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代田法”新解——汉族农业遗产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邵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2期9-15,共7页
我国幅员辽阔,各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错综复杂,即便是汉族的农业遗产,其适应的生态对象也客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为了使汉族农业遗产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生态建设,需要对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适应价值以及农耕技术流变的社会政治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各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错综复杂,即便是汉族的农业遗产,其适应的生态对象也客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为了使汉族农业遗产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生态建设,需要对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适应价值以及农耕技术流变的社会政治背景给予更多关注,"代田法"的研究就具有这一性质。"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推广的一种农田"垄作"体制,以往学界对"代田法"的专门研究比较鲜见,关于"代田法"与"区田法"的关系、"代田法"的生态适应性等许多核心问题,一直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基于对"代田法""与"畎亩制"、"区田法"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推行地区的自然生态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传统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希望汉民族这一农业遗产能在当代中国的生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法 畎亩制区 田法 汉族农业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爰田”是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兼论银雀山竹书《田法》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善群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3-217,共5页
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伴随着西风东渐,国际学术交流的活跃,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西学东渐浪潮的影响下,王国维先生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中首先提出并倡导"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上之文献与地下之文物... 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伴随着西风东渐,国际学术交流的活跃,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西学东渐浪潮的影响下,王国维先生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中首先提出并倡导"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上之文献与地下之文物相互印证。这样研究中国上古史,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充分展现了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多位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弥补了以往单纯依靠文献研究历史之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新发现,中国上古史研究不断地取得新进展。本期刊发的李学勤、范毓周、杨善群、宫长为四位先生的专题论文,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华远古文明即先秦历史作了重新审视,期望这种努力对先秦史研究的深入开展能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田法 银雀山 春秋战国时期 竹书 《春秋左传》 《国语》 地理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区田法的技术形态、经济效益及地方治理
3
作者 刘爽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8,共14页
通过溯源区田法的技术形态及其来源,可以发现传统农业经济史中的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与汉代原始区田法相比,经清代士人变通后的区田形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可操作性,其田间管理方法在深耕、浅作、稀种、熟粪等环节更加细化成熟;... 通过溯源区田法的技术形态及其来源,可以发现传统农业经济史中的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与汉代原始区田法相比,经清代士人变通后的区田形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可操作性,其田间管理方法在深耕、浅作、稀种、熟粪等环节更加细化成熟;另一方面,看似严密而完善的技术体系却在人、水、肥三重因素的制约下,难以实现区田法倡导者所标榜的高产目标,更无法大规模推广,造成区田法经济功能的缺失。造成这一悖论的根源在于,区田法所具备的农政属性使之成为官员施政与士绅治理的重要手段,它并不是源于农业实践的纯粹技术。其背后的地方治理逻辑在于,由士绅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区种试验通过技术与权力的勾连,最终目标旨在构建其所处的基层秩序,从而形成了传统社会独特的技术教化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法 技术 经济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异株克生抗杂草的生物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正浩 余柳青 +5 位作者 赵明 张旭 魏兴华 郭龙彪 郑康乐 叶元林 《中国稻米》 2003年第1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水稻异株克生抗杂草 生物检测方法 直接大田法 交替播种技术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国文字中的“遂”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家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30-37,共8页
这三字的写法略有出入,但它们的用法相同,是同一个字。“(?)”的字形比较奇特,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它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从而认为“(?)”与“者”同音,将B<sub>1</sub>读为“都”,A<sub>1</sub>... 这三字的写法略有出入,但它们的用法相同,是同一个字。“(?)”的字形比较奇特,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它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从而认为“(?)”与“者”同音,将B<sub>1</sub>读为“都”,A<sub>1</sub>、A<sub>2</sub>读为“徒”。其实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虽然B<sub>1</sub>所从“(?)”旁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但是B<sub>2</sub>、B<sub>3</sub>和A所从“(?)”旁的上部却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差别较大,尤其是与它们同时代的齐国文字“者”的上部差别更大,大家不妨将它们跟子仲姜鎛的“都”字和叔弓鎛的“堵”字所从“者”旁,以及子禾子釜、印文、陶文等的“者”字比较一下。所以我们说旧认为“(?)”与“者”同音,将B<sub>1</sub>读为“都”,A<sub>1</sub>、A<sub>2</sub>读为“徒”,是靠不住的。此外,“(?)”字还有“光”、“先”、“儿”、“耑”、“徵”等不同释法,都跟字形差别较大,在此就不一一辨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国文字 古文字 田法 “都”字 乡遂制度 正始 石经 《说文》 “述” 东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地而衰征”新探──兼谈春秋战国田税的征收方式 被引量:7
6
作者 臧知非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4-90,83,共8页
