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甲午前夕朝鲜海上对外贸易初探(1884-1893)
被引量:
4
1
作者
毛立坤
张金苹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46,共11页
甲午前夕朝鲜对外贸易发生重大转型,进出口商品结构次第翻新,海上对日贸易取代陆上边境对华贸易成为其对外贸易的新主流。受不同贸易主导因素的影响,仁川、釜山、元山三口岸的具体贸易情形同中有异,支配朝鲜贸易活动的中日两国商人也各...
甲午前夕朝鲜对外贸易发生重大转型,进出口商品结构次第翻新,海上对日贸易取代陆上边境对华贸易成为其对外贸易的新主流。受不同贸易主导因素的影响,仁川、釜山、元山三口岸的具体贸易情形同中有异,支配朝鲜贸易活动的中日两国商人也各有优劣势。虽然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贸易的扩大,但对外贸易仍使朝鲜体验到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朝日贸易的互补性急剧增强是促使日本决心发动甲午战争进而吞并朝鲜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前夕
朝鲜
对外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马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15-121,共7页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马敏(华中师大历史所教授,博士)有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前人论述已多。有人从明治维新以来中日国力差距迅速拉大的远因进行论述;也有的从中日双方军事指挥的得失进行分析。固然,中国在甲...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马敏(华中师大历史所教授,博士)有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前人论述已多。有人从明治维新以来中日国力差距迅速拉大的远因进行论述;也有的从中日双方军事指挥的得失进行分析。固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东洋“小国”打败,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甲午
战争
前夕
北洋舰队
日本政府
北洋海军
袁世凯
丁汝昌
丰岛海战
避战求和
消极防御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甲午战争中和战之争的性质
被引量:
3
3
作者
吴廷桢
何玉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45-52,共8页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主战,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主和,两党围绕和战问题,互相攻击。如何看待帝党后党和战之争的性质?历来说法,大同小异。基本观点是:1、宫廷内部的权力之争。“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主战,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主和,两党围绕和战问题,互相攻击。如何看待帝党后党和战之争的性质?历来说法,大同小异。基本观点是:1、宫廷内部的权力之争。“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权夺利”;2、帝党对于如何战胜日本并无实际办法,所谓办法也只有一个“联英伐倭”,并不比李鸿章的“联俄拒日”好一些,甚至认为帝党主战,“纯系虚骄之气,非有知己知彼之明,慷慨陈词,语多高调,较之因循失机”,苦心求和的后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帝党
后党
中日
甲午
战争
朝鲜
甲午
战争
前夕
帝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
主战派
丁汝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甲午战争前后的周馥
被引量:
1
4
作者
周榘良
《安徽史学》
1997年第3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甲午
战争
前夕
李鸿章
大连湾
周馥
北洋海军
山海关
年谱
海军基地
旅顺
船坞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
被引量:
2
5
作者
黄尊严
《齐鲁学刊》
1984年第3期81-86,共6页
(一)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山东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就曾派出大批特务到威海、荣成等地刺探军事、经济情报,测绘地图等,为其侵略山东做了准备。甲午战争时期,便直接出兵侵占威海,《马关条约》签订后,还以等待清政府偿清...
(一)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山东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就曾派出大批特务到威海、荣成等地刺探军事、经济情报,测绘地图等,为其侵略山东做了准备。甲午战争时期,便直接出兵侵占威海,《马关条约》签订后,还以等待清政府偿清赔款为借口,驻兵威海达三年之久。后来由于德、英等帝国主义列强对山东的瓜分和角逐以及威海人民连年不断的反抗斗争,迫使当时尚以攫取我国东北作为首要目标的日本不得不从威海撤军,但此后它对山东的经济侵略却大大加强了。据《胶澳志》记载,从1901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情报
战争时期
军事
山东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政府
胶济铁路沿线
青岛
甲午
战争
前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该记取的近代中日关系史篇
被引量:
1
6
作者
唐培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46-53,共8页
中日关系史在古代有过文化交往的珍贵记载,在近代却发生侵略与反侵略的事实。在研讨中日关系史时,记取近代这段历史篇章是很有意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史可划分为下列几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中日关系平等相处阶段(1...
