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栀子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类及田间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国元 邓青云 +2 位作者 华光安 胡波 雷朝亮 《昆虫天敌》 CSCD 2005年第1期21-26,共6页
本研究系统调查了红栀子GardeniajasminonidesEllis园中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类及其田间发生动态,发现红栀子主要害虫有咖啡透翅天蛾CephonodeshylasL.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japonicusGreen,茶长卷叶蛾HomonamagnanimaDiakonoff,小灰蝶Deudo... 本研究系统调查了红栀子GardeniajasminonidesEllis园中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类及其田间发生动态,发现红栀子主要害虫有咖啡透翅天蛾CephonodeshylasL.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japonicusGreen,茶长卷叶蛾HomonamagnanimaDiakonoff,小灰蝶DeudorixeryxL.;主要天敌有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linearisNees,草蛉ChrysopacarneaStephens,赤眼蜂Trichogrammaspp.。田间种群动态调查结果表明4、5月,几种害虫的发生量呈上升趋势,6、7月咖啡透翅天蛾的发生先上升后下降;而日本龟蜡蚧的发生则稳步上升;小灰蝶和茶长卷叶蛾先下降然后上升达到一个相对稳定水平。8月,除小灰蝶的发生是呈上升的趋势外,另外三种主要害虫的发生呈下降的趋势。草蛉在田间稳定增长,螟虫长距茧蜂的发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赤眼蜂在7月前有一定波动,7月后稳定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害虫 红栀子 天敌种类 田间种群动态 日本龟蜡蚧 卷叶蛾 赤眼蜂 上升趋势 后下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和降水量对大豆蚜虫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邵珊珊 周兴伟 +4 位作者 于洪涛 王江 石绍河 李鹤鹏 符强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60-62,共3页
为研究影响大豆蚜虫田间种群动态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合2016-2018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大豆蚜虫田间动态与气温和降水量的总体关系。结果表明:气温对大豆蚜虫田间种群动态影响较大,以20℃为节点起伏,气温越高大豆蚜虫发生量越大;降... 为研究影响大豆蚜虫田间种群动态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合2016-2018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大豆蚜虫田间动态与气温和降水量的总体关系。结果表明:气温对大豆蚜虫田间种群动态影响较大,以20℃为节点起伏,气温越高大豆蚜虫发生量越大;降水量对大豆蚜虫田间种群动态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大豆蚜虫 田间种群动态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菜蛾在春油菜生育历期及田间种群动态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强 路浩 陈建卓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3年第5期16-18,共3页
小菜蛾在密山地区春油菜田中每年发生 3代 ,无滞育现象 ;5月下旬田间始见成虫 ,7月上旬幼虫出现第一次高峰。在适温范围内 33d完成一个世代 ;各虫态生育历期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 。
关键词 小菜蛾 春油菜 生育历期 田间种群动态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棱大豆蚜迁飞蚜监测及田间种群动态研究
4
作者 王江 周兴伟 +1 位作者 侯帅 李鹏举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52-58,共7页
大豆蚜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通过吸虫塔对迁飞蚜进行监测明确大豆蚜迁飞规律,田间系统调查明确大豆蚜田间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田间调查大豆蚜虫6月中下旬始见,9月上中旬结束,高峰期在7月上旬到8月中旬;大豆迁飞蚜7月上中旬始见,9... 大豆蚜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通过吸虫塔对迁飞蚜进行监测明确大豆蚜迁飞规律,田间系统调查明确大豆蚜田间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田间调查大豆蚜虫6月中下旬始见,9月上中旬结束,高峰期在7月上旬到8月中旬;大豆迁飞蚜7月上中旬始见,9月中下旬结束,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到9月上中旬;吸虫塔收集小型迁飞昆虫有草蛉、褐蛉、小花蝽、蝽中号、龟纹瓢虫、食蚜蝇、瓢虫、中蝽大,其中以瓢虫、小花蝽、草蛉、食蚜蝇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棱 大豆蚜 迁飞大豆蚜 田间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小食心虫在上海地区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岳峰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26,共3页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上海地区危害桃树、梨树的主要蛀果性害虫,2009—2012年作者利用性引诱剂对浦东新区桃园、奉贤区梨园梨小食心虫的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地区1 a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上海地区危害桃树、梨树的主要蛀果性害虫,2009—2012年作者利用性引诱剂对浦东新区桃园、奉贤区梨园梨小食心虫的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地区1 a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上中旬,第1,2,3,4代成虫发生期无明显的间断,尤其是第2,3,4代成虫期,有世代重叠现象;第1,2代幼虫主要危害新梢,第3,4代幼虫危害果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监测 田间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蚜混合种群田间动态分布及空间分布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代玲 刘元美 赵秀春 《江西植保》 2004年第2期59-60,58,共3页
