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竹子生理可塑性的环境胁迫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玉芳 陈双林 +2 位作者 李迎春 郭子武 杨清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3-480,共8页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对逆境会做出生理上的响应和适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竹子形成了相应的保护机制和生态适应对策,其中,生理可塑性是对环境影响反应的最直接表现。环境胁迫包括温度、水分和土壤盐碱、养分、重金属...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对逆境会做出生理上的响应和适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竹子形成了相应的保护机制和生态适应对策,其中,生理可塑性是对环境影响反应的最直接表现。环境胁迫包括温度、水分和土壤盐碱、养分、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等。从活性氧代谢、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和光合生理等方面对竹子生理可塑性的环境胁迫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竹子环境胁迫的生理适应与响应机制、基于生理可塑性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抗逆竹种筛选、环境胁迫对竹子分布区域和碳平衡等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竹林适应性经营对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竹子 环境胁迫 生理可塑性 综述 膜脂过氧化 抗氧化系统 光合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下金边百里香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金平 任瑞芬 +2 位作者 尹大芳 郭芳 杨秀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30-2140,共11页
本研究采用1年龄金边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幼苗为试验材料,以自然光照作为对照处理,设置25%、50%和75%遮光处理梯度,分别于处理0、7、14、24、44d时测定其叶部、根部的生理和形态指标,以期为芳香地被植物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基础理论... 本研究采用1年龄金边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幼苗为试验材料,以自然光照作为对照处理,设置25%、50%和75%遮光处理梯度,分别于处理0、7、14、24、44d时测定其叶部、根部的生理和形态指标,以期为芳香地被植物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处理14d时干物质分配发生了改变,通过增加叶重比、降低根重比来平衡不同光环境下植株体内的养分累积。2)50%的光照处理显著促进了叶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加了根部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抑制了植株内丙二醛(MDA)的积累,表现出较强的生理可塑性。3)金边百里香在50%的光环境较其它光环境处理下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强,且不同光环境下叶部的生理可塑性较根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地被:金边百里香 光照处理 形态可塑性 生理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反应特性与突触可塑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史学锋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8-304,共7页
背景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视觉发育主要是在生后关键期内完成的,但此期并非是哺乳动物接受视觉经验刺激的最早期。小鼠等哺乳动物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前还存在前关键期。目前,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背景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视觉发育主要是在生后关键期内完成的,但此期并非是哺乳动物接受视觉经验刺激的最早期。小鼠等哺乳动物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前还存在前关键期。目前,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探讨小鼠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特点。方法选择生后13~17d的C57BL/6J小鼠48只,分别采用在体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及离体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记录小鼠视皮层第Ⅳ层神经元的电生理反应。在体记录在小鼠麻醉下进行,在电流钳模式下给予步阶电流刺激,测量其在体膜反应特性。给予最优刺激参数的移动光棒刺激,测量其视觉诱发反应特性。完成在体实验后行离体实验,分别测量神经元离体膜反应特性及白质-第Ⅳ层通路刺激条件下的诱发反应特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个组,各组雌雄比例分配均匀。每组测定12个细胞,按照刺激频率的不同分别行低频刺激(LFS)和高频刺激[0波脉冲刺激(TBS)]模式训练,按照刺激时序的不同进行突触前一后(pre-post)模式和突触后-前(post—pre)模式训练,在-70mV电压钳制下分别记录训练前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采用pClmap1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Matlab2008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体成功记录的细胞数为39个,离体记录48个。