“相地而衰征”新探──兼谈春秋战国田税的征收方式臧知非苏州大学历史系“相地而衰征”,是管件相齐时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揭开了我国田税制度的历史新篇章,影响深远,历来为治史者所重视。但是,其具体内容如何?究竟如何“衰征”... “相地而衰征”新探──兼谈春秋战国田税的征收方式臧知非苏州大学历史系“相地而衰征”,是管件相齐时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揭开了我国田税制度的历史新篇章,影响深远,历来为治史者所重视。但是,其具体内容如何?究竟如何“衰征”?因史文不明,迄今不甚了了,古今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地而衰征 春秋战国 田法 田税 授田制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 提封田 《周礼 银雀山汉墓竹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籍样、田令和“均田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尚谦 范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94-102,共9页
北魏太和九年颁布的所谓"均田"令,是人口土地登记法。其后,修订成一种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式———"丘井之式"。北魏在以"六镇"为中心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过垦田,颁布过垦田法,它也是这一地区"... 北魏太和九年颁布的所谓"均田"令,是人口土地登记法。其后,修订成一种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式———"丘井之式"。北魏在以"六镇"为中心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过垦田,颁布过垦田法,它也是这一地区"府户"的户籍样,后来增添进了"丘井之式"。北齐继承了户籍样制度,把北魏两种户籍样混合为一,并把规定当作土地登记和管理法归入《田令》。隋、唐沿袭北齐之制。治史者不了解源自"品式"的户籍样制度,不了解北魏有两种户籍样,把"均田"误解为均分土地,制造了"均田制"这一错误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人口土地登记法 “均田制” 户籍样制度 “丘井之式” 田法 《田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农田施肥理论与技术研究
8
作者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7期231-232,236,共3页
主要研究了明清时期农田施肥的技术与理论,重点分析了"大地之力常新"的农田施肥理论以及"亲田法"、基肥和追肥的技术手段,研究认为这些珍贵的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与经验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亲田法 “大地之力常新” 基肥 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物“均田制”
9
作者 张尚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5-73,共9页
本刊在 2 0 0 4年第三期、第四期上连续刊发了张尚谦教授的《何物“均田制”》一文。文章提出北魏均田令是在“均田”名义下制定的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 ,不是分配土地的法令 ,后来增添了垦田法 ,它也是“府户”的“户籍样”。... 本刊在 2 0 0 4年第三期、第四期上连续刊发了张尚谦教授的《何物“均田制”》一文。文章提出北魏均田令是在“均田”名义下制定的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 ,不是分配土地的法令 ,后来增添了垦田法 ,它也是“府户”的“户籍样”。北魏有两种户籍编制格式 ,并对“均田制”概念以及关于“均田制”的各种解说提出了质疑与批评。文章认为 :以前对“均田制”的各种解说 ,把中国一段社会历史发展描绘成古代国家行为推动的结果 ,社会经济是国家控制经济 ,歪曲了社会经济基本上是自发发展的真实情况。文章“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本刊将此作为学术研究中的“一家之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田制 北魏时期 户籍制度 土地制度 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土材料在煤田灭火区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倪绍忠 师庆东 王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2434-2435,2441,共3页
为了分析在煤田灭火区秸秆和有机肥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秸秆还田法和有机肥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秸秆还田技术在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物理指标方面优于有机肥法... 为了分析在煤田灭火区秸秆和有机肥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秸秆还田法和有机肥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秸秆还田技术在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物理指标方面优于有机肥法;而在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等土壤化学指标的提高方面,采用有机肥法比秸秆还田法有相对优势;在植被生物量增加方面,有机肥法相对于秸秆还田法要好。该研究可为类似环境下进行土壤基质改良和生态修复提供可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灭火区 土壤改良 乡土材料 秸秆还田法 有机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丘濬的经济思想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普国 《江淮论坛》 1981年第3期70-76,共7页
丘濬(1421——1495年)字仲深,号深庵,琼山(今广东省琼山县)人。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后迁国子祭酒。孝宗时进礼部尚书。
关键词 经济思想 广东省 礼部 大学衍义补 商品货币经济 封建国家 海外贸易 “配丁田法 社会经济 封建社会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丘濬的经济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国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84-90,共7页
丘浚(1419—1495年),字仲深,号琼台,广东海南岛琼山县人,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丘浚六岁丧父,少时“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明史·丘浚传》)景泰五年(1454)成进士,以后一直在京做官.弘治四年(1491),官至... 丘浚(1419—1495年),字仲深,号琼台,广东海南岛琼山县人,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丘浚六岁丧父,少时“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明史·丘浚传》)景泰五年(1454)成进士,以后一直在京做官.弘治四年(1491),官至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他与唐代的张九龄,宋代的余靖、崔如之齐名,被称为古代“岭南四杰”.丘浚在京做官几十年,虽然没有专门管过经济工作,但由于他身居要职,“见闻益广,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同上)对经济问题很有研究.他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在他所著的《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南宋真德秀曾著有《大学衍义》一书,丘浚认为,此书是根据《大学篇》推广其义而成的;其内容专为宣扬儒家思想,在经济思想方面没有多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衍义补》 经济思想 海外贸易 土地兼并 官府 灶户 户税 “配丁田法 金属货币 官营专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的农业推广
13
作者 李成贵 冯光明 《古今农业》 1991年第2期16-18,共3页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生产中先进的、实用的技术,按一定方向扩散、普及、应用的过程。它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已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农官后稷已开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这里“教”便具有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西汉...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生产中先进的、实用的技术,按一定方向扩散、普及、应用的过程。它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已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农官后稷已开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这里“教”便具有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西汉时,搜粟都尉赵过在关中作农业技术改革,并推广新技术,他改“漫田法”为“代田法”,推广耧和耦犁等新农具,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宋代,农业推广活动空前活跃,其规模之大,渠道之多,内容之丰富,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史上显得非常突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推广 农业技术改革 农业生产 搜粟都尉 赵过 耦犁 农官 劝农文 占城稻 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秸秆还田
