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中洼断裂生长及其对新近系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新宙 兰晓东 +2 位作者 刘豪 杜晓峰 王清斌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3-81,共9页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区域主要的烃源岩沙三段在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开始大规模生排烃,此时研究区内断裂发育,活动强度较高,因此,断裂有效性分析是确定区域油气输导体系、判断油气输导运移成藏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三维地...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区域主要的烃源岩沙三段在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开始大规模生排烃,此时研究区内断裂发育,活动强度较高,因此,断裂有效性分析是确定区域油气输导体系、判断油气输导运移成藏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三维地震数据及钻井分析,对黄河口凹陷中洼断裂分布、活动性及生长演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区域烃源岩分布及钻井油气分布特征,总结断裂对新近系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黄河口凹陷中洼断裂活动生长具有“先变弱再变强”的特征−从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到馆陶组沉积时期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断裂活动区域逐渐缩小;明化镇组沉积时,中洼断裂活动增强,区域内断裂全面活跃。研究区早期断裂多以长度短、断距小为特征;晚期洼陷中心联结组合形成大型断裂,油源断裂沟通源储,大部分油气沿着断裂运移至浅层馆陶及明化镇组砂体中,再向两侧砂体构造高部位运移,而南部缓坡带和北部陡坡带因为断裂活动速率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油气聚集特征;南部缓坡带断裂晚期活动速率不高,能够对油气进行有效封堵,自深凹而来的油气沿着砂体构造脊在缓坡带馆陶及明化镇组砂体中聚集成藏;而北部陡坡带晚期断裂活动速率高,油气在断裂附近合适的明化镇组浅层圈闭中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生长 新近系 油气 成藏控制 黄河口凹陷中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中部走滑断裂形成与发育机制 被引量:82
2
作者 邬光辉 马兵山 +4 位作者 韩剑发 关宝珠 陈鑫 杨鹏 谢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0-520,共11页
通过断裂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探讨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形成与发育机制。结果表明:①走滑断裂发育具有多期性与分段性,同断裂期裂缝方解石胶结物U-Pb定年与地震解析限定走滑断裂形成时间为中奥陶世末(距今460 Ma);②走滑断裂形... 通过断裂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探讨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形成与发育机制。结果表明:①走滑断裂发育具有多期性与分段性,同断裂期裂缝方解石胶结物U-Pb定年与地震解析限定走滑断裂形成时间为中奥陶世末(距今460 Ma);②走滑断裂形成受控于原特提斯洋闭合产生的近南北向远程挤压应力场;③基底结构与构造岩相差异等影响走滑断裂带的南北分区;④在先期安德森破裂的基础上,走滑断裂以连接生长为主,并伴随断裂尾端扩张与相互作用等非安德森破裂机制生长;⑤塔北共轭走滑断裂通过相继滑动机制调节相互截切部位的变形,并通过叠覆区的强烈局化作用调节主要位移与变形,塔中走滑断裂尾端窄深地堑与逆冲带走滑段积聚了更多的走滑变形与应变量。综合分析,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通过连接生长为主的多种非安德森破裂机制形成不断连接加长的“小位移”长断裂,并受控于区域与局部应力场、先存基底构造与岩相差异,造成了走滑断裂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断裂定年 断裂生长机制 非安德森破裂机制 应力场 先存构造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民凹陷扭张断裂与沉积耦合关系的量化表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秋实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560,共5页