在体和离体条件下视皮层第Ⅳ层神经元稳态平均发放动作电位(AP)个数分别为1.01±0.03和1.01±0.05,AP阈值分别为(-40.2±3.2)mV和(-39.6+2.0)mV,阈电流水平分别为(126.7±17.4)pA和(129.6±17.5)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数:t=0.512,P=0.610;AP阈值:t=-1.074,P=0.286;阈电流:t=-0.776,P=0.440)。在体最优视觉刺激条件下平均膜电位峰值幅度为(7.3±4.3)mV,鲜见AP;离体最强通路刺激条件下平均膜电位峰值反应幅度为(6.4±2.8)mV,未见AP,在体与离体记录的平均膜电位峰值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4,P=0.221)。离体条件下,LFS训练前后EPSCs幅度分别为(138.1±51.9)pA和(76.1±34.8)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7,P=0.001),而TBS训练前后EPSCs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6,P=0.466),pre—post训练前后EPSCs幅度分别为(122.4±62.2)pA和(78.55±46.7)pA,postpre训练前后分别为(131.9±48.0)pA和(74.35±30.7)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e—post:t=3.558,P=0.004;post—pre:t=4.283,P=0.001)。结论前关键期小鼠视皮层第Ⅳ层已完成神经回路的基本构建,但神经元的膜反应性以及突触连接仍未成熟。在低频或高频突触前后时序差异性输入条件下,突触功能受到抑制,而在高频输入条件下突触功能得到继续保持。前关键期小鼠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不同于关键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生长和发育 神经可塑性/生理 突触传递/生理 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近交系C57BL小鼠 膜片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光梗蒺藜草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杜超 宝乌日嘎 +1 位作者 哈斯巴根 贺俊英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0,共9页
光梗蒺藜草(Cenchrus incertus)是我国北方主要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及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对市区绿化林、农田和沙地3个不同生境的光梗蒺藜草种子进行采样,利用同质园实验方法培养获得光梗蒺藜草植株,对不同生... 光梗蒺藜草(Cenchrus incertus)是我国北方主要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及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对市区绿化林、农田和沙地3个不同生境的光梗蒺藜草种子进行采样,利用同质园实验方法培养获得光梗蒺藜草植株,对不同生境的光梗蒺藜草在各发育时期以及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及生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光梗蒺藜草在幼苗期、营养期、繁殖期的鲜重、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阴离子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均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不同生境光梗蒺藜草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生长条件下的酶活性。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市区绿化林光梗蒺藜草的抗旱性最高,而农田光梗蒺藜草的耐盐性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光梗蒺藜草在适应不同生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入侵生理可塑性,该生理可塑性可以通过调控抗氧化酶系统在其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作用,有助于光梗蒺藜草适应不同的入侵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梗蒺藜草 入侵植物 生理可塑性 非生物胁迫 抗氧化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养分环境下不同家系福建柏光合特性及酶活性的差异
5
作者 李秉钧 邓蜜 +4 位作者 潘雁梅 陈雯琛 荣俊冬 陈礼光 郑郁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41,共13页
【目的】探究在不同异质养分环境下,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不同家系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和酶活性差异及变化趋势,为福建柏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以福建柏9个1年生家系(454,464,467,474,490... 【目的】探究在不同异质养分环境下,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不同家系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和酶活性差异及变化趋势,为福建柏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以福建柏9个1年生家系(454,464,467,474,490,493,500,534,541)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氮(N)、磷(P)、钾(K)3种不同异质养分环境,以同质养分环境为对照,研究福建柏各家系幼苗叶片的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及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养分斑块的响应差异。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家系福建柏幼苗叶片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及酶活性和MDA含量的表型可塑性指数。