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型副伤寒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蔡丽敏 颜鸣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9期2176-2178,共3页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甲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发生规律及致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甲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结果:甲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为0.61%,全身中毒症状及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早,而泌尿系统症状多数出现在...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甲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发生规律及致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甲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结果:甲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为0.61%,全身中毒症状及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早,而泌尿系统症状多数出现在极期,较前两者要迟。实验室检查发现既有肾小球又有肾小管功能受损,合并脾肿大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71.43%,经综合治疗,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均在4周内恢复正常。细胞免疫功能检测CD4下降,1例肾活检病理为IgA肾病(第Ⅲ型)。结论:甲副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但发生率低至0.61%,泌尿系统症状多见于极期且易被其它症状所掩盖,造成延误诊治,提醒人们甲副患者一旦病情加重,需考虑到是否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存在而作相应检查,对及时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有着独到的临床价值。7例合并脾肿大,发病率高,CD4的下降以及肾活检免疫病理均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免疫损伤参与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 肾功能衰竭 急性 急性肾功能衰竭 甲型副伤寒 临床分析 并发 消化系统症状 泌尿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 肾活检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杆菌pagC基因分布及其重组表达产物免疫保护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佳 范欣丽 +2 位作者 葛玉梅 严杰 孙爱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6,231,共7页
目的: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pagC基因携带率及序列保守性,确定甲型副伤寒沙门菌pagC基因原核重组表达产物rPagC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pagC基因携带率及序列保守性。构建甲... 目的: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pagC基因携带率及序列保守性,确定甲型副伤寒沙门菌pagC基因原核重组表达产物rPagC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pagC基因携带率及序列保守性。构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pagC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表达的rPagC。采用SDS-PAGE和BioRad凝胶图象分析系统检测rPagC表达情况及其产量。采用免疫扩散法、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其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性。采用小鼠感染模型了解rPagC对甲型副伤寒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微量肥达试验检测rPagC免疫小鼠血清凝集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效果。结果:所有被检测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均携带pagC基因,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高达99.1%~100%和98.4%~100%。所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能高效表达rPagC。rPagC免疫家兔可产生高效价抗体并能与甲型副伤寒杆菌全菌抗血清产生阳性Western杂交信号。ELISA结果显示,97.1%(66/68)甲型副伤寒患者血清标本rPagC抗体阳性。100μg和200μg rPagC对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3.3%(11/15)和86.7%(13/15)。rPagC免疫小鼠血清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伤寒沙门菌H抗原凝集效价高达1∶10~1∶40。结论:pagC基因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中分布广泛。rPagC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较强的免疫保护作用,可作为甲型副伤寒杆菌基因工程疫苗候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 免疫学 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 遗传学 基因表达调控 细菌 重组 遗传 基因表达 pagC基因 重组表达 免疫原性 免疫保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杆菌鞭毛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被引量:4
3
作者 胡明冬 徐剑铖 +2 位作者 冯英凯 周长喜 龚传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7-609,共3页
目的 提纯甲型副伤寒杆菌鞭毛蛋白并制备其抗血清。方法 酸裂解法分离副伤寒杆菌鞭毛蛋白,通过半饱和硫酸铵提取、AKTAExplorer蛋白纯化系统除盐及弱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所获得鞭毛蛋白的产量通过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纯化后的鞭毛蛋白... 目的 提纯甲型副伤寒杆菌鞭毛蛋白并制备其抗血清。方法 酸裂解法分离副伤寒杆菌鞭毛蛋白,通过半饱和硫酸铵提取、AKTAExplorer蛋白纯化系统除盐及弱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所获得鞭毛蛋白的产量通过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纯化后的鞭毛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通过免疫印迹试验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确定血清中是否有抗鞭毛蛋白抗体产生及其效价。结果 SDS PAGE提示,纯化的鞭毛蛋白为1条相对分子量为5 2×10 3 蛋白带;免疫印迹实验亦提示条带在5 2×10 3 处;蛋白定量测得每1克湿重的细菌可提取(4 8±0 5 )mg鞭毛蛋白;抗鞭毛蛋白抗血清效价为1∶64。结论 经酸裂解法可获得高产量的鞭毛蛋白,其抗血清易于制备,滴度高,该抗血清可能在拮抗脓毒血症炎症损伤作用方面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杆菌 鞭毛蛋白 AKTA Explorer蛋白纯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2005-2012年9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玉娟 尹建雯 +4 位作者 古文鹏 李超群 杨建斌 徐闻 伏晓庆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3,57,共6页
