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长抑素阳性中间神经元参与抑郁症的机制
1
作者 刘睿 苏丹 +2 位作者 宋永贵 艾志福 李惠珍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生长抑素阳性中间经元(SST-INs)是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主要亚型之一,既往研究中发现谷氨酸系统和GABA系统共同维持的兴奋性和抑制性(E/I)平衡是抑郁症发病关键机制。最新的研究发现SST-INs在E/I平衡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但... 生长抑素阳性中间经元(SST-INs)是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主要亚型之一,既往研究中发现谷氨酸系统和GABA系统共同维持的兴奋性和抑制性(E/I)平衡是抑郁症发病关键机制。最新的研究发现SST-INs在E/I平衡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对抑郁症发生和发展的潜在机制尚未阐明。本文主要通过对SST-INs生物学特性、SST-INs脑内动态变化以及SST-INs参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3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寻找潜在治疗方法、防治药物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生长抑素阳性中间神经元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大鼠海马中表达生长抑素的中间神经元轴突出芽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易芳 肖波 +4 位作者 姜婷 龙莉莉 梁静慧 冯莉 李国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76-1182,共7页
目的:探讨表达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树突型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出芽。方法:6~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和对照组(腹腔注射氯化锂+生理盐水),注药后于1,7,15,30,60 d 5个时间点又随机分为5个亚组... 目的:探讨表达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树突型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出芽。方法:6~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和对照组(腹腔注射氯化锂+生理盐水),注药后于1,7,15,30,60 d 5个时间点又随机分为5个亚组(A1~5亚组,B1~5亚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海马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点SS中间神经元的表达及其轴突出芽情况,结合神经元特异性核抗原(neuronalnuclei,NeuN)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其与SS的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SS中间神经元的数目及其轴突出芽的动态变化。结果: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60 d时CA1区SS神经元数目超过对照组(P<0.01),60d时海马CA1区全层均可见大量增多的SS阳性纤维;SE后60 d CA1区的起始部位始层和辐状层NeuN阳性神经元数目超过正常;SE后15 d时与NeuN双标记的SS中间神经元在CA1区始层逐渐增多,60 d时CA1始层及辐状层可见增多的双标记SS中间神经元。结论:SE后60 d CA1区全层大量增多的SS阳性纤维来自于CA1区始层及辐状层增多的SS阳性中间神经元,这种病理性轴突出芽可能在颞叶癫痫的发生和慢性期自发发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生长抑素 中间神经元 轴突出芽 神经元特异性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抑素中间神经元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斌 纪木火 +1 位作者 贾敏 杨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4-196,共3页
神经网络是学习与记忆等认知功能的生物学基础,而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衡很可能是神经精神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其中,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及其抑制性神经环路在神经网络形成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长... 神经网络是学习与记忆等认知功能的生物学基础,而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衡很可能是神经精神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其中,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及其抑制性神经环路在神经网络形成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中间神经元参与调控神经网络活动并在认知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就SOM中间神经元在认知功能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认知功能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神经元 神经精神疾病 认知功能 功能失衡 生长抑素 兴奋与抑制 神经环路 生物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皮层生长抑素中间神经元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
4
作者 王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79-579,共1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慢性痛状态。慢性痛由痛觉传导通路功能的改变引起,包括外周感受器、脊髓到脊髓上和皮层(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I和前扣带回ACC等)。SI是编码痛感觉成分(包括痛觉的程度和位置)的重要脑区...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慢性痛状态。慢性痛由痛觉传导通路功能的改变引起,包括外周感受器、脊髓到脊髓上和皮层(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I和前扣带回ACC等)。SI是编码痛感觉成分(包括痛觉的程度和位置)的重要脑区。SI包括兴奋性锥体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包括: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阳性、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阳性的中间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神经元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生长抑素 慢性痛 锥体神经元 感觉皮层 血管活性肠肽 中枢神经损伤 vasoactive SOMATOSTAT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参与疼痛调控及其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漫 李玥豪 +2 位作者 包承仪 李英 张励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7-451,共5页
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神经元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亚群中的一种,其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以往研究证实PV阳性神经元与精神分裂、癫痫、抑郁、吗啡依赖与戒断、共... 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神经元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亚群中的一种,其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以往研究证实PV阳性神经元与精神分裂、癫痫、抑郁、吗啡依赖与戒断、共济失调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表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PV阳性神经元在疼痛的发生发展及调节过程中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PV阳性神经元的活性加以调控有望成为临床疼痛治疗的一个新思路。本文就PV阳性神经元的生物学特性、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水平参与疼痛调控的研究证据及其参与疼痛调控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关注它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蛋白 PV阳性神经元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前馈抑制 去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疲劳降低大鼠的空间识别记忆能力及海马DG区小清蛋白的表达
6
作者 李鸿扬 林泐泉 +4 位作者 苏畅 杨倩芸 曾少举 席超 孙丽娜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5-572,共8页
目的:探讨海马齿状回(DG)区小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PV-INs)参与运动疲劳降低空间识别记忆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运动疲劳组(Fatigue)。选用三级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方案建立慢性力竭运动... 目的:探讨海马齿状回(DG)区小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PV-INs)参与运动疲劳降低空间识别记忆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运动疲劳组(Fatigue)。选用三级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方案建立慢性力竭运动疲劳模型。利用新物体识别测试大鼠空间识别记忆能力,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量化大鼠海马DG区星形胶质细胞(AS)和PV-INs活性和数量,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在新物体识别实验中,疲劳组大鼠对新物体的探索时间减少,新异物体识别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疲劳组大鼠DG区PV-INs较对照组染色浅且数量少,纤维短小并且稀疏,细胞面密度以及平均光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疲劳组大鼠DG区AS显著激活,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较深,细胞突起密集且细长。细胞面密度以及平均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疲劳组大鼠海马组织CaMKⅡ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运动疲劳导致了大鼠海马DG区PV-INs抑制,同时运动疲劳后AS的过度活化可能是造成海马DG区PV-INs抑制的重要因素,同时出现海马组织CaMKⅡ蛋白磷酸化水平的下降,进而损害了大鼠的空间识别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疲劳 海马齿状回 空间识别记忆 PV阳性中间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CaMKⅡ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