【结果】(1)N、P异质斑块下,福建柏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均高于同质养分斑块和K异质斑块,493家系在N异质斑块、541家系在P异质斑块中的P_(n)均最高。K异质斑块和同质养分斑块下,福建柏幼苗叶片胞间CO_(2)浓度(C_(i))明显高于N、P异质斑块,N异质斑块下大部分福建柏家系幼苗叶片WUE较高。(2)在N异质斑块中,不同家系福建柏幼苗叶片的初始荧光值(F_(o))和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均较高,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呈极显著正相关,N、P异质斑块中各家系Yield和ETR均较高。各斑块下福建柏家系PSⅡ的潜在活性(F_(v)/F_(o))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同一家系的F_(v)/F_(o)峰值在各种斑块间差异较大,其中500家系的F_(v)/F_(o)在各斑块之间差异显著,534家系的F_(v)/F_(o)在各斑块间无显著差异。(3)在P异质斑块中不同家系福建柏幼苗叶片POD活性均最高,在N异质斑块中大部分家系幼苗叶片POD活性较同质养分斑块有一定提升,在K异质斑块下福建柏家系幼苗叶片POD活性较同质养分斑块无明显规律。N、P异质斑块中,各家系福建柏幼苗叶片SOD和CAT活性均高于同质养分斑块,K异质斑块中POD、SOD和CAT 3种酶活性与同质养分斑块差异不大。N、P异质斑块中,福建柏幼苗叶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同质养分斑块,而K异质斑块中MDA含量则明显高于N、P异质斑块。(4)福建柏家系幼苗叶片荧光参数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均值最低,为0.29,光合特性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均值为0.52,而酶活性和MDA含量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均值为0.57。光合生理整体表型可塑性指数最高的是464家系,最低的是490家系。【结论】福建柏各家系幼苗叶片对N、P异质环境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K异质环境对福建柏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个家系中,464家系具有较高的光合生理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异质养分环境 林木家系 光合生理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几种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安志兰 褚栋 +4 位作者 郭笃发 范仲学 陶云荔 刘国霞 张友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36-1543,共8页
研究测定了棉花、一品红、茄子和番茄4个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种群α-NA羧酸酯酶、β-NA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结果表明:α-NA羧酸酯酶活性与β-NA羧酸酯酶活性比值均大于1,说明B型烟粉虱水解α-NA的能... 研究测定了棉花、一品红、茄子和番茄4个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种群α-NA羧酸酯酶、β-NA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结果表明:α-NA羧酸酯酶活性与β-NA羧酸酯酶活性比值均大于1,说明B型烟粉虱水解α-NA的能力高于对β-NA的水解能力;B型烟粉虱不同寄主种群α-NA羧酸酯酶、β-NA羧酸酯酶活性个体分布频率均存在一定差异。B型烟粉虱番茄种群羧酸酯酶活性最高(93.06 mOD/(mg protein.min)),是棉花种群的1.49倍。B型烟粉虱茄子种群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寄主种群,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茄子种群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布频率在>4U/mgprotein区间段的分布高达85%,与其他3个寄主种群分布明显不同。B型烟粉虱茄子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最高,与其他3个寄主种群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上述结果表明,B型烟粉虱主要解毒酶活性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具有一定的生理可塑性。研究有利于揭示该害虫寄主范围广和寄主适应性强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寄主植物 羧酸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生理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种源在异质养分环境中的觅养行为差异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剑 周志春 +3 位作者 金国庆 饶龙兵 焦月玲 李因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50-1358,共9页
选择广东信宜、福建武平、广西岑溪3个不同磷效率特性的马尾松种源,构建同质和异质两种养分环境开展盆栽实验,研究马尾松搜寻利用异质分布养分的获取机制及不同种源觅养行为差异。结果表明,与同质营养环境相比,异质营养环境中马尾松种... 选择广东信宜、福建武平、广西岑溪3个不同磷效率特性的马尾松种源,构建同质和异质两种养分环境开展盆栽实验,研究马尾松搜寻利用异质分布养分的获取机制及不同种源觅养行为差异。结果表明,与同质营养环境相比,异质营养环境中马尾松种源具有较高的苗高、地径生长量、较强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生产能力。研究证实了根系形态可塑性和生理可塑性在马尾松获取异质分布养分中的重要性。马尾松可通过在富养斑块中须侧根的大量增生、对N、P、K等元素的有效吸收提高其觅养能力。马尾松在拓殖富养斑块的初期主要依靠新生侧根的增加和侧根的延长,在拓殖一段时期之后则主要靠新生侧根的生成和须根数量、须根密度的增加来搜寻异质分布养分。异质养分环境中的根系具有较高的养分吸收效率主要缘由在富养斑块中对N、P、K大量的吸收。综合比较分析认为,在3个参试种源中广西岑溪和福建武平种源在异质营养环境中拓殖富养斑块和觅养能力较强,广东信宜种源拓殖和觅养能力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源 异质养分环境 觅养行为 根系形态可塑性 根系生理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不同坡向滨麦光合特性与风速异质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马会雷 张婷凤 +1 位作者 周瑞莲 张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504-3513,共10页
