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转换与扩展因子空间自回归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潇 雷相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9-58,共10页
【目的】基于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探讨生物量转换与扩展因子(BCEF)的最优模型形式,建立落叶松人工林BCEF空间自回归模型,为生物量精准估算提供模型支撑和依据。【方法】选择多种模型形式建立BCEF普通回... 【目的】基于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探讨生物量转换与扩展因子(BCEF)的最优模型形式,建立落叶松人工林BCEF空间自回归模型,为生物量精准估算提供模型支撑和依据。【方法】选择多种模型形式建立BCEF普通回归模型,从中选择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运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滞后模型(SLM)2种空间自回归方法重新拟合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对模型进行评价,使用莫兰指数(MI)检验各变量和BCEF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1)BCEF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距离较小时,同一省内的落叶松人工林BCEF属性相似,随着空间距离增大,各省之间的BCEF属性差异逐渐体现出来,最终趋向随机分布;2)在普通回归模型中,异速生长模型、对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不同自变量对应的最优模型形式不同;林分平方平均直径(Dg)是解释能力最高的变量,以Dg为自变量的有效模型的R^(2)在0.945~0.958之间;其次是林分平均高和蓄积量,其有效模型的R^(2)在0.60以上;林分平均年龄的解释能力略低,其有效模型的R^(2)仅0.50左右;林分断面积(BA)和密度(N)对BCEF的解释能力较差,R^(2)均不超过0.50;以Dg为自变量的普通回归模型的残差存在明显空间自相关性;3)以Dg为自变量的双曲线空间自回归模型最优,且SEM优于SLM,与对应普通回归模型相比,SEM的R^(2)提高3%,RMSE和rRMSE分别降低33%和35%,模型残差的MI不超过0.02,可较好消除空间自相关性。【结论】双曲线是BCEF最稳定的模型形式,Dg是解释BCEF的最优变量,建议采用以Dg为预测变量的双曲线函数空间误差模型估算BC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转换与扩展因子 空间自回归模型 林分平方平均胸径 落叶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马尾松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
作者 欧强新 李海奎 杨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756-5764,共9页
基于第8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331块马尾松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利用增强回归树法(BRT)研究地上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BCEF)和地下BCEF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是影响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主导因素,二者对... 基于第8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331块马尾松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利用增强回归树法(BRT)研究地上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BCEF)和地下BCEF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是影响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主导因素,二者对地上BCEF影响的相对贡献率之和为87.20%、地下BCEF为86.59%。其中,龄组和坡向分别是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中影响地上BCEF的最大因素(41.13%和14.52%)。地上BCEF随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东南坡最大、西坡最小。此外,龄组和坡向分别是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中影响地下BCEF的最大因素(41.54%和15.16%)。地下BCEF随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减增大;在东南坡最小、西坡最大。土壤因子对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影响都较小(12.80%和13.41%),腐殖层厚度是土壤因子中影响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最大因素(9.02%和9.13%)。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龄组对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影响均最大,依据龄组计算相应的BCEF或者建立林龄普适的BCEF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量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生物量转换扩展因子(BCEF) 国家森林资源清查 增强回归树(B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量扩展因子法探究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动态变化
3
作者 梁波 黄超群 +2 位作者 赵琦 谭俊 罗天啸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54-57,70,共5页
在“双碳”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汇能力,基于广西2018—2021年度公益林监测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并结合主要林分组的含碳率、根冠比等数据,对广西2018—2021年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进行量化评估,分析碳储量动... 在“双碳”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汇能力,基于广西2018—2021年度公益林监测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并结合主要林分组的含碳率、根冠比等数据,对广西2018—2021年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进行量化评估,分析碳储量动态变化过程,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2018—2021年,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从8719.05×10^(4)Mg上升至11464.95×10^(4)Mg;2)碳密度由2018年的37.28 Mg/hm^(2)上升至2021年的41.56 Mg/hm^(2),年均增长率达3.70%;3)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以阔叶树为主,其中幼、中龄林碳储量占比较大,固碳速率相对较快,碳密度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总而言之,2018—2021年,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呈现上升态势,说明林地生产力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林 生物量扩展因子 碳储量 碳密度 乔木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物量扩展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海妹 欧光龙 +1 位作者 胥辉 陈科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45-149,共5页
