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卫星遥感的山西HCHO柱浓度长期变化趋势
1
作者 杨爱琴 于小红 +7 位作者 陈玲 闫世明 朱凌云 郭伟 李明明 李雁宇 李莹 贺洁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608-6616,共9页
利用臭氧检测仪(OMI)HCHO柱浓度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研究了2013~2022年5~8月去除气温影响的山西HCHO柱浓度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天然源VOCs(BVOCs)和人为源VOCs(AVOCs)排放的变化在HCHO柱浓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山西HCHO柱浓... 利用臭氧检测仪(OMI)HCHO柱浓度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研究了2013~2022年5~8月去除气温影响的山西HCHO柱浓度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天然源VOCs(BVOCs)和人为源VOCs(AVOCs)排放的变化在HCHO柱浓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山西HCHO柱浓度均值介于4.1×10^(15)~53.6×10^(15)molecule/cm^(2)之间,年均14.3×10^(15)molecule/cm^(2),2013~2018年呈上升趋势,2019~2022年波动下降,HCHO柱浓度乡村普遍高于城市.去除气温影响后,相较于2013~2017年,2018~2022年HCHO柱浓度下降区多位于人类活动密集的城镇,上升区多分布于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乡村.在HCHO柱浓度受气温显著影响区域中,大同北部HCHO柱浓度上升与农用地的BVOCs排放增加有关;忻州西部-吕梁北部HCHO柱浓度上升与农用地、稠密灌木、混交林、稀树草原的BVOCs排放增加有关;晋中中部和临汾南部-运城北部HCHO柱浓度的下降,是AVOCs和BVOCs排放共同下降的结果,并且AVOCs减排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hcho)浓度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卫星遥感 山西 气温 土地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4年西北地区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旻霞 宋佳颖 +3 位作者 孙瑞弟 李全弟 秦毅 张娅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21-2334,共14页
基于臭氧监测仪(OMI)卫星反演数据,对2005~2018年西北4省区域大气甲醛柱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及分析,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14a甲醛柱浓度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且冬季均... 基于臭氧监测仪(OMI)卫星反演数据,对2005~2018年西北4省区域大气甲醛柱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及分析,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14a甲醛柱浓度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且冬季均值略高于春季.在空间分布上,甲醛柱浓度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升高,高值区集中于陕西和甘肃东南部及青海西南部;低值区集中于宁夏、青海和甘肃的西北部;稳定性呈现出东部分散、西部集聚、差异显著的分布格局.影响甲醛柱浓度变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甲醛柱浓度受地形影响显著,与风向、气温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人为因素中,甲醛柱浓度与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建筑房屋竣工面积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度最高.大气中甲醛分子与气溶胶粒子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说明甲醛浓度受到了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气溶胶粒子、气温及工业废气的排放是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甲醛浓度 时空变化 稳定性分析 气溶胶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对流层HCHO柱浓度遥感监测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16
3
作者 咸龙 葛建团 +4 位作者 徐敏 陈雪萍 王爽 谢顺涛 胡文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221-3231,共11页
基于OMI卫星遥感反演数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2009年~2016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甲醛柱浓度时间变化特征为:8年来呈波动变化趋势,年均值为13.11×10^(15)molec/cm^2,最低值出现于2... 基于OMI卫星遥感反演数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2009年~2016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甲醛柱浓度时间变化特征为:8年来呈波动变化趋势,年均值为13.11×10^(15)molec/cm^2,最低值出现于2012年,最高值出现于2016年;最大降低率为5.8%,最大增长率为6.3%.