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底肌训练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用于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尿失禁干预 被引量:13
1
作者 彭丽仁 王惠芬 +1 位作者 刘玥 沈玲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7-20,共4页
目的探究盆底肌训练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用于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97例膀胱癌行原位新膀胱术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46例、观察组51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 目的探究盆底肌训练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用于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97例膀胱癌行原位新膀胱术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46例、观察组51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干预。干预2个疗程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尿失禁干预有效率、膀胱容量、尿流率、膀胱逼尿肌压力、排尿间隔时间及平均每次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可有效改善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尿失禁,提高尿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原位新膀胱术 尿失禁 盆底肌训练 电刺激生物反馈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经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亚 白文佩 +1 位作者 张瑾 张蕊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7-551,共5页
背景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重要因素,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性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主动锻炼和被动收缩以刺激盆底肌群,提高逼尿肌稳定性、改善肛提肌功... 背景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重要因素,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性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主动锻炼和被动收缩以刺激盆底肌群,提高逼尿肌稳定性、改善肛提肌功能,以预防和治疗PFD。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PFMT)联合疗法在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妇产科分娩后存在PFD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对照组仅采用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盆底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情况以及SUI比例、POP分度情况;产后PFMT训练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共纳入327例、对照组共纳入343例。治疗后:观察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SUI比例低于对照组(P=0.005);两组POP分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FMT频次≥5次/周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FDI-20、PFIQ-7、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PFMT比较,产妇经阴道分娩后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PFMT进行盆底功能康复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更好、SUI比例更低,实施PFMT的依从性更高,生活质量评分也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 生物反馈刺激 阴道分娩 盆底肌训练 生活质量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刺纳阳针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分别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尿失禁对膀胱最大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钰婉 郭新娥 +4 位作者 韩凝 徐子璨 于东梅 侯佳楠 陈青青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深刺纳阳针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分别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并发尿失禁对膀胱最大容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诊治的138例老年CIS并发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 目的探讨深刺纳阳针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分别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并发尿失禁对膀胱最大容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诊治的138例老年CIS并发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69例(深刺纳阳针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和对照组69例(常规针刺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排尿日记指标、尿流动力学、尿失禁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单次尿量、排尿间隔时间高于对照组,48 h排尿次数、48 h漏尿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最大容量高于对照组,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失禁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纳阳针法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CIS并发尿失禁的疗效显著,且优于常规针刺疗法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排尿症状、尿流动力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深刺纳阳针法 常规针刺疗法 生物反馈刺激 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瑜 朱春兰 +1 位作者 游丽娇 唐虹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6期70-73,共4页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自然分娩且产后发生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自然分娩且产后发生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改善情况、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评分和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 7,PFIQ-7)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持续收缩压、FSFI评分和PFIQ-7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持续收缩压、FSFI评分和PFIQ-7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可改善自然分娩且产后发生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初产妇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提高其性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生物反馈 盆底肌肉训练 自然分娩 盆底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托特罗定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合并轻度认知障碍: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进生 乔政 +4 位作者 刘宁 渠渊 刘春林 刘良颖 张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73-676,683,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托特罗定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合并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4月55例OAB合并MCI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7例(口服酒石酸托特罗...