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湖山马尾松林群落生物量生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71
1
作者 莫江明 彭少麟 +2 位作者 Sandra Brown 孔国辉 方运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3-200,共8页
通过处理 (根据当地习惯收割凋落物和林下层 )和保护 (无任何人为干扰 )样地的比较 ,在 10 a时间里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林群落生物量生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1990~ 1995年 ,由于人为干扰活动而直接从处... 通过处理 (根据当地习惯收割凋落物和林下层 )和保护 (无任何人为干扰 )样地的比较 ,在 10 a时间里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林群落生物量生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1990~ 1995年 ,由于人为干扰活动而直接从处理样地取走的有机质总量为 2 1.2 1t/hm2 。 1990~ 2 0 0 0年 ,保护样地林下层生物量以 34%~ 5 3%的年增长速率从 2 .2 3t/hm2 逐年提高 ,至 1995年达到高峰 (11.10 t/hm2 ) ,之后因与乔木层马尾松生长竞争原因而下降至 9.4 4 t/hm2 ;地表凋落物主要来源于林下层植物且地表凋落物量变化与林下层生物量变化相类似。在整个试验过程 ,尽管保护样地和处理样地乔木层马尾松个体总数均随时间而减少 ,但它们的总生物量则随时间而增加且其增加的速率随时间和样地不同而异。 1990~ 1995年 ,保护样地总生物量增加了 38.3% (从 81.2 t/hm2增至 112 .3t/hm2 ) ,较处理样地 (收获林下层和凋落物 )总生物量增加的百分比高 4 .7个百分点 (33.6 % ,从 98.8t/hm2增至 132 .0 t/hm2 )。然而 ,1995~ 2 0 0 0年 ,保护样地总生物量增加的百分比为 2 9.1% (从 112 .3t/hm2 增至 14 5 .0 t/hm2 ) ,较处理样地 (1995~ 2 0 0 0年也停止人为干扰 )增加的百分比却低 3.2个百分点 (32 .3% ,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生物量生产 马尾松 退化 恢复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欧美杂交杨(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nigra)光合作用与生物量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沈迪玉 杨万勤 +2 位作者 张健 周利强 吴福忠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6,共6页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生长在四川盆地典型Cd污染冲积土和紫色土上的欧美杂交杨(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nigra)对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Cd浓度梯度(0、0.3、1.0、2.0 mg/kg)的光合响应和生物生产量。Cd处理显著降低紫色土上生长...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生长在四川盆地典型Cd污染冲积土和紫色土上的欧美杂交杨(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nigra)对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Cd浓度梯度(0、0.3、1.0、2.0 mg/kg)的光合响应和生物生产量。Cd处理显著降低紫色土上生长的杨树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量,增加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增加凋落叶生物量,降低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和单株总生物量。但是,Cd处理对冲积土上生长的杨树叶绿素特征、光合生理指标和生物量生产并无明显差异。尽管同一生长基质上不同Cd处理间杨树光合生理指标与生物量生产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紫色土上生长的杨树生理和生长特征均显著低于冲积土上生长的杨树。这些结果表明,自然条件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内,Cd污染并不对杨树生长构成较大威胁,而生长土壤基质的选择可能对杨树的栽培更为重要。这为Cd污染土壤区域城市森林建设和速生丰产林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杂交杨 CD 光合作用 紫色土 冲积土 生物量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草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许战洲 黄良民 +1 位作者 黄小平 朱艾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94-2602,共9页
海草床是近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生物量和生产力。海草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变化除了受到光照、无机碳源、营养盐、温度、盐度、水动力条件、铁限制和污染物等非生物因素制约外,还受到附生藻类和动物摄食等生物因素影响。非生物因... 海草床是近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生物量和生产力。海草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变化除了受到光照、无机碳源、营养盐、温度、盐度、水动力条件、铁限制和污染物等非生物因素制约外,还受到附生藻类和动物摄食等生物因素影响。非生物因素一般有最适合海草生长的范围,生物因素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海草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基本处于由定性向定量过渡阶段,准确便捷的方法、现场多因子围隔实验、更大时空尺度上的对比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生物量生产 影响因素 存在问题和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木年轮定量重建过去50年贵州典型森林优势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立斌 许海洋 +5 位作者 郭银明 梁辉 芦晓明 张慧 梁尔源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441-3451,共11页
