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荒漠风沙区人工柠条群落生物量动态及经济性状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德祥 李少雄 +3 位作者 钱拴提 刘智宏 韩刚 汶录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7,共4页
根据柠条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探讨了不同龄级柠条人工群落生物量的季节性动态,建立了生物量动态模型。调查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柠条群落是毛乌素沙地西南部半荒漠风沙区较稳定的人工固沙植物群落。确定平茬萌芽更新是柠条群... 根据柠条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探讨了不同龄级柠条人工群落生物量的季节性动态,建立了生物量动态模型。调查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柠条群落是毛乌素沙地西南部半荒漠风沙区较稳定的人工固沙植物群落。确定平茬萌芽更新是柠条群落更新的主要途径,可提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平茬最佳年龄为4a生。采用半定位方法测定了柠条丛生物量(鲜重)可食与不可食部分之比及生物量的干鲜比及其营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荒漠风沙区 人工柠条群落 生物量动态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一年生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动态及光能转化效率 被引量:25
2
作者 陈功 张自和 胡自治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69-73,共5页
对燕麦单播草地、燕麦+箭舌豌豆混播草地牧草组成及地上生物量动态,光能转化效率进行了观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混播草地的两组分在生长发育节律和牧草产量积累过程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箭舌豌豆与燕麦干物质之比随牧草生长发育的... 对燕麦单播草地、燕麦+箭舌豌豆混播草地牧草组成及地上生物量动态,光能转化效率进行了观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混播草地的两组分在生长发育节律和牧草产量积累过程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箭舌豌豆与燕麦干物质之比随牧草生长发育的进展而逐渐增大。2种草地的干草产量在牧草生长期间差异不显著。8月中旬,单、混播草地干物质分别可达10.19、11.74t/hm2,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18874.69、21204.79kJ/(m2·a),光能转化率分别达0.3502%、0.3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高寒地区 燕麦 箭舌豌豆 生物量动态 光能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物量动态模型与Euler-Lotka方程估算亲体-补充量模型的陡度参数 被引量:4
3
作者 官文江 唐琳 +1 位作者 田思泉 朱江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8-56,共9页
陡度是亲体与补充量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能反映补充量受亲体量的约束程度,但该参数难以通过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直接估计,而随意假设则可能会降低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生物量动态模型(Biomass dynamic model)与Eule... 陡度是亲体与补充量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能反映补充量受亲体量的约束程度,但该参数难以通过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直接估计,而随意假设则可能会降低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生物量动态模型(Biomass dynamic model)与Euler-Lotka方程估计陡度经验分布的方法。先利用贝叶斯生物量动态模型估计内禀增长率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Euler-Lotka方程估计陡度的经验分布,再以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陡度估计为例,展示了该方法。研究表明:陡度的估计受资源丰度指数、自然死亡系数、性成熟率、生长参数等数据的影响;当使用中国台湾延绳钓渔业在15°S^45°S、55°E^100°E海域的标准化CPUE、4种自然死亡系数与4种性成熟率时,生物量动态模型能较好估计内禀增长率,估计的陡度均值在0.80~0.87之间,与大西洋、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陡度值基本一致,估计结果具有合理性;同时,本文陡度估计支持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处于健康状态的判断。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陡度估计方法,为陡度的合理假设及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度 亲体-补充量关系 Euler-Lotka方程 生物量动态模型 印度洋长鳍金枪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山地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白静仁 李向林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53-156,146,共5页
本研究对亚热带中山地区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牧草生物量年动态进行监测。通过九年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建植初期总生物量呈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第三年,以后随着生长发育年限的延续,生物量则由高到低逐年... 本研究对亚热带中山地区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牧草生物量年动态进行监测。通过九年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建植初期总生物量呈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第三年,以后随着生长发育年限的延续,生物量则由高到低逐年降低。草地群落中的多年生黑麦草生物量由高到低,而白三叶生物量则由低到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禾草与豆草的比例,由建植初期3:1下降到九年后的0.4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 生物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春播紫花苜蓿不同茬次生物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尹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8-183,共6页