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托特罗定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合并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4月55例OAB合并MCI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7例(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和托特罗定组28例(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4周后比较治疗前后及治疗后2组间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OABSS)、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Overactive Bladder Questionnaire,OAB-q)、排尿日记、尿动力检查指标,评价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后OABSS及OAB-q得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OABSS、OAB-q得分分别为(5.4±3.3)分、(45.4±4.1)分,明显低于托特罗定组治疗后的(7.6±3.5)分、(49.1±3.3)分(P<0.05)。2组治疗后白天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夜尿次数、每日平均尿急次数、每日平均急迫性尿失禁次数、每次平均排尿量均有显著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的白天平均排尿次数、每日平均尿急次数、每次平均排尿量分别为(6.1±1.6)次、(1.1±1.0)次、(239.1±14.3)ml,明显优于托特罗定组的(7.5±1.8)次、(1.7±1.1)次、(202.4±13.1)ml(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初始尿意容量、最大膀胱测量容量分别为(153.1±33.4)ml、(274.1±42.0)ml,明显优于托特罗定组的(133.0±36.2)ml、(243.4±47.7)ml(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托特罗定可以有效地改善OAB合并MCI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过度活动症 轻度认知障碍 托特罗定 生物反馈刺激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晓东 湾明月 +4 位作者 史景 刘承梅 李瑞青 谷玉静 马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8-700,共3页
目的:观察坐位与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坐位组和卧位组,每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坐位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目的:观察坐位与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坐位组和卧位组,每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坐位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时采用坐位,卧位组采用卧位,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用X线检查、上肢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检查、上肢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坐位组优于卧位组(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时坐位效果优于卧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体位 生物反馈刺激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 被引量:66
7
作者 贾俊华 夏志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7-720,72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在治疗开始时,均予以患者可耐受的阈电流强度。实验组在治疗中期,在初始阈电流强度基... 目的探讨不同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在治疗开始时,均予以患者可耐受的阈电流强度。实验组在治疗中期,在初始阈电流强度基础上适当增加电流强度,使患者达到可耐受的新的阈刺激强度;对照组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予以初始阈电流强度持续治疗。通过对2组治疗前后的盆底综合肌力、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及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2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盆底综合肌力、1 h尿垫漏尿量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95.0%,19/20)优于对照组(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肯定;治疗中期增加电流强度的方案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生物反馈刺激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脏器脱垂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赖雪梅 邓雨峰 +2 位作者 张海燕 高如菲 钱婧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29,共6页
目的:探究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脏器脱垂患者盆底结构参数及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2月期间重庆市妇幼保健院86例产后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盆底肌肉锻炼组)和观察组(盆底肌肉锻炼联合... 目的:探究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脏器脱垂患者盆底结构参数及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2月期间重庆市妇幼保健院86例产后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盆底肌肉锻炼组)和观察组(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组),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分级、盆底结构参数及盆底肌力.结果:治疗前两组的POP-Q分级、盆底结构参数及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及8周两组上述方面均持续改善,观察组POP-Q 0级、Ⅰ~Ⅱ级及Ⅲ~Ⅳ级者占比分别为19例(44.19%)、21例(48.84%)、3例(6.98%)及29例(67.44%)、13例(30.23%)、1例(2.33%);盆底结构参数尿道旋转角(UR,urethral rotation)、膀胱颈距耻骨联合的移动度(BND,bladder neck descent)及尿道倾斜角(UI,urethral inclination)分别为(47.51±3.79)°,(18.26±1.78)mm,(5.59±0.91)°及(40.23±3.63)°,(13.63±1.63)mm,(1.98±0.33)°;盆底Ⅰ类及Ⅱ类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48.84%,18.61%及39.53%,13.95%,上述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产后盆底脏器脱垂患者的盆底结构参数及盆底肌力,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刺激治疗 产后盆底脏器脱垂 盆底结构参数 盆底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绝经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阳慧 李昌叶 张惠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3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绝经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绝经后PFD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绝经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绝经后PFD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试验组患者行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仅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子宫脱垂及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Ⅰ、Ⅱ、Ⅴ级肌力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Ⅰ度轻型与Ⅱ度重型子宫脱垂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Ⅰ度尿失禁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在增强绝经后PFD患者盆底肌力、减少子宫脱垂和尿失禁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功能锻炼 盆底生物反馈刺激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肌力 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导尿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早期潴留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俊铎 黄莉娟 王毅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2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间歇导尿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6年1月急性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9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一般情况检查,根据患者和(或)家属意愿分为治疗...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间歇导尿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6年1月急性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9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一般情况检查,根据患者和(或)家属意愿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测定两组情况,包括生活质量精简问卷评分(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Profile,SQLP)和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的尿潴留情况均逐渐好转,治疗组经治疗7次后,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导尿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改善脑梗死后早期尿潴留状况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间歇导尿 生物反馈刺激 尿潴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对ⅢB型前列腺炎EPS中IL-10、PGE_2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健 王飞 +2 位作者 康新立 王安方 王忠尧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761-763,共3页