利用树木年轮宽度结合树木生物量方程,重建了贵州3个地区典型森林(2个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1个典型常绿阔叶林)6个优势树种(天龙山: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茂兰:化香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利用树木年轮宽度结合树木生物量方程,重建了贵州3个地区典型森林(2个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1个典型常绿阔叶林)6个优势树种(天龙山: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茂兰:化香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雷公山:华山松Pinus armandii、白梓树Pterostyrax psilophyllus)以树木个体为单元的地上生物量(AGB)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比较了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树木AGB与ANPP的差异;并研究了近50年气候变化对ANPP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叶树的平均年轮宽度大于阔叶树,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树木年轮宽度,分别小于非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树木年轮宽度。喀斯特地区树木的AGB及其变异幅度均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树木。近50年来,喀斯特地区阔叶树与针叶树的ANPP平均分别为(2.4±1.2)kg a^-1株^-1和(4.6±4.1)kg a^-1株^-1,显著低于非喀斯特地区阔叶树与针叶树的(5.6±4.8)kg a^-1株^-1和(12.4±7.7)kg a^-1株^-1。喀斯特地区树木ANPP的增长趋势与年均温的相关性高于生长季降水,非喀斯特地区树木ANPP与年均温和生长季降水均显著相关,且不管是在喀斯特还是在非喀斯特地区,针叶树ANPP对气候指标的变化比阔叶树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轮宽度 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上生物量生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沙地小黑杨林生物量及其与树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范少辉 刘广路 +3 位作者 张群 冯慧想 宗亦尘 任海青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6,共6页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典型样方调查法对华北沙地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树冠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1000株·hm^-2、500株·hm^-2、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典型样方调查法对华北沙地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树冠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1000株·hm^-2、500株·hm^-2、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27年生)的生物量分别为85.31t·hm^-2、102.60t·hm^-2、86.74t·hm^-2;生产力分别为3.16t·hm^-2·a^-1、3.80t·hm^-2·a^-1、3.21t·hm^-2·a^-1,密度500株·hm^-2为华北沙地小黑杨的合理密度。不同密度小黑杨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差异不明显,地上部分生物量在83%~86%之间,其中干57%~62%,枝11%~16%,叶2%~3%,皮8%~10%;地下部分生物量在14%~17%之间。对不同年龄小黑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表明,27年生的比23年生的分别高59.74%和36.20%。同时,23年生小黑杨的根、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7年生的根、叶比例,但是干生物量所占比例低于27年生小黑杨,反映了23年生小黑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处在快速生长期,小黑杨的轮伐期应在27年以后。小黑杨生物量与树冠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树干生物量与树冠指数之间可以用线性模型Y=ax+b描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反映小黑杨林树干生物量,为进一步利用遥感预测小黑杨木材材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生物量生产 密度 树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的生产力及材性的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方升佐 徐锡增 +2 位作者 单兴寿 曹福亮 唐罗忠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4-341,共8页
以美洲黑杨2个无性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中地上部分生物量生产、分配模式、N、P、K的输出量及材性。结果表明,在3种密度和3种轮伐期的组合中,2个无性系均以造林密度为10000株·ha-1、轮伐期为3... 以美洲黑杨2个无性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中地上部分生物量生产、分配模式、N、P、K的输出量及材性。结果表明,在3种密度和3种轮伐期的组合中,2个无性系均以造林密度为10000株·ha-1、轮伐期为3年的林分生物生产力最高,I-69杨为10.52t·ha-1·a-1,NL-80351杨约为12.00t·ha-1·a-1;在生物量的分配比率和作为造纸材的经济生物量上也以这种组合模式最为合理,经济生物量最大,I-69杨为7.14t·ha-1·a-1,NL-80351杨为8·47t·ha-1·a-1。养分输出量的多少与林分的生物量生产和分配比率密切相关。轮伐期为3年,密度为10000株·ha-1的林分N、P、K的输出量最高,I-69杨为33.97kg·ha-1·a-1,NL-80351杨为38.50kg·ha-1·a-1,但NL-80351杨每生产1吨经济生物量所输出的N、P、K总量略低于I-69杨。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中生产出的木材都可用作中、低档的造纸原料,其中I-69杨的制浆性能优于NL-80351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杨 生物量生产 分配模式 养分输出量 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净生产力及周转 被引量:18