在自然条件下,测定分析了夏季和秋季静风天及秋季大风天,海岸沙丘不同坡向环境因子及滨麦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光合日变化特性,以期明晰滨麦响应不同风速环境的生理调控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坡向环境异质性明显,滨麦形态... 在自然条件下,测定分析了夏季和秋季静风天及秋季大风天,海岸沙丘不同坡向环境因子及滨麦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光合日变化特性,以期明晰滨麦响应不同风速环境的生理调控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坡向环境异质性明显,滨麦形态可塑性强。海岸迎风坡风大、温度低、湿度大,滨麦植株低矮、叶绿素含量较高;背风坡温度高、土壤干旱、空气流动差,滨麦植株高大,叶绿素含量低。在夏秋季静风天,迎风坡和背风坡滨麦叶片Pn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但迎风坡滨麦日均Gs、Tr、Pn均显著高于背风坡;而在秋季大风天,迎风坡和背风坡滨麦叶片Pn"午休"现象消失,并且背风坡滨麦日均Pn、Tr、Gs均显著高于迎风坡滨麦。同坡向相比,秋季大风天迎风坡滨麦日均Pn、Tr、Gs明显较秋季静风天低,而背风坡滨麦日均叶片Pn、Tr、Gs却较静风天分别增高126%、66.3%、134%。强海风吹袭引发迎风坡温度降低、滨麦叶片摇摆、气孔导度降低导致Pn下降,而强海风使背风坡空气流动加快、温度降低、气孔导度增大、"午休"消失使Pn增高。不同坡向滨麦对不同海风风速的适应表现出明显的光合生理可塑性,它在滨麦适应不同风力、提高其光合速率和增加物质积累上具有重要作用。而滨麦的形态和光合生理可塑性可能是其在不同海风强度下生存、生长、实现种群扩张的重要生理调控机理,这一特性在未来作物、牧草和树木抗风、抗盐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 环境异质性 生理可塑性 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常规蛋白激酶Cγ亚型的动态表达及单眼剥夺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郗平 王静 +2 位作者 韩松 李俊发 傅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86-490,共5页
背景弱视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有关,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synapsin参与视皮层的突触可塑性过程,而神经元特异性蛋白——常规蛋白激酶C1亚型(cPKC-γ)可能是synapsin的上游激酶之一,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是否发挥或如何发... 背景弱视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有关,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synapsin参与视皮层的突触可塑性过程,而神经元特异性蛋白——常规蛋白激酶C1亚型(cPKC-γ)可能是synapsin的上游激酶之一,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是否发挥或如何发挥作用尚未明确。目的观察随着小鼠发育其视皮层中cPKC-γ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异常视觉经验对cPKC-γ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C57BL/6小鼠36只,分别于出生后(P)7、14、21、28、35、42d各选6只小鼠,取其两侧视皮层用于研究正常小鼠随鼠龄增加视皮层中cPKC-γ表达水平的变化。另外选取清洁级C57BL/6小鼠24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发育期组和成年期组,每组12只。发育期组取6只P14小鼠行右眼上下睑缝合术以制备单眼剥夺(MD)模型,其余6只小鼠不进行干预作为对照,至P28取小鼠左右两侧视皮层;成年期组取6只P60小鼠以同样方法制备MD模型,其余6只不作干预作为对照,至P74取小鼠两侧视皮层。采用Westernbolt法检测小鼠两侧视皮层内cPKC-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P7小鼠可见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的微弱表达,表达量的相对值分别为(39.74+11.22)%和(40.78±10.37)%,随鼠龄增加cPKC-γ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P21小鼠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的表达量达峰值,分别为(138.68±15.73)%和(138.47±23.48)%,此后随鼠龄增加cPKC-γ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并稳定。不同鼠龄正常小鼠视皮层中cPKC-γ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鼠龄=57.174,P=0.000),各组小鼠左侧与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左事=0.059,P=0.809)。发育期组MD小鼠与成年期组MD小鼠间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鼠龄=1.798,P=0.159),各组MD小鼠与正常对照小鼠间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的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104,P=0.749)。结论正常小鼠视皮层中cPKC-γ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相一致;MD对小鼠视皮层中cPKC-γ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影响,但是否对cPKC-γ蛋白的活性产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生理 神经元可塑性/生理 突触/生理 单眼剥夺 近交系C57BL小鼠 常规蛋白激酶Cγ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