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5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窄分布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雅琼 许文林 鲁萍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27-529,共3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 ,研究了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极性溶剂中分散聚合的工艺条件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表明 ,通过控制工艺条件 ,可以制得粒径均匀的共聚物微球。
关键词 窄分布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 微球 制备 分散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7
2
作者 钱军民 金志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2-165,共4页
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APTEOS)为交联剂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顺丁烯二酸酐(MAH)和四乙氧基硅 (TEOS)为原料 ,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和溶胶 -凝胶过程制得了两相间以共价键结合的透明 MMA- MAH共聚物 / Si O2 有机 -无机杂化材料... 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APTEOS)为交联剂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顺丁烯二酸酐(MAH)和四乙氧基硅 (TEOS)为原料 ,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和溶胶 -凝胶过程制得了两相间以共价键结合的透明 MMA- MAH共聚物 / Si O2 有机 -无机杂化材料。通过 FT- IR分析证实了材料有机相与无机相之间是以共价键结合的。随着无机相含量的增加 ,材料热性能呈明显上升趋势。复合材料可见光透过率在 75 %左右 ,当 Si O2 含量超过一定值后 ,可见光透过率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初步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SIO2 杂化材料 制备 性能 交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酰胺-酯)对聚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刁建志 巴信武 +1 位作者 王素娟 丁海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4-17,共4页
研究了超支化聚 (酰胺 -酯 ) (HBP)对聚丙烯 /聚氯乙烯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PP/PVC/PP g (St co MMA) ]的增容作用。讨论了HBP的用量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剪切应力、剪切速... 研究了超支化聚 (酰胺 -酯 ) (HBP)对聚丙烯 /聚氯乙烯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PP/PVC/PP g (St co MMA) ]的增容作用。讨论了HBP的用量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剪切应力、剪切速率和温度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熔体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P/PVC/PP g (St co MMA) ( 80 / 2 0 / 6)共混物中加入 1份HBP时 ,就可以很好改善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使共混物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 ,同时使熔体表观黏度达到较小值。该共混物熔体属于假塑性流体。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研究结果证明了HBP增强了PP/PVC/PP g (St co MMA)的界面粘结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酰胺-酯) 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增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常怀春 吕通建 郭文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43-646,共4页
利用 4 ,4 -偶氮二 [4 -氰基戊酰 (对 -二甲基氨基 )苯胺 ]( ACPDA)多官能团引发剂中的偶氮基团 ,先在 70℃分解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 ,得到含有 N ,N -二甲苯胺端基的预聚物 ,它与过氧化苯甲酰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另一单体丙烯酰... 利用 4 ,4 -偶氮二 [4 -氰基戊酰 (对 -二甲基氨基 )苯胺 ]( ACPDA)多官能团引发剂中的偶氮基团 ,先在 70℃分解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 ,得到含有 N ,N -二甲苯胺端基的预聚物 ,它与过氧化苯甲酰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另一单体丙烯酰胺聚合 ,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 .产物用 IR、PGC、TG、DTA、SEM等技术作了表征 .所得产物具有嵌段共聚物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 嵌段共聚物 多官能团 引发剂 偶氮二氰基戊酰(对-甲基氨基)苯胺 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法制备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晓峰 张德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18,共3页
先制备出粒径均匀、形态一致的乳胶粒 ,采用后处理过程得到大量带有微孔的颗粒 ,并对共聚物进行测试分析。
关键词 乳液聚合法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 微孔粒子 纳米材料 增韧剂 填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结构的1H NMR和13C NMR表征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丹枫 喻国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4-738,共5页
采用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技术对由双[N-(2,6-二异丙基苯基)-3-异丙基水杨醛亚胺]镍(Ⅱ)配合物/甲基铝氧烷(Methylaluminoxane,MAO)催化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得到的共聚物(EMMA-a)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表征,同时... 采用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技术对由双[N-(2,6-二异丙基苯基)-3-异丙基水杨醛亚胺]镍(Ⅱ)配合物/甲基铝氧烷(Methylaluminoxane,MAO)催化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得到的共聚物(EMMA-a)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表征,同时对自由基聚合制得的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b)作了相应的分析与表征。通过1H NMR数据,计算得到两种共聚物样品中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插入率分别为14.10%和10.26%(摩尔百分数)。基于13C NMR数据,分析比较了由配位共聚与自由基共聚所得共聚物样品在微观结构上的区别,结果发现,在共聚物的乙烯链段部分,由配位共聚得到的共聚物样品EMMA-a主要含有甲基型支链,而由自由基共聚所得共聚物样品EMMA-b具有长链型支链。另外,在共聚物的MMA链节部分,EMMA-a中的MMA单元的羰基(C‖O)碳的化学位移为177.27,而EMMA-b中的MMA单元的羰基(C‖O)碳的化学位移为175.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NMR)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 微观结构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与酚醛树脂共混体系相形态控制研究