7
作者 杨玉盛 陈光水 +2 位作者 何宗明 陈银秀 谢锦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35-41,共7页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 2 7a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 (<2mm)的生物量、净生产力和年周转率。结果表明 ,混交林和纯林群落活细根现存量分别为 3 872和 3 315t·hm- 2 ,活细根现存量变化呈双峰型 ,在 3月和 9月出现两次高...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 2 7a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 (<2mm)的生物量、净生产力和年周转率。结果表明 ,混交林和纯林群落活细根现存量分别为 3 872和 3 315t·hm- 2 ,活细根现存量变化呈双峰型 ,在 3月和 9月出现两次高峰 ;死细根现存量为 1 5 0 9和 1 2 6 9t·hm- 2 ,数量变化呈现单谷型 ,在 5月或 3月出现最低值 ;细根净生产力分别为 4 12 4和 3 5 2 8t·hm- 2 a- 1 ,分别占各自群落净第一性生产力的 2 2 9%和2 0 9% ;细根年死亡量分别为 2 119和 1 894t·hm- 2 ,相当于各自群落地上部分凋落物量的 31 4%和 2 7 8% ;细根周转率分别为 1 0 7和 1 0 6 ,观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杉木的细根周转速率依次降低 ,而林下植被层细根周转率高于乔木层。表明细根周转是群落有机质归还的重要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生物量 生产 周转率 杉木 观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年锁 《山西林业》 2003年第2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森林资源管理 木材 林副产品 生态保护 生物量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松林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杜燕 包维楷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1-10,共10页
高山松(Pinus densata)林是我国西南山区特有的森林类型,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碳库,具有较高的生态保育价值。目前关于高山松林群落类型与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等的研究比较零散,无法为高山松林的科学保护与管理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系... 高山松(Pinus densata)林是我国西南山区特有的森林类型,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碳库,具有较高的生态保育价值。目前关于高山松林群落类型与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等的研究比较零散,无法为高山松林的科学保护与管理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基于系统查阅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对高山松林群落类型与结构特征、生物量与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1)高山松林已知的群落类型包括6个群系9个群丛组6个群丛;(2)成熟林群落生物量为81.24~318.79 t·hm^(-2),其中乔木层为79.39~311.53 t·hm^(-2),乔木层碳密度为49.543~103.24 t·hm^(-2),年生产力为5.48~18.07 t·hm^(-2)·a,其中乔木层为4.29~14.23 t·hm^(-2)^(-2)·a^(-1);(3)林冠截留率为24.32%~28.87%,苔藓层、凋落物层和土壤(0~30 cm)最大持水量分别为8.69 t·hm^(-2)、117.27 t·hm^(-2)和380.98 t·hm^(-2)。同时,阐明了需要深入关注的研究内容:(1)完善群落分类系统,补全群落特征的相关认识;(2)补充空白区域以及林下植被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碳储量和生产力的数据,并探讨生物量和生产力在各地理梯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3)补充调查成熟林水源涵养能力,重点关注土壤层和苔藓层的持水能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林 群落分类 群落生物量生产 水源涵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特性
10
《麦类文摘》 1995年第5期47-47,共1页
W953464 在地中海环境中水分高度变化条件下岩屑对小麦生物量生产的影响〔刊·英〕/Kosmas. C. …//Catena. -1994, 23(1/2). -191~198〔WBTA, 1995,
关键词 小麦根际 土壤特性 高度变化 土壤条件 岩屑 生物量生产 水分 地中海 反应 荧光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技术
11
《麦类文摘》 1996年第5期61-63,共3页
W962675 南非旱地小麦生产区的土壤酸度[刊,英]/Bosch,O.J.H.…∥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1995,23(1/2).-179~181[WBTA,1996,13(1),353]W962676 预测土壤中 N 矿质化的一个简单统计模型[刊,英]/Debosz,K,K.…∥European Jour... W962675 南非旱地小麦生产区的土壤酸度[刊,英]/Bosch,O.J.H.…∥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1995,23(1/2).-179~181[WBTA,1996,13(1),353]W962676 预测土壤中 N 矿质化的一个简单统计模型[刊,英]/Debosz,K,K.…∥European Journal ofAgronomy.-1994,3(4).-361~365[WBTA,1996,13(1),356]W962677 岩屑 I.在地中海条件下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生物量生产的影响[刊,英]/Danalatos,N.G.…∥Soil Use and Management.-1995,11(3).-121~126[WBTA,1996,13(1),3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旱地小麦 土壤物理性质 冬小麦 统计模型 小麦品种 土壤酸度 生物量生产 矿质化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