惠民凹陷为典型的扭张盆地,临商、夏口2组帚状断裂带控制了凹陷内主要沉积体系的发育。基于地震、地质等基础资料,提出了扭张断裂瞬时活动性的量化表征方法,建立了扭张盆地断裂-沉积耦合演化模式。研究表明,惠民凹陷沉积背景结构可划分... 惠民凹陷为典型的扭张盆地,临商、夏口2组帚状断裂带控制了凹陷内主要沉积体系的发育。基于地震、地质等基础资料,提出了扭张断裂瞬时活动性的量化表征方法,建立了扭张盆地断裂-沉积耦合演化模式。研究表明,惠民凹陷沉积背景结构可划分为帚状撒开端稳定缓坡、帚状收敛端同沉积断坡和帚状收敛端持续迁移下陷缓坡等3种类型。不同沉积背景结构中,体系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发育的空间位置上,也体现在沉积过程的时间曲线中。帚状撒开端稳定缓坡断裂生长速率平缓,幕式活动不明显,沉积速率相对稳定;帚状收敛端同沉积断坡断裂幕式活动明显,沉积速率受生长速率变化影响而波动;帚状收敛端持续迁移下陷缓坡断裂沉积速率持续缓慢增加,也受到断裂幕式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张盆地 断裂生长速率 沉积相 量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与中央隆起带盐—泥构造形成的关系及其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孙昶旭 崔永刚 +1 位作者 罗文生 曲长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2-467,共6页
东营三角洲是一个沿东营凹陷长轴方向发育的典型河控三角洲。在裂陷中期到晚期东营凹陷东部和南部发育的众多三角洲中,东营三角洲发育面积最广、时间最长,对古地形和沉积作用的影响最大。精细的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钻井资料表明,东营... 东营三角洲是一个沿东营凹陷长轴方向发育的典型河控三角洲。在裂陷中期到晚期东营凹陷东部和南部发育的众多三角洲中,东营三角洲发育面积最广、时间最长,对古地形和沉积作用的影响最大。精细的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钻井资料表明,东营三角洲对中央隆起带特别是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盐—泥构造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构造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把东营三角洲进积过程和盐—泥构造的上拱作用相结合,认为厚度巨大的三角洲进积体是盐—泥构造形成的一个触发因素。由于盐—泥构造的形成、沉积斜坡突然变陡以及三角洲的不断进积,最终重力滑动和底辟运动导致了生长断裂的形成,进而形成了构造坡折带,而且在三角洲前缘形成了滑塌浊积岩体,并形成了与构造坡折带有关的砂体,如低位扇体系。综上所述,三角洲进积体、盐—泥构造和构造坡折带关系模式的建立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三角洲 盐-泥构造 生长断裂 构造坡折带 三角洲前缘 滑塌浊积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隆起带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42
5
作者 任建业 张青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4-262,共9页
重建了东营凹陷构造演化过程 ,提出在盆地古近纪同裂陷期充填序列中 ,沙三段底界面S6′界面具有构造变格意义 ,过该界面盆地的构造应力场发生了由近南北向拉伸到NW—SE向拉伸的转换。在此基础上重新解析了盆地中央背斜隆起带 ,并指出中... 重建了东营凹陷构造演化过程 ,提出在盆地古近纪同裂陷期充填序列中 ,沙三段底界面S6′界面具有构造变格意义 ,过该界面盆地的构造应力场发生了由近南北向拉伸到NW—SE向拉伸的转换。在此基础上重新解析了盆地中央背斜隆起带 ,并指出中央背斜带是一个复合的构造系统。其东段的辛镇背斜的性质为受控于陈南铲式断层的大型伸展断弯褶皱 ,主要的活动期为Ek—Es下3 时期 ;而其西段为东营—梁家楼—现河弧形生长滑脱断裂系统的组成部分 ,主要形成于Es上3 —Es2 沉积时期。上述认识对于中央背斜隆起带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中央背斜隆起带 伸展断弯褶皱 弧形生长滑脱断裂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薄壁文物碎片特征轮廓线提取技术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康 李静 +3 位作者 孙家泽 耿国华 马忠玲 刘磊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1-256,共6页
针对使用一般的边界提取方法提取三维网格模型特征轮廓线不完整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薄壁文物碎片特征轮廓线提取的综合算法。区别了特征轮廓线和轮廓线的概念,引入主轮廓线和次轮廓线以及二级邻接生长曲面的概念。主轮廓线的提取使用改进... 针对使用一般的边界提取方法提取三维网格模型特征轮廓线不完整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薄壁文物碎片特征轮廓线提取的综合算法。区别了特征轮廓线和轮廓线的概念,引入主轮廓线和次轮廓线以及二级邻接生长曲面的概念。主轮廓线的提取使用改进的基于边重数判断的提取方法;提出次轮廓线的一种新的提取方法:首先对三维网格曲面分割并识别断裂面,然后对断裂面的二级邻接生长曲面进行曲面扫描,提取次轮廓线;最后从主轮廓线和次轮廓线中得到三维模型的特征轮廓线。使用该算法准确地提取了文物碎片的特征轮廓线,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稳定且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薄壁文物模型 主次轮廓线 曲面分割 断裂面二级邻接生长 特征轮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