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草模式对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何颖 侯改玲 孙权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2-1311,共10页
为探究提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新途径,本研究在主栽品种‘霞多丽’行间分别设置人工糜子(Panicum miliaceum)(P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PO)和自然草处理(NG),以清耕处理为对照(CK),探明不同生草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为探究提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新途径,本研究在主栽品种‘霞多丽’行间分别设置人工糜子(Panicum miliaceum)(P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PO)和自然草处理(NG),以清耕处理为对照(CK),探明不同生草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及其对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生草处理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生草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P<0.05),PM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最大;不同土层间均表现为0~20 cm土层最大,40~60 cm最小(P<0.05)。同时,PM处理显著提高了葡萄果实单宁、总酚、花色苷、花青素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0.05),分别是CK处理的2.18倍、1.48倍、1.33倍、1.27倍和1.05倍;生草处理有效提升了葡萄果型,PM处理对百粒质量、粒径和穗长的提升效果最好,是CK处理的1.10倍、1.16倍和1.03倍(P<0.05),不同生草处理葡萄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NG处理单株产量最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pH、田间持水量、全氮、体积质量、速效钾显著影响果实品质(P<0.05),土壤有机质贡献量可达35.8%,是影响果实品质的关键因子。由此可见,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生草能够较好地改变土壤养分,提升果实品质,其中糜子效果最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草模式 葡萄园 土壤理化性质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草模式下降雨强度对土壤氮磷淋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徐翠 刀承娇 +4 位作者 赵鹏程 邢赟 陈建军 李元 祖艳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8-1579,共12页
为探讨杨梅(Morella rubra L.)林中生草模式和降雨强度对氮、磷淋溶特性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室内淋溶柱法模拟不同林下生草模式[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WL525HQ)单作、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cv.Amba)单作和紫花苜蓿... 为探讨杨梅(Morella rubra L.)林中生草模式和降雨强度对氮、磷淋溶特性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室内淋溶柱法模拟不同林下生草模式[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WL525HQ)单作、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cv.Amba)单作和紫花苜蓿-鸭茅混作],研究暴雨和大暴雨强度对淋溶过程(20、40、60 cm)中氮、磷流失以及土壤氮、磷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模式的差异对淋溶氮流失通量有显著影响,紫花苜蓿单作氮流失严重,60 cm处淋溶液中全氮和可溶性氮流失浓度较40 cm处孔隙水增加27%和29%,鸭茅单作能有效降低0~40 cm孔隙水和60 cm淋溶液中全氮和可溶性氮的浓度,60 cm较40 cm处均降低60%左右。生草模式和降雨强度能显著影响磷流失通量,大暴雨强度下紫花苜蓿-鸭茅混作较紫花苜蓿单作、鸭茅单作分别减少70%和60%。相关性分析表明,淋溶液中总氮、可溶性氮、全磷含量与土壤速效氮相关,并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生草模式对速效氮的影响增大,大暴雨强度下紫花苜蓿-鸭茅混作后0~40 cm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为32.6 mg·kg^(-1),到60 cm处3种生草模式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暴雨强度下,鸭茅单作对减少氮流失通量有显著作用,大暴雨强度下紫花苜蓿-鸭茅混作根平均直径和总根体积的增加,能提高土壤速效氮在20~40 cm处的截留,减少土壤中速效氮成分向深处的迁移,因此,推荐紫花苜蓿-鸭茅混作模式以减少极端降雨下氮、磷流失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生草模式 降雨强度 淋溶 氮磷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果园生草模式及果草系统资源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3
作者 杨梅 王亚亚 +3 位作者 陆姣云 刘敏国 段兵红 杨惠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9-199,共11页