目的:分析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前、后前列腺液(EPS)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变化以及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的关系,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50例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 目的:分析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前、后前列腺液(EPS)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变化以及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的关系,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50例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非前列腺炎患者、尿常规及EPS常规检查正常者2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IL-10、PGE2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观察组CPSI和EPS中PGE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EPS中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CPSI和EPS中PGE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S中IL-10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P>0.05),3个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PS中的IL-10、PGE2与CPS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3 5、0.432 9,P<0.01)。结论: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EPS中IL-10和PGE2水平升高,其慢性盆痛症状严重程度与EPS中IL-10、PGE2水平呈正比。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能通过降低PGE2水平以改善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B型前列腺炎 前列腺素E2 白细胞介素-10 生物反馈刺激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即刻足底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元香南 李晓婷 +4 位作者 李菡婷 刘宇 孙师 万峪岑 张志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91-1196,共6页
目的研究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步行速度、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 18例脑卒中患者,患肢因脑卒中引起足下垂内翻,患者存在部分主动踝背屈能力(肌力>2级)。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前后,受试者... 目的研究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步行速度、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 18例脑卒中患者,患肢因脑卒中引起足下垂内翻,患者存在部分主动踝背屈能力(肌力>2级)。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前后,受试者在足底压力测量步道上分别进行测试。分析比较脑卒中患者刺激前后步行的足底压力特点;比较步行速度、初始触地时间、触地时间占支撑相百分比、峰压力值、冲量、触地面积等指标。结果刺激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的初始触地点大部分由足跖部外侧移至足跟部;偏瘫侧足跟部初始触地时间提前,足跖部外侧的触地时间相对延后,足跟峰压力值、冲量、触地面积均增加(P<0.05)。同时,非偏瘫侧足跟部初始触地时间也提前(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异常模式,使得患者在提高步行稳定性及诱发正常步行模式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生物反馈性功能性刺激 步态 足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腹下丛连续阻滞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3
作者 孟杰 洪莉 +2 位作者 刘成 肖航 陈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9-582,共4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腹下丛连续阻滞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诊断为慢性盆腔痛(CPP)患者随机分为生物反馈电刺激组(BF组,n=20)、腹下丛连续阻滞组(NB组,n=20)和联合组(BF-NB组,n=20)。BF组进行盆底神经肌肉电刺...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腹下丛连续阻滞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诊断为慢性盆腔痛(CPP)患者随机分为生物反馈电刺激组(BF组,n=20)、腹下丛连续阻滞组(NB组,n=20)和联合组(BF-NB组,n=20)。BF组进行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个月;NB组在C型臂透视下置管于腹下丛神经周围连续阻滞2周;联合组先腹下丛神经阻滞2周后进行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个月。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和治疗后3个月的盆腔疼痛评分,治疗后3个月疗效和腹下丛神经阻滞不良反应。结果 BF-NB组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和治疗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其他组(P<0.05);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F组和NB组(P<0.05);BF-NB组和NB组神经阻滞不良反应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腹下丛连续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女性慢性盆腔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刺激 腹下神经丛 连续神经阻滞 慢性盆腔痛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单东超 杨志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64-166,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于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60例患者的治疗时间均在2017年8月—201... 目的研究分析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于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60例患者的治疗时间均在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遵照单双号分组的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前一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盆底肌肉锻炼,后一组患者实施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电变化客观指标和盆底肌力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 s快速收缩sEMG最大值、持续10 s收缩sEMG平均值和60 s耐受收缩sEMG平均值同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较治疗前提升,且同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促进患者盆底肌肌电及盆底肌力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生物反馈刺激 轻中度 女性 压力性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神经磁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女性产后性交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栾濛 程大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56-659,共4页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女性产后性交痛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产后采用盆底肌锻炼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和研究组(产后采用骶神经磁刺激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比较...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女性产后性交痛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产后采用盆底肌锻炼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和研究组(产后采用骶神经磁刺激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比较分析2组产妇盆底肌力、女性性功能量表评分及盆底肌电检测数据。结果显示,采用骶神经磁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治疗后,以性交痛为主的产妇产后性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锻炼 骶神经磁刺激 生物反馈刺激疗法 产后性交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刺激治疗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4
