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目的:探索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Gleason评分、手术方式、是否尿道功能重建、是否淋巴结清扫、性神经是否保留、留置导尿时间、D’Amico风险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查尔森(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随访时间、前列腺体积,以及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前静息均值、快肌均值和慢肌均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评估盆底肌电参数的预测效能,再利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并结合临床意义,共同确定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最佳临界值。结果:纳入患者271例,术后自主控尿率为81.9%。患者快肌评分为23.5(18.2,31.6)分,慢肌评分为12.5(9.6,17.3)分,179例(66.1%)患者未保留性神经,110例(40.6%)患者进行了尿道功能重建。高龄和盆底快肌评分低被确认为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0岁患者是≥70岁患者自主控尿率的5.482倍(95%CI:1.532~19.617,P<0.05);患者的盆底快肌评分与尿失禁恢复的关系密切(OR=1.209,95%CI:1.132~1.291,P<0.05)。当术前盆底快肌评分的最佳临界值设定为18.5分时,RO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和61.2%。结论: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于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表现出较好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性,能够用于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的早期识别,其中年龄和盆底快肌评分是重要的预测因子。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伴与不伴椎管内异常的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的差异,探究椎管内异常对CS患者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5月于我院行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重度CS患者临床资料,以是否合并椎管内异常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的潜伏期及波幅和双下肢经颅电刺激躯体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MEPs)的波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使用多模式IONM监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两组患者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转归情况。结果:共37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4例患者伴有椎管内异常,包括脊髓空洞8例,脊髓拴系2例,脊髓纵裂1例,脊髓纵裂合并脊髓拴系1例,脊髓空洞合并脊髓拴系2例。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凹侧下肢SSEPs-P37潜伏期(40.9±3.3ms)较不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38.0±3.7ms)显著延长(P=0.03),除此以外,两组患者使用多模式IONM监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相当,且在异常SSEPs发生率、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神经症状发生率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IONM监测可在重度CS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中提供良好的监测效果,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凹侧下肢SSEPs-P37潜伏期较不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显著延长,伴椎管内异常不会增加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比率。
文摘目的:探索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Gleason评分、手术方式、是否尿道功能重建、是否淋巴结清扫、性神经是否保留、留置导尿时间、D’Amico风险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查尔森(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随访时间、前列腺体积,以及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前静息均值、快肌均值和慢肌均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评估盆底肌电参数的预测效能,再利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并结合临床意义,共同确定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最佳临界值。结果:纳入患者271例,术后自主控尿率为81.9%。患者快肌评分为23.5(18.2,31.6)分,慢肌评分为12.5(9.6,17.3)分,179例(66.1%)患者未保留性神经,110例(40.6%)患者进行了尿道功能重建。高龄和盆底快肌评分低被确认为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0岁患者是≥70岁患者自主控尿率的5.482倍(95%CI:1.532~19.617,P<0.05);患者的盆底快肌评分与尿失禁恢复的关系密切(OR=1.209,95%CI:1.132~1.291,P<0.05)。当术前盆底快肌评分的最佳临界值设定为18.5分时,RO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和61.2%。结论: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于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表现出较好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性,能够用于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的早期识别,其中年龄和盆底快肌评分是重要的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