2003~2005年,在陇东黄土高原区进行的春播紫花苜蓿生物量观测试验表明,春播紫花苜蓿当年的株高,由缓慢增长转为快速增长的转变时段在分枝到现蕾期,由快速增长再次转为缓慢增长的时段在开花期后;生长二、三年紫花苜蓿,一年中适宜刈割三次... 2003~2005年,在陇东黄土高原区进行的春播紫花苜蓿生物量观测试验表明,春播紫花苜蓿当年的株高,由缓慢增长转为快速增长的转变时段在分枝到现蕾期,由快速增长再次转为缓慢增长的时段在开花期后;生长二、三年紫花苜蓿,一年中适宜刈割三次,前二茬鲜草的平均日增长量明显高于第三茬,并且生长三年的各茬鲜草平均日增长量普遍高于生长二年的;最大地上生物量均出现在第一、二茬,其鲜草和干草重量分别占三茬总重量的76.9%~84.3%和79.1%~86.3%;各茬次紫花苜蓿鲜干比在现蕾期后明显降低,到开花期刈割前降至最低。年际和地域的气候条件差异直接反映在紫花苜蓿各茬次生物量和鲜干比的变化上,在水份满足的情况下,以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域更有利于紫花苜蓿物质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黄土高原 紫花苜蓿 生物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草地生物量动态监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苏日娜 金花 蒙荣 《内蒙古草业》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利用MODIS卫星影像,提取NDVI植被指数,并结合地面实际调查数据,建立草地生物量估产模型,对比近10年草地生物量动态及变化,分析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近10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10年,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平均产草量普遍有所提高,通过10年的建... 利用MODIS卫星影像,提取NDVI植被指数,并结合地面实际调查数据,建立草地生物量估产模型,对比近10年草地生物量动态及变化,分析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近10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10年,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平均产草量普遍有所提高,通过10年的建设该地区草原植被恢复状况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动态 NDVI 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干旱风沙区人工柠条灌木林种群生物量动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建龙 蒋齐 王占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14年第12期14-16,共3页
以宁夏干旱风沙区盐池县不同密度人工柠条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的灌木生长特征及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过大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植株表现为矮小、老化,生物量、株高、冠幅等相对较小,而低密... 以宁夏干旱风沙区盐池县不同密度人工柠条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的灌木生长特征及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过大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植株表现为矮小、老化,生物量、株高、冠幅等相对较小,而低密度的灌木林表现为生物量较大、冠幅和株高相对较高,植物属于旺盛生长状态;不同造林密度的柠条单株生物量随着造林密度的降低灌木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人工柠条林带内土壤含水量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土壤含水量呈逐步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风沙区 人工柠条林 生物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动态
8
作者 郑秋红 王兵 +1 位作者 郭浩 张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89-94,共6页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确定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的3个阶段:弃耕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和灌丛群落阶段。基于此,研究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动态。结果表明:随着弃耕地的恢复,植物群落活根、死根和...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确定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的3个阶段:弃耕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和灌丛群落阶段。基于此,研究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动态。结果表明:随着弃耕地的恢复,植物群落活根、死根和地下生物量都显著增加,各恢复阶段之间的差异,重点在0—20cm范围内,各群落深层次根系以活根为主;多年生植物,尤其是灌木的入侵,使植物群落根系总体上明显向纵深方向发展;不同恢复阶段地下生物量的季节累积规律也不同,经过一个生长季,弃耕地和草本群落的地下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而灌丛群落的变化不显著;弃耕地地下生物量特征主要由浅根系的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决定,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贡献也不容忽略,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则转变为以多年生的禾草和杂类草根系为主,灌丛群落地下生物量分布特征与累积规律反映了其优势灌木种河蒴荛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re)的根系特征;除了弃耕地活根外,各群落活根、死根和地下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呈T字型,递减规律可用指数或幂函数表示,根系聚集在土壤表层,容易造成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 地下生物量动态 怀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筇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研究 被引量:49
9
