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沿海几种鲱、鳀科鱼类生长与死亡参数及其变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卢振彬 陈骁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9-285,共7页
对福建沿岸海域的鳓鱼、黄鲫、斑鰶(2000-2005年)和裘氏小沙丁、长颌棱鳀、黄吻棱鳀,赤鼻棱鳀、花鰶(1990-1991年)的种群结构参数(包括叉长,体质量和年龄组成与结构)进行测定.研究各种群的生长参数(L∞、m∞、k、t0、tr)和死... 对福建沿岸海域的鳓鱼、黄鲫、斑鰶(2000-2005年)和裘氏小沙丁、长颌棱鳀、黄吻棱鳀,赤鼻棱鳀、花鰶(1990-1991年)的种群结构参数(包括叉长,体质量和年龄组成与结构)进行测定.研究各种群的生长参数(L∞、m∞、k、t0、tr)和死亡参数(Z、M、F及E),并讨论种群动态和最佳捕捞规格与最小可捕标准,为更好保护渔业资源和提高渔业资源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沿岸主要鲱、鳀鱼类种群结构出现不同程度小型化,低龄化,开发比率提高的变化,鳓鱼、黄吻棱鳀和长颌棱鳀已经过度捕捞,黄鲫、斑鰶、裘氏小沙丁、赤鼻棱鳀、花鰶接近充分开发.必须加强资源保护,制定TAC及最小可捕标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海域 鲱鳀鱼类 生长与死亡 开发比率 最小可捕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金线鱼的生长与死亡特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卢振彬 杜建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77,共5页
以2001和2002年在台湾海峡南部底拖网渔获物采集的金线鱼样品,进行渔获群体结构、生长和死亡的研究。结果表明,2001和2002年金线鱼渔获群体叉长范围86—282mm,优势组191—220mm,平均210.3mm。体重范围10—375g,优势组131—200g,平均170... 以2001和2002年在台湾海峡南部底拖网渔获物采集的金线鱼样品,进行渔获群体结构、生长和死亡的研究。结果表明,2001和2002年金线鱼渔获群体叉长范围86—282mm,优势组191—220mm,平均210.3mm。体重范围10—375g,优势组131—200g,平均170.9g。年龄范围0—4龄,优势组1龄,平均1.05龄。生长参数L∞为373.4 mm,W∞为967.6g,生长速率k为0.2769,t0为-1.0784(理论叉长为零时的年龄),体重生长拐点tr为2.864 4龄。总死亡系数为1.684 4,自然死亡系数为0.665 6,捕捞死亡系数为1.018 8,开发比率高达0.604 8。最小可捕叉长为177.64 mm,最小可捕体重为103.36g。该渔场自1994年以来连续13年超过了估算的最大可持续渔获量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必须严格控制该海区渔业的投入和产出量及开捕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结构 生长与死亡 开发比率 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 台湾海峡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光泽黄颡鱼年龄、生长与死亡特征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廖传松 李为 +3 位作者 苑晶 叶少文 张堂林 刘家寿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6,共8页
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是三峡水库蓄水后的优势中小型底层鱼类之一,为解析其种群特征,基于2015—2016年在三峡水库采集的鱼类样本(n=2477),对其年龄与生长等进行了研究。光泽黄颡鱼的平均体长为(87.1±... 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是三峡水库蓄水后的优势中小型底层鱼类之一,为解析其种群特征,基于2015—2016年在三峡水库采集的鱼类样本(n=2477),对其年龄与生长等进行了研究。光泽黄颡鱼的平均体长为(87.1±0.5)mm,不表现雌雄异形。库尾种群的平均体长(93.1±0.7)mm和平均体重(12.5±0.3)g均显著高于库中和库首种群。耳石轮径与体长显著正相关,年龄结构由1-6龄组成,以2龄为优势年龄组(42.04%),年龄结构在不同江段间差异显著。体长(SL)与体重(BW)关系为:BW=5×10^(–6) SL^(3.21),属正异速生长。体长、体重的VBGF生长方程分别为:Lt=132.2[1–^(e–0.67(t+0.27))]和Wt=32.3[1–e^(–0.67(t+0.27))]3.21,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1.5龄,捕捞死亡系数为0.61/a,种群开发率为0.44,属于轻度开发。肥满度、肝体系数和脂体系数呈现相似的空间变化,库尾的值均高于库首和库中的值。肥满度与肝体系数、脂体系数均显著正关系,均可用于表征营养状况。研究可为三峡水库鱼类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光泽黄颡鱼 年龄结构 生长与死亡 营养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鳞鱚生长、死亡参数及种群动态 被引量:9
4
作者 卢振彬 陈骁 杜建国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53,共7页
以2001-2003年在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底拖网渔获物采集的多鳞鳝样品,进行渔获群体结构和生长与死亡的研究,并从生态学参数的变化探讨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多鳞鳝渔获群体叉长范围65-237mm,优势组131~150mm,平均134.5mm,体重范围5... 以2001-2003年在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底拖网渔获物采集的多鳞鳝样品,进行渔获群体结构和生长与死亡的研究,并从生态学参数的变化探讨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多鳞鳝渔获群体叉长范围65-237mm,优势组131~150mm,平均134.5mm,体重范围5~110g,优势组11~30g,平均26.1g。年龄范围0~3龄,优势组1龄,平均0.91龄。生长参数L∞为260.89mm、W∞为153.81g、k为0.6614、t0为-0.6158、tr为0.8474龄。Z为2.7728,M为1.3004,F为1.4724,开发比率为0.5310。与1992~1993年比较,种群趋向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开发程度由未充分向过度开发变化。1994年以来该渔场不断加大捕捞的投入和产出,连续13年超过了估算的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渔获量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大量捕杀幼鱼,致使包括多鳞嬉在内的多数底层、近底层鱼类过度开发。因此必须强化对渔业和渔业资源的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渔业的投入和产出量及开捕规格。在当前渔获量和捕捞力量超过最大可持续渔获量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的情况下,应采取“负增长”的策略,渔业资源方能得以有效恢复,才能持久为人们所利用和实现海洋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结构 生长与死亡 开捕规格 多鳞鳝 台湾海峡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