此,该文利用DoS攻击补偿策略重... 随着传统电网逐步发展为电力信息物理系统,不可避免会受到非高斯噪声干扰以及随机发生的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DoS)攻击,都会导致传统卡尔曼滤波算法在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时存在估计精度低的问题。为此,该文利用DoS攻击补偿策略重构了电力系统模型,并提出柯西核最小误差熵容积卡尔曼滤波(Cauchy kernel minimum error entropy cubature Kalman filter,CKMEE-CKF)算法用于电力系统的动态状态估计。所提出的算法基于统计线性化方法构建的增广模型,运用最小误差熵(minimum error entropy,MEE)作为最优准则,将状态误差和测量误差同时合并到MEE代价函数中。同时,用对核宽度不敏感的柯西核取代MEE中的高斯核函数,大大简化了核宽度的选择难度,有效避免了Cholesky分解的奇异性。然后,采用不动点迭代算法递归更新估计。最后,在IEEE-30节点系统和IEEE-118节点系统中,分别运用所提出CKMEE-CKF算法和CKF、MEE-CKF算法在各种噪声环境和DoS攻击下对电力系统进行状态估计。以IEEE-30节点系统电压幅值估计的均方根误差为例,与CKF、MEE-CKF算法相比,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在第3种非高斯噪声干扰下,估计精度分别提高88%、60%;在第1种DoS攻击下,估计精度分别提高91%、70%。可见在非高斯噪声干扰和DoS攻击情况下,新算法的估计精度有显著性提高,是一种有效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 非高斯噪声 DOS攻击 柯西核 最小误差熵 电力系统动态状态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稳定性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加玛力汗.库马什 王杨正 戴训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9-133,共5页
为进一步分析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以华中科技大学研制的WDT-Ⅲ型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试验台为实验平台,结合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基本理论,系统地进行了电力系统静态和暂态稳定性物理模拟实验、发电机功率特性和功率极限实验。研究了在无... 为进一步分析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以华中科技大学研制的WDT-Ⅲ型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试验台为实验平台,结合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基本理论,系统地进行了电力系统静态和暂态稳定性物理模拟实验、发电机功率特性和功率极限实验。研究了在无励磁调节、手动调节及自动励磁调节情况下,发电机组的功率特性和功率极限的测定。通过电力系统暂态实验观察了不同故障类型、故障切除时间对暂态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行,还分析了各种措施的原理、实用范围及特点并进行了对比,提出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 物理模拟试验 静态稳定性 暂态稳定性 措施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构造成因解析:来自地震资料解释与三维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8
作者 王于恒 于福生 +4 位作者 宋璐 王丹丹 赵宝银 齐伊梨 孟令箭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97-2620,共24页
裂陷盆地形成过程受多因素制约,如基底先存构造、沉积物质能干性、裂陷期次与裂陷方向,最终会形成多组走向不同,规模各异的断裂系统,组成多种构造样式。这无疑使盆地构造解析变得极为困难,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对照组构造物理模... 裂陷盆地形成过程受多因素制约,如基底先存构造、沉积物质能干性、裂陷期次与裂陷方向,最终会形成多组走向不同,规模各异的断裂系统,组成多种构造样式。这无疑使盆地构造解析变得极为困难,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对照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重现多因素影响下东营组以来南堡凹陷南北向伸展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南堡凹陷是发育在先存构造基底条件下的多期裂陷产物。最终在明化镇组形成南北分区变形,东西分段相连,上下分层变形的构造格局。②凹陷南部的先存古隆起影响均匀分布的伸展变形,北部形成分段相连的网状交织式新生断裂系统,南部先存构造再活化形成东西两侧弧形雁列式继承断裂系统。多期异向裂陷过程中形成的北东向先存断层面是制约晚期断层定向排列的重要因素。③韧性滑脱层是增强断层相互作用的关键物质因素,促进了孤立断层彼此连接,形成东西向分段连接的正断层组合,断层通过自身的弯曲容纳由先存构造导致的斜向伸展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先存构造 韧性滑脱层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在实验室的电气物理模拟
9
作者 屈桂银 文卉 张艳平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3-25,29,共4页
介绍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的电力系统电气物理模型、系统结构以及物理模拟系统所能进行的电力系统模拟试验.