中日关系史在古代有过文化交往的珍贵记载,在近代却发生侵略与反侵略的事实。在研讨中日关系史时,记取近代这段历史篇章是很有意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史可划分为下列几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中日关系平等相处阶段(1840—1874) 近代始初,中日两国停滞在以农为主的封建社会,都以禅学治心、儒学治世,来维持封建秩序。两国和睦相处,并共御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可是此景不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
中日关系史
中日两国
中国人民
侵略中国
甲午
战争
前夕
大陆政策
中国东北
清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翁李交谊与政见异同
7
作者
朱育礼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7-51,共5页
翁李交谊与政见异同朱育礼据说李鸿章代曾国藩拟《参翁同书片》①,深得“辣”味,使朝廷无法为翁同书开脱②,导致翁同书被革职逮问论死,后成为充军新疆,卒于戍所。海外学者在练(苏同炳)先生说:“在翁同和而言,视为深仇大恨,不...
翁李交谊与政见异同朱育礼据说李鸿章代曾国藩拟《参翁同书片》①,深得“辣”味,使朝廷无法为翁同书开脱②,导致翁同书被革职逮问论死,后成为充军新疆,卒于戍所。海外学者在练(苏同炳)先生说:“在翁同和而言,视为深仇大恨,不报不休。但曾国藩早已功成身死,而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翁同和
曾国藩
张之洞
北洋海军
甲午
战争
前夕
户部尚书
中国近代史
直隶总督
政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的孙家鼐
8
作者
陈国庆
《安徽史学》
1984年第4期3-9,共7页
孙家鼐(1827——1909年),字燮臣,安徽寿卅人。1859年(咸丰九年)中状元,授修撰职。1878年(光绪四年)起,与翁同和一起,成为光绪皇帝的师傅。历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工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光绪皇帝主张对日宣战,...
孙家鼐(1827——1909年),字燮臣,安徽寿卅人。1859年(咸丰九年)中状元,授修撰职。1878年(光绪四年)起,与翁同和一起,成为光绪皇帝的师傅。历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工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光绪皇帝主张对日宣战,而孙氏却赞同洋务派头子李鸿章对日妥协的主张,“力言衅不可启”。1898年,维新思潮如火如荼地在京师与诸省蓬勃展开,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孙家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维新变法运动中去。他奉光绪皇帝诏令,主办京师大学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师大学堂
戊戌变法时期
光绪皇帝
洋务派
康有为
维新思潮
甲午
战争
前夕
变法维新
维新变法
李鸿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甲午前夕朝鲜海上对外贸易初探(1884-1893)
被引量:
4
1
作者
毛立坤
张金苹
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历史组
出处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46,共11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晚清时期香港转口贸易研究(1842-1911)"(07JC770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港口--腹地和近代现代化的空间过程研究"(05JJD770008)阶段性成果
文摘
甲午前夕朝鲜对外贸易发生重大转型,进出口商品结构次第翻新,海上对日贸易取代陆上边境对华贸易成为其对外贸易的新主流。受不同贸易主导因素的影响,仁川、釜山、元山三口岸的具体贸易情形同中有异,支配朝鲜贸易活动的中日两国商人也各有优劣势。虽然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贸易的扩大,但对外贸易仍使朝鲜体验到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朝日贸易的互补性急剧增强是促使日本决心发动甲午战争进而吞并朝鲜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甲午前夕
朝鲜
对外贸易
Keywords
the pre- 1894 decade
Korea
foreign trade
分类号
K312.41 [历史地理—世界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马敏
机构
华中师大历史所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15-121,共7页
文摘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马敏(华中师大历史所教授,博士)有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前人论述已多。有人从明治维新以来中日国力差距迅速拉大的远因进行论述;也有的从中日双方军事指挥的得失进行分析。固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东洋“小国”打败,其原因...
