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心电生理建模及体表电位标测图的仿真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心雅 许亮 +1 位作者 杨啸林 彭屹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虚拟心脏建模是连接心脏宏观和微观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利用微型计算机和可视人断层数据,通过图像增强、组织分割和三维重建,建立了分辨率为0.5 mm×0.5 mm×0.5 mm的心脏结构和胸前表面几何模型;以单细胞动作电位仿真... 虚拟心脏建模是连接心脏宏观和微观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利用微型计算机和可视人断层数据,通过图像增强、组织分割和三维重建,建立了分辨率为0.5 mm×0.5 mm×0.5 mm的心脏结构和胸前表面几何模型;以单细胞动作电位仿真为基础,使用改进的规则型算法,基于惠更斯原理的各向同性和各相异性波面型算法,分别完成了特殊传导系统、心房和心室电活动的仿真,时间精度可达1 ms;结合双域模型理论,使用偶极子等效心脏的电活动,同时结合躯体模型,完成了心脏电活动到体表心电的映射,进行正常和异常情况下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及12导联心电图的仿真。通过此模型得到的由窦房结起搏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满足正常心电的诊断标准,证明了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进一步探讨传导和起搏异常的体表心电建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心 生理建模 心肌各向异性 仿真 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神经元回路响应运动目标的生理学建模
2
作者 靳波 葛霁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13-1718,共6页
根据模式动物蛙视网膜神经元的生理和信息通路结构,进行了运动目标动态响应的建模和仿真研究.在建立视网膜主要神经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选择和组合仿真来获得不同的输出,分析模式动物获取外界运动目标的信息整合和传输机制,以及... 根据模式动物蛙视网膜神经元的生理和信息通路结构,进行了运动目标动态响应的建模和仿真研究.在建立视网膜主要神经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选择和组合仿真来获得不同的输出,分析模式动物获取外界运动目标的信息整合和传输机制,以及由单一刺激因素引起的视觉系统对运动目标动态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认知过程.研究神经元回路不同连接的动态处理机制,推测响应的认知结果,并与已有生理学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该视网膜神经元回路模型可以很好地完成对运动目标的检测.讨论了运动目标的检测机制和R3神经元方向选择性响应的形成原因,并分析了感受野时空特性对运动目标检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式动物 视网膜神经元回路 运动目标 动态处理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左心室复合材料有限元机械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国华 刘峰 +1 位作者 夏灵 吕维雪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4-410,共7页
人体心脏通过电兴奋引起的心肌收缩实现泵血功能 ,而心肌的力学特性高度依赖于肌纤维旋向。根据肌纤维结构和复合材料理论建立了人体左心室的三维有限元机械模型 ,并讨论了心电兴奋力及后负荷的计算问题 ,最后仿真研究了在正常心脏兴奋... 人体心脏通过电兴奋引起的心肌收缩实现泵血功能 ,而心肌的力学特性高度依赖于肌纤维旋向。根据肌纤维结构和复合材料理论建立了人体左心室的三维有限元机械模型 ,并讨论了心电兴奋力及后负荷的计算问题 ,最后仿真研究了在正常心脏兴奋传播过程中左心室在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响应 ,并与磁标记的MR成像结果及其他有关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探讨心脏的机械功能和生理病理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建模 人体左心室 纤维结构 复合材料 有限元方法 心电兴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后负荷模型的网络实现
4
作者 张杰 王明时 +1 位作者 陈琛 曹光中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0-166,共7页
本文利用网络综合方法,根据升主动脉输入阻抗的三阶数学表达式,建立了正常人血液体循环的集中参数模型。该模型既具有十分逼近生理的阻抗特性,又可以在循环模拟装置上实现,而且结构简单。
关键词 血管输入阻抗 心室后负荷 生理建模 血液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循环改进模型的脉动灌注装置
5
作者 张剑波 徐雨维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5期543-547,共5页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体循环改进模型的脉动灌注装置,它由微机控制泵和双弹性腔模拟血管系统组成,可产生升支陡峭、降支段有明显重搏波的拟主动脉脉动流。本装置可应用于器官保存和心血管系统建模研究等领域。
关键词 脉动灌注装置 心血管 生理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 of post cardiac arrest syndrome based on animal models of cardiac arrest
6
作者 Halidan ABUDU WANG Yiping +10 位作者 HE Kang LIU Ziquan GUO Liqiong DONG Jinrui Ailijiang KADEER XU Guowu LIU Yanqing MENG Xiangyan CAI Jinxia LI Yongmao FAN Haojun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5期731-746,共16页
Cardiac arrest(CA)is a critical condition in 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Despite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patients continue to have a high mortality rate,largely due to post CA syndrome(PCAS).However,the inju... Cardiac arrest(CA)is a critical condition in 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Despite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patients continue to have a high mortality rate,largely due to post CA syndrome(PCAS).However,the injury and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PCAS remain unclear.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are valuable tools for exploring the etiology,pathogenesis,and potential interventions for CA and PCAS.Current CA animal models include electrical induction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myocardial infarction,high potassium,asphyxia,and hemorrhagic shock.Although these models do not fully replicate the complexity of clinical CA,the mechanistic insights they provide remain highly relevant,including post-CA brain injury(PCABI),post-CA myocardial dysfunction(PAMD),systemic ischa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and the persistent precipitating pathology.Summarizing the methods of establishing CA models,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modeling process,and the mechanisms of PCAS can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standardized CA modeling protoc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arrest animal model post 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athophysiology modeling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