关键词 实验 电力系统 物理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逆冲褶皱带霍−玛−吐逆冲岩席发育力学机制与模拟实验
10
作者 杨庚 陈竹新 +1 位作者 鲁雪松 张欲清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3,共16页
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厘定是认识冲断带变形过程的基础与难点。文章以准南冲断带为研究实例,结合力学模型与物理模拟对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进行探讨。依据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和钻井资料证实霍-玛-吐背斜核部和南翼发育有逆冲断... 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厘定是认识冲断带变形过程的基础与难点。文章以准南冲断带为研究实例,结合力学模型与物理模拟对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进行探讨。依据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和钻井资料证实霍-玛-吐背斜核部和南翼发育有逆冲断层,断层向南延伸到第一排背斜之下,并形成广泛分布的霍-玛-吐逆冲席体,席体内部基本上无构造变形。霍-玛-吐构造带的钻井资料显示准南逆冲带前缘逆冲断层及滑脱断层均发育在流体压力系数较高的异常超压层中,说明该逆冲岩席属于强干变形席体、弱滑脱断层组合。根据玛纳斯构造带的钻井实测地层压力计算出逆冲断层的上下盘压力系数明显不同,且逆冲断层上盘的流体压力系数在逆冲断层处急剧降低,说明上盘逆冲岩席底部为弱滑脱层,有效分隔了上、下盘流体压力系统。文章依据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标定获得的霍-玛-吐逆冲岩席变形几何学特征,建立了后缘挤压下逆冲席体变形的简化力学模型,并计算出逆冲席体后缘水平挤压应力与垂直方向的重力比值与逆冲席体几何参数及断层摩擦系数和断坡角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分别给出了无流体超压的逆冲席体和含有流体超压滑脱层逆冲席体的数学关系式。为了验证力学模型可靠性,对准南逆冲带中的霍-玛-吐逆冲席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证实该类型的刚性逆冲席体变形规律前缘逆冲断层发育样式符合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认识,也佐证了简化的力学模型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逆冲席体底部大位移是多地段同时发生的小范围位移累积而成大位移,为认识造山带内推覆体或造山带前缘逆冲席体大规模远距离推覆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逆冲褶皱带 霍-玛-吐逆冲岩席 构造超压 力学模型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模拟试验系统的物理现象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凤鸽 陈天根 +2 位作者 吴希再 杨德先 陈德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177,共4页
鉴于电力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物理模拟试验系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模拟试验系统,分析了系统的各部分主要功能,并基于对模型系统与原型系统一致性的理论分析,以典型的单机—无穷大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在试验过程中出... 鉴于电力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物理模拟试验系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模拟试验系统,分析了系统的各部分主要功能,并基于对模型系统与原型系统一致性的理论分析,以典型的单机—无穷大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和参数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线路发生两相故障时,故障超前相和落后相电流的大小关系取决于故障前发电机向系统输送的负荷大小;保持发电机电势不变,增加有功功率输出,当线路阻抗大于发电机同步电抗时发电机处于迟相运行,反之则处于进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模拟试验 物理现象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关键技术综述”专辑评述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鹏 刘念 +7 位作者 胡秦然 周全 李知艺 于浩 孙冰 严正 文福拴 薛禹胜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数字化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成为广受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技术。为此,《电力系统自动化》编辑部组织了“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关键技术综述”专辑,系统化介绍了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基础元件装备、边缘计算技术、通信... 数字化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成为广受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技术。为此,《电力系统自动化》编辑部组织了“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关键技术综述”专辑,系统化介绍了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基础元件装备、边缘计算技术、通信安全与防护、智能化调度决策等一系列技术成果,代表了本领域最新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文中立足于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对专辑论文按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对其核心成果与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完整呈现专辑成果对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关键技术体系的支撑作用,为相关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数字化 边缘计算 人工智能 信息安全 信息物理社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中煤粉运移及解堵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迎春 张琦 +5 位作者 刘子亮 李彪 谢天成 任金伟 王安民 曹代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8-1500,共13页
