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量扩展因子法探究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动态变化
1
作者 梁波 黄超群 +2 位作者 赵琦 谭俊 罗天啸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54-57,70,共5页
在“双碳”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汇能力,基于广西2018—2021年度公益林监测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并结合主要林分组的含碳率、根冠比等数据,对广西2018—2021年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进行量化评估,分析碳储量动... 在“双碳”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汇能力,基于广西2018—2021年度公益林监测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并结合主要林分组的含碳率、根冠比等数据,对广西2018—2021年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进行量化评估,分析碳储量动态变化过程,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2018—2021年,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从8719.05×10^(4)Mg上升至11464.95×10^(4)Mg;2)碳密度由2018年的37.28 Mg/hm^(2)上升至2021年的41.56 Mg/hm^(2),年均增长率达3.70%;3)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以阔叶树为主,其中幼、中龄林碳储量占比较大,固碳速率相对较快,碳密度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总而言之,2018—2021年,广西公益林中乔木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呈现上升态势,说明林地生产力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林 生物量扩展因子 碳储量 碳密度 乔木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物量扩展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郑海妹 欧光龙 +1 位作者 胥辉 陈科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45-149,共5页
森林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基础数据,生物量因子(Biomass factors,BEs)法是估测森林生物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生物量扩展因子则是其中重要的估测参数,它主要用于树干生物量与林木总生物量以及各维量生物量之间的转换。... 森林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基础数据,生物量因子(Biomass factors,BEs)法是估测森林生物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生物量扩展因子则是其中重要的估测参数,它主要用于树干生物量与林木总生物量以及各维量生物量之间的转换。从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定义以及生物量扩展因子与森林类型、林木大小、林分密度等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了国内外对生物量扩展因子的研究现状,指出在生物量扩展因子的研究中存在的方法与定义不一致、缺乏生物量扩展因子影响的系统研究以及数据的适用性较差等问题,并对生物量扩展因子的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扩展因子 定义 变化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马尾松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3
作者 欧强新 李海奎 杨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756-5764,共9页
基于第8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331块马尾松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利用增强回归树法(BRT)研究地上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BCEF)和地下BCEF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是影响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主导因素,二者对... 基于第8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331块马尾松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利用增强回归树法(BRT)研究地上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BCEF)和地下BCEF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是影响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主导因素,二者对地上BCEF影响的相对贡献率之和为87.20%、地下BCEF为86.59%。其中,龄组和坡向分别是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中影响地上BCEF的最大因素(41.13%和14.52%)。地上BCEF随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东南坡最大、西坡最小。此外,龄组和坡向分别是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中影响地下BCEF的最大因素(41.54%和15.16%)。地下BCEF随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减增大;在东南坡最小、西坡最大。土壤因子对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影响都较小(12.80%和13.41%),腐殖层厚度是土壤因子中影响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最大因素(9.02%和9.13%)。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龄组对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影响均最大,依据龄组计算相应的BCEF或者建立林龄普适的BCEF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量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BCEF) 国家森林资源清查 增强回归树(B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转换与扩展因子空间自回归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何潇 雷相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9-58,共10页
【目的】基于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探讨生物量转换与扩展因子(BCEF)的最优模型形式,建立落叶松人工林BCEF空间自回归模型,为生物量精准估算提供模型支撑和依据。【方法】选择多种模型形式建立BCEF普通回... 【目的】基于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探讨生物量转换与扩展因子(BCEF)的最优模型形式,建立落叶松人工林BCEF空间自回归模型,为生物量精准估算提供模型支撑和依据。【方法】选择多种模型形式建立BCEF普通回归模型,从中选择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运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滞后模型(SLM)2种空间自回归方法重新拟合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对模型进行评价,使用莫兰指数(MI)检验各变量和BCEF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1)BCEF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距离较小时,同一省内的落叶松人工林BCEF属性相似,随着空间距离增大,各省之间的BCEF属性差异逐渐体现出来,最终趋向随机分布;2)在普通回归模型中,异速生长模型、对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不同自变量对应的最优模型形式不同;林分平方平均直径(Dg)是解释能力最高的变量,以Dg为自变量的有效模型的R^(2)在0.945~0.958之间;其次是林分平均高和蓄积量,其有效模型的R^(2)在0.60以上;林分平均年龄的解释能力略低,其有效模型的R^(2)仅0.50左右;林分断面积(BA)和密度(N)对BCEF的解释能力较差,R^(2)均不超过0.50;以Dg为自变量的普通回归模型的残差存在明显空间自相关性;3)以Dg为自变量的双曲线空间自回归模型最优,且SEM优于SLM,与对应普通回归模型相比,SEM的R^(2)提高3%,RMSE和rRMSE分别降低33%和35%,模型残差的MI不超过0.02,可较好消除空间自相关性。【结论】双曲线是BCEF最稳定的模型形式,Dg是解释BCEF的最优变量,建议采用以Dg为预测变量的双曲线函数空间误差模型估算BC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转换与扩展因子 空间自回归模型 林分平方平均胸径 落叶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松天然林单木生物量因子模型构建 被引量:7