目的通过对分离自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病原学分析研究,弄清云南省甲型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为查明云南省甲型副伤寒高发原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所有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 目的通过对分离自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病原学分析研究,弄清云南省甲型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为查明云南省甲型副伤寒高发原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所有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 9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对常用多种抗生素敏感,但有部分地区的菌株出现三重及多重耐药。所有菌株的PFGE结果显示,9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XbaI酶切结果可分为两个大的聚类群,而且经XbaI和Spe I双酶切证实云南省不同地区、年份分离的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关系。结论云南省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具有2种类型的优势菌株,并且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关系,提示云南省不同地区、年份的甲型副伤寒的流行可能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而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则能给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 药敏试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主动外排多重耐药基因与表达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余泽波 姚成 +1 位作者 肖永红 蔡素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37-740,767,共5页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与多重耐药主动外排基因acrB的检测、序列分析及其表达水平。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7种抗生素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抗菌活性,以基因库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PCR扩增acrB、...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与多重耐药主动外排基因acrB的检测、序列分析及其表达水平。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7种抗生素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抗菌活性,以基因库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PCR扩增acrB、测序并用RT-PCR方法检测其表达。结果1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除氯霉素为0外,其余均为8.33%。对三类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多种耐药者1株。所有细菌均检测到多重耐药外排基因acrB,测序结果与参考沙门氏菌序列(No.AL627267)比较,有1处碱基差异。与大肠埃希氏菌(No.ECU00734)比较,碱基同源性为84.41%(70/449),提示其碱基序列同源性均极高。分别选取对两类抗菌药物耐药及敏感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各一株进行RT-PCR检测,结果两株细菌均检测到多重耐药外排基因acrB的表达。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耐药率低,但有多重耐药。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中均存在acrAB主动外排系统,与大肠埃希氏菌同源性高,可检测到其表达。主动外排机制可能是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形成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多重耐药基因 主动外排 抗生素 抗菌活性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8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尤荣开 蒋贤高 +2 位作者 陈秀平 邵朝朝 薛丽珠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77-378,共2页
目的测定临床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2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治疗该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自病人血液、骨髓穿刺液中分离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388株,采用ATB全自动鉴定及药敏测试仪测定此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测定该菌对21种常用... 目的测定临床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2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治疗该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自病人血液、骨髓穿刺液中分离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388株,采用ATB全自动鉴定及药敏测试仪测定此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测定该菌对21种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氯霉素、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为100%;敏感率在90%以上者为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等。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体外药敏试验对常用的半合成青霉素,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等药物均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抗生素 药敏试验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耐药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储从家 胡斌 +2 位作者 孔繁林 吴惠玲 向秀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变异及其机制。方法药敏检测,采用VITEK-32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或纸片扩散法;基因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含有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的gyrA、gyrB、parC和parE4个基因片段,并进行...