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毒性的生物配体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罗小三 周东美 +1 位作者 李连祯 陈怀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543,共9页
重金属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环境介质中,仅根据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总量已不能对其生物效应进行良好预测,因此在制定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和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明确考虑其生物有效性逐渐受到重视。水体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很早就被认... 重金属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环境介质中,仅根据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总量已不能对其生物效应进行良好预测,因此在制定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和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明确考虑其生物有效性逐渐受到重视。水体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很早就被认识到是水化学性质的函数,并形成了一些机理描述模型,如自由离子活度模型(FIAM)、鱼鳃点位交互作用模型(GSIM)和生物配体模型(BLM)。BLM在FIAM和GSIM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水中金属离子的化学形态以及阳离子与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BL)上的竞争对其毒性的影响,能成功预测水体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毒性,并被用于水质金属基准的制定。本文对BLM在水环境中的概念模型、发展状况及软件应用做了全面介绍,并对BLM在沉积物和陆地环境中的拓展作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针对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提出了土壤重金属t-BLM的概念模型并对其构建方法学等进行了探讨。联合了土壤理化性质、金属形态及生物积累和毒性效应的t-BLM,将提供一个环境风险评价和制定更合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BLM)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毒性预测 环境标准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预测模型——生物配体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学东 马义兵 +2 位作者 华珞 韦东普 李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生物配体模型(BLM)是一种用于预测环境中金属生物毒性的机理性模型.模型理论起源于自由离子活度模型(FIAM)和鱼鳃络合模型(GSIM),考虑了自由金属离子的活度以及自然环境存在的其他离子(如Ca2+、Na+、Mg2+、H+)、非生物配体(如可溶性有... 生物配体模型(BLM)是一种用于预测环境中金属生物毒性的机理性模型.模型理论起源于自由离子活度模型(FIAM)和鱼鳃络合模型(GSIM),考虑了自由金属离子的活度以及自然环境存在的其他离子(如Ca2+、Na+、Mg2+、H+)、非生物配体(如可溶性有机质、氯化物、碳酸盐、硫酸盐)和生物配体的竞争.目前,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基于鱼鳃络合模型的框架基础,通过生物化学实验手段并结合数学方法,建立了预测铜、锌、银、镍对Rainbowtrout(虹鳟鱼)、Fatheadminnow(黑头呆鱼)和Daphniamagna(水蚤)的急、慢性毒性的BLM版本,并积极探索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虽然生物配体模型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其中包含着一些假设,在实际应用中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配体模型的发展还需要做许多研究工作.本文主要论述了生物配体模型的理论基础、实现手段和应用情况,讨论了生物配体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生物配体模型(BLM)预测Zn对大型蚤急性毒性的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中智 朱琳 +2 位作者 姚琨 李燕 刘硕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8,共4页
通过天津地区一系列景观水体和配制的模拟溶液,评价应用于大型蚤(Daphnia magna)毒性预测的两种急性Zn-生物配体(BLM)模型(模型A和模型B)的预测能力。采用Visual MINTEQ 2.5.2进行BLM的相关计算和金属形态分析。对一定水化学参数的测定... 通过天津地区一系列景观水体和配制的模拟溶液,评价应用于大型蚤(Daphnia magna)毒性预测的两种急性Zn-生物配体(BLM)模型(模型A和模型B)的预测能力。采用Visual MINTEQ 2.5.2进行BLM的相关计算和金属形态分析。对一定水化学参数的测定表明,根据Zn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数据建立的模型B能够在Zn的生态风险评价中考虑其生物有效性,预测结果准确;以鱼类为对象开发并下调LA50后应用于水蚤毒性预测的模型A的预测值普遍高于实测值。可见,通过调整LA50拓展模型适用性的方法过于简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毒理学 生物配体模型(BLM) 生物有效性 ZN 大型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初探:镁离子降低铜离子对小麦根的毒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罗小三 李连祯 周东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1-48,共8页