7
作者 李求进 张世杰 +1 位作者 樊晓华 焦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7期2864-2866,共3页
用溶液浇铸膜法制备一系列不同比例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酚醛树脂共混物,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酚醛树脂共混体系由于氢键作用存在相容窗口... 用溶液浇铸膜法制备一系列不同比例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酚醛树脂共混物,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酚醛树脂共混体系由于氢键作用存在相容窗口,在其相容窗口内可以通过改变共聚物的共聚比或共混比来控制相形态结构,获得预期的纳米形态结构;在相容窗口中,共混物存在分散的颗粒,它源于聚合物分子链间的分凝结构,共混物中PS含量的增加会增加分子链间的分凝结构,致使分散颗粒出现,当分凝程度越来越大时,最终会导致共混体系进入相分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氢键 相容性 分凝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正十八烷微胶囊的丙烯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军 张兴祥 +2 位作者 王学晨 韩娜 牛建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7-40,共4页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合成了含有正十八烷微胶囊的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测试表明,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发生了共聚,共聚物中丙烯腈成分的实测含量略低于理论含量;试样中的微胶囊的吸热和放热温度与纯微胶囊的吸热放热温度...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合成了含有正十八烷微胶囊的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测试表明,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发生了共聚,共聚物中丙烯腈成分的实测含量略低于理论含量;试样中的微胶囊的吸热和放热温度与纯微胶囊的吸热放热温度接近,随着微胶囊含量的增加,共聚物中微胶囊的热效率逐渐增大;随着微胶囊含量的增加,试样中共聚物的结晶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相变材料 微胶囊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乙烯基吡啶-甲基丙烯酸甲酯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
9
作者 蔡庆华 孙建中 周其云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6-140,共5页
采用阴离子活性聚合方法合成了聚2-乙烯基吡啶(P2V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两嵌段共聚物(P2VP-b-PMMA),并采用GPC、FT-IR、NMR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聚合产物为数均分子量103166、多分散指数1.08的单分散P2VP-b-PMMA。
关键词 2-乙烯基吡啶 甲基丙烯酸甲酯 阴离子活性聚合 嵌段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丙烯腈)共混体系相分离的特征动态流变响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杜淼 王利群 +2 位作者 杨碧波 宋栩冰 郑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61-964,共4页
采用动态流变学方法,结合小角激光光散射(SALLS)测定,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丙烯腈)(SAN)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与相分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低频区域,时温叠加失效与共混物体系发生相分离有关,时温... 采用动态流变学方法,结合小角激光光散射(SALLS)测定,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丙烯腈)(SAN)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与相分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低频区域,时温叠加失效与共混物体系发生相分离有关,时温叠加失效温度Tb 与用SALLS测定的浊点温度Tc一致,用低频区域动态储能模量G’与频率 的关系[1gG’~lg( αT)] 偏离线性粘弹模型或时温叠加失效温度表征PMMA/SAN共混体系的相分离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丙烯腈)共混物 动态流变响应 动态流为行为 时温叠加 相分离 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共混一步法制备具有优异水氧阻隔性能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量子点扩散板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博文 段宇豪 +3 位作者 葛伟新 朱家铭 熊英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28,共7页
为了同时增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SMMA)的光扩散性能和水氧阻隔性能,首次将阻隔性能优异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作为光扩散粒子,通过简单的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EVOH含量的SMMA/EVOH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光率... 为了同时增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SMMA)的光扩散性能和水氧阻隔性能,首次将阻隔性能优异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作为光扩散粒子,通过简单的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EVOH含量的SMMA/EVOH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光率雾度仪、气体渗透仪、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等详细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光扩散性能、水氧阻隔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EVOH与SMMA不完全相容,质量分数40%以下的EVOH在SMMA体系中以球形分散相形式存在,可将雾度从纯SMMA的0.3%提高至80%以上,起到光散射粒子的作用,透光率依然保持在60%以上;随着EVOH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水氧阻隔性能逐渐提高。