森林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基础数据,生物量因子(Biomass factors,BEs)法是估测森林生物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生物量扩展因子则是其中重要的估测参数,它主要用于树干生物量与林木总生物量以及各维量生物量之间的转换。... 森林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基础数据,生物量因子(Biomass factors,BEs)法是估测森林生物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生物量扩展因子则是其中重要的估测参数,它主要用于树干生物量与林木总生物量以及各维量生物量之间的转换。从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定义以及生物量扩展因子与森林类型、林木大小、林分密度等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了国内外对生物量扩展因子的研究现状,指出在生物量扩展因子的研究中存在的方法与定义不一致、缺乏生物量扩展因子影响的系统研究以及数据的适用性较差等问题,并对生物量扩展因子的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扩展因子 定义 变化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的林业剩余物理论资源潜力评估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哲 马中 《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第1期1-8,14,共9页
林业剩余物资源潜力评估是资源有效开发和政府合理制定政策的基础。在林木生物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CF的林业剩余物理论资源和能源潜力评估方法。利用该方法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进行了应用,评估了杉木、阔叶树、马尾松和毛竹... 林业剩余物资源潜力评估是资源有效开发和政府合理制定政策的基础。在林木生物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CF的林业剩余物理论资源和能源潜力评估方法。利用该方法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进行了应用,评估了杉木、阔叶树、马尾松和毛竹4种林木林业剩余物理论资源和能源潜力,得出了2011-2013年黄山区林业剩余物总理论资源和能源潜力,2013年分树种和不同采伐方式林业剩余物理论资源和能源潜力以及剩余物产生率。为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在黄山区洋湖公益林场进行了杉木主伐、中龄林抚育标准样地、样木实测,通过与文献[1-3]和IPCC(2006)提供的方法和折算系数对比分析发现:根据文献[1-3]计算的杉木主伐和中龄林抚育剩余物理论资源潜力值分别比实测值高222.83%和134.97%;根据IPCC(2006)计算的理论值分别比实测值高47.62%和43.89%,本研究理论推算值仅分别比实测值高18.21%和27.10%,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剩余物 理论资源潜力 理论能源潜力 生物量转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4种森林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侯燕南 吴惠俐 +1 位作者 项文化 邓湘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7-65,共9页
对我国亚热带森林资源调查中典型的4种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生物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计算4种森林类型从林分蓄积量估算林分生物量的主要转换参数平均值,并分析影响转换参数的林分因子。结果表明:(1... 对我国亚热带森林资源调查中典型的4种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生物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计算4种森林类型从林分蓄积量估算林分生物量的主要转换参数平均值,并分析影响转换参数的林分因子。结果表明:(1)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4种森林类型中优势树种的木材基本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313 3、0.412 5、0.502 1和0.527 4,木材基本密度因树种种源、种系、立地条件、林龄、林分密度等因子的不同而不同。(2)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平均值分别为1.308 9、1.265 4、1.423 3和1.391 3,根冠比的平均值分别为0.169 4、0.177 2、0.239 1和0.263 5。(3)4种森林类型的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冠比随林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4种森林类型的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估算森林生物量时应按具体的森林类型进行估算,同时还应考虑林龄、林分密度、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等林分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马尾松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木材密度 生物量扩展因子 林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松天然林单木生物量因子模型构建 被引量:7
7
作者 孙雪莲 熊河先 +5 位作者 胥辉 魏安超 李超 闾妍宇 张博 欧光龙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53,60,共6页
