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育友好型公共服务政策的供需错位与症结分析——基于LDA主题模型的文本分析
1
作者 肖涵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5,共12页
公共政策作为供给端主体向需求端主体提供资源支持的制度性安排,其供需匹配程度是影响政策效果的关键要素。基于LDA主题模型对中央与东南沿海五省份生育友好型相关政策文本和受访者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究我国生育友好型公共政策的供需... 公共政策作为供给端主体向需求端主体提供资源支持的制度性安排,其供需匹配程度是影响政策效果的关键要素。基于LDA主题模型对中央与东南沿海五省份生育友好型相关政策文本和受访者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究我国生育友好型公共政策的供需匹配症结和优化方案。当前生育公共政策呈现复杂的界面特征,住房保障、劳动就业等政策指标匹配度不佳,家庭照料与婚育文化两项政策指标匹配度异常。深入的剖析发现,生育公共服务政策在设计、转译、回应、联动、瞄准和传播等方面存在实践症结,应当全过程式改善政策供给的不同环节,进而主动耦合政策供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友好型公共服务政策 供需匹配 家庭照料 婚育文化 LDA主题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政策驱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运行逻辑、实践困境与关键进路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文政 张立国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3,共10页
新常态下人口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群体之间年龄比例失调趋势日益严峻,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发展难题。教育政策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工具,其驱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运行逻辑在于教育政策对家庭生育行... 新常态下人口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群体之间年龄比例失调趋势日益严峻,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发展难题。教育政策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工具,其驱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运行逻辑在于教育政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塑造,对社会生育支持的推动,与性别平等观念的融合,以及作为社会文化变革的引擎。然而,在其驱动过程中仍然存在政策设计滞后且执行时出现落差,教育制度固化与时代需求脱节,文化传统与现代育儿理念冲突,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实践困境。教育政策应多维度驱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其关键进路是以教育政策的敏捷性适应现代家庭需求,促进教育体系内生育支持功能的优化,深化性别平等与家庭友好的教育改革,跨领域政策协同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政策 生育友好社会 教育治理 政策驱动 家庭支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论我国托育服务法治保障体系及其实施机制
3
作者 苏炜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当前国家持续加大对托育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构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和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等显著减轻了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法治保障是确保托育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践行民生法治建设的本质... 当前国家持续加大对托育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构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和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等显著减轻了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法治保障是确保托育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践行民生法治建设的本质要素和适应当前人口发展趋势的有效之举。构建系统完备的托育服务法治保障体系,既能缓解育儿压力和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确保托育服务在法治化轨道上行稳致远。现阶段我国在构建托育服务法治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面临着儿童利益与父母工作权保障理念未能融入立法、重点事项缺乏专项制度有效规制、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以及专门性托育服务立法存在缺位等问题,这就需要托育服务立法体系遵循政府主导、协同合作、方便可及原则,并将儿童权益保障、家庭友好和共同富裕理念融入托育事业。未来,应构建以基本立法为主,配套法规、地方性立法和行业准则为辅的托育服务制度体系,明确托育服务保障对象、供给项目、资金筹集等组成内容并细化具体规则设计,以及促进生育保险、税收优惠、生育津贴制度与托育服务法律之间实现有序衔接。与此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采取整合式托育服务供给模式,并建立与托育服务领域央地财权及事权相匹配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惠托育服务 托育服务立法 生育补贴制度 儿童发展与保护 生育支持政策 生育友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念到机制:关于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中一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4,171,共14页
为了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人口观和生育观、传统生育文化以及计划行为理论分别构成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生育友好型社会是... 为了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人口观和生育观、传统生育文化以及计划行为理论分别构成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指一种理想型的社会状态,在此状态下,生育尊严得到普遍尊重,生育权利得到强力维护,生育潜力得到有效释放,育儿焦虑得到缓解,家庭福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切。进一步说,生育友好的内涵包括生育过程的安适性、生育政策的包容性、生育服务的公平性、生育价值的人文性以及生育权益维护的主动性等多个方面。制度友好、服务友好、空间友好和文化友好共同组成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框架。目前,我国社会存在“想生不能生”和“愿生不敢生”等多种生育不友好现象,以及片面追求生育工具性和忽视生育人文性的价值取向与认知误区。另外,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适时对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出调整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问题 生育友好社会 生育支持政策 生育服务支持 生育权益 生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的生育支持政策的多维审视——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政策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凯淇 徐硕 王延隆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1,216,共6页
目的: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育支持政策文本进行政策工具分析,为生育支持政策的优化提供参考,推动生育支持政策配套衔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方法: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通过借助政策工具理论,构建政策工具-政策风格二维分析框架... 目的: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育支持政策文本进行政策工具分析,为生育支持政策的优化提供参考,推动生育支持政策配套衔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方法: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通过借助政策工具理论,构建政策工具-政策风格二维分析框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9份生育支持政策展开分析。结果:生育支持政策的发布共涉及27个部门,多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统领,各部门主题相互协同。其中环境型政策工具应用占比最高,为58.4%。三种政策风格相对协调,各占30%左右。结论:我国生育支持政策制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引领,多部门协同联动,引导激励较为充分。但存在政策工具应用比例及其内部工具使用失衡、需求型政策工具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应加大需求型政策工具供给,完善激励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构建完备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多元主体服务供给,推动政策配套衔接,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 生育支持政策 政策工具 生育友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鼓励生育的家庭政策措施 被引量:8