煤粉在煤储层裂隙中沉积会降低裂隙导流能力,制约煤层气井高效稳产开发。设计了裂隙中煤粉运移及解堵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方案,通过裂隙中煤粉运移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裂隙不同位置煤粉颗粒沉积面积的变化和沉积形态特征,揭示了煤... 煤粉在煤储层裂隙中沉积会降低裂隙导流能力,制约煤层气井高效稳产开发。设计了裂隙中煤粉运移及解堵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方案,通过裂隙中煤粉运移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裂隙不同位置煤粉颗粒沉积面积的变化和沉积形态特征,揭示了煤粉运移、沉积的动态规律;通过裂隙中煤粉解堵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解堵时间和流速对裂隙中沉积煤粉解堵面积的影响,揭示了煤粉启动、解堵的动态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煤粉颗粒在裂隙不同方向和位置聚集状态不同,裂隙喉道由入口向垂直主运移方向的两端及主运移方向煤粉颗粒沉积面积逐渐减少,支路通道沿主运移方向煤粉颗粒沉积面积逐渐增加。裂隙喉道、支路通道和主路通道处煤粉沉积的形态分别呈鹰嘴状、层状和流线型,其原因是裂隙不同位置对含煤粉流体的阻力不同,导致煤粉在不同位置的沉积形态不同。在相同流速下,随解堵时间增长,煤粉解堵效果越好,但前期解堵面积大,后期解堵面积小,裂隙喉道处煤粉解堵效果明显优于支路通道,其原因是松散、易于解堵的煤粉颗粒会被首先解堵,随时间进行,剩余未被解堵的煤粉颗粒需要更大的启动流速。流速越大,裂隙喉道处和支路通道处的煤粉解堵面积越大,其原因是提升流速能增强煤粉颗粒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煤粉运移 煤粉解堵 可视化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物理模拟实验中的相似材料配比 被引量:2
14
作者 牛耀 苏占东 +8 位作者 孙进忠 张昊 吴雪丽 林淇七 王鸷文 李梓檬 朱焕欣 张建勇 梁金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5-1656,共12页
为确定岩体物理模拟实验中常见相似材料的配比,首先选取河砂、重晶石粉、石膏和水泥四种原料,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设置骨胶比(河砂和重晶石粉质量与石膏和水泥质量之比)、水膏比(水泥质量与石膏质量之比)和重晶石掺量(重晶石粉质量与骨... 为确定岩体物理模拟实验中常见相似材料的配比,首先选取河砂、重晶石粉、石膏和水泥四种原料,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设置骨胶比(河砂和重晶石粉质量与石膏和水泥质量之比)、水膏比(水泥质量与石膏质量之比)和重晶石掺量(重晶石粉质量与骨料质量之比)3个因素,每个因素5个水平,开展单轴压缩情况下的密度试验和声发射试验,然后确定不同配比对相似材料物理力学指标和表征损伤程度指标(D)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骨胶比影响下,相似材料密度、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极差最大,分别为0.13 g/cm^(3)、2.60 MPa和247 MPa,F检验值最大,显著性最高;在重晶石掺量影响下,泊松比的极差最大,为0.09,同样显著性最高;在骨胶比影响下D的极差最大,为0.25,显著性最高。总的来说,骨胶比对相似材料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D起控制作用,重晶石掺量对泊松比起控制作用;重晶石掺量最优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实验 相似材料 正交设计 敏感性 损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薄层致密砂岩储层大型水力压裂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房茂军 杜旭林 +3 位作者 白玉湖 李昊 张浩 朱海燕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6-798,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临兴气田以多薄互层型致密砂岩储层为主,储层岩性复杂、渗透率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作用机理不明确,导致压裂施工难度大、效果差异大。为此,针对临兴气田致密砂岩储层不同岩石组分、黏土含量、粒径、沉积旋回、平面及...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临兴气田以多薄互层型致密砂岩储层为主,储层岩性复杂、渗透率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作用机理不明确,导致压裂施工难度大、效果差异大。为此,针对临兴气田致密砂岩储层不同岩石组分、黏土含量、粒径、沉积旋回、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等特性,设计并开展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水力压裂室内大型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根据相似准则,参照二叠系石盒子组三向地应力、岩石强度、井身结构参数、现场压裂施工参数,确定了实验基本参数。根据临兴气田典型井主力储层特征,制作了考虑不同岩石组分、黏土含量、粒径、沉积旋回组合、平面非均质性组合、纵向非均质性组合的15块立方体岩心,开展了15组压裂模拟实验,并从分析注入压力曲线和观察岩样破裂面两个方面总结了影响水力压裂缝扩展规律的储层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岩石矿物和粒径、沉积旋回、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对致密储层裂缝扩展形态有显著影响。砂岩粒度较大、胶结较弱、黏土含量较高、平面非均质性较强,使得裂缝面更易于屈曲,扩展压力增大,导致加砂困难;沉积旋回会使得水力压裂缝易于沿旋回层面扩展,从而形成水平缝,其中反旋回界面突破难度比正旋回大;由于砂—泥层间界面、砂—煤层间界面、天然砂岩弱面易被激活,从而产生“工”或“T”字形裂缝,对于砂泥多薄互层还会产生“工”+“T”+“十”字形的组合裂缝。实验研究揭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水力压裂缝扩展形态,也为类似区块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多薄层 水力压裂 裂缝形态 物理模拟实验 临兴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LA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信息物理混合仿真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优 付立军 +2 位作者 马凡 肖雄波 郝晓亮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22-2429,共8页