5
作者 孙雪莲 熊河先 +5 位作者 胥辉 魏安超 李超 闾妍宇 张博 欧光龙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53,60,共6页
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实测116株高山松单木生物量数据,并计算各维量生物量因子,以幂函数形式为基本模型,构建各维量生物量因子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各维量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决定系数(R2)>0.78,平均残差平方和(MSE... 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实测116株高山松单木生物量数据,并计算各维量生物量因子,以幂函数形式为基本模型,构建各维量生物量因子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各维量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决定系数(R2)>0.78,平均残差平方和(MSE)<0.03,预估精度(P)>84.00%;各维量生物量转扩因子的决定系数(R2)>0.72,平均残差平方和(MSE)<0.003,预估精度(P)>83.00%。这些模型均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预估精度,可为高山松碳汇计量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扩展因子 生物量转扩因子 高山松天然林 香格里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生物炭施加对东方杉苗木生长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陆颖 韩玉洁 张文文 《园林》 2025年第7期112-118,共7页
为系统解析林木生物炭施用对盐碱土东方杉(×Taxodiomeria peizhongii)苗木生长的影响。以1.5年生东方杉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生物炭(B)、林木废弃物(W)、林木废弃物与生物炭混合物(WB)4组处理,通过连续360天的定位观测,... 为系统解析林木生物炭施用对盐碱土东方杉(×Taxodiomeria peizhongii)苗木生长的影响。以1.5年生东方杉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生物炭(B)、林木废弃物(W)、林木废弃物与生物炭混合物(WB)4组处理,通过连续360天的定位观测,定量分析不同处理对东方杉地上部生长指标(地径、株高、冠幅)和根系形态指标(数量、总长、表面积、体积)的差异化影响。综合运用植物生长指数法(Plant Growth Index,PGI)与根系参数修正的生物量扩展因子法(Biomass Expansion Factor,BEF),构建多维评估体系。试验结果显示:B组地径生长量较CK组显著提升24.86%(p<0.05),株高与冠幅虽呈增长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WB组未显现显著促生效应。根系发育对生物炭的响应较地上部更为敏感,其中B组根表面积与体积分别较CK组显著增加287.16%和376.75%,WB组对应增幅为76.01%和97.19%,W组增幅分别为54.82%和58.12%。PGI评估表明,B组综合生长指数(4.28)显著高于WB组(2.34)、W组(2.15)及CK组(2.09)(p<0.05)。经根系体积比校正后,BEF模型测算显示B组单株生物量达1.05±0.35 kg,较CK组提升133.05%(p<0.05),与PGI评估结论形成互证。以上结果表明林木生物炭对东方杉生物量积累具有显著增益效应,并创新性提出基于根系形态参数的BEF修正模型,为土壤改良措施背景下林木碳汇计量提供方法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生物 东方杉 生物量 植物生长指数 生物量扩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娇宇 周梅 +6 位作者 舒洋 赵鹏武 乌艺恒 田金龙 杨磊 管立娟 肖雷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86,共7页
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南为依据,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生物量数据,计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计量参数,结果表明:1)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平均值为0.92t/m^3,生物... 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南为依据,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生物量数据,计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计量参数,结果表明:1)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平均值为0.92t/m^3,生物量扩展因子(BEF)平均值为1.39;根茎比(R)平均值为0.14;木材基本密度(WD)平均值为0.61t/m^3;2)回归分析发现:BCEF,BEF,WD均与林龄(A)、平均胸径(DBH)呈负相关,均与林分密度(D)无明显相关,R与A,DBH,D均无显著相关性;3)IPCC指南缺省值与碳计量参数实测值估算生物量结果差异显著,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校正IPCC法中碳计量参数,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 生物量扩展因子 根茎比 木材基本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估算参数 被引量:22
8
作者 罗云建 王效科 +3 位作者 张小全 朱建华 张治军 侯振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1,共6页
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个典型区域(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转扩因子、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茎比)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关帝山林区和五台山林区(中山区和盆地区)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平均值间... 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个典型区域(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转扩因子、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茎比)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关帝山林区和五台山林区(中山区和盆地区)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大于塞罕坝林区(P<0.05);关帝山林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林区的生物量扩展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小于五台山中山区(P<0.05);生物量转扩因子和生物量扩展因子随林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的增加而减小并趋于稳定;4个区域的根茎比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根茎比随林龄和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P<0.01),但与林分密度和蓄积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由于不同区域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和生物量扩展因子平均值间存在显著差异,故而建议按区域选择它们的值,并尽可能利用它们与林分测量指标的函数关系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估算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生物量转扩因子 