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含量对介孔Ni-CaO-ZrO_2催化剂上CH_4-CO_2重整反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孙楠楠 闻霞 +4 位作者 王峰 彭伟才 肖福魁 魏伟 孙予罕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04-1008,共5页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Ni含量不同的介孔Ni-CaO-ZrO2纳米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了其在CH4-CO2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利用N2吸附-脱附(BET)、X射线粉末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以及程序升温氧化(TPO)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Ni含量不同的介孔Ni-CaO-ZrO2纳米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了其在CH4-CO2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利用N2吸附-脱附(BET)、X射线粉末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以及程序升温氧化(TPO)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含量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低Ni含量的催化剂具备较完善的介孔结构,该种结构非常有利于Ni物种的分散及其在高温下的抗烧结能力,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但过低的Ni负载量会造成催化剂表面Ni活性位过少,进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另一方面,Ni含量过高会导致催化剂介孔结构的坍塌,Ni在反应条件下烧结严重,大尺寸的Ni颗粒会大大增加积炭的生成,从而造成催化剂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ch4) 二氧化碳(CO2) 重整 NI催化剂 二氧化锆(ZrO2)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入CH_4促进SNCR过程的计算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彦文 蔡宁生 李振山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2,19,共5页
分析加入CH4对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方法脱除烟气中NOx的影响,并利用CHEMIKIN软件对其反应过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加入适量CH4可以降低SNCR有效反应温度,提高NO脱除效率,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停留时间,从而对SNCR脱除NOx的过... 分析加入CH4对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方法脱除烟气中NOx的影响,并利用CHEMIKIN软件对其反应过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加入适量CH4可以降低SNCR有效反应温度,提高NO脱除效率,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停留时间,从而对SNCR脱除NOx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此外,依据计算结果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 NOx脱除率 微量甲烷(ch4) 氨泄漏 反应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近地表CH_4浓度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7
3
作者 巴特 张健 +2 位作者 田原 王冰 张秋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0,66,共5页
采用DLT-100FMA快速甲烷分析仪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进行定位连续观测,分析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甲烷(CH_4)的日变化、月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生长季不同月份兴安落叶松CH_4浓度的日变化随温度的升高而降... 采用DLT-100FMA快速甲烷分析仪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进行定位连续观测,分析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甲烷(CH_4)的日变化、月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生长季不同月份兴安落叶松CH_4浓度的日变化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00和13:00左右。2)CH_4浓度的月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大的规律,5月平均浓度为1.350mg·m^(-3),6-9月分别为1.332、1.330、1.336mg·m^(-3)和1.349mg·m^(-3),11月为1.384mg·m^(-3),7月最低为1.330mg·m^(-3)。3)CH_4浓度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相关关系为:y=7E-07x^3+1E-05x^2-0.001 8x+1.358 3(R^2=0.638 5,P<0.01);CH_4浓度随着空气湿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湿度低于9 285.71mg·m^(-3)时,CH_4浓度随湿度增大而降低;湿度高于9 285.71mg·m^(-3)时,CH_4浓度随湿度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甲烷(ch4) 生长季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CH_4、CO高精度观测混合标气配制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姚波 黄建青 +5 位作者 周凌晞 方双喜 刘立新 夏玲君 李培昌 王红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7-312,共6页
高精度、高准确度的大气CO2、CH4、CO浓度观测需使用以干洁大气为底气的标气.标气中水汽含量及CO2的δ13C对基于光学原理的观测系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自组装的混合标气配制系统,以环境大气为底气,并通过添加高浓度气体或利用... 高精度、高准确度的大气CO2、CH4、CO浓度观测需使用以干洁大气为底气的标气.标气中水汽含量及CO2的δ13C对基于光学原理的观测系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自组装的混合标气配制系统,以环境大气为底气,并通过添加高浓度气体或利用吸附剂吸附,调节目标物种浓度.CO2和CO吸附效率分别达99.7%和99.8%,标气水汽含量小于3.7×10-6(物质的量分数,下同),可配制不同浓度范围的CO2、CH4、CO混合标气.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配制环境大气浓度范围的标气,CO2、CH4、CO实际配制浓度同目标浓度的偏差小于10×10-6、30×10-9、30×10-9,CO2中δ13C同实际大气接近.本方法配制的标气已应用于我国本底站大气CO2、CH4、CO高精度观测,符合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WMO/GAW)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一氧化碳(CO) 混合标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4/CO_2混合气体瞬时扩散特性的理论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郑远攀 钱慎一 苏晓珂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6-341,347,共7页