果园生草是一种先进的果园土壤管理方式,能促进果品的优质可持续生产。我国引入果园生草措施已近40年,对生草果园小气候、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等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对果园生草模式及其调控果园光热水... 果园生草是一种先进的果园土壤管理方式,能促进果品的优质可持续生产。我国引入果园生草措施已近40年,对生草果园小气候、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等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对果园生草模式及其调控果园光热水土资源机制的系统研究还较少。本文综述了我国现有的典型果园生草模式及其运行机制,重点分析了果园生草对果园土壤水分、肥力、光照的调控机制,以及生草对果园害虫与杂草的调节作用。1)根据果园组分、系统水分和养分、草类植物种来源等的不同,果园生草有多种模式。2)适宜的果园生草可增加水分入渗,减小地表蒸发,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有益微生物活性;增加系统的光能捕获能力,改善果园光环境;增强系统抵抗杂草、病虫害能力,提高果园生产多样性和品质。3)不适宜的果草搭配和生草措施会导致果树和草类植物的水肥资源竞争,加剧土壤的水肥匮缺,影响系统生产性能。可为我国果园生草技术的深入研究与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生草模式 资源调控 害虫和杂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渭北地区果园的生草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广文 王周玉 +1 位作者 李红英 肖毅 《落叶果树》 2020年第1期60-61,共2页
关于果园生草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的研究报道较多。高九思等报道(2004年),连种3年三叶草,有机质含量提高0.3%,达到1.1%~1.4%。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在黄河故道沙地苹果园连续5年种毛苕子绿肥,每株施绿肥62.5kg,土壤有机质含量增... 关于果园生草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的研究报道较多。高九思等报道(2004年),连种3年三叶草,有机质含量提高0.3%,达到1.1%~1.4%。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在黄河故道沙地苹果园连续5年种毛苕子绿肥,每株施绿肥62.5kg,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4%~0.7%。生草园666.7m 2鲜草2t,相当于4t厩肥的肥力。曹儒等试验认为苹果园种植三叶草3年后,可提高土壤有机质0.3%~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含量 果园 毛苕子 黄河故道 苹果园 三叶 生草模式 连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草模式对梨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建瑛 孙冰 +4 位作者 郭翊蓉 刘锦 迟宝杰 孔凡来 刘永杰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45-1554,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生草模式对梨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方法】对3种生草模式梨园的树上及树下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并综合分析多样性指数、动态相关性、时间生态位。【结果】人工生草区的蚜虫及梨木虱与清耕区相比种... 【目的】探讨不同生草模式对梨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方法】对3种生草模式梨园的树上及树下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并综合分析多样性指数、动态相关性、时间生态位。【结果】人工生草区的蚜虫及梨木虱与清耕区相比种群数量显著减少;人工生草区与自然生草区树上天敌的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15、1.00和0.60、0.55,显著高于清耕区;人工生草区树上各类天敌的种群数量显著增多,尤其是龟纹瓢虫,即使在使用杀虫剂后,人工生草区数量也是自然生草区的1.21倍,清耕区的3.31倍;与自然生草区相比,草内龟纹瓢虫和草蛉的种群数量显著增多;果园生草减弱了蚜虫与龟纹瓢虫的相关性,增强了害虫与其他天敌的相关性;人工生草区的害虫时间生态位最小,天敌时间生态位及害虫天敌间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最大。【结论】人工种植长柔毛野豌豆可以明显影响梨园害虫天敌的发生动态和时序特征,使天敌的数量更稳定,有利于控制梨园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 生草模式 长柔毛野豌豆 种群动态 多样性指数 时间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梨园生草模式及其效应试验 被引量:8
6
作者 巩传银 刘道才 +2 位作者 田梅 夏雨 曹汝军 《河北果树》 2002年第5期10-11,共2页
探索了不同生草制模式 ,并对其效应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梨园混播白三叶草与黑麦草 ,实行果草牧结合 ,对梨树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生长发育。
关键词 沙地 梨园 生草模式 效应试验 白三叶 黑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园不同生草模式草本植物群落组成的研究
7
作者 宋雅迪 刘伍强 鲜靖苹 《北方果树》 2021年第6期4-7,共4页
以葡萄园不同生草模式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葡萄园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的草种、草本植物群落组成,筛选最适宜的果园生草草种。结果表明,4类生草样地共出现15种草本植物,隶属于9个科15个属,紫花苜蓿样地、野豌豆样地、白三叶样地和... 以葡萄园不同生草模式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葡萄园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的草种、草本植物群落组成,筛选最适宜的果园生草草种。结果表明,4类生草样地共出现15种草本植物,隶属于9个科15个属,紫花苜蓿样地、野豌豆样地、白三叶样地和自然生草样地出现的草本植物分别为11、13、10、12种;人工种植紫花苜蓿,对一些恶性杂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葡萄园生草的适宜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园 生草模式 植物群落 优势种 重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模式对南疆苹果园土壤及微环境的影响