作者 董文渊 黄宝龙 +2 位作者 谢泽轩 谢周华 刘厚源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6-420,共5页
依据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 ,从群落和个体两个水平上研究了筇竹无性系种群的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 :(1)筇竹无性系种群分株的生物量优化模型为 :W =344 .0 96 3D - 2 2 .6 0 12。(2 )筇竹无性系种群中各分株生物量在 1  5年生的... 依据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 ,从群落和个体两个水平上研究了筇竹无性系种群的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 :(1)筇竹无性系种群分株的生物量优化模型为 :W =344 .0 96 3D - 2 2 .6 0 12。(2 )筇竹无性系种群中各分株生物量在 1  5年生的分配为 31.94 %、37.0 1%、13.30 %、16 .2 4 %、1.5 1% ;生物量在各构件单位的分配为秆 4 2 .72 % ,枝 5 .82 % ,叶 6 .5 2 % ,根 6 .70 % ,鞭 2 7.13% ,篼11.11%。(3)筇竹无性系分株生物量在笋 -幼竹生长时期符合Logistic增长 ;叶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 ,其峰值出现在 10月份 ,最低值出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结构 筇竹 无性系种群 生物量 生物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蒿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量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宝田 王德利 杨允菲 《中国草地》 CSCD 2002年第1期13-17,共5页
1998~ 1999年在长岭种马场村对黄蒿的生物学特性、生长节律、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根系季节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85 .5 %的生物量集中分布在地上 ,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 14 .5 % ,其中茎的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 5 0 % ;地上... 1998~ 1999年在长岭种马场村对黄蒿的生物学特性、生长节律、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根系季节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85 .5 %的生物量集中分布在地上 ,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 14 .5 % ,其中茎的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 5 0 % ;地上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呈指数生长 ,7~ 9月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 93.8% ;黄蒿相对生长速率 (RGR)在 5~ 6月最高 ;果实数量呈直线增长 ,果实数量高峰值在 9月 (可达 1190 5个 /株 ) ;黄蒿枯黄期在 10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蒿 生物学特性 生物量动态 生物速率
原文传递
大豆不同产量水平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黄中文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83-1490,共8页
利用亲本间生物量、产量有较大差异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NJRIKY),在相对控制遗传背景的条件下研究地下和地上部生物量与产量相关的动态,比较高中低产家系生物量累积和分配的动态特征,为大豆高产栽培管理和育种提供生物量动态调控与... 利用亲本间生物量、产量有较大差异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NJRIKY),在相对控制遗传背景的条件下研究地下和地上部生物量与产量相关的动态,比较高中低产家系生物量累积和分配的动态特征,为大豆高产栽培管理和育种提供生物量动态调控与选择的依据。结果表明: (1) 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量与产量显著相关,随生长进程,相关系数逐渐增加,至鼓粒期(R5~R6期)相关系数达到最大,r分别约0.76和0.79;(2) 大田条件2 500~2 800 kg hm-2以上的高产家系,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中、低产家系,最大累积值均出现在鼓粒期,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660~700 kg hm-2和7 200~7 800 kg hm-2。(3) 两年高产组所包含的家系不尽相同,产量下降的家系相应生物量也下降,这归因于环境所致的生物量累积不足;(4) 高产家系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动态特征为茎秆、叶柄占同时期全生物量的比例显著高于中、低产家系,R5时分别为30.8%和10.6%,而叶、根比例显著低于中、低产家系,R5时分别为34.1%和9.7%。未来大豆产量的突破有赖于品种生物量与收获指数的综合改良和生长调控技术的继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生物量累积 动态生物量分配 动态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牧1号杂花苜蓿生物量分配动态及生殖产量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爱勤 谭敦炎 朱进忠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48-52,58,共6页
不同生长年限的新牧1号杂花苜蓿生物量分配动态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生长第1年的植株,结荚期地上部分生殖分配比例为47.58%,由花到荚果的生物量转换比例为1∶3.72;生长第3年植株,结荚期地上部分生殖分配为34.6%,由花到荚果的生物量转... 不同生长年限的新牧1号杂花苜蓿生物量分配动态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生长第1年的植株,结荚期地上部分生殖分配比例为47.58%,由花到荚果的生物量转换比例为1∶3.72;生长第3年植株,结荚期地上部分生殖分配为34.6%,由花到荚果的生物量转换比例为1∶1.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替时间较长,并存在着对光合产物的激烈争夺,决定了苜蓿生殖分配比例不可能很高,而植株群体密度过大和初花期结荚率偏低,是3年龄植株生殖分配比例较低的另一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生物量分配动态 生殖分配比例 生殖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箭筈豌豆混播黑麦草生物量和种间竞争的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毛凯 周寿荣 +1 位作者 王四敏 杨春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8-14,共7页