针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中电力系统与信息网络紧耦合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高层体系结构(high level architecture,HLA)的信息物理综合电力系统混合仿真平台设计方法。该平台分别利用OPNET和PSCAD仿真软件实现信息网络和电力系统的仿真,并通... 针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中电力系统与信息网络紧耦合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高层体系结构(high level architecture,HLA)的信息物理综合电力系统混合仿真平台设计方法。该平台分别利用OPNET和PSCAD仿真软件实现信息网络和电力系统的仿真,并通过OPNET中的HLA节点和PSCAD中的自定义模块,分别实现两个仿真平台的对外数据交互和运行控制。基于HLA框架提供的运行时环境(runtime infrastructure,RTI)接口,设计实现混合仿真控制器,使OPNET和PSCAD能同时接入HLA运行,同时提出混合仿真运行模式和时钟同步方法,实现信息物理混合仿真。在混合仿真平台中搭建基于CAN总线通信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低压配电网保护策略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混合仿真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物理系统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 混合仿真 高层体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系统物理模拟实验平台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徐岩 王扬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7-133,共7页
从物理模拟实验的角度对新能源电力系统进行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现状。然后阐述了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探究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物理模拟实验的研究现状。随后设计、介绍了新能源物理模拟实验平台的... 从物理模拟实验的角度对新能源电力系统进行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现状。然后阐述了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探究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物理模拟实验的研究现状。随后设计、介绍了新能源物理模拟实验平台的主要构成。最后,应用实验平台,重点针对并网运行的暂稳态特性,设计了实验方案,分析了实验结果,表明物理实验平台对研究新能源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电力系统 物理模拟 实验平台 并网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新型电力系统攻击与防御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挺 许哲铭 +1 位作者 赵英杰 翟峰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26,共15页
随着先进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电力系统转变为数字化、自动化和高效管理的新型电力系统。然而,信息域与物理域的深度融合使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网络、层次和组件变得更加复杂,大量的智能电子设备频繁访问与信息交互,... 随着先进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电力系统转变为数字化、自动化和高效管理的新型电力系统。然而,信息域与物理域的深度融合使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网络、层次和组件变得更加复杂,大量的智能电子设备频繁访问与信息交互,更容易出现如窃取篡改数据、堵塞通信信道和破坏关键设备等恶意攻击,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构成巨大威胁,引发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首先,文中剖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结构和面临的潜在威胁,从控制层、网络层、物理层3个层面对新型电力系统攻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详细归纳总结了新型电力系统攻击前、攻击中、攻击后的3层安全防御方法。最后,明确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性研究的未来技术发展前景,为构建可靠、安全、健壮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网络物理攻击 攻击入侵识别 防御策略 密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物理与数字联合实时仿真 被引量:40
19
作者 高源 陈允平 刘会金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7-80,共4页
提出了结合物理模拟与数字仿真实现电力系统联合仿真的技术。以替代定理为基础阐述了联合仿真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联合仿真系统的总体布局。数字仿真接口用A/D转换通道与受控注入电流源实现,物理仿真接口用基于直流耦合的背靠背变流器... 提出了结合物理模拟与数字仿真实现电力系统联合仿真的技术。以替代定理为基础阐述了联合仿真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联合仿真系统的总体布局。数字仿真接口用A/D转换通道与受控注入电流源实现,物理仿真接口用基于直流耦合的背靠背变流器结构的放大电路实现。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实时仿真 数字 仿真接口 物理模拟 理论基础 替代定理 总体布局 仿真系统 电路实现 直流耦合 电流源 变流器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渗流理论的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连锁故障模型 被引量:54
20
作者 韩宇奇 郭创新 +1 位作者 朱炳铨 徐立中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30-37,共8页
基于改进渗流理论,提出了考虑物理层电网潮流分析与信息层延时的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连锁故障模型。将连锁故障的动态发展描述为故障在信息层、物理层交替传播扩大的多阶段过程,在分析故障在物理层传播的阶段中考虑物理层电网潮流,在... 基于改进渗流理论,提出了考虑物理层电网潮流分析与信息层延时的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连锁故障模型。将连锁故障的动态发展描述为故障在信息层、物理层交替传播扩大的多阶段过程,在分析故障在物理层传播的阶段中考虑物理层电网潮流,在脆弱度指标中综合拓扑完整度、信息层延时增量及物理层实际运行指标。对信息层、物理层不同对应依靠策略及节点攻击策略的连锁故障建模仿真表明拓扑中心度对应依靠策略呈现较低的脆弱度;物理层分区设立分布式控制中心与集中式控制中心的结构相比,能提高连锁故障发展中信息层的运行实时性。同时,节点蓄意攻击相比于随机攻击能造成发展更迅速,影响范围更广的连锁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 复杂网络 连锁故障 渗流理论 脆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