8
作者 邵莉 梅闯 +5 位作者 冯贝贝 闫鹏 艾沙江·买买提 蔡海山 王继勋 于坤 《新疆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97-1407,共11页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苹果园不同生草模式对果园气候环境和土壤的生态效应影响,为选择适宜南疆果园绿色可持续生产的人工生草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自然生草、三叶草和蒲公英3种生草模式对苹果园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苹果园不同生草模式对果园气候环境和土壤的生态效应影响,为选择适宜南疆果园绿色可持续生产的人工生草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自然生草、三叶草和蒲公英3种生草模式对苹果园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调查新疆南疆4个生草园的生草情况。【结果】(1)自然生草果园中萹蓄作为优势草种,表现为生长旺盛,高度适中,但覆盖力不强;三叶草生草园中三叶草表现为高度适宜,覆盖力较强,但产量有所欠缺;蒲公英生草园中蒲公英表现为整体高度适宜,且长势优良,但对地表的覆盖不佳。(2)苹果园三叶草和蒲公英生草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果园小环境空气温度,升高空气湿度;果园乔化栽培生草处理下,近地面温度的降低幅度和湿度的升高幅度皆高于矮化栽培。(3)与其清耕处理相比,自然生草处理可以显著提高30~6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与其清耕处理相比,三叶草生草处理能显著提高0~30 cm和3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钙含量,及30~60 cm土层有效钾含量;与其清耕处理相比,蒲公英生草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降低0~30 cm和30~6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有效提高3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结论】苹果园生草对果园气候环境的影响显著,近地面温度下降,湿度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及各养分含量,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及果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生草模式 果园微环境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红柚”果园生草栽培技术模式试验研究
9
作者 粘在 傅建卿 《农家科技》 2024年第30期13-15,共3页
本文围绕绿色、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理念,选择引进种植4年生的“三红柚”果树园区内创建生草栽培和清耕栽培两种模式对比研究试验基地,在试验过程中结合果树修剪、肥水管理和绿色防治等技术的应用,总结分析果园生草栽培模式对“三红... 本文围绕绿色、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理念,选择引进种植4年生的“三红柚”果树园区内创建生草栽培和清耕栽培两种模式对比研究试验基地,在试验过程中结合果树修剪、肥水管理和绿色防治等技术的应用,总结分析果园生草栽培模式对“三红柚”果品品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地 三红柚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地区葡萄园育草生态种养模式综合效应试验
10
作者 谢庭生 魏晓 +3 位作者 刘代理 王芳 占强 高更和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0,共5页
为了高效利用葡萄园的土地资源,分别采用种葡萄—育草—养鸡—养鱼—种冬菜和种葡萄—育草—养鸡—养鱼这两种生态种养模式,并以传统的葡萄园清耕模式作对比,对不同葡萄园育草生态种养模式的综合效应进行了田间大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高效利用葡萄园的土地资源,分别采用种葡萄—育草—养鸡—养鱼—种冬菜和种葡萄—育草—养鸡—养鱼这两种生态种养模式,并以传统的葡萄园清耕模式作对比,对不同葡萄园育草生态种养模式的综合效应进行了田间大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模式比较,采用生态种养模式处理的葡萄园其土壤含水量变幅值、耕层地温年变幅值均缩小,土壤容重均有所降低,而土壤孔隙度均有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葡萄新梢生长量、单果质量和产量均明显增长,两种生态种养模式与传统清耕模式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采用生态种养模式经营的经济效益(纯收入)为传统清耕模式的2.02倍,其中,采用种葡萄—育草—养鸡—养鱼—冬菜模式经营的经济效益最高,这种生态种养模式适于城郊和蔬菜基地推广;采用种葡萄—育草—养鸡—养鱼模式经营的经济效益次之,这种生态种养模式适于南方红壤紫色土浅丘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园 生草模式 综合效应 湘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类型对旱作区苹果园土壤营养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帆 马宗桓 +2 位作者 李文芳 毛娟 陈佰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3,共9页
