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我共生与生生连类:中华艺术的美感机制
1
作者 王才勇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6-153,178,共9页
比照中西,中华艺术之特点在于不具有个殊性的感性。一方面,形象作为感性存在必然具有个体性,另一方面,个体通常带有的个殊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约减,以致感物无以在个体上完成,出现游移,游移至下一物。不断的游移让知觉渐渐从个体转向总体存... 比照中西,中华艺术之特点在于不具有个殊性的感性。一方面,形象作为感性存在必然具有个体性,另一方面,个体通常带有的个殊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约减,以致感物无以在个体上完成,出现游移,游移至下一物。不断的游移让知觉渐渐从个体转向总体存在,进入知觉的就不再是诸个体而是灌注于诸个体的总体物,是为充盈灌注。充盈灌注可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充盈灌注因感而来,与思无关;第二,充盈灌注不在于对象,而在于主体;第三,充盈灌注是个殊性事件。充盈灌注既非人向物投射,也非物向人生成,而是一种物我共生状态。物我共生基于生生连类而出现。生生是感性层面的流转,而非基于思的逻辑关联。连类体现为不执于对象本身,而是转向感受层面出现的相关性或相通性。生生连类可分为物物相生与物我相生两种情形,均体现了感物游移。由此,物我共生与生生连类构成中华艺术美感的发生机制,铸成了中华审美的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艺术 充盈灌注 物我共生 生生连类 中华审美通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