14
作者 傅雨露 《上海农业科技》 1998年第3期4-4,50,共2页
我国农民历来就有秸秆还田的传统。宏观秸秆还田可以草养田、以草压草,达到用地养地相结合,培肥地力。微观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增加通透性;保存和固定土壤氮素,避免养分流失,归还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 我国农民历来就有秸秆还田的传统。宏观秸秆还田可以草养田、以草压草,达到用地养地相结合,培肥地力。微观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增加通透性;保存和固定土壤氮素,避免养分流失,归还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地养分循环。据测算,全国有各种作物秸秆5亿多吨,含氮280多万吨,磷近60万吨,钾57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目前化肥施用量的1/4。如耕地每年亩还田农作物秸秆300~500kg,可增产粮食25kg以上;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2~0.4%。 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可保温,保湿,有利农作物安全生长。近年来,随人民生活中煤气灶、电饭堡的普及,秸秆作燃料现象已大大减少。这样为图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料 秸秆直接还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istical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zinc electrolyte hot purification process by Taguchi method 被引量:3
15
作者 Bahram Behnajady Javad Moghaddam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066-2072,共7页
The neutral zinc sulfate solution obtained from hydrometallurgical process of Angouran zinc concentrate has cadmium, nickel and cobalt impurities, that must be purified before electrowinning. Therefore, cadmium and ni... The neutral zinc sulfate solution obtained from hydrometallurgical process of Angouran zinc concentrate has cadmium, nickel and cobalt impurities, that must be purified before electrowinning. Therefore, cadmium and nickel are usually cemented out by addition of zinc dust and remained nickel and cobalt cemented out at second stage with zinc powder and arsenic trioxide. In this research, a new approach is described for determination of effective parameters and optimization of zinc electrolyte hot purification process using statistical design of experiments. The Taguchi method based on orthogonal array design(OAD) has been used to arrange the experimental runs.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nvolved in the work are as follows: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70-90 ℃ for reaction temperature(T), 30-90 min for reaction time(t), 2-4 g/L for zinc powder mass concentration(M), one to five series for zinc dus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S1-S5), and 0.1-0.5 g/L(C) for arsenic trioxide mass concentration. Optimum conditions for hot purification obtained in this work are T4(85 ℃), t4=75 min, M4=3.5 g/L, S4(Serie 4), and C2=0.2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guchi method hot purification NICKEL COBALT arsenic triox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ific energy optimization in sawing of rocks using Taguchi approach 被引量:2
16
作者 Izzet Karakurt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365-372,共8页
This work aims at selecting optimal operating variables to obtain the minimum specific energy(SE) in sawing of rocks.A particular granite was sampled and sawn by a fully automated circular diamond sawblades.The periph... This work aims at selecting optimal operating variables to obtain the minimum specific energy(SE) in sawing of rocks.A particular granite was sampled and sawn by a fully automated circular diamond sawblades.The peripheral speed,the traverse speed,the cut depth and the flow rate of cooling fluid were selected as the operating variables.Taguchi approach was adopted as a statistical design of experimental technique for optimization studies.Th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signal-to-noise ratio(S/N ratio).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perating variables and their percentage contribution to the process were also determined.Additionally,a statis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 and operating variables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he model was then verified.It was found that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operating variables for minimum SE is the peripheral speed of 25 m/s,the traverse speed of 70 cm/min,the cut depth of 2 cm and the flow rate of cooling fluid of 100 mL/s.The cut depth and traverse speed were statistically determined as the significant operating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SE,respectively.Furthermore,the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predictive model has a high applicability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lar diamond sawblades GRANITE specific energy Taguchi approa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