生物配体模型(BLM)同时考虑了水中金属离子的化学形态以及阳离子与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BL)上的竞争对其毒性的影响,能成功预测水体金属的生物毒性/有效性.最近,BLM呈现出向土壤环境中拓展的趋势,发展能预测重金属对土壤生物毒性的陆地... 生物配体模型(BLM)同时考虑了水中金属离子的化学形态以及阳离子与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BL)上的竞争对其毒性的影响,能成功预测水体金属的生物毒性/有效性.最近,BLM呈现出向土壤环境中拓展的趋势,发展能预测重金属对土壤生物毒性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正成为最新的国际研究热点.论文模拟土壤溶液,以土壤溶液中的主要阳离子Mg2+为例,通过单因素浓度控制-恒pH营养液培养-陆生植物根伸长抑制试验,定量探讨了不同浓度Mg2+存在下,铜离子(Cu2+)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的毒性.结果表明,Mg2+浓度升高显著减弱了Cu2+对小麦根的毒性,即呈现出保护效应.证实陆地生态系统中也存在阳离子对重金属植物毒性的保护效应,支持了BLM中阳离子和重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上存在竞争结合的假设,即BLM概念适用于陆生植物.定量分析表明,小麦根生长抑制的毒性效应指标EC50(以自由铜离子活度表示)与自由镁离子活度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pEC50(Cu2+)=-0.36(Mg2+)+6.47(r2=0.9976),Mg2+对Cu2+毒性的影响强度可以通过该方程进行预测.论文积累了重金属铜对典型陆生受试植物小麦的毒性数据,探讨了t-BLM的构建方法学,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思路.联合了土壤理化性质、金属形态及生物积累和毒性效应的t-BLM,将提供一个环境风险评价和制定土壤质量标准的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 土壤重金属 毒性预测 生物有效性 小麦根伸长抑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物配体模型研究阳离子及pH值对水稻锌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晓敏 胡莹 +2 位作者 黄益宗 刘云霞 李季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24-1734,共11页
采用室内水培实验,通过改变溶液中pH值及主要阳离子(Ca^(2+)、Mg^(2+)、Na+和K+)浓度研究锌对水稻的毒性,建立了Zn对水稻根伸长毒性的生物配体模型(Biotic ligand model,BLM).研究结果表明,增加Ca^(2+)、Mg^(2+)和H+的活度均可以减缓Zn^... 采用室内水培实验,通过改变溶液中pH值及主要阳离子(Ca^(2+)、Mg^(2+)、Na+和K+)浓度研究锌对水稻的毒性,建立了Zn对水稻根伸长毒性的生物配体模型(Biotic ligand model,BLM).研究结果表明,增加Ca^(2+)、Mg^(2+)和H+的活度均可以减缓Zn^(2+)对水稻根伸长的毒性,而增加Na+、K+的活度对Zn^(2+)的毒性影响不大;在低pH(4.5—6.0)条件下,主要是Zn^(2+)对水稻根伸长产生毒性,在高pH(6.5—8.0)条件下,Zn^(2+)和ZnOH+是主要的致毒形态.根据生物配体模型理论估算的Zn^(2+)、ZnOH+、Ca^(2+)、Mg^(2+)和H+的生物配体络合的平衡常数分别为:lg KZnBL=4.97、lg KZnOHBL=5.30、lg KCa BL=2.96、lg KMg BL=3.30和lg KHBL=5.21.根据各平衡常数计算可得,当Zn结合水稻的生物配体位点达到73%之后,水稻根伸长的抑制率达50%(即f50=73%).利用上述参数建立的生物配体模型预测的EC50值均在实测值的2倍变化范围之内,表明生物配体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锌对水稻根伸长的急性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 阳离子 pH 水稻 Z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物配体模型研究湘江水体中铜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春艳 陈浩 +1 位作者 郑丙辉 安立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8-1004,共7页
为评估湘江水体中铜的生物有效性,通过铜对青鳉的急性毒性实验确定铜对青鳉的半致死浓度(LC50),然后利用生物配体模型(Biotic Ligand Model,BLM)确定青鳉的累积半致死浓度(LA50)。同时对湘江水样的预测结果表明,铜对青鳉的LA50为12.43 n... 为评估湘江水体中铜的生物有效性,通过铜对青鳉的急性毒性实验确定铜对青鳉的半致死浓度(LC50),然后利用生物配体模型(Biotic Ligand Model,BLM)确定青鳉的累积半致死浓度(LA50)。同时对湘江水样的预测结果表明,铜对青鳉的LA50为12.43 nmol·gw-1;BLM预测的与实验观测的LC50差异倍数小于2,表明BLM预测结果比较准确。在此基础上预测铜对青鳉LC50预测范围为344.70~761.96μg·L-1。湘江各点水质最终急性值(FAV)相差不大(11.04~14.25μg·L-1),但水中溶解态铜含量相差较大(0.29~10.48μg·L-1),同时毒性单位值(TU)相差较大(0.06~1.48μg·L-1),其中最小值在舂陵水入湘江下游采样断面,最大值在株洲断面。在全部调查断面中,只有株洲断面TU大于1(1.48),说明株洲断面水中铜含量超过了该断面水中BLM确定的水质基准的1.4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BLM) 湘江 半致死浓度(LC50) 青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组成对生物配体模型预测Cu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春艳 陈浩 +2 位作者 Kuen Benjamin Wu 郑丙辉 安立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9-633,共5页
