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西施与范蠡考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田素义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5期22-26,共5页
-
文摘
越王勾践灭吴,发生在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这个历史故事流传很广,与这个历史故事有关的许多人物都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西施与范蠡,更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一向为小说家和戏剧家所青睐。但这两个人物真实的历史面貌如何?本文打算略加申述。西施是中国美女的代表,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历史上的真正西施,详知的人并不多。考察一下有关记载,应该有两个西施:一个是古老的传说中的美女,一个是曾参与勾践灭吴事件的越女,而且后者是借用前者的名字。春秋末期,地处我国南方的越吴两国,相互争霸,战争不已。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十二里),面临灭国的危险。在大夫文种、范蠡等人的策划与帮助下,经过二十余年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转败为胜。
-
关键词
越王勾践
司马迁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公元前
史记
吴国
历史事件
田成子
齐国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范蠡所居陶地考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张守德
李近山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3期65-66,共2页
-
文摘
范蠡所居陶地考张守德,李近山太史公在《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都具体地记述范蠡性越灭吴,浮海适齐后“止于陶”,“卒老死于陶”。但陶在今何地,其说不一,需要我们再加探讨。对陶的解释有二,一是释陶为陶山。如《抬地志》所载:“陶山在济州平...
-
关键词
范蠡
太史公
陶朱公
《史记·货殖列传》
陶山
徐州
田成子
刘向
陶唐氏
《史记》
-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汉代的通行证——传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胡锦贤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6期122-123,共2页
-
文摘
传(读zhu6n)作为出入关门之用,已见于《周礼》,如《掌节》曰:“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郑玄注:“节为信耳,传说所赍操及所适。”贾公彦疏:“或有节无传,或有传无节,或节传俱无,则不得通达于天下者也。”可见此时的传还不是作为信物使用的(节才是信物),而是一种附属的说明文书,即说明所携的物资和所适的处所等情况,故《周礼·司关》“以节传出之”郑玄注“传,如今移过所文书。”后来传逐渐演变成为出入门关的凭证了,如《韩非子·说林上》:“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鸥夷子皮负传而从。”陈奇猷集释引门无子曰:“传,信也。以缯帛为之,出入关合信。”
-
关键词
通行证
田成子
刻木为契
信物
颜师古注
过所
郑玄注
掌节
行书
张晏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三入长安的惊世悲歌——李白《远别离》系年探微
- 4
-
-
作者
康怀远
-
机构
<祁连学刊>编辑部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8-121,共4页
-
文摘
李白《远别离》一诗,有人以为特指唐玄宗入蜀一事(清陈沆《诗比兴笺》);有人以为旨在讽刺唐玄宗被唐肃宗徙于西内一事(明·王世懋《艺圃撷英》,清沈德潜《说诗啐语》)。这两种说法虽有影响,但不可靠。唐玄宗入蜀。
-
关键词
三入长安
李白
唐玄宗
李林甫
天宝
安禄山
杨国
幽州
田成子
太白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庄子》寓言中的理趣
- 5
-
-
作者
王守华
-
出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54-59,共6页
-
文摘
《庄子》寓言中有很多情趣生动,富于形象的艺术佳品,历来为人所乐道。然而,若究其原意,这些兴味盎然的寓言故事,却是为阐发哲理精心编排的。由于年代久长,蕴藏在故事中的哲理反倒淹没了。笔者欲还其本来面目,从哲理上探寻其隽永深长的趣味。
-
关键词
《庄子》寓言
理趣
圣者
圣人
髑髅
《齐物论》
天地
田成子
道家
动机效果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C95-4
[社会学—民族学]
-
-
题名《庄子》的艺术评价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曹础基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42-47,共6页
-
文摘
《庄子》的艺术,前人多有称颂,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全集》第8卷,270页)但《庄子》的内容,则完全反映了没落领主贵族的思想情绪,宣扬虚无混世,使人悲观消极。可以说,它确实体现了“处于没落时期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文艺的共同特点,就是其反动的政治内容和其艺术的形式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庄子》思想的批判,尽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已为人们所重视。然而对于《庄子》的艺术,或推而广之,对于《庄子》一类内容反动而带有较高艺术性的作品应该怎样评价?如果因为内容反动而把它们的艺术性一概否定,这显然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反之,由于肯定它们的艺术性而不加分析批判,不揭露它的那种艺术性愈能起着毒害人民的作用,就很容易在称颂它们的艺术成就时引导人们接受其中的思想毒素。
-
关键词
《庄子》
寓言
艺术评价
儒家
庄周
艺术性
惠施
贵族
《逍遥游》
田成子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