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实测116株高山松单木生物量数据,并计算各维量生物量因子,以幂函数形式为基本模型,构建各维量生物量因子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各维量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决定系数(R2)>0.78,平均残差平方和(MSE... 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实测116株高山松单木生物量数据,并计算各维量生物量因子,以幂函数形式为基本模型,构建各维量生物量因子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各维量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决定系数(R2)>0.78,平均残差平方和(MSE)<0.03,预估精度(P)>84.00%;各维量生物量转扩因子的决定系数(R2)>0.72,平均残差平方和(MSE)<0.003,预估精度(P)>83.00%。这些模型均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预估精度,可为高山松碳汇计量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扩展因子 生物量转扩因子 高山松天然林 香格里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生物炭施加对东方杉苗木生长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陆颖 韩玉洁 张文文 《园林》 2025年第7期112-118,共7页
为系统解析林木生物炭施用对盐碱土东方杉(×Taxodiomeria peizhongii)苗木生长的影响。以1.5年生东方杉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生物炭(B)、林木废弃物(W)、林木废弃物与生物炭混合物(WB)4组处理,通过连续360天的定位观测,... 为系统解析林木生物炭施用对盐碱土东方杉(×Taxodiomeria peizhongii)苗木生长的影响。以1.5年生东方杉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生物炭(B)、林木废弃物(W)、林木废弃物与生物炭混合物(WB)4组处理,通过连续360天的定位观测,定量分析不同处理对东方杉地上部生长指标(地径、株高、冠幅)和根系形态指标(数量、总长、表面积、体积)的差异化影响。综合运用植物生长指数法(Plant Growth Index,PGI)与根系参数修正的生物量扩展因子法(Biomass Expansion Factor,BEF),构建多维评估体系。试验结果显示:B组地径生长量较CK组显著提升24.86%(p<0.05),株高与冠幅虽呈增长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WB组未显现显著促生效应。根系发育对生物炭的响应较地上部更为敏感,其中B组根表面积与体积分别较CK组显著增加287.16%和376.75%,WB组对应增幅为76.01%和97.19%,W组增幅分别为54.82%和58.12%。PGI评估表明,B组综合生长指数(4.28)显著高于WB组(2.34)、W组(2.15)及CK组(2.09)(p<0.05)。经根系体积比校正后,BEF模型测算显示B组单株生物量达1.05±0.35 kg,较CK组提升133.05%(p<0.05),与PGI评估结论形成互证。以上结果表明林木生物炭对东方杉生物量积累具有显著增益效应,并创新性提出基于根系形态参数的BEF修正模型,为土壤改良措施背景下林木碳汇计量提供方法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生物 东方杉 生物量 植物生长指数 生物量扩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估算参数 被引量:22
9
作者 罗云建 王效科 +3 位作者 张小全 朱建华 张治军 侯振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1,共6页
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个典型区域(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转扩因子、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茎比)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关帝山林区和五台山林区(中山区和盆地区)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平均值间... 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个典型区域(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转扩因子、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茎比)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关帝山林区和五台山林区(中山区和盆地区)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大于塞罕坝林区(P<0.05);关帝山林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林区的生物量扩展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小于五台山中山区(P<0.05);生物量转扩因子和生物量扩展因子随林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的增加而减小并趋于稳定;4个区域的根茎比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根茎比随林龄和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P<0.01),但与林分密度和蓄积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由于不同区域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和生物量扩展因子平均值间存在显著差异,故而建议按区域选择它们的值,并尽可能利用它们与林分测量指标的函数关系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估算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生物量转扩因子 生物量扩展因子 根茎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估计方法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8
10
作者 曾伟生 陈新云 +1 位作者 蒲莹 杨学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确定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中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具体估计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省2012年森林资源清查的100个杉木林和80个马尾松林的实测样地资料为基础,利用近年来我国建立... [目的]通过对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确定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中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具体估计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省2012年森林资源清查的100个杉木林和80个马尾松林的实测样地资料为基础,利用近年来我国建立的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对改进IPCC法、生物量模型法和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即方精云法)3种方法按一元和二元模型共6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同时,基于改进IPCC法一元和二元模型的生物量估计值,用平均含碳系数法、组分含碳系数法和固定含碳系数(0.5或0.47)法分别对碳储量进行估计。[结果]用二元生物量模型法得到的杉木林和马尾松林样地的总生物量分别为320 Mg和331 Mg,一元生物量模型法的结果分别相差0.9%和6.2%;改进IPCC法的估计结果,采用二元和一元模型时杉木林分别相差-3.6%和-11.9%,马尾松林分别相差-8.5%和-19.6%;而方精云法的估计结果,采用二元和一元模型时杉木林分别相差6.65倍和6.60倍,马尾松林分别相差-14.3%和-18.0%。平均含碳系数法和组分含碳系数法的碳储量估计结果,杉木林仅相差0.2%,马尾松林相差约0.4%;固定含碳系数法的估计结果因树种而异,对杉木林要低估0.6%5.4%,对马尾松林要低估3.3%9.1%。[结论]对生物量的估计,采用生物量模型法准确性最高,而林木水平的生物量模型其预估精度要高于林分水平的模型;IPCC法是基于材积源的通用方法,将其中的缺省参数改进为可变参数模型,可大大提高方法的适应性;方精云法只是基于IPCC法所建立的林分水平模型在大尺度上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其精度要低于林木水平的生物量模型法,不适于中小尺度应用。对碳储量的估计,采用平均含碳系数法与组分含碳系数法差异很小,但采用固定含碳系数法则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储量 生物量转换因子 根茎比 含碳系数 杉木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64