生物量扩展因子 根茎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碳密度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国斌 刘世荣 +2 位作者 张远东 王植 缪宁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估测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密度、碳密度年增长率及其随林龄、海拔和坡向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的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估测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密度、碳密度年增长率及其随林龄、海拔和坡向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的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较高,中龄林、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较低,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龄林和近熟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幼龄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中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大,为1.3%,其次为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为0.8%,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小,为0.7%;海拔3600~3800m处生物量碳密度最大,明显高于其他海拔区段;海拔3000~3400m处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高,为1.03%;半阴坡和半阳坡的生物量碳密度高且年增长率最大,其次是阴坡,阳坡生物量碳密度低,年增长率最小;过去20多年,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生物量碳密度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997-2002年,生物量碳密度年平均增长率为1.15%,高于其他调查期间碳密度年增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针叶林 生物量碳密度 生物量扩展因子 岷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4种森林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侯燕南 吴惠俐 +1 位作者 项文化 邓湘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7-65,共9页
对我国亚热带森林资源调查中典型的4种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生物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计算4种森林类型从林分蓄积量估算林分生物量的主要转换参数平均值,并分析影响转换参数的林分因子。结果表明:(1... 对我国亚热带森林资源调查中典型的4种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生物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计算4种森林类型从林分蓄积量估算林分生物量的主要转换参数平均值,并分析影响转换参数的林分因子。结果表明:(1)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4种森林类型中优势树种的木材基本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313 3、0.412 5、0.502 1和0.527 4,木材基本密度因树种种源、种系、立地条件、林龄、林分密度等因子的不同而不同。(2)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平均值分别为1.308 9、1.265 4、1.423 3和1.391 3,根冠比的平均值分别为0.169 4、0.177 2、0.239 1和0.263 5。(3)4种森林类型的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冠比随林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4种森林类型的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估算森林生物量时应按具体的森林类型进行估算,同时还应考虑林龄、林分密度、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等林分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马尾松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木材密度 生物量扩展因子 林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广路 范少辉 +1 位作者 苏文会 杜满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55-1959,共5页
通过文献数据归纳并结合实地调查,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竹秆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以通过竹秆生物量... 通过文献数据归纳并结合实地调查,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竹秆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以通过竹秆生物量推测乔木层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毛竹林生物量扩展因子BEF的实测值为1.259 1±0.041 6(n=42),理论值为1.265 8±0.030 2;毛竹林根茎比R实测值为0.960 8±0.338 5,理论值R值为0.900 1±0.243 0,实测值与理论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毛竹林生物量测定中,可以通过BEF值和R值准确推算竹林生物量。BEF与立竹度显著负相关(P<0.05,n=33),随着立竹度的增大,BEF值线性降低;毛竹林R值与年龄结构极显著正相关(P<0.01,n=33),R值随着新竹比例的增加成幂函数增加。通过测定立竹密度和年龄结构等因子可以进一步提高BEF值和R值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生物量碳计量参数 生物量转化因子 根茎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碳贮量 被引量:17
12
作者 耿丽君 许中旗 +4 位作者 张兴锐 席常新 卢金平 孙晓梅 黄选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3-45,52,共4页
为了了解燕山北部山地大面积分布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功能,对该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华北落叶松林的生物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碳贮量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呈明显的增加趋势,9、13、33、43年生华... 为了了解燕山北部山地大面积分布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功能,对该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华北落叶松林的生物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碳贮量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呈明显的增加趋势,9、13、33、43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碳贮量分别为21.97、34.14、55.62和141.70t/hm2;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元素的贮量所占比例变化不大,枝、叶中碳元素所占比例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碳库中,凋落物占有较大比例,一般可达到20%以上。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转化和扩展因子FBCE和生物量扩展因子FBE有随林木胸径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初期下降速度较快,胸径大于8cm时,下降速度趋缓,最后趋于稳定;同时,FBCE、FBE及根茎比有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趋势,该地区华北落叶松林的FBCE和FBE值接近于中国各地区落叶松林的平均水平。燕山北部山地40年生以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迅速,生物有机碳积累速率快,该地区大面积分布的华北落叶松中、幼龄人工林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碳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 生物碳贮量 生物量转化扩展因子 生物量扩展因子 根茎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四大林区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分析