本文基于田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麦蚜种群田间动态分布及空间分布型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曲线图形象地显示麦蚜在麦株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种群变化,并进一步用LIoyd提出的聚集指标m/m及Iwao的m-m线性回归关系式法,测定麦蚜分布格局的内在结... 本文基于田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麦蚜种群田间动态分布及空间分布型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曲线图形象地显示麦蚜在麦株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种群变化,并进一步用LIoyd提出的聚集指标m/m及Iwao的m-m线性回归关系式法,测定麦蚜分布格局的内在结构,阐明了麦蚜种群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且个体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为准确地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田间种群动态 空间分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螟第4个发生周期或将来临 被引量:18
7
作者 江幸福 张蕾 +2 位作者 程云霞 姜玉英 刘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81,共3页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害虫,新中国成立后曾3次周期性大发生。其中第3个周期发生于1995年-2010年,2010年后我国草地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0年-2013年,连续4年发生为害面积下降到2008年的5%左右。然而,2018年草地螟在内蒙...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害虫,新中国成立后曾3次周期性大发生。其中第3个周期发生于1995年-2010年,2010年后我国草地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0年-2013年,连续4年发生为害面积下降到2008年的5%左右。然而,2018年草地螟在内蒙古兴安盟监测站出现短期迁入虫源高峰,2019年越冬虫源数量有增长趋势。根据草地螟周期性发生规律、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以及田间种群动态监测结果,结合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以及境外虫源的迁入等因素,综合分析显示,目前我国草地螟第4个发生周期或将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周期性发生 太阳黑子 田间种群动态 结构调整 境外虫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须蝽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4
8
作者 董慈祥 房巨才 +3 位作者 杨青蕊 王秀刚 任兰花 李国全 《华东昆虫学报》 2003年第2期110-112,共3页
关键词 斑须蝽 生活习性 防治技术 田间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农区鼠害现状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2
9
作者 宋秀高 《福建农业科技》 2004年第6期27-29,共3页
总结福建省农区害鼠主要种类、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及危害程度 ,提出农区鼠害治理取决于组织管理和综合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化学防治是目前鼠害防治中的重要方法 ,认为农区要长期控制鼠害应主要采用生态治理 ,探索建立农区统一灭鼠的长... 总结福建省农区害鼠主要种类、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及危害程度 ,提出农区鼠害治理取决于组织管理和综合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化学防治是目前鼠害防治中的重要方法 ,认为农区要长期控制鼠害应主要采用生态治理 ,探索建立农区统一灭鼠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 鼠害防治 田间种群动态 害鼠 优势种 综合治理措施 危害程度 福建 治理对策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蚜的农业防治研究
10
作者 赖仲廉 陈贵蜀 +4 位作者 张洪昌 金卫洪 赖红 罗庆怀 吴正芬 《长江蔬菜》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3-25,共3页
贵州省菜蚜分布广、数量多、为害重,加之传播病毒病,使产量受到严重损失,品质和食用价值显著下降,极大地影响市场供应和菜农收入。在防治中由于长期单靠化学防治,大量而不合理地滥用农药,不仅产生严重的抗药性,杀伤大量天敌,破坏生态平... 贵州省菜蚜分布广、数量多、为害重,加之传播病毒病,使产量受到严重损失,品质和食用价值显著下降,极大地影响市场供应和菜农收入。在防治中由于长期单靠化学防治,大量而不合理地滥用农药,不仅产生严重的抗药性,杀伤大量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污染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贵阳市郊从1988年~m990年进行菜蚜的农业防治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蚜 蔬菜害虫 农业防治 田间种群动态 品种 栽培期 摘叶 土壤肥力 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园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Nalepa)发生规律 被引量:5
11
作者 索银·图娅 魏杨 +2 位作者 吾买尔江·巴哈提 阿地力·沙塔尔 张硕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6-1164,共9页
【目的】研究新疆轮台县杏园芽瘿发生原因、分析梅下毛瘿螨的发生、转移、扩散规律,确定最佳防治时间。【方法】对杏芽瘿室内镜检,在田间定点、定时选取样株样枝记录危害症状、致瘿因子及田间时空动态;在新老枝条间粘贴胶带及树冠不同... 【目的】研究新疆轮台县杏园芽瘿发生原因、分析梅下毛瘿螨的发生、转移、扩散规律,确定最佳防治时间。【方法】对杏芽瘿室内镜检,在田间定点、定时选取样株样枝记录危害症状、致瘿因子及田间时空动态;在新老枝条间粘贴胶带及树冠不同高度、方向、距离悬挂粘虫板的方法,记录致瘿因子的转移危害规律、传播的方式及传播距离。【结果】危害杏树芽苞,使其增生畸变成瘿瘤的是瘿螨,经鉴定系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Nalepa)。在新疆轮台县该螨主要以成螨在瘿瘤芽苞幼嫩杏鳞叶片内越冬,占调查总数的95.91%;翌年3月下旬杏树开花中期,越冬成螨开始出蛰活动,4月上旬出蛰成螨开始大量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梅下毛瘿螨的产卵高峰期,5月中下旬是成若螨高峰期,9月底随着气温下降,成螨为越冬做准备。梅下毛瘿螨5月上旬开始从芽苞内向外爬行转移,5月下旬是其转移高峰期。风是梅下毛瘿螨被动传播的主要媒介,帮助其远距离传播,传播距离最远可达15 m。在不同高度的粘虫板诱捕螨量存在差异:迎风面>背风面。【结论】杏芽瘿是由梅下毛瘿螨侵染引起,以成螨在瘿瘤芽苞内层越冬,在新疆轮台县3月底至9月下旬均有危害,一年发生10余代,其中4、5和6月危害较严重。5月下旬是其转移高峰期,这一阶段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下毛瘿螨 种群田间时空动态 传播方式 虫口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