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变异及其机制。方法药敏检测,采用VITEK-32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或纸片扩散法;基因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含有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的gyrA、gyrB、parC和parE4个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3 528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率在1999-2006年8年中上升最显著的是喹诺酮类药,其中萘啶酸由20.00%升至99.07%,培氟沙星由0升至97.37%(χ2=259.39,P<0.01;χ2=406.20,P<0.01);青霉素类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15株耐药菌株上述4个基因序列检测结果,gyrA基因均存在同一个突变位点,即83位氨基酸Ser→Phe突变(TCC→TTC),突变率达100%;其余3个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严重,主要机制是喹诺酮类耐药区gyrA基因的第83位表现出高频单点突变,其耐药表型和基因突变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 喹诺酮类药 抗药性 微生物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3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叶慧 刘凯 +4 位作者 付学勤 刘焱斌 宗志勇 吕晓菊 卢家秀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85-287,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8—2004年收治的39例甲型副伤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型副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肥达反应对甲型副伤寒的诊断价值有限,甲型副伤寒一旦确诊,治疗效果较好... 目的分析总结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8—2004年收治的39例甲型副伤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型副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肥达反应对甲型副伤寒的诊断价值有限,甲型副伤寒一旦确诊,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少,预后较好。结论甲型副伤寒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易被误诊的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 诊断 治疗 肥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dtB亚基的原核表达及对巨噬细胞IL-6、IL-8、TNF-α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鸿鹄 吴圆圆 +1 位作者 占利 梅玲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5-538,546,共5页
目的研究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过程中,cdtB对宿主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对cdtB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dtB亚基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并模型纯化重组蛋白,建立其刺激... 目的研究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过程中,cdtB对宿主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对cdtB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dtB亚基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并模型纯化重组蛋白,建立其刺激人THP-1巨噬细胞模型,ELISA检测THP-1分泌IL-6,IL-8和TNF-α等细胞因子。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ELISA检测THP-1分泌IL-6,IL-8和TNF-α等细胞因子。结果成功构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dtB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重组cdtB蛋白,与空白对照相比,受到cdtB刺激的THP-1细胞上清中的IL-6,IL-8和TNF-α浓度显著上升,而在THP-1细胞培养基中加入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SN50可以显著抑制重组cdtB诱导的IL-6、IL-8、TNF-α分泌。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dtB能够通过NF-κB信号通路诱导巨噬细胞分泌IL-6、IL-8和TNF-α,在甲型副伤寒相关的炎症反应中发挥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cdtB 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光海 王涛 +7 位作者 刁保卫 周海健 田克诚 游旅 韦小俞 唐光鹏 王定明 阚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8-392,共5页
目的了解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菌株的相似性,为追踪传染来源、查找传播途径提供线索。方法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分型。结果根据细菌染色体DNA的SpeI酶切图谱,将... 目的了解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菌株的相似性,为追踪传染来源、查找传播途径提供线索。方法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分型。结果根据细菌染色体DNA的SpeI酶切图谱,将贵阳地区14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成10个PFGE带型,1型32株占21.9%,2型73株占50.0%,3型13株占8.9%,4型7株占4.8%,5型14株占9.6%,6型、7型、8型和9型各1株,各占0.7%,10型3株占2.7%,各型之间的相似性在98.1%~72.0%。暴发株24株被分为5个PFGE带型,1型占54.2%,带菌者1株为1型。各年菌株的PFGE带型不尽相同,1型和2型为常年流行带型。高流行区县的甲型副伤寒菌株被分为9个PFGE带型。结论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复杂以2型和1型为优势流行带型,提示存在同一克隆群的菌株广泛传播。该研究进一步证实PFGE是一种发现或预警暴发的可行服务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细菌分 脉冲电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暴发疫情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毅 谢爱蓉 谢中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98-905,共8页