11
作者 李海奎 赵鹏祥 +1 位作者 雷渊才 曾伟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52,共9页
利用广东、江西、贵州、陕西、吉林和北京6省市第六、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资料,应用IPCC法、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从计算原理过程、方法特点、模型的可验证和可重复性以及2期生物量增长的稳定性等方面对3种... 利用广东、江西、贵州、陕西、吉林和北京6省市第六、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资料,应用IPCC法、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从计算原理过程、方法特点、模型的可验证和可重复性以及2期生物量增长的稳定性等方面对3种估算乔木林生物量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总生物量,可变BEF2的IPCC法估算结果偏大,固定BEF2的IPCC法估算结果偏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的估算结果较为适宜;对于转换因子,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区域间,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最为稳定;各个树种7次清查的转换因子,IPCC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比较稳定,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波动较大;对于2期生物量增长率,可变BEF2的IPCC法和固定BEF2的IPCC法结果接近,比较稳定,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波动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 乔木林生物量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杉木相容性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方程 被引量:27
12
作者 曾鸣 聂祥永 曾伟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4-79,共6页
以我国南方地区的最重要针叶树种——杉木为研究对象,采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和哑变量模型方法,建立适合不同杉木生长区域(总体)应用的相容性立木材积方程、地上生物量方程及生物量转换因子函数。结果表明:二元立木材积方程和地上生物... 以我国南方地区的最重要针叶树种——杉木为研究对象,采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和哑变量模型方法,建立适合不同杉木生长区域(总体)应用的相容性立木材积方程、地上生物量方程及生物量转换因子函数。结果表明:二元立木材积方程和地上生物量方程均优于其相应的一元模型;不同总体的模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总体A的模型估计值要大于总体B;一元和二元地上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均在3%以内,可应用于不同区域的杉木林生物量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积方程 生物量方程 生物量转换因子 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 哑变量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碳密度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国斌 刘世荣 +2 位作者 张远东 王植 缪宁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估测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密度、碳密度年增长率及其随林龄、海拔和坡向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的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估测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密度、碳密度年增长率及其随林龄、海拔和坡向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的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较高,中龄林、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较低,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龄林和近熟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幼龄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中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大,为1.3%,其次为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为0.8%,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小,为0.7%;海拔3600~3800m处生物量碳密度最大,明显高于其他海拔区段;海拔3000~3400m处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高,为1.03%;半阴坡和半阳坡的生物量碳密度高且年增长率最大,其次是阴坡,阳坡生物量碳密度低,年增长率最小;过去20多年,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生物量碳密度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997-2002年,生物量碳密度年平均增长率为1.15%,高于其他调查期间碳密度年增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针叶林 生物量碳密度 生物量扩展因子 岷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湿地松立木生物量方程的研建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曾伟生 姚顺彬 肖前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3,共6页