甲烷(CH4)与二氧化碳(CO2)的混合气体具有潜在的爆燃和窒息危险性,掌握其瞬时扩散特性,不但可以为扩散模型的研发提供支持,也可以为相关事故的预防提供科学指导。采用扩散数据分析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甲烷和二氧... 甲烷(CH4)与二氧化碳(CO2)的混合气体具有潜在的爆燃和窒息危险性,掌握其瞬时扩散特性,不但可以为扩散模型的研发提供支持,也可以为相关事故的预防提供科学指导。采用扩散数据分析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甲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瞬时扩散特性。仿真了甲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瞬时扩散的三维流场,并从云团分叉、逆风扩散和下风向扩散的非对称性方面论证了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对流场数据的处理,得到了甲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云团移动速度、浓度标准偏差和扩散系数等扩散特性分布律。研究表明,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气体扩散数据分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甲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瞬时扩散特性进行准确的研究;近源区云团移动速率和扩散系数与下风向距离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ch4) 二氧化碳(CO2) 扩散特性 扩散系数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海水中CH_4和DMSP的垂直变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梦洁 孙承君 +1 位作者 杨桂朋 丁海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3-157,共15页
本研究首次探究了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北段从表层到超深渊海水中甲烷(CH_4)及二甲基硫(DMS)的前体物质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雅浦海沟海水甲烷浓度变化范围为1.49~3.87nmol/L。其上层海水甲烷平均浓度最高,有... 本研究首次探究了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北段从表层到超深渊海水中甲烷(CH_4)及二甲基硫(DMS)的前体物质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雅浦海沟海水甲烷浓度变化范围为1.49~3.87nmol/L。其上层海水甲烷平均浓度最高,有明显的次表层极大现象。雅浦海沟氧最小层海水的甲烷平均浓度最低;在500~1 000m中层水中甲烷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大,1 000m以下至底层甲烷浓度继续升高。研究海区溶解态DMSP(DMSPd)和总DMSP(DMSPt)平均浓度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颗粒态DMSP(DMSPp)的平均浓度随深度呈波动式变化,在中层达到最大。雅浦海沟CH_4和DMSP浓度垂直变化受浮游生物、微生物、光照、温度、压力、大洋环流等的复杂影响。在真光层海水中,CH_4浓度与DMSPd、DMSPp和DMSPt浓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在200m至底层海水中,CH_4浓度与DMSPd、DMSPp和DMSPt浓度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显示光照条件是造成雅浦海沟不同深度海水CH_4和DMSP浓度相关性差异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海沟 甲烷(ch4)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 深渊 超深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其他可燃气体对空气中甲烷爆炸极限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罗振敏 林京京 +3 位作者 郭正超 蔡周全 程方明 何吉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7,共7页
为研究矿井火区中一氧化碳(CO),氢气(H2),乙烯(C2H4)和乙烷(C2H6)等可燃气体对空气中甲烷(CH4)爆炸极限和爆炸危险度(F值)的影响及双组份可燃气体爆炸界限和爆炸危险度的变化,采用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方法完成一系列试验,测定加... 为研究矿井火区中一氧化碳(CO),氢气(H2),乙烯(C2H4)和乙烷(C2H6)等可燃气体对空气中甲烷(CH4)爆炸极限和爆炸危险度(F值)的影响及双组份可燃气体爆炸界限和爆炸危险度的变化,采用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方法完成一系列试验,测定加入不同体积分数其他可燃气体时CH4的爆炸极限。其他可燃气体的加入,均使空气中CH4和混合可燃气体的爆炸界限加宽;同时加大了CH4和混合可燃气体的爆炸危险度。试验结果表明:加入C2H4气体对CH4爆炸极限影响较大,使CH4及其双组份混合气体的爆炸危险度明显增大;加入量为2.0%时,CH4的F值增加了540%。而加入CO气体比加入C2H6,C2H4和H2等气体对CH4及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影响都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火区 甲烷(ch4) 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 危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便管理系统中甲烷的产排特征及减排对策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瑞蕊 王一明 +1 位作者 胡君利 林先贵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5-823,共9页
畜禽粪便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CH4)是大气CH4的重要人为源,其排放量会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持续增加。为了更好地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减少粪源CH4排放,迫切需要立足于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研究不同粪便管理模式下的... 畜禽粪便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CH4)是大气CH4的重要人为源,其排放量会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持续增加。为了更好地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减少粪源CH4排放,迫切需要立足于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研究不同粪便管理模式下的CH4产排特征,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实现减排。鉴于此,本文介绍了粪便管理系统的组成;阐明了粪便管理系统中CH4的产生和影响排放的因素,常见管理系统中CH4排放量的计算方法;阐述了国内外关于畜禽粪便管理系统CH4排放的研究进展;并基于我国畜禽粪便管理现状提出了针对养殖规模优化粪便管理模式,针对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技术的甲烷减排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ch4) 畜禽粪便 管理系统 堆肥 沼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甲烷排放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高庆先 杜吴鹏 +4 位作者 卢士庆 张志刚 张恩深 吴建国 任阵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6期269-272,共4页