目的分析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菌株的分子分型特征,为病原菌的确定和暴发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将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微量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试验、PFGE分子分型分析、全基因组... 目的分析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菌株的分子分型特征,为病原菌的确定和暴发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将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微量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试验、PFGE分子分型分析、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全基因组数据与沙门菌MLST标准数据库比对获得序列型别(ST)、cgMLST序列号以及rMLST序列号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细菌基因组分析平台fIDBA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毒力相关基因。结果11株沙门菌血清型均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具有100%相似性的PFGE带型,MLST、cgMLST、rMLST的型别均分别为ST129型、cgST-2191型、rST3678型,表明此次暴发疫情菌株从分子特征角度可诊断为同一传染源导致。对萘啶酸100%耐药,对链霉素100%中介。发现本次疫情菌株基因组均携带29种耐药基因。通过毒力因子数据库比对,均携带21类250种已知毒力基因,其中以Ⅲ型分泌系统、粘附、鞭毛等最为常见。结论本次暴发疫情是由共同来源的、具有相同分子分型特征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在病原溯源研究中,应用全基因组数据可更精细分析菌株遗传进化特征、亲缘关系及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可以作为替代PFGE、MLST的技术用于更精准的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分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特异性基因筛选及PCR检测体系建立 被引量:4
12
作者 翟立公 王俊颖 +4 位作者 张小雨 孟欣 崔葆 赵婉晴 牛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7,共7页
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检测目标,通过比较基因组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验证方法筛选到4个该血清型的特异性基因,其中以gene_3105作为该血清型的检测靶点设计引物PA23;并结合沙门菌属特异性引物139-141,建立一... 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检测目标,通过比较基因组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验证方法筛选到4个该血清型的特异性基因,其中以gene_3105作为该血清型的检测靶点设计引物PA23;并结合沙门菌属特异性引物139-141,建立一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PCR检测方法。优化PCR反应体系,并对该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及人工污染样品检出限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样品中含有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时,该体系能扩增出2条特异性条带,含有其他血清型的沙门菌仅能扩增出284 bp条带,不含沙门菌无扩增条带产生。灵敏度评价表明,基因组DNA和纯菌菌落检出限分别为32.4 pg/μL和4.3×10~3 CFU/m L;抗干扰能力实验显示,当鸡肉背景菌群和猪肉背景菌群浓度在10~6 CFU/m L和4.87×10~7 CFU/m L时,检出限为6.43×10~4 CFU/m L。当无菌的鸡肉和猪肉样品中添加N CFU/25 g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时,经10 h增菌,检测结果为阳性(0<N<10)。实验建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在食品安全领域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比较基因组 血清特异性基因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26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聚集性病例的病原学研究及溯源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嘉咏 张白帆 +5 位作者 穆玉姣 苏佳 黄学勇 夏胜利 谢志强 许汴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2-1125,共4页
目的分析2015年3-7月份河南省登封市分离自临床诊断为副伤寒聚集性病例的甲型副伤寒(S.Paratyphi A)沙门菌病原学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关联。方法采集副伤寒病例患者的静脉血8~10mL,双相血培养瓶37℃培养4~7d,沙门菌科玛嘉选择性培养基... 目的分析2015年3-7月份河南省登封市分离自临床诊断为副伤寒聚集性病例的甲型副伤寒(S.Paratyphi A)沙门菌病原学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关联。方法采集副伤寒病例患者的静脉血8~10mL,双相血培养瓶37℃培养4~7d,沙门菌科玛嘉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系统生化鉴定,丹麦SSI分型血清进行沙门菌O抗原及H1/2相鞭毛诱导血清凝集试验。根据PulseNet China病原体分子分型网络实验室公布的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操作指南与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沙门菌K-B法药敏测试方案对其进行XbaI/BlnI双酶切PFGE分子分型与聚类分析及8类13种抗生素药敏测试。结果从29例病人血培养物中共分离到2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其经XbaI与BlnI限制性双酶切和PFGE电泳后带型完全一致(PTYA1);药敏测试结果显示24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耐药表型一致。结论病原学诊断及PFGE分子分型结果证实了26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病例间可能存在高度的聚集性与分子流行病学关联,为进一步的追踪溯源和调查取证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聚集性病例 药敏测试 PF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和检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建伟 罗军敏 +2 位作者 孙万邦 马锐 田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7-639,共3页
目的初步制备甲型副伤寒特异性转移因子(PA-STF),为临床提供紧急预防或辅助治疗甲型副伤寒的新型生物制剂。方法体内免疫法制备PA-STF,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PA-STF进行多波长扫描,以苔黑酚法和改良Lowry法分别检测PA-STF的核糖及多肽含... 目的初步制备甲型副伤寒特异性转移因子(PA-STF),为临床提供紧急预防或辅助治疗甲型副伤寒的新型生物制剂。方法体内免疫法制备PA-STF,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PA-STF进行多波长扫描,以苔黑酚法和改良Lowry法分别检测PA-STF的核糖及多肽含量,并进行无菌试验、热原质试验和安全试验等,以免疫保护性试验检定其免疫学活性。结果 PA-STF的理化性状符合《中国生物制品》(2000版)的要求标准;免疫保护性试验中,灌服PA-STF的小鼠存活率均明显高于灌服nTF和NS的小鼠的存活率(P<0.05)。结论成功制备了PA-STF,该制剂可转移针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强小鼠抗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 特异性转移因子 制备 检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ompN基因原核表达系统构建及其产物免疫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蕾 孙爱华 +2 位作者 胡玮琳 葛玉梅 林旭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9-713,共5页