以我国湿地松154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分段建模方法和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与立木材积方程相容的地上生物量方程和生物量转换因子模型,以及与地上生物量方程相容的地下生物量方程和根茎比模型。结果表... 以我国湿地松154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分段建模方法和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与立木材积方程相容的地上生物量方程和生物量转换因子模型,以及与地上生物量方程相容的地下生物量方程和根茎比模型。结果表明:所建地上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小于5%,地下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小于10%,全树生物量估计的平均预估误差小于3%,完全可满足森林生物量计量的精度要求,从而为我国湿地松林的生物量估计及碳汇能力评估提供了计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湿地松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生物量转换因子 根茎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森林生物量与碳密度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伊锋 韩有志 +1 位作者 贺自书 杨秀清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599-602,617,共5页
基于2010,2015年2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山西太岳山森林植被进行群系分类,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variable BEFF)对太岳山森林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太岳山共分为9个群系,... 基于2010,2015年2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山西太岳山森林植被进行群系分类,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variable BEFF)对太岳山森林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太岳山共分为9个群系,其森林植被以油松群系、辽东栎+油松群系和辽东栎群系为主,占太岳山森林植被的75%;太岳山2010,2015年的森林总生物量分别为601.7万、713.4万t,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4.43,88.26 t/hm^2,森林碳储量分别为300.8万、356.7万t,碳密度分别为37.22,44.13 t/hm^2,2010—2015年碳密度增加了6.91 t/hm^2,以1.38 t/(hm^2·a)的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岳山 生物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动态 被引量:42
16
作者 张茂震 王广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665-5674,共10页
以浙江省1976至2004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基于生物量与蓄积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全省林分生物量和包括林分在内的森林生物量动态进行估计。森林生物量为包括林分、疏林、灌木林、竹林、经济林和四旁树... 以浙江省1976至2004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基于生物量与蓄积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全省林分生物量和包括林分在内的森林生物量动态进行估计。森林生物量为包括林分、疏林、灌木林、竹林、经济林和四旁树在内的所有林木生物量之和。结果表明,浙江省1976至2004年间森林生物量从1.00828×108Mg上升到2.44426×108Mg;其中,林分生物量由0.5712×108Mg上升到1.51128×108Mg。森林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1%和9.1%。在1999至2004年间,森林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增长速度均明显加快,分别达到8.6%和10.1%。在1976至2004年间,全省森林面积年均增长速度为1.0%,森林平均生物量从16.50Mg·hm-2上升到36.59Mg·hm-2。但是,在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全省林分质量仍维持较低水平。2004年全省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8.40Mg·h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7.40Mg·hm-2)。研究还表明,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基于单株测树因子的森林生物量模型能够估计大尺度范围内的森林生物量及其动态,但亟待在统一标准下建立和完善覆盖所有树种的生物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森林生物量 森林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晋利 魏红义 李秀玲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87,共4页
利用1989—2008年间共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生物量转换因子法(BEF)建立的杨树生物量与蓄积量相关方程,对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河南省4次森林清查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92.44×104 t、191.88×1... 利用1989—2008年间共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生物量转换因子法(BEF)建立的杨树生物量与蓄积量相关方程,对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河南省4次森林清查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92.44×104 t、191.88×104 t、1 256.79×104 t和3 454.59×104 t,呈明显增长的趋势;20a间,杨树生物量共增加3 362.15×104 t,年均增长224.14×104 t;而同期生物量密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生物量密度由48.14t·hm-2下降到37.50t·hm-2,远低于全国杨树平均水平,表明河南省杨树人工林森林质量较差;模型的选用对估算区域生物量的大小影响较大,BEF法与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结果相差33.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蓄积 生物量转换因子 生物量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娇宇 周梅 +6 位作者 舒洋 赵鹏武 乌艺恒 田金龙 杨磊 管立娟 肖雷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86,共7页