16
作者 张斌 王素珍 黄健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49-852,共4页
目的:观察顺产和剖宫产者产后发现盆底肌力减退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天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01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50例。产后42天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 目的:观察顺产和剖宫产者产后发现盆底肌力减退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天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01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50例。产后42天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10次,在产后3个月和6个月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情况。16例未治疗阴道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产后42天)均有显著增高(P<0.01)。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产后42天)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产后3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个月经阴道分娩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治疗后产后3月与产后6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对剖宫产产后发生重度盆底肌力减退者需要强化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生物反馈联合刺激 分娩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9
17
作者 李长思 马跃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9-471,共3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对26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0天和第20天分别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及残余尿量进行评定。结果 ...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对26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0天和第20天分别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及残余尿量进行评定。结果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26例患者日排尿次数减少、单次排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生物反馈刺激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赵娟 张备 +5 位作者 王凡 孙长慧 刘培乐 朱秉 李莹莹 白玉龙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2-745,共4页
目的:评价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穿戴功能性电刺激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 目的:评价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穿戴功能性电刺激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进行10米舒适步速测量、简化Fugl-Meyer下肢评定(FM)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评定。通过统计学分析,考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FM分项中FM3(伸肌协同运动)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4周后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FM总分及其余各分项在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C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组内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米舒适步速测试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步速改善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功能性电刺激可能具有优于生物反馈电刺激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刺激 生物反馈刺激 脑卒中 足下垂 足内翻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艳华 李旭红 +3 位作者 孙绍丹 严文广 汤育新 向亚利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36-1240,共5页
目的:探讨手法联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72例女性患者,均诊断为产后性功能障碍,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4名。A组进行手法治疗,B... 目的:探讨手法联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72例女性患者,均诊断为产后性功能障碍,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4名。A组进行手法治疗,B组进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C组进行手法联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检测3组患者盆底肌肌电位及I,II类肌纤维肌力,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患者治疗前后性生活次数及性高潮次数,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肉功能及性功能客观指标的评分。治疗时间周期为1个月,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与A,B两组比较,C组患者盆底电生理指标肌力和肌电位均较高(P<0.05);并且性功能改善情况更优(P<0.05)。结论:对于产后性功能障碍患者,手法治疗联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能有效促进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恢复,改善患者性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性功能障碍 刺激生物反馈治疗 手法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训练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20
作者 赵祥虎 马明 +5 位作者 徐亮 林萍 孙武东 张荣 李玲 卢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0-725,共6页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结合盆底肌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至10月,产后6周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结合盆底肌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至10月,产后6周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用盆底肌肌电值、尿失禁次数、1 h尿垫试验和腹横肌厚度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盆底肌肌电值、尿失禁次数、1 h尿垫试验和腹横肌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盆底肌肌电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t>12.564,P<0.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14.064,P<0.001);两组尿失禁次数和1 h尿垫试验阳性率均显著降低(Z>9.615,P<0.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Z=-2.767,χ~2=6.564,P<0.05);对照组腹横肌厚度无变化(t=-1.510,P>0.05),而观察组显著提高(t=-10.681,P<0.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t=7.541,P<0.001)。结论在盆底肌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的基础上再辅以呼吸训练,可进一步减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锻炼 生物反馈刺激 呼吸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