关键词
李鸿章
甲午
战争
前夕
北洋舰队
日本政府
北洋海军
袁世凯
丁汝昌
丰岛海战
避战求和
消极防御战略
分类号
K256.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甲午战争中和战之争的性质
被引量:
3
3
作者
吴廷桢
何玉畴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45-52,共8页
文摘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主战,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主和,两党围绕和战问题,互相攻击。如何看待帝党后党和战之争的性质?历来说法,大同小异。基本观点是:1、宫廷内部的权力之争。“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权夺利”;2、帝党对于如何战胜日本并无实际办法,所谓办法也只有一个“联英伐倭”,并不比李鸿章的“联俄拒日”好一些,甚至认为帝党主战,“纯系虚骄之气,非有知己知彼之明,慷慨陈词,语多高调,较之因循失机”,苦心求和的后党,“
关键词
李鸿章
帝党
后党
中日
甲午
战争
朝鲜
甲午
战争
前夕
帝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
主战派
丁汝昌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甲午战争前后的周馥
被引量:
1
4
作者
周榘良
机构
甘肃省建筑科研所
出处
《安徽史学》
1997年第3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甲午
战争
前夕
李鸿章
大连湾
周馥
北洋海军
山海关
年谱
海军基地
旅顺
船坞工程
分类号
K82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
被引量:
2
5
作者
黄尊严
出处
《齐鲁学刊》
1984年第3期81-86,共6页
文摘
(一)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山东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就曾派出大批特务到威海、荣成等地刺探军事、经济情报,测绘地图等,为其侵略山东做了准备。甲午战争时期,便直接出兵侵占威海,《马关条约》签订后,还以等待清政府偿清赔款为借口,驻兵威海达三年之久。后来由于德、英等帝国主义列强对山东的瓜分和角逐以及威海人民连年不断的反抗斗争,迫使当时尚以攫取我国东北作为首要目标的日本不得不从威海撤军,但此后它对山东的经济侵略却大大加强了。据《胶澳志》记载,从1901年起。
关键词
经济情报
战争时期
军事
山东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政府
胶济铁路沿线
青岛
甲午
战争
前夕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该记取的近代中日关系史篇
被引量:
1
6
作者
唐培吉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46-53,共8页
文摘
中日关系史在古代有过文化交往的珍贵记载,在近代却发生侵略与反侵略的事实。在研讨中日关系史时,记取近代这段历史篇章是很有意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史可划分为下列几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中日关系平等相处阶段(1840—1874) 近代始初,中日两国停滞在以农为主的封建社会,都以禅学治心、儒学治世,来维持封建秩序。两国和睦相处,并共御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可是此景不长。
关键词
近代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
中日关系史
中日两国
中国人民
侵略中国
甲午
战争
前夕
大陆政策
中国东北
清政府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翁李交谊与政见异同
7
作者
朱育礼
机构
江苏省常熟市翁同和纪念馆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7-51,共5页
文摘
翁李交谊与政见异同朱育礼据说李鸿章代曾国藩拟《参翁同书片》①,深得“辣”味,使朝廷无法为翁同书开脱②,导致翁同书被革职逮问论死,后成为充军新疆,卒于戍所。海外学者在练(苏同炳)先生说:“在翁同和而言,视为深仇大恨,不报不休。但曾国藩早已功成身死,而曾...
关键词
李鸿章
翁同和
曾国藩
张之洞
北洋海军
甲午
战争
前夕
户部尚书
中国近代史
直隶总督
政见
分类号
K256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的孙家鼐
8
作者
陈国庆
出处
《安徽史学》
1984年第4期3-9,共7页
文摘
孙家鼐(1827——1909年),字燮臣,安徽寿卅人。1859年(咸丰九年)中状元,授修撰职。1878年(光绪四年)起,与翁同和一起,成为光绪皇帝的师傅。历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工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光绪皇帝主张对日宣战,而孙氏却赞同洋务派头子李鸿章对日妥协的主张,“力言衅不可启”。1898年,维新思潮如火如荼地在京师与诸省蓬勃展开,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孙家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维新变法运动中去。他奉光绪皇帝诏令,主办京师大学堂。
关键词
京师大学堂
戊戌变法时期
光绪皇帝
洋务派
康有为
维新思潮
甲午
战争
前夕
变法维新
维新变法
李鸿章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甲午前夕朝鲜海上对外贸易初探(1884-1893)
毛立坤
张金苹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
马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试论甲午战争中和战之争的性质
吴廷桢
何玉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甲午战争前后的周馥
周榘良
《安徽史学》
199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
黄尊严
《齐鲁学刊》
198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应该记取的近代中日关系史篇
唐培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翁李交谊与政见异同
朱育礼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的孙家鼐
陈国庆
《安徽史学》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