13
作者 王琼芳 赵方圆 +2 位作者 张璐 张华堂 张龙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目的】通过分析甘肃省四大林区(小陇山、白龙江、子午岭、祁连山)森林碳汇,为全面评价甘肃省森林碳汇潜力和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森林保护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16年、2019年甘肃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数... 【目的】通过分析甘肃省四大林区(小陇山、白龙江、子午岭、祁连山)森林碳汇,为全面评价甘肃省森林碳汇潜力和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森林保护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16年、2019年甘肃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法,估算并分析近3 a森林碳储量动态及碳汇特征。【结果】四大林区总碳储量表现为:白龙江(31334357.92~34118400.13 t)>小陇山(14082961.34~21314252.37 t)>祁连山(8719941.24~10087591.44 t)>子午岭(5669613.18~7333781.51 t);小陇山、白龙江、子午岭、祁连山乔木林年均碳汇分别为2406708.49、924818.22、550008.82、446350.68 t/a,碳汇贡献在97%以上,碳密度表现为:白龙江(47.06~51.38t/hm^(2))>祁连山(34.48~42.61t/hm^(2))>小陇山(20.64~31.38 t/hm^(2))>子午岭(17.10~21.83 t/hm^(2));天然林碳储量、碳汇、碳密度显著高于人工林,碳积累与人工林差异不明显;白龙江成熟林、过熟林占比较高,碳积累较慢,小陇山、子午岭、祁连山中龄林、近熟林占比高,碳积累较快;碳汇集中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不同森林类型以混交林碳储量大,碳汇能力强。【结论】四大林区碳储量逐年增加,白龙江碳储量、碳密度最大,小陇山碳汇最大。加强人工林、幼中龄林的管理,优化树种组成和龄组结构,可有效提升碳储量和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扩展因子 碳汇贡献 碳储量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碳汇的碳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新扩 王丽君 宋增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39,共6页
森林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评价其经济价值是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将碳资产价值理论引入森林碳汇领域,提出一种评估森林碳汇碳资产价值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敏感性的方法,继而通过实例估计某森林碳汇项目碳资产价值的... 森林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评价其经济价值是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将碳资产价值理论引入森林碳汇领域,提出一种评估森林碳汇碳资产价值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敏感性的方法,继而通过实例估计某森林碳汇项目碳资产价值的合理值,并对该项目碳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1)森林碳汇具有较高的、可度量的碳资产价值;(2)碳资产理论能够为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的评估和计量提供一种新的方法;(3)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主要取决于项目碳汇量和碳汇价格,与碳汇价格变动相比,项目碳汇量变动对森林碳汇碳资产价值具有更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 碳资产 碳减排 生物量扩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30年多级流域尺度下重庆市林地景观格局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诗柔 牟凤云 +1 位作者 黄淇 沈祺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6-366,共11页
[目的]分析多级流域林地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预测未来多级流域碳储量变化趋势,为从流域角度的地区林地可持续发展以及碳中和政策实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生物量扩展因子法、... [目的]分析多级流域林地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预测未来多级流域碳储量变化趋势,为从流域角度的地区林地可持续发展以及碳中和政策实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生物量扩展因子法、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2000—2030年多级流域尺度下重庆市林地与碳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探究了自然情景发展下林地格局变化与碳储量的关联度。[结果](1)2000—2020年,林地面积增加3404.55 km~2,主要来自耕地转换;一级流域林地景观格局总体趋向于聚集化与规则化,破碎程度相对减少;二级流域内“区与群”的林地格局变化历史规律与未来趋势方面存在差异;(2)前20 a,林地碳储量呈现增加—减少趋势,总碳储量增加,其中一级流域洞庭湖水系碳储量增加最多,而二级流域碳储量增量高值区域由北向南移动;(3)预测2030年总碳储量增加,且与不规则指数具有较强关联度。[结论]不同流域尺度下,不同林地景观格局指数与碳储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未来可以从流域角度出发制定有效措施,提高碳汇效益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生物量扩展因子 碳储量 多级流域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 被引量:25
16
作者 邵波 燕腾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9-183,共5页
基于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对四川省森林植被资源的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估算及分析。结果表明:截止2013年,四川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729.05 Mt,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43.26 t/hm^2,林分生物量为1 331.66 Mt... 基于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对四川省森林植被资源的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估算及分析。结果表明:截止2013年,四川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729.05 Mt,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43.26 t/hm^2,林分生物量为1 331.66 Mt,林分碳储量为670.09 Mt,林分平均碳密度为56.84 t/hm^2;针叶林碳储量在四川省森林各林型碳储量中贡献最大,成过熟林在不同林龄结构碳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幼龄林及中龄林面积占森林林分面积的42.67%,说明四川省森林植被资源趋于年轻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分碳密度与各龄组中单位蓄积量呈逐渐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生物量 扩展因子 碳储量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5省市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 被引量:23