目的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外膜蛋白ompN基因携带率及其重组表达产物抗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参考标准株50001及126株临床菌株ompN基因并测序。构建ompN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取目的重组蛋... 目的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外膜蛋白ompN基因携带率及其重组表达产物抗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参考标准株50001及126株临床菌株ompN基因并测序。构建ompN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取目的重组蛋白rOmpN。采用家兔免疫法和ELISA检测rOmpN免疫原性。微量肥达试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分别检测OmpN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中表达率及其膜定位。采用小鼠感染模型了解rOmpN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致死性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所有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中均扩增出全长ompN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高达98.6%~99.9%和98.7%~100%。OmpN是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跨膜蛋白。ompN基因表达系统能表达rOmpN,免疫家兔后能产生高效价抗血清。98.2%(55/56)甲型副伤寒病人血清标本中rOmpN-IgG阳性,rOmpN兔抗血清能有效凝集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00和200μg rOmpN对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0.0%(9/15)和73.3%(11/15)。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ompN基因分布广泛且序列保守,rOmpN有较强的抗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ompN基因 重组表达 抗原性 免疫保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达氏反应阴性甲型副伤寒1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华平 高建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655-655,共1页
关键词 症状 诊断 治疗 肥达氏反应阴性 甲型副伤寒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甲型副伤寒4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峰 杨朝晖 张培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949-950,共2页
目的:分析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方法:对430例甲型副伤寒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轻型并发症多而重型并发症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第四代头孢... 目的:分析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方法:对430例甲型副伤寒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轻型并发症多而重型并发症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性高,对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菌素、第一代和第二代氟奎诺酮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对磺胺类、复合广谱青霉素类部分耐药。结论:多重耐药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我市流行较突出,已成为常见传染病。通过本组病例分析,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馥 孙辉 +2 位作者 张秋玲 吕涛 邵正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了解威海市一起因使用被甲型副伤寒杆菌污染的井水加工食物引起的甲型副伤寒爆发流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威海地区68例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征、药敏试验及治疗。结果合计确诊68例患者,均为城镇居民。患者均有2~3周的持续高热... 目的了解威海市一起因使用被甲型副伤寒杆菌污染的井水加工食物引起的甲型副伤寒爆发流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威海地区68例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征、药敏试验及治疗。结果合计确诊68例患者,均为城镇居民。患者均有2~3周的持续高热,热型为弛张热,95.6%有晨寒。全身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较轻,仅2例有皮疹。肥达反应阳性率低。治疗以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为首选药物。结论氟喹诺酮类是治疗伤寒、甲型副伤寒的首选用药,不宜用氟喹诺酮类者可改用头孢曲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甲型副伤寒2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姚炳华 戴爱所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5-146,共2页
近几年来,甲型副伤寒发病率很低,相关报道很少。我市1998年11月至1999年1月此病流行,我科收治患儿24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4例患儿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岁~7岁4例,~13岁20例。所有患儿入院前均发热,热程2天~10天,其中稽留热12... 近几年来,甲型副伤寒发病率很低,相关报道很少。我市1998年11月至1999年1月此病流行,我科收治患儿24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4例患儿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岁~7岁4例,~13岁20例。所有患儿入院前均发热,热程2天~10天,其中稽留热12例,弛张热7例,不规则热5例。伴随症状:流涕、咽痛、咳嗽9例,腹痛、呕吐、腹泻6例;临床体征:24例均有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或绛红,脾肿大10例,肝肿大6例,无相对缓脉或玫瑰疹。实验室检查:入院后作血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甲型副伤寒 发病率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致菌血症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昌义 杨祖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1394-1394,共1页
2006年5月23日我们收治了1例高热待诊病人,2次血培养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而明确诊断,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菌血症 血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