每年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大小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8a来96个月甲醛月际变化幅度较大,呈单峰结构,其中每年6月最高;空间变化特征为:甲醛柱浓度值由西北往东南递减,其中以肇庆东北大部、佛山北部和广州西部组成高值区分布中心,以佛山中南部、广州东南半部和江门西北半部组成三级次高级分布区,以惠州、东莞、深圳、中山、珠海和江门等珠江三角洲近海岸地区为一二级低值浓度区;影响因素中气温与气压等气象因素对HCHO的生成和分布有着促进作用,植被对HCHO的产生有一定的贡献,甲醛柱浓度的变化与汽车保有量、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发展要素呈现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耗总量与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增加与甲醛柱浓度增长密切相关,人为因素是甲醛柱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 甲醛浓度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珠江三角洲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近10年甲醛柱浓度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江峪 巨天珍 +4 位作者 陈雪萍 刘宏庆 裴洁 咸龙 王培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14-1222,共9页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大气中甲醛的含量及分布,基于OMI遥感反演数据,分析了2006—2015年宁夏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同时选取工业产值、机动车保有量、煤炭消耗量以及气温、地形地貌和风向等人为和自然因素进行相...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大气中甲醛的含量及分布,基于OMI遥感反演数据,分析了2006—2015年宁夏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同时选取工业产值、机动车保有量、煤炭消耗量以及气温、地形地貌和风向等人为和自然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2006—2015年甲醛柱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1.078×1015molec/(cm2·a),其中2006—2011年逐年增大,2012—2015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于2015年达到近10年的最高值;甲醛柱浓度季节性特征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宁夏甲醛柱浓度月均值变化趋势整体上呈"W"型.空间上甲醛柱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宁夏中东部及南部地区,而北部及西部地区甲醛柱浓度相对较低.在人为因素中煤炭消耗量与甲醛柱浓度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88;在自然因素中甲醛柱浓度与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63,地形地貌和风向对甲醛污染区域的分布有一定影响.研究显示,人为因素是影响宁夏甲醛柱浓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回族自治区 OMI 甲醛浓度 时空分布 对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钱韵 吴健生 +2 位作者 谭羲 罗宇航 陆天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973-4981,共9页
通过OMI卫星数据分析了2005~2016年长江三角洲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结合2008年和2010年各部门VOCs人为源排放量,利用BP神经网络和RBFN神经网络模型对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进行了县域尺度上的回归模拟和各部门排放量贡献度分... 通过OMI卫星数据分析了2005~2016年长江三角洲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结合2008年和2010年各部门VOCs人为源排放量,利用BP神经网络和RBFN神经网络模型对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进行了县域尺度上的回归模拟和各部门排放量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在2005~2010年存在着增加趋势,2011~2016年甲醛浓度有下降的趋势.高值区域分布在皖北苏北、上海及其附近,低值区域分布在浙西南一带.人为源排放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甲醛柱浓度显著增高.工业源在长三角的分布较为广泛,电力源分布稀疏且VOC排放量远小于工业源排放量,居民源的VOC排放量介于工业源和电力源之间,有明显的南北差异.交通源主要集中在苏南、浙北和上海附近,少部分沿交通线条状分布.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较好地利用人为源排放数据对甲醛柱浓度进行模拟.神经网络的拟合精度可以达到0.6~0.8,比线性回归的拟合精度超出0.3~0.4.模型变量重要性计算显示各部门中居民源对甲醛柱浓度的贡献程度最高.研究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长期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研究臭氧污染,同时也为大气治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浓度 时空变化 BP神经网络 RBFN神经网络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0年东部沿海典型城市甲醛柱浓度年际变化研究
6
作者 谭琦馨 葛宝珠 +8 位作者 王大玮 潘小乐 王君华 陈学舜 杨文夷 陈焕盛 杨颖川 张颖 王自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6-284,共9页