17
作者 燕腾 彭一航 +4 位作者 王效科 苏凯文 陈路红 郑伟 巩合德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43,共5页
基于2009-2013年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采用改良的计算参数,从不同龄组、林型等方面进行考虑,对西南5省市区森林资源的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我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中,西南5省市... 基于2009-2013年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采用改良的计算参数,从不同龄组、林型等方面进行考虑,对西南5省市区森林资源的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我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中,西南5省市区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为5 308.18×10~6t,碳储量总量为2 752.05×10~6tC,林分碳储量为2 546.74×10~6tC;西藏藏族自治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在西南5省市区碳储量中占最大份额,为980.46×10~6tC,占西南5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35.63%;重庆市其森林植被碳储量只占西南5省市区森林植被碳储量的2.55%。在碳密度方面,西藏藏族自治区林分平均碳密度最大,高达108.73t·hm^(-2)。针阔混交林其碳密度在各林型中普遍高于林分平均碳密度,在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植被碳储量中,可适当扩大针阔混交林面积,将有利于提高森林植被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扩展因子 碳储量 碳密度 西南5省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 被引量:23
18
作者 燕腾 彭一航 +1 位作者 王效科 巩合德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5期62-67,共6页
基于2009-2013年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采用改良的计算参数,从不同龄组、林型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云南省森林资源的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我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中,云南省森林林分... 基于2009-2013年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采用改良的计算参数,从不同龄组、林型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云南省森林资源的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我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中,云南省森林林分生物量为1 640.92×106t,平均生物量为101.71 t/hm2,林分碳储量为775.30×106t C,林分平均碳密度为50.77 t C/hm2,森林植被碳储量总量为818.29×106t C。人工林碳储量只占林分碳储量的5.90%,幼龄林只占林分碳储量的17.09%;天然林与成熟林在云南省森林资源碳储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在扩大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方面,可以通过选择林龄结构及森林林分类型来加以实现。人工林将会在森林植被碳储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扩展因子 碳储量 碳密度 生态系统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环城林带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科屹 刘润华 +2 位作者 张博 何友均 谢和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59,66,共7页
为了促进城市森林固碳增汇,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价值,基于武汉市环城林带2008年和2018年的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连续转化因子法和含碳系数法,对环城林带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对比分析了10 a间的动态... 为了促进城市森林固碳增汇,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价值,基于武汉市环城林带2008年和2018年的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连续转化因子法和含碳系数法,对环城林带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对比分析了10 a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10 a间环城林带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增幅明显,分别由64692.4133 t和27.3897 t/hm^(2)增长到119789.9613 t和47.2434 t/hm^(2)。到2018年,环城林带森林碳储量理论价值约为987.85万元;(2)到2018年,森林碳储量最多的区域为江夏区段,但各区段之间的碳储量差异在缩小。森林碳密度最大的区段已由东西湖区段转变为蔡甸区段;(3)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向少数几个群落类型聚集的趋势,到2018年樟树林已成为环城林带碳储量最多的群落类型;(4)近、成熟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增幅明显,但是幼龄林依然是环城林带森林碳储量的绝对主体。综上,武汉市环城林带森林碳储量具有较大的增汇潜能,但需要及时开展森林精准抚育,以确保增汇潜能的有效释放并促进碳储量结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生物量扩展因子 环城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2008-2013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燕腾 彭一航 +4 位作者 王效科 苏凯文 陈路红 郑伟 巩合德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9,共5页
根据第七、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从不同龄组、林型、起源对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8年云南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98.31×10~6 t,2013年增至831.81×10~6 t;2013年... 根据第七、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从不同龄组、林型、起源对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8年云南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98.31×10~6 t,2013年增至831.81×10~6 t;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各林型(除灌木林)碳储量普遍增加,平均碳密度却有所降低,由第七次调查时的49.98 t∕hm^2,降至2013年的39.78 t∕hm^2;人工林各龄组间碳储量变化明显,平均变化率达55.28%;天然林碳储量却只增加了23.02×10~6 t,增长率为3.26%。适当扩大人工林面积可增加碳储量,但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云南碳汇项目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云南省 生物量扩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