【目的】确定生草类型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庆阳地区烟富3号苹果为研究对象,清耕为对照,对果园生白三叶草、早熟禾和自然生草模式下土壤的营养水平和果实品质进行测定。【结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生草... 【目的】确定生草类型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庆阳地区烟富3号苹果为研究对象,清耕为对照,对果园生白三叶草、早熟禾和自然生草模式下土壤的营养水平和果实品质进行测定。【结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生草模式下土壤有机质、矿质元素均呈逐渐下降趋势。3种生草模式中,生白三叶草效果最为显著,在0~20 cm土壤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58 g/kg,比清耕增加了25.88%;同时,果园生白三叶草果实的果糖、葡萄糖、山梨糖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单果质量和相对含水量均显著高于CK及其他生草模式,比清耕分别增加了26.69%、48.22%、40.96%、12.16%、42.30%、39.06%、43.72%、6.29%。相关性分析得出,有机质与果糖、葡萄糖、山梨糖醇、单果质量、相对含水量、花青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形指数、硬度、单宁和可滴定酸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果园生白三叶草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养分,进而提高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生草模式 土壤营养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93
12
作者 曹铨 沈禹颖 +2 位作者 王自奎 张小明 杨轩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0-188,共9页
果园生草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是果园集约、高效、生态、可持续生产的重要基础。生草栽培可降低土壤容重4.7%-13.0%,提高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进而改善土壤的导水性能和保水性能,也有助于拦截降雨,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干旱少雨... 果园生草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是果园集约、高效、生态、可持续生产的重要基础。生草栽培可降低土壤容重4.7%-13.0%,提高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进而改善土壤的导水性能和保水性能,也有助于拦截降雨,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干旱少雨的季节可能会出现牧草与果树争水的现象,需要通过选择适宜的草种及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来减小争水对果树造成的不利影响;生草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连续生草6年可使土壤表层有机碳增加19.6%-27.8%,有机碳的累积量会随生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生草覆盖可调节果园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酶活性;生草还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同时豆科牧草也可通过固氮作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总体而言,果园多年种植牧草对土壤养分的积累具有正效应。本研究可为有关的研究工作和生草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草模式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土壤有机碳 物多样性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生牧草种植对苹果园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钱雅丽 王先之 +2 位作者 来兴发 李峻成 沈禹颖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4-132,共9页
以陇东黄土高原区13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3种生草模式下0~10 cm土层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同时结合OTUs数探讨不同生草模式下的特异菌属。结果表明,与对照(清耕)相比,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生... 以陇东黄土高原区13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3种生草模式下0~10 cm土层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同时结合OTUs数探讨不同生草模式下的特异菌属。结果表明,与对照(清耕)相比,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生草模式下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分别增加17.4%、18.6%和27.0%。土壤真菌群落在门水平上主要隶属于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处理下接合菌门相对丰度较对照分别增加196.2%、169.8%和126.9%;在属水平下,3种生草模式下镰孢霉属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茎点霉属在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处理中相对丰度较高。嗜热真菌属出现在鸭茅处理中,该菌属与蛋白质和糖类降解有关。葡萄穗霉属和放射毛霉属出现在种植白三叶的土壤中,其分泌的分解酶类与植物纤维和半纤维的分解有密切关系;枝孢属和葡萄座腔菌属存在于紫花苜蓿处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生草模式 土壤真菌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