利用臭氧检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反演的甲醛柱浓度数据(OMHCHO_003),选取山东省日照市作为东部典型沿海城市,分析其2014~2020年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发现其甲醛柱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季节性特征,夏季高值... 利用臭氧检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反演的甲醛柱浓度数据(OMHCHO_003),选取山东省日照市作为东部典型沿海城市,分析其2014~2020年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发现其甲醛柱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季节性特征,夏季高值是其他季节平均值的1.5倍左右,且夏季高值呈带状分布于西北部莒县境内。日照市7年间全境甲醛柱浓度呈现显著增长,其中东港区增幅达到0.20×10^(15) mol cm^(−2) a^(−1),该增幅与高人为源排放的京津冀地区的甲醛柱浓度增幅趋于一致,并且日照市甲醛柱浓度与森林覆盖、机动车保有量、工业能源消耗量存在显著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究山东省日照市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中甲醛柱浓度变化,选取共32个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对应六大沿海省份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省),对比分析其2014~2020年夏季甲醛柱浓度含量和变化趋势,其中山东省日照市甲醛柱浓度7年间增幅在32个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中排名第一。本研究对山东省日照市的甲醛防控部署有非常好的应用和参考,并很好地弥补了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甲醛柱浓度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市 卫星浓度 甲醛 变化趋势 工业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DOAS淮北地区疫情前后HCHO观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齐贺香 郭映映 +1 位作者 牟福生 李素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0-218,共9页
构建了具有操作简单、大范围以及高灵敏度等特点的地基多轴差分吸收系统(MAX-DOAS),对淮北地区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进行连续观测,得到HCHO的时间序列。为了减少其他气体的干扰,采用不同波段反演HCHO差分斜柱浓度,对比发现,选用324~342... 构建了具有操作简单、大范围以及高灵敏度等特点的地基多轴差分吸收系统(MAX-DOAS),对淮北地区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进行连续观测,得到HCHO的时间序列。为了减少其他气体的干扰,采用不同波段反演HCHO差分斜柱浓度,对比发现,选用324~342 nm波段时,反演误差波动最小,能够精确获取甲醛气体浓度。由HCHO月均值序列结果可知,疫情中期与疫情前后相比,浓度分别降低了35%和23%。日变化以及周变化结果表明淮北地区HCHO浓度具有早晚高、中午低的日变化特征,且没有明显的周末效应。结合Hysplit风场后向轨迹模型对高值天气的风场进行研究,发现在2020年1月12~14日与18~21日期间,淮北地区在西北风场的影响下,会受到来自砀山等地的污染输送影响,引起HCHO浓度的升高。MAX-DOAS测量HCHO柱浓度结果与OMI卫星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测量方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2=0.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ho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 OMI卫星 垂直浓度 浓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观测资料改进活性VOCs源排放及其对臭氧模拟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峰 汪健伟 +1 位作者 翟菁 侯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04-2514,共11页
本文以INTEX-B(Intercontinental Chemical Transport Experiment-Phase B)人为源、FINNv1(Fire Inventory from NCAR version 1)生物质燃烧源、MEGAN(Model of Emissions of Gases and Aerosols from Nature)生物源作为基准源,用2005~2... 本文以INTEX-B(Intercontinental Chemical Transport Experiment-Phase B)人为源、FINNv1(Fire Inventory from NCAR version 1)生物质燃烧源、MEGAN(Model of Emissions of Gases and Aerosols from Nature)生物源作为基准源,用2005~2007年3a的OMI观测资料作为参考,使用WRF-chem模式,建立了卫星观测数据与地面排放VOCs源数据的回归方程,通过OMI观测资料的约束,人为源在目前污染最为严重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城市群区域分别增加了1.51倍、1.87倍和1.93倍,生物质燃烧源在3个区域分别增加了12.2倍、6.15倍和2.27倍,生物源在3个区域分别增加了1.66、1.31和1.21倍,增加后的浓度分布与前人研究结论有较好的一致性.使用改进后的源清单模拟结果来看,不同季节,3个区域O3浓度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各季节增幅较大的区域均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与我国大型城市区基本都是VOCs敏感区的结论一致.整体而言,VOCs源强改进后,NOx敏感区O3浓度增加幅度不大,不超过4×10-9,而部分VOCs敏感区增幅超过20×10-9.本文所提供的方法可进一步改进后在大气污染相关研究中,特别是模式源清单研究中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观测 hcho浓度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源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