对箭豌豆和一年生黑麦草不同混播比例的研究表明:混播的生物量高于单播,其积累模式为平稳增长型。在同一混播组合中,种间竞争力的强弱随着群落的发育而变化,在生育期间,黑麦草的竞争力高于箭豌豆。在不同混播比例中,随着黑麦草比... 对箭豌豆和一年生黑麦草不同混播比例的研究表明:混播的生物量高于单播,其积累模式为平稳增长型。在同一混播组合中,种间竞争力的强弱随着群落的发育而变化,在生育期间,黑麦草的竞争力高于箭豌豆。在不同混播比例中,随着黑麦草比例的增加,其种间竞争力呈下降趋势。一次性则割可获得较高的混播干物质产量,多次刈割可增加鲜草总产量,但不能提高干物质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KUO豌豆 一年生黑麦草 种间竞争力 生物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和施肥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生长发育及其生物量季节动态的影响
14
作者 彭中山 《陕西农业科学》 2010年第3期30-31,55,共3页
对退化的高寒草甸(苔草+杂类草型),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量动态变化的观察测定表明,由于过度放牧和土壤贫瘠而退化的高寒草甸在封育和施肥条件下可得到迅速恢复,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以苔草为主;苔草和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最大值在8月初;苔草种... 对退化的高寒草甸(苔草+杂类草型),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量动态变化的观察测定表明,由于过度放牧和土壤贫瘠而退化的高寒草甸在封育和施肥条件下可得到迅速恢复,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以苔草为主;苔草和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最大值在8月初;苔草种群和杂类草生物量生长速率季节动态具明显的差异;地上生物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和施肥 高寒草甸 生长发育 生物量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赖草群落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晓妮 李刚 +5 位作者 赵祥 张宾宾 刘碧荣 董宽虎 王永新 任国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2-948,共7页
通过对围封5年与自由放牧的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进行整个生长季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观测,旨在了解放牧对赖草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围栏内外赖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放牧样地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围封样地(P<0... 通过对围封5年与自由放牧的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进行整个生长季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观测,旨在了解放牧对赖草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围栏内外赖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放牧样地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围封样地(P<0.05),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不同;赖草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整个生长季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放牧显著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在整个生长季放牧使群落盖度平均降低31.82%,群落高度平均降低36.37 cm围封样地群落地下生物量在7月和9月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4148.4和4359.27 g·m^(-2),放牧样地地下生物量在8月达到最大,为2559.28 g·m^(-2);群落地下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其中围封和放牧样地0~30 cm土层所占比例分别为75.64%和77.37%。适度放牧有利于促进赖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合理放牧降低草地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因此围栏封育能够促进赖草草地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封 放牧 赖草群落 生物量动态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生物量变化与产量模拟 被引量:20
16
作者 陈先冠 冯利平 +3 位作者 马雪晴 程陈 潘学标 王靖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9-357,共9页
为了阐明播期和灌水对冬小麦生物量积累动态特征的影响并实现不同播期与灌水条件下的产量模拟,在吴桥实验站2年(2017—2019年)播期水分大田试验基础上,结合2011—2017年播期水分文献资料,采用“小麦钟”模型发育指数来定量模拟冬小麦的... 为了阐明播期和灌水对冬小麦生物量积累动态特征的影响并实现不同播期与灌水条件下的产量模拟,在吴桥实验站2年(2017—2019年)播期水分大田试验基础上,结合2011—2017年播期水分文献资料,采用“小麦钟”模型发育指数来定量模拟冬小麦的发育期,以Logistic模型定量模拟不同播期和水分处理对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动态的影响,并建立冬小麦生物量模型,进而构建冬小麦产量模型。结果表明,播期通过影响冬小麦生长旺盛期来影响生物量积累;播期推迟,冬小麦生长旺盛期缩短而使生物量减小。不同水分处理造成的地上部最大生物量的差异主要由生物量的最大积累速率决定,生物量最大积累速率随灌水量的增大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基于冬前积温和生长季供水量建立冬小麦生物量与产量模型,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为1980.2 kg/hm^(2)和15.7%,产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RMSE和NRMSE分别为839.7 kg/hm^(2)和10.6%。基于发育指数的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冬小麦的生物量积累,对不同播期与灌水条件下的产量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足墒播种条件下,冬小麦适宜冬前积温为200~600℃·d,生长季适宜供水量为200~450 mm。该研究为华北地区合理调控播期灌水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不同播期与灌水条件下冬小麦产量预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冬前积温 供水量 发育指数 Logistic模型 生物量动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高寒草甸补播施肥后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物量季节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中山 《南方农业》 2019年第15期153-154,157,共3页