6
作者 郑春荣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107,共4页
德国2003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生育率的家庭政策措施,而且,德国在各个政策领域实施了普遍的家庭友好型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合力使得德国的生育率近年来有了比较显著的提升。德国的经验表明,以调整人口结构为导向的家庭政策措施的... 德国2003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生育率的家庭政策措施,而且,德国在各个政策领域实施了普遍的家庭友好型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合力使得德国的生育率近年来有了比较显著的提升。德国的经验表明,以调整人口结构为导向的家庭政策措施的着力目标,应在于为家庭提供物质保障、改善家庭生活与职业生活之间的协调以及提供实现要孩子愿望的可能性,这些目标需要通过时间、金钱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来实现,与此同时,家庭政策措施需要各个政策领域的家庭友好型政策措施加以配合,以便形成政策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生育 家庭政策 家庭友好措施 人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女性生育代价--来自CFPS数据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7
作者 兰峰 马加乐 黄歆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6,共15页
面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现实问题与人口结构亟待优化的迫切需要,国家进行了生育政策调整的实践,但生育率却依旧低迷,生育代价是微观经济理论阐释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为了理解和量化这一概念,弥补既有研究在非劳动就业方面关注度欠缺的... 面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现实问题与人口结构亟待优化的迫切需要,国家进行了生育政策调整的实践,但生育率却依旧低迷,生育代价是微观经济理论阐释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为了理解和量化这一概念,弥补既有研究在非劳动就业方面关注度欠缺的不足,从多维相对贫困视角出发,利用生育行为对女性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和状态的冲击作为识别框架,对女性的生育代价进行更为综合的定量估计。研究表明:第一,女性单维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指标依次是家庭赋权、就业剥夺和家务工作;第二,生育行为将导致女性多维相对贫困剥夺总得分增加0.031,使其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的几率比增加83.1%;第三,在具备不同教育程度、户籍和家庭生产活动特征的个体间生育代价具有异质性。本研究为理解女性生育代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为完善生育配套政策、设计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代价 多维贫困 包容性生育政策 生育友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婚女性流动人口生育两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浙沪的数据分析
8
作者 郑雨馨 吴玉霞 米红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114,共15页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推行后,我国经历了短暂的二孩生育潜能释放期,而后多项生育支持政策遇冷,对提升总和生育率收效甚微。对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生育二孩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存在高收入女性因高“生育代价”而减少生育二孩的“生存-生...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推行后,我国经历了短暂的二孩生育潜能释放期,而后多项生育支持政策遇冷,对提升总和生育率收效甚微。对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生育二孩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存在高收入女性因高“生育代价”而减少生育二孩的“生存-生育冲突”机制以及女性因乡城流动和家庭化流动同时发生压力更大而减少生育二孩的“双重迁移”机制。为探究已婚女性流动人口生育两孩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选取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流入江浙沪地区的已婚育龄女性(15~49岁),构建核心解释变量为家庭月收入、周工作时间以及亲属幼儿照料的Probit模型。为解决生育二孩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将正规就业、长期居留作为工具变量建立IVProbit模型。对全体样本回归后,发现如果忽视内生性问题,将低估高家庭月收入、低女性周工作时长对生育二孩的激励作用,同时也高估了亲属提供幼儿照料变量的正向作用。从生育旺盛期与非生育旺盛期、乡城与城城流动的分组回归结果来看,发现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在引入女性个人月收入与家庭月收入交互项和家庭化迁移与家庭月收入交互项后,发现生育旺盛期女性“生存-生育冲突机制”显著、乡城流动女性“双重迁移机制”显著。由于上述机制的存在,仅仅通过调节家庭收入对生育二孩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在此基础上出台更多降低“生育代价”以及家庭化迁移压力的配套政策,探索建立普惠式、社会性别平等式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流动人口 生育影响因素 生育友好社会 家庭支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普惠托育面临的难点与挑战 被引量:15
9
作者 吴瑞君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32-35,共4页
托育服务作为促进女性职育平衡、减轻家庭育儿负担的重要工具,被多次纳入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设内容之中。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来让每一个婴幼儿家庭“幼有所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生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 托育服务作为促进女性职育平衡、减轻家庭育儿负担的重要工具,被多次纳入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设内容之中。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来让每一个婴幼儿家庭“幼有所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生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构建高质量托育服务体系应加强顶层战略设计、优化托育质量结构、强化社区资源网络链接、加快托育服务转型升级、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育服务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生育友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生育率时代提振生育水平的路径探索
10
作者 原新 徐婧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96-109,共14页
提振生育水平是保障人口总量充裕、缓解人口结构失衡、协调区域人口流动、发挥人口素质优势的前提,事关人口高质量发展全局。生育水平降低的主导因素由三个层面构成:主观层面,育龄群体生育观念转向个体本位,为实现个体价值推迟婚育甚至... 提振生育水平是保障人口总量充裕、缓解人口结构失衡、协调区域人口流动、发挥人口素质优势的前提,事关人口高质量发展全局。生育水平降低的主导因素由三个层面构成:主观层面,育龄群体生育观念转向个体本位,为实现个体价值推迟婚育甚至不婚不育。客观层面,育龄女性基数缩小、年龄老化,生育数量趋减;同时,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不断提高,导致育龄群体对生育行为“望而生怯”。综合层面,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生育水平提振效果有限。我国已迈入低生育率时代34年,总和生育率突破极低生育率警戒线,亟须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先发国家提振生育水平的经验教训,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构建和完善生育友好型社会,努力提振生育水平,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水平 生育友好社会 生育支持政策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