将量子点加入阻隔扩散板中,能够有效延长量子点的荧光寿命,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荧光寿命 水氧阻隔性能 量子点扩散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凝胶电解质的准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彪 林建明 +4 位作者 李树全 张秀坤 徐波 兰章 李品将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6-108,共3页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共聚物为凝胶电解质基体,取代传统的液体电解质制备准固态染料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表现出了较好的光电性能,经过优化后,这种凝胶电解质的最高室温电导率可达到4.38mS.cm-1。该电解质组装的太阳能电池在...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共聚物为凝胶电解质基体,取代传统的液体电解质制备准固态染料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表现出了较好的光电性能,经过优化后,这种凝胶电解质的最高室温电导率可达到4.38mS.cm-1。该电解质组装的太阳能电池在100mW/cm2(AM1.5)的模拟光照下,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12.6mA.cm-2、750mV、0.53、5.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 准固态电解质 纳米晶TiO2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己二酸二甘醇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生物降解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吉丽 张会良 +1 位作者 高歌 董丽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58,共7页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对聚乳酸(PLA)进行增韧改性,增韧后的PLA再与增塑剂聚己二酸二甘醇酯(PDEGA)熔融共混挤出并吹膜。将PDEGA的质量分数固定为8%,改变PLA和MBS的比例,探讨了不同含量的MBS对PLA/PDEGA/MBS薄膜...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对聚乳酸(PLA)进行增韧改性,增韧后的PLA再与增塑剂聚己二酸二甘醇酯(PDEGA)熔融共混挤出并吹膜。将PDEGA的质量分数固定为8%,改变PLA和MBS的比例,探讨了不同含量的MBS对PLA/PDEGA/MBS薄膜力学性能、光学性能、流变性能以及结晶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薄膜撕裂断面形态,用偏光显微镜观察PLA的结晶形貌。结果表明,加入PDEGA后,薄膜的Tg下降了近8℃,Tcc下降了约17℃;随着MBS的不断加入,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分别在25MPa和120kN/m以上,PLA薄膜的断裂伸长率由PLA的3.5%提高到薄膜的40%以上,薄膜的模量、黏度都有所增加;随着MBS含量的增加,PLA球晶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球晶数量增加,球晶尺寸明显变小,但PLA的结晶类型没有改变;薄膜保持了良好的透明性和降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聚己二酸二甘醇酯 吹塑薄膜 增韧 生物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的裂解机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定煜 罗爱芹 +1 位作者 吴文辉 傅若农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13-516,共4页
利用裂解气相色谱 /质谱法研究丙烯腈 -甲基丙烯酸 - 2 -羟乙酯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和热裂解机理 .结果表明 :聚合物在 4 0 0℃以下的热稳定性随甲基丙烯酸 - 2 -羟乙酯(HEMA)投料比的增加逐渐下降 ,其完全裂解温度在 4 0 0~ 50 0℃ ,完... 利用裂解气相色谱 /质谱法研究丙烯腈 -甲基丙烯酸 - 2 -羟乙酯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和热裂解机理 .结果表明 :聚合物在 4 0 0℃以下的热稳定性随甲基丙烯酸 - 2 -羟乙酯(HEMA)投料比的增加逐渐下降 ,其完全裂解温度在 4 0 0~ 50 0℃ ,完全裂解温度不受聚合时单体配料比的影响 .在高温下的裂解表现为两个均聚体裂解行为的加和 .研究结果对该聚合物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 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 共聚物 HEMA 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ATRP的腐植酸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吸附性能
15
作者 时春辉 薛守喜 甄卫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共7页
采用新疆奇台风化煤为原料,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方法制备腐植酸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HA-Na-PMMA),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SI-ATRP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反应时间8 h,溴化亚铜∶溴化铜∶2,2-联吡啶质量比为20∶4∶... 采用新疆奇台风化煤为原料,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方法制备腐植酸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HA-Na-PMMA),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SI-ATRP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反应时间8 h,溴化亚铜∶溴化铜∶2,2-联吡啶质量比为20∶4∶20,物料质量比∶体积比为1 g∶10 m L,反应温度80℃。通过SI-ATRP制备的HA-Na-PMMA的接触角为84°,比HA-Na的接触角增大了54°,表明HA-Na的SI-ATRP接枝共聚效果显著。以HA-Na-PMMA为吸附剂,研究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同时建立了HA-Na-PMMA对Cr(Ⅵ)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了其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HA-Na-PMMA对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等温吸附模型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焓变为-0.2849 k J/mol,ΔGθ<0,所以吸附是自发的放热反应。常温下吸附速率常数KL为0.9113 mg/(g·min),表明其吸附动力学模型遵循Langmuir模型和Bingham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钠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Cr(Ⅵ) 腐植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双马来酰亚胺共聚物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玉汝 卢悦群 +2 位作者 蔡晓萍 黎彰厅 戴培邦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69,72,共4页