甲烷(CH4)所引起的温室效应仅次干CO2,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所产生的CH4作为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的一部分,估算其排放量对于计算大气中整个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城市生活... 甲烷(CH4)所引起的温室效应仅次干CO2,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所产生的CH4作为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的一部分,估算其排放量对于计算大气中整个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城市生活垃圾的采样分析,确定了最近几年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MSW)中可降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并根据IPCC计算CH4排放量的方法以及全国不同区域废弃物管理程度状况,估算得到CH4排放量在全国范围内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减少,且在1994-2004年排放量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固体废弃物 甲烷(ch4)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西北太平洋水体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玉 张桂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1-328,共8页
于2010年5—6月搭乘日本KH10-1航次,对西北太平洋两个不同深度站位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垂直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CH4和N2O浓度分别为(2.55±0.22)nmol/L和(7.50±1.11)nmol/L,饱... 于2010年5—6月搭乘日本KH10-1航次,对西北太平洋两个不同深度站位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垂直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CH4和N2O浓度分别为(2.55±0.22)nmol/L和(7.50±1.11)nmol/L,饱和度分别为126%和116%,均处于轻度过饱和状态。在垂直方向上,CH4浓度分布呈现次表层极大的特征,次表层以下CH4浓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CH4次表层极大值可能是由于细菌利用甲基化合物进行好氧产生和在悬浮颗粒物、浮游动物或其他海洋生物肠道内厌氧微环境产生的综合作用造成的。N2O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跃层下部达到最大值,N2O与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呈镜像关系。水体中N2O主要通过硝化过程产生。利用LM86和W92公式计算得到CH4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0.76±0.57)μmol/(m2·d)和(1.57±0.67)μmol/(m2·d),N2O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1.96±0.24)μmol/(m2·d)和(3.08±0.38)μmol/(m2·d),因此西北太平洋是大气CH4和N2O的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 西北太平洋 垂直分布 海-气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Tmega16L单片机的矿用甲烷和温度监测仪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陆军 王佩雪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18,34,共3页
为了满足在采煤矿区恶劣环境下对甲烷浓度和温度数据进行精确测量、同步采集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以Atmega16L单片机为核心的监测仪设计方案。监测仪采用红外甲烷传感器和单总线数字式温度DS18B10传感器分别对甲烷浓度和温度进行准确测量,... 为了满足在采煤矿区恶劣环境下对甲烷浓度和温度数据进行精确测量、同步采集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以Atmega16L单片机为核心的监测仪设计方案。监测仪采用红外甲烷传感器和单总线数字式温度DS18B10传感器分别对甲烷浓度和温度进行准确测量,实现了对采煤层多点温度的精确采集,将采集的甲烷浓度和温度数据发送至地面集中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采煤层甲烷浓度和温度数据的动态显示、查询等功能。测试表明:该监测仪具有成本低、易于扩展、用户界面操作简单等优点,可以在各种复杂的采煤现场下实现对甲烷浓度和温度数据的高效而准确的采集和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ch4)监测 温度监测 AVR单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早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卢廷超 徐培智 +3 位作者 张仁陟 解开治 卢钰升 顾文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95-1401,共7页
【目的】研究耕作对早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环境因子,寻找合适的耕作模式以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方法】设免耕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不施肥和常规施肥4个处理,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和水稻抽穗期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 【目的】研究耕作对早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环境因子,寻找合适的耕作模式以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方法】设免耕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不施肥和常规施肥4个处理,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和水稻抽穗期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态甲烷(CH_4),同步观测地温、采气箱内温度、环境温度、地表温度、草面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探究早稻田CH_4排放的日排放规律,明确免耕和施肥及环境因素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早稻田CH_4的排放与气温、地表温度、5 cm土温、草面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密切相关,尤其在分蘖期,各处理均与上述环境因子显著相关(P<0.05)。不同耕作与施肥模式下,CH_4日平均通量不同,在水稻分蘖期具体表现为常规施肥>常规不施肥>免耕施肥>免耕不施肥,在水稻抽穗期表现为常规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施肥>免耕不施肥。【结论】免耕与常规耕作相比,早稻田CH_4的排放量相对降低;施肥导致分蘖期早稻田CH_4排放通量增加,但在抽穗期导致早稻田CH_4排放减少。免耕可以减轻早稻田CH_4的排放,其推广能为稻田减排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稻田 甲烷(ch4) 日变化 保护性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NDF/NFC对泌乳中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贝 李斌昌 +4 位作者 董利锋 许贵善 贾梦可 侯长乐 刁其玉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5-51,共7页