为了探究优势种小嵩草、伴生种针茅草甸对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的恢复效果,对试验地进行了围栏封育、施肥和补播小嵩草等,然后对该地区的小嵩草和针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生物量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采用补播和施肥进行植被恢复后,各类... 为了探究优势种小嵩草、伴生种针茅草甸对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的恢复效果,对试验地进行了围栏封育、施肥和补播小嵩草等,然后对该地区的小嵩草和针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生物量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采用补播和施肥进行植被恢复后,各类地上草生长速率、生物量、株高与覆盖率在5—8月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补播施肥 生长发育 生物量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花山桃草季节生长动态及入侵特性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杜卫兵 叶永忠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679-1684,共6页
2 0 0 1年在郑州黄河沿岸对外来植物小花山桃草 ( Gaura parviflora)的生物学特性、地上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小花山桃草各构件的变化特征为 :茎高、叶数和花序数在 6月 2 5日都达到生长高峰 ,随后茎高、花序数继续增长 ,... 2 0 0 1年在郑州黄河沿岸对外来植物小花山桃草 ( Gaura parviflora)的生物学特性、地上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小花山桃草各构件的变化特征为 :茎高、叶数和花序数在 6月 2 5日都达到生长高峰 ,随后茎高、花序数继续增长 ,叶数迅速降低。2小花山桃草每株花序数为 1 0 .9枝。每个花序产 1 34.2 3朵小花 ,产 1 2 6.75粒种子 ,结实率为 94.43% ,不育率为 5 .5 7%。3小花山桃草单株地上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在 6月 2 5日达到最大 ,花序生物量在 7月 2 0日达到最大。在生长初期 ,小花山桃草占样方内所有植物生物量的 78% ,7月 2 0日达 1 0 0 %。4小花山桃草入侵可能与植株高大、幼苗期短、生长快以及具有较强的传播和繁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山桃草 外来植物 生物量动态 入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地区猕猴桃根系分布与生长动态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建 同延安 高义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8085-8087,共3页
[目的]研究秦岭北麓地区猕猴桃根系分布与生长形态。[方法]于猕猴桃不同生育期采集不同土层的样本。[结果]年周期猕猴桃根干物质增加1.33kg,在3月28日至5月18日和7月9日至9月8日生长较慢,5月18日至7月9日和9月8日至11月6日生长相对较快... [目的]研究秦岭北麓地区猕猴桃根系分布与生长形态。[方法]于猕猴桃不同生育期采集不同土层的样本。[结果]年周期猕猴桃根干物质增加1.33kg,在3月28日至5月18日和7月9日至9月8日生长较慢,5月18日至7月9日和9月8日至11月6日生长相对较快,11月以后基本停止生长。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占总根量的78.10%。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猕猴桃根量减少。猕猴桃的主根(直径>1cm)占根总量的60.23%,其中91.33%分布在0~40cm土层,没有到达60cm以下。侧根(直径0.2~1.0cm)占根总量的32.34%,主要分布在20~40cm土层,占51.79%;其次是40~60cm土层,占20.96%。细根(直径<0.2cm)占根总量的7.44%,与侧根一样分布在20~40cm土层最多,占35.08%;0~20、40~60、60~80cm土层分别为19.62%、22.85%、14.52%;80~100cm土层最少,为7.93%。[结论]该研究可为秦岭北麓地区猕猴桃合理和适时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根系 分布 韧皮部和木质部 生物量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苜蓿田间土壤水盐及苜蓿细根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2
20
作者 鲁为华 任爱天 +3 位作者 杨洁晶 于磊 马春晖 张前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28-137,共10页
为了明确滴灌苜蓿土壤水、盐运移,细根分布及细根生物量动态,该文对苜蓿进行滴灌和漫灌试验,结果表明,漫灌水分集中在15 cm浅层土壤内且分布均匀,含水率在19.5%~20.5%之间。滴灌水分高值区集中在水平方向距滴头15 cm,深度为40 cm的土层... 为了明确滴灌苜蓿土壤水、盐运移,细根分布及细根生物量动态,该文对苜蓿进行滴灌和漫灌试验,结果表明,漫灌水分集中在15 cm浅层土壤内且分布均匀,含水率在19.5%~20.5%之间。滴灌水分高值区集中在水平方向距滴头15 cm,深度为40 cm的土层中,含水率达到18.0%~20.0%。漫灌对0~25 cm深度土层盐分淋洗作用明显,土水比1:5土壤水提液的电导率由灌前的0.4~0.5 m S/cm下降到0.3 m S/cm以下;滴灌可使根区盐分下降至0.2 m S/cm,显著低于灌溉初始的盐分含量(P〈0.05)。与漫灌比较,滴灌苜蓿细根集中分布在水平方向距滴头0~30 cm,垂直深度0~50 cm范围内。生长季各时间节点滴灌细根总量高于漫灌,其平均值分别为211.6和198.3 g/m2。滴灌和漫灌各时间节点细根量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其范围分别在193.2~243.6和182.7~219.1 g/m2之间。在整个生长期内,滴灌活根量高于漫灌,且生长前期滴灌死根量变化较漫灌平稳。活细根和死细根之间的周转使得两者呈现出此消彼涨的状态,表明细根具有生长-凋亡-再生长的周期性。该研究可为滴灌技术在苜蓿栽培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 盐分 滴灌苜蓿 水盐分布特征 苜蓿细根 空间分布和生物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