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南为依据,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生物量数据,计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计量参数,结果表明:1)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平均值为0.92t/m^3,生物... 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南为依据,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生物量数据,计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计量参数,结果表明:1)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平均值为0.92t/m^3,生物量扩展因子(BEF)平均值为1.39;根茎比(R)平均值为0.14;木材基本密度(WD)平均值为0.61t/m^3;2)回归分析发现:BCEF,BEF,WD均与林龄(A)、平均胸径(DBH)呈负相关,均与林分密度(D)无明显相关,R与A,DBH,D均无显著相关性;3)IPCC指南缺省值与碳计量参数实测值估算生物量结果差异显著,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校正IPCC法中碳计量参数,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 生物量扩展因子 根茎比 木材基本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系数及影响要素 被引量:11
19
作者 竹万宽 许宇星 +1 位作者 王志超 杜阿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目的】分析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估算系数与林分结构特征、气候因子及地形因子的关系,确定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尺度准确估算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筛选中国桉树人工林的相关文... 【目的】分析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估算系数与林分结构特征、气候因子及地形因子的关系,确定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尺度准确估算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筛选中国桉树人工林的相关文献数据,分析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常见估算系数(生物量转换与扩展系数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茎比R)与林分结构特征(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林分蓄积量)、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地形因子(海拔)间的关系。【结果】桉树人工林BCEF、B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658 Mg·m-3、1.251和0.190,其对应范围值分别为0.46~0.76 Mg·m-3、1.05~1.35和0.04~0.36;BCEF随平均胸径(r2=0.306)增大而先减后增,随平均树高(r2=0.366)和林分密度(r2=0.430)及林分蓄积量(r2=0.405)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BEF随林龄(r2=0.765)和平均树高(r2=0.734)及林分蓄积量(r2=0.578)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随平均胸径(r2=0.644)增大呈先减后增的趋势;R随林龄(r2=0.665)、平均树高(r2=0.338)、林分密度(r2=0.275)和林分蓄积量(r2=0.403)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BCEF随年均气温(r2=0.193)和降水量(r2=0.200)增大均呈先减后增的趋势,遵循二次多项式关系;BEF和R随年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未表现出明显的函数关系;3个生物量估算系数均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增大趋势,关系式的拟合精度分别为0.455、0.501和0.314。【结论】林分密度与BCEF的拟合优度较高,林龄与BEF和R的拟合优度较高,林分密度和林龄是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子对3个生物量估算系数的影响仅次于林分密度和林龄。气候因子仅对BCEF产生一定影响。在估算区域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时应考虑林分结构特征及地形因子引起的生物量估算系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生物量转换与扩展系数 生物量扩展系数 根茎比 林分结构特征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乔木林生物量估算及动态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仲启铖 傅煜 张桂莲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4-532,共9页
基于2014年上海市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报告和2013-2014年乔木林典型样地实测数据,采用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CM法)和单木异速生长方程法(AM法)对上海全市乔木林生物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种方法估算的乔木林总生物量较为接近,分别为4.82... 基于2014年上海市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报告和2013-2014年乔木林典型样地实测数据,采用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CM法)和单木异速生长方程法(AM法)对上海全市乔木林生物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种方法估算的乔木林总生物量较为接近,分别为4.828×106和4.805×106t,前者仅比后者高0.47%。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其他硬阔类,阔叶混,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其他软阔类和杨树Populus是上海乔木林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 CM法估算这6个树种组在总生物量中占比为88.7%, AM法估算占比为85.7%。幼、中龄林是上海乔木林生物量的主体部分, CM法估算这2个龄组在总生物量中占比为86.2%, AM法估算占比为79.3%。自1999年起上海市乔木林总生物量持续快速增长,到2016年接近6.400×106t; 1999-2016年乔木林总生物量年均增长率为19.2%,超过同期乔木林总面积的年均增长率(16.8%)。乔木林单位面积生物量同样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到2016年达75.7 t·hm-2。由此认为:CM法和AM法在上海市乔木林总生物量估算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过去20 a,上海城市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且仍存在一定上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乔木林 生物量 转换因子连续函数 单木异速生长方程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