试验采用六氟化硫(SF_6)示踪技术测定生产条件下泌乳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旨在研究饲粮NDF/NFC(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对泌乳中期奶牛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649.54±18.44)kg、... 试验采用六氟化硫(SF_6)示踪技术测定生产条件下泌乳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旨在研究饲粮NDF/NFC(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对泌乳中期奶牛甲烷排放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649.54±18.44)kg、胎次(1.42±0.15)胎、泌乳天数(170.08±19.04)d、产奶量(18.46±0.89)kg/d的荷斯坦奶牛12头,随机分配到3组,每组4头。各组饲粮NDF/NFC分别为1.44、1.65、1.82。试验期为28 d,包括14 d预饲期和14 d正试期。结果表明:①泌乳中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甲烷能、甲烷/干物质采食量及甲烷能/总能摄入量在3个处理组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②低NDF组NFC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高NDF组(P<0.05);③生产性能和日增重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不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前提下,NDF/NFC为1.44的低NDF组饲粮能显著降低泌乳中期奶牛瘤胃甲烷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ch4) 六氟化硫(SF6) 泌乳奶牛 NDF/NFC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管理措施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燕 廖晓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5337-5341,共5页
稻田是甲烷(CH4)的重要排放源,中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从品种、耕作方式、种植方式、施肥、改良剂及灌溉6个方面综述了中国稻田管理对CH4排放的影响,以供致力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稻田 甲烷(ch4)排放 管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储存吸附剂研究进展
15
作者 梁力友 周志成 胡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3674-3676,共3页
介绍了甲烷(CH4)储存的原理和常用方法,其中吸附技术更具优势。活性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适合甲烷储存的吸附剂,研究程度也较为深入,但近几年来吸附性能提高方面一直未能取得明显突破。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是近几年来研究最为热门... 介绍了甲烷(CH4)储存的原理和常用方法,其中吸附技术更具优势。活性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适合甲烷储存的吸附剂,研究程度也较为深入,但近几年来吸附性能提高方面一直未能取得明显突破。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是近几年来研究最为热门的吸附材料,其具有孔隙率高、孔径均匀可调及孔壁表面可进行功能化等优点,在甲烷储存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吸附天然气(ANG)与天然气水合物(NGH)结合的天然气水合技术及ANG与压缩天然气(CNG)结合的新型吸附剂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ch4)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 吸附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条件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赵峥 岳玉波 +2 位作者 张翼 陆欣欣 曹林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73-2278,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监测体系研究了上海郊区3种不同施肥条件下稻田系统温室气体(GHGs)排放特征及其全球增温潜能(GWP)。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增加稻田系统CO2的排放通量,但不同施肥条件对其影响差异不显著;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稻...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监测体系研究了上海郊区3种不同施肥条件下稻田系统温室气体(GHGs)排放特征及其全球增温潜能(GWP)。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增加稻田系统CO2的排放通量,但不同施肥条件对其影响差异不显著;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稻田系统CH4的排放通量,同时也能显著降低稻田N2O排放通量。整个水稻生育期,不施肥CK处理的GWP最低,为14 852 kg CO2·hm-2。相较于CK处理,施用尿素的CT处理、有机无机混施的MT处理和施用有机肥的OT处理分别增加了86.9%、111.5%和134.3%的稻田GWP,表明施肥会增加稻田土壤GHGs的GW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 稻田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碳循环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17
作者 胡启武 吴琴 +4 位作者 刘影 李晓峰 尧波 钟中罡 卢伍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81-2386,共6页