为揭示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组成对生物配体模型(BLM)预测铜的生物毒性准确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黄腐酸(FA)、腐殖酸(HA)和两者不同浓度比例混合物影响铜对青鳉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质条件下,黄腐酸或腐殖酸浓度增加时,铜对青... 为揭示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组成对生物配体模型(BLM)预测铜的生物毒性准确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黄腐酸(FA)、腐殖酸(HA)和两者不同浓度比例混合物影响铜对青鳉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质条件下,黄腐酸或腐殖酸浓度增加时,铜对青鳉的LC50均增加;两者共存时,当腐殖酸质量百分比从10%增至90%时,铜对青鳉的LC50也增加。当天然水中DOC的组成不确定时,可假设HA和FA的组成比例为1∶1,此时BLM预测铜对青鳉的LC50的偏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黄腐酸 腐殖酸 生物配体模型 青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土壤中重金属铜的生物配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波 马义兵 王学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2-639,共8页
关于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价及其预测模型日益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种用于预测和评价环境中重金属生物毒性的机理性模型一生物配体模型(BLM)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及陆地生态系统。本研究以我国土壤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建构... 关于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价及其预测模型日益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种用于预测和评价环境中重金属生物毒性的机理性模型一生物配体模型(BLM)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及陆地生态系统。本研究以我国土壤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建构为目标,以土壤溶液系统为媒介,通过17种土壤上重金属铜离子与大麦根长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了土壤中Cu-TBLM的主要影响因素为Cu^(2+)、CuOH^+、Mg^(2+)以及铜离子与大麦根系表面的专性结合能力。基于模型大麦根长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数学拟合功能求得TBLM中各参数值为logK_(CuBL)=4.87、logK_(CuOH)+=7.62、logK_(MgBL)=1.91、f^(50%)=0.103、β=1.09。本研究所得到的TBLM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我国土壤中铜对大麦根长的毒害程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达到了90%。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我们降低重金属离子生物有效性提供有力的理论借鉴,更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和长期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160余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根长 陆地生物配体模型 毒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配体模型的中国水质基准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光 朱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6期23-26,31,共5页
在我国,目前关于重金属的标准的水质基准都是基于总浓度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统一标准,并不依据各地区具体水体状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在我国开展针对地表水水体的重金属标准的修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BLM模型是能够因地而异来制... 在我国,目前关于重金属的标准的水质基准都是基于总浓度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统一标准,并不依据各地区具体水体状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在我国开展针对地表水水体的重金属标准的修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BLM模型是能够因地而异来制定和修订金属排放控制标准的很好的工具。基于BLM模型来制定水质基准,可以更加经济、合理、有效地控制金属向环境中的排放。在未来,生物配体模型既面临挑战又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相信生物配体模型在我国水质基准建立的过程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 金属 水质基准 水效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物配体模型研究铅和镉及其混合物联合毒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亚 朱琳 +1 位作者 冯剑丰 杨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4,共8页