通过本体聚合得到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双马来酰亚胺(BMI)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并测试了共聚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绝缘性能。结果表明:BMI/MMA共聚物具有较好的热性能,随着BMI含量的增加... 通过本体聚合得到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双马来酰亚胺(BMI)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并测试了共聚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绝缘性能。结果表明:BMI/MMA共聚物具有较好的热性能,随着BMI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热性能明显提高,而力学性能和电绝缘性能没有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N N′-4 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 共聚物 热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贾宝山 白福臣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92,共4页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混物(PC/MBS),研究了温度和MBS含量对PC/MBS共混物主要流变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BS能有效改善PC的加工性能。共混物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MBS质量分数低于...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混物(PC/MBS),研究了温度和MBS含量对PC/MBS共混物主要流变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BS能有效改善PC的加工性能。共混物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MBS质量分数低于15%时,随着MBS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表观黏度和粘流活化能降低,同时非牛顿指数增加。MBS质量分数为15%时,共混体系流变性能最好。继续增加MBS含量,流变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对聚氯乙烯紫外光老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红 熊英 +2 位作者 陈光顺 陈蓉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7,共6页
借助色差分析、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手段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ASA)共混物的紫外光老化性能。利用转矩流变仪和拉伸机研究了ASA对PVC加工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与空白样相比,ASA的加入会使共混体系塑... 借助色差分析、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手段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ASA)共混物的紫外光老化性能。利用转矩流变仪和拉伸机研究了ASA对PVC加工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与空白样相比,ASA的加入会使共混体系塑化和平衡扭矩增大,塑化时间缩短;对未老化样而言,ASA的加入会使体系的拉伸强度增加,但断裂伸长率的变化较小;而对老化样来说,ASA的加入会使体系的拉伸强度、颜色、双键和羰基随紫外光老化时间延长而产生的变化减小,但会使断裂伸长率衰减加剧;老化15 d后,PVC和ASA的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减小,而PVC/ASA体系相对分子质量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丙烯酸-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紫外光老化性能 加工性能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酸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殷勤俭 王克 +4 位作者 李天政 菅宏宇 江波 张林 李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61-663,共3页
A series of styrene-acrylonitrile-acrylate(methyl acrylate,butyl acrylate,twelfth acrylate)terpolymers were prepared by bulk,solution and suspension polymeriation.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the terpolymers vary from 70,... A series of styrene-acrylonitrile-acrylate(methyl acrylate,butyl acrylate,twelfth acrylate)terpolymers were prepared by bulk,solution and suspension polymeriation.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the terpolymers vary from 70,000 to 140,000 determined by GPC.The composition of terpolymers could be controled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of mono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丙烯酸-丙烯腈三元共聚物 合成 表征 :聚苯乙烯 IC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与纳米CaCO_3协同改性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合金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宁 郭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86,共6页
研究了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组分配比对合金性能的影响;丙烯酸酯类共聚物(ACR)、纳米CaCO3单独使用与复配对PC/ABS合金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发现,随着PC用量的增加,冲击强度... 研究了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组分配比对合金性能的影响;丙烯酸酯类共聚物(ACR)、纳米CaCO3单独使用与复配对PC/ABS合金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发现,随着PC用量的增加,冲击强度与断裂拉伸应变先降后升再降,PC质量分数在50%~60%,出现极大值,拉伸强度先降后升再降再升;随着ACR用量的增加,冲击强度与断裂拉伸应变先升后降,ACR质量分数在5%左右时,出现极大值,拉伸强度呈下降趋势;随着纳米CaCO3用量的增加,冲击强度与拉伸强度先升后降,断裂拉伸应变急剧下降,质量分数在4%左右时,综合性能优异;ACR与纳米CaCO3复配使用时,材料性能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当纳米CaCO3质量分数为4%,ACR质量分数为5%时,拉伸强度可达59 MPa,冲击强度可达108 kJ/m2;通过扫描电镜照片发现,ACR改善了纳米CaCO3的界面结合与分散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纳米CACO3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合金 协同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