湿地由于其巨大的碳库储存能力而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湿地CO2/CH4释放时空格局,CO2/CH4释放影响因子,碳"源""汇"评估及人类活动影响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湿地碳循环方面的研究工作。认为当前对湿地碳排放... 湿地由于其巨大的碳库储存能力而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湿地CO2/CH4释放时空格局,CO2/CH4释放影响因子,碳"源""汇"评估及人类活动影响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湿地碳循环方面的研究工作。认为当前对湿地碳排放过程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比较清楚,但碳排放过程各种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进行不同湿地类型碳循环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包括微生物、植物根系等地下碳动态研究,加强碳、氮耦合研究。在评估人类活动对湿地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及土壤碳排的变化。另外,无论从认识不同湿地类型碳过程特征及机理的角度,还是从减少全球或区域碳收支估测不确定性的角度来看,加强数据缺乏地区的湿地类型的碳平衡及相关碳过程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碳循环 碳库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数据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松 邢学文 +1 位作者 张强 杨明国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6-112,共7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冻土带中保存的天然气水合物被逐渐分解释放进入大气,改变了冻土带上空的大气甲烷( CH4)浓度。以地面甲烷遥感探测实验为基础,发现甲烷气体在380~2500 nm电磁波谱范围内存在2个明显的吸收谱段(1700 nm和2300 n... 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冻土带中保存的天然气水合物被逐渐分解释放进入大气,改变了冻土带上空的大气甲烷( CH4)浓度。以地面甲烷遥感探测实验为基础,发现甲烷气体在380~2500 nm电磁波谱范围内存在2个明显的吸收谱段(1700 nm和2300 nm附近),从机理上解释了对大气甲烷的遥感检测能力,肯定了遥感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行性。选择扫描成像吸收光谱大气制图仪( scanning imaging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for atmospheric char鄄tography,SCIAMACHY)传感器反演的祁连山冻土带大气甲烷数据,分析了2003-2006年间冻土带大气甲烷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土带大气甲烷含量不仅随季节呈现单峰-单谷型的变化规律,而且总体上还随时间推移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可初步认为是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引起的。以2006年2月冻土带大气甲烷浓度异常图为依据,结合地理和地质资料,对祁连山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认为木里煤田的江仓和热水矿区应该是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大气甲烷(ch4) 扫描成像吸收光谱大气制图仪(SCIAMAchY) 祁连山冻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施用及葡萄糖添加对赤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献宝 周常茂 +2 位作者 李清 许颖峰 奉小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11-1317,共7页
【目的】探究冬季利用园地消纳沼液对赤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为冬季园地适宜的沼液施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土柱培养方式,分别以每隔6(S6)、12(S12)和18 d(S18)的频率浇灌沼液,连续72 d观测土... 【目的】探究冬季利用园地消纳沼液对赤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为冬季园地适宜的沼液施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土柱培养方式,分别以每隔6(S6)、12(S12)和18 d(S18)的频率浇灌沼液,连续72 d观测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研究沼液施用的影响效应;此外,通过5 d的短期培养试验,研究沼液和葡萄糖配合施用对土柱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与纯水处理相比较,S6处理的土壤CH_4、CO_2和N_2O累积排放通量均显著增加(P<0.05);虽然S12和S18处理的累积排放量均高于纯水处理,但是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沼液中添加葡萄糖,施用后土壤的CH_4、CO_2和N_2O排放通量分别是纯沼液处理的1.8、25.0和3.9倍;回归拟合显示,S6处理的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均呈指数函数关系。【结论】冬季在园地土壤施用沼液的间隔期应大于6 d,且应避免与新鲜的有机质同时施用,以减少沼液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温室气体(GHG) 甲烷(ch4) 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二氮(N2O)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对植物挥发性物质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亚杰 段廷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5-1195,共11页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植物与植物及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化学通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维管束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是自然界中最为广泛的植物-微生物共生体。AM真菌不仅可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生长,调节植物...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植物与植物及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化学通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维管束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是自然界中最为广泛的植物-微生物共生体。AM真菌不仅可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生长,调节植物抗逆相关酶和信号物质,同时可通过菌丝桥在不同植物间进行养分、信息交换,促进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转化和排放,影响植物对病、虫等生物逆境的响应。本文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查阅了1981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AM真菌对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氧化亚氮(N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4类挥发性物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归纳分析了AM真菌对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影响及机理,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 氧化亚氮(N2O)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AM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