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在浙东地区作再生稻的适应性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胡继杰 叶凯 +4 位作者 蒋琪 何冰清 陈少杰 陈志新 章志远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6,共4页
为提高浙东地区再生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稻产业发展,于2023年在宁波市开展甬优系列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适宜浙东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再生稻新品种。综合考量了5个供试品种在两季产量、再生能力和再生季稻米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 为提高浙东地区再生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稻产业发展,于2023年在宁波市开展甬优系列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适宜浙东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再生稻新品种。综合考量了5个供试品种在两季产量、再生能力和再生季稻米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得出以下结论:甬优4901和甬优6760表现突出,熟期适中、产量高、再生能力较强、再生季稻米品质优,适宜在浙东地区作再生稻推广;甬优1540也展现出了良好的丰产性和再生能力,但其生育期相对较长,在宁波南部地区作再生稻种植时,为确保安全齐穗,需采取提前播种、提高留桩高度等栽培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 稻米品质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金华市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2
作者 吴岳 徐晶晶 +3 位作者 盛玉祺 卞晓波 陈晓阳 虞涛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47-49,共3页
浙江省是较早研发和推广籼粳杂交稻的省份,为探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的适应性及其优势,为该系列品种在金华市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从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耐高温性等方面,鉴定了9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在金华市的种植表... 浙江省是较早研发和推广籼粳杂交稻的省份,为探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的适应性及其优势,为该系列品种在金华市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从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耐高温性等方面,鉴定了9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在金华市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甬优59’‘甬优79’‘甬优7872’的产量较高,且田间综合表现较好,适宜作为单季稻在金华市进行推广种植;‘甬优7823’‘甬优31’‘甬优7860’的产量较低,但是食味品质较好,可作为优质稻在金华市进行推广应用;‘甬优1538’‘甬优4918’的株高较低、全生育期较短,可作为较晚后茬或连作晚稻在金华市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 生育期 产量 金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高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差异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17
3
作者 郭保卫 李超 +6 位作者 韦还和 王子杰 许轲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为了探究不同株高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差异及其形成机理,以株高S型(株高<135cm)、M型(株高140~150cm)、H型(株高>155cm)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进行2年试验,比较不同株高类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干物质积... 为了探究不同株高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差异及其形成机理,以株高S型(株高<135cm)、M型(株高140~150cm)、H型(株高>155cm)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进行2年试验,比较不同株高类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叶面积动态、光合势与粒叶比以及冠层结构等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与株高S、H型相比,M型增产21.26%和30.50%,结实率高,千粒重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到拔节期,M型茎蘖数增长较为缓慢,拔节后群体茎蘖数下降平缓;抽穗前,M型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较小,抽穗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达10.51t·hm-2;抽穗至成熟期,M型单茎鞘重呈"V"型变化,最大输出量、最大输出率以及最大转化率均以S型最大,表观输出量、表观输出率、表观转化率均以M型最小;结实期,M型叶面积衰减缓慢,光合势、粒叶比较高。与S、H型相比,M型上3叶长宽大小适宜,叶片受光姿态良好,群体的冠层透光性好。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株高适宜的M型在较大库容的基础上,依靠合理的冠层结构和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中后期拥有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能力,保持库容流的稳定性,促进库容的充实,最终实现高产。本研究结果对籼粳杂交稻株高性状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 株高 产量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15
4
作者 周磊 刘秋员 +9 位作者 田晋钰 朱梦华 程爽 车阳 王志杰 邢志鹏 胡雅杰 刘国栋 魏海燕 张洪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2-786,共15页
从24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系)中,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和氮素农学利用率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高产氮高效、高产氮中效、中产氮中效),系统比较各类型产量和氮素农学利用率,以探究高产氮高效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从24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系)中,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和氮素农学利用率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高产氮高效、高产氮中效、中产氮中效),系统比较各类型产量和氮素农学利用率,以探究高产氮高效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氮高效型产量显著高于高产氮中效型和中产氮中效型,分别高4.04%~4.38%和13.37%~13.41%,其高产原因在于群体颖花量大,能达到5.87×10^8~6.20×10^8 hm^-2。与高产氮中效型和中产氮中效型相比,高产氮高效型成穗率高,能保持在68.83%~70.05%;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且生育后期衰减平缓,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在3.85以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达7.91~7.99 t hm^-2,全生育期干物质量可达21.15~21.46 t hm^-2。在氮素吸收利用方面,高产氮高效型总吸氮量显著高于高产氮中效型和中产氮中效型,分别高5.07%~5.14%和4.50%~5.96%;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氮素吸收速率表现为高产氮高效型>高产氮中效型>中产氮中效型,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穗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也有相同表现;氮素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以高产氮高效型最高;高产氮中效型除氮素回收利用率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外,其他各项氮素利用指标均高于中产氮中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 高产氮高效 产量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