为探讨生物配体模型(BLM)对金属混合物的适用性,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研究对象,以藻体内短时间(≤60 min)生物积累量为指标,研究了Pb和Cd对莱茵衣藻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b和Cd单独暴露下,藻体内生物积累过程... 为探讨生物配体模型(BLM)对金属混合物的适用性,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研究对象,以藻体内短时间(≤60 min)生物积累量为指标,研究了Pb和Cd对莱茵衣藻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b和Cd单独暴露下,藻体内生物积累过程可用米门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来描述。计算得到Cd传输位点的最大吸收通量Jmax为(8.312±0.034)×10-12mol·cm-2·s-1,该位点的半饱和系数(米门系数)KM=(1.012±0.032)×10-6mol·L-1,稳定常数KCd=0.988×106(mol·L-1)-1;Pb传输位点的Jmax为(1.28±0.039)×10-11mol·cm-2·s-1,该位点的KM=(3.56±0.34)×10-7mol·L-1,KPb为2.81×106(mol·L-1)-1。Cd和Pb的竞争实验中,当固定Cd的浓度,其吸收通量随Pb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固定Pb的浓度,其吸收通量随Cd的增加略有降低。这表明Pb和Cd可能存在相同的传输位点,且Pb对传输位点的结合能力要远大于Cd。在低浓度Pb和Cd的混合暴露溶液中,短时间内绿藻对Pb的生物积累量会远大于Cd。研究结果表明BLM可用于描述低浓度下Cd和Pb的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重金属 PB CD 联合毒性 生物配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值下锑(V)对大麦根伸长的毒性及其生物配体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煊 王学东 +1 位作者 李菊梅 马义兵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131,共9页
随工矿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锑(Sb)元素进入到环境中,因此了解Sb的毒性及生态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溶液模拟实验,设置了9个pH梯度,研究了不同pH梯度下Sb(Ⅴ)的形态变化及其植物毒性。研究结果表明,pH在4.5~8.5的范围内,S b(Ⅴ)在溶液中... 随工矿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锑(Sb)元素进入到环境中,因此了解Sb的毒性及生态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溶液模拟实验,设置了9个pH梯度,研究了不同pH梯度下Sb(Ⅴ)的形态变化及其植物毒性。研究结果表明,pH在4.5~8.5的范围内,S b(Ⅴ)在溶液中主要以SbOH_(6)^(-)和Sb(OH)_(5)2种形态存在,其中SbOH_(6)^(-)始终占总Sb(Ⅴ)的97%以上。pH在4.5~6.5时,以大麦根伸长表示的EC_(50)(SbOH_(6)^(-))(EC_(50)为大麦根伸长被抑制50%时Sb(Ⅴ)的剂量)随着OH^(-)活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与OH^(-)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3、P<0.01),但当pH在7.0~8.5之间,不同pH梯度的EC_(50)(SbOH_(6)^(-))没有显著差异,而EC_(50)(Sb(OH)_(5))在整个pH范围内(pH=4.5~8.5)随着pH升高而下降。Sb形态与pH线性分析表明,Sb(OH)_(5)和SbOH_(6)^(-)均具有毒性,但随pH升高,Sb(OH)_(5)的活度占比降低。基于BLM方程计算得出SbOH_(6)^(-)、Sb(OH)_(5)与生物配体的络合平衡常数,分别为lg K_(Sb(OH)6 BL)=1.34、lg K_(Sb(OH)_(5)BL)=3.08。变量的灵敏性分析也表明大麦根长对Sb(OH)_(5)的响应最敏感。基于所得络合平衡常数的BLM能够较好地预测Sb(Ⅴ)对大麦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根伸长 生物配体模型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配位体模型预测铜对剑水蚤毒性及其受水质参数的影响
12
作者 陈瑞 吴敏 +4 位作者 王万宾 吴爱民 赵婧 陈季康 潘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6-723,共8页
本研究以大型蚤毒性试验标准为参照进行剑水蚤的铜毒性试验,并以生物配体模型(BLM)为主要工具,实现对毒性数据的校正和毒性效应的预测.在不同水质参数下,实测铜的48 h LC_(50)为141—566μg·L^(-1),相应的BLM预测值为143—1208μg&... 本研究以大型蚤毒性试验标准为参照进行剑水蚤的铜毒性试验,并以生物配体模型(BLM)为主要工具,实现对毒性数据的校正和毒性效应的预测.在不同水质参数下,实测铜的48 h LC_(50)为141—566μg·L^(-1),相应的BLM预测值为143—1208μg·L^(-1),表明BLM对铜的毒性预测良好.pH升高、DOC以及钙、镁、钠离子浓度的增加均对铜毒性有不同程度减弱作用,钾离子对铜毒性影响较小,BLM对这一现象的描述较好.利用Visual MINTEQ软件对不同水参数条件下铜形态分布进行模拟,辅助解释实验现象,发现钙、镁、钠、钾离子对铜形态分布影响较小.DOC的加入则使络合态铜含量增加,而pH升高导致游离态铜浓度下降,水合态铜浓度升高.本研究表明,预测铜对剑水蚤的毒性要充分考虑水质参数的影响,BLM在铜对剑水蚤的毒性预测方面表现了非常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水蚤 铜毒性 生物配体模型 水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配位体模型的汾河铜水质基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扬 牛永华 +2 位作者 李会仙 孙福红 苏海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11-1718,共8页
铜是山西汾河流域主要污染物之一,为准确评估流域铜暴露的生态风险,调查了汾河流域本土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运用生物配位体模型方法获得汾河铜的保护水生生物短期和长期水质基准值,分别为98.62和29.71µg/L。依据铜的水质基准进行... 铜是山西汾河流域主要污染物之一,为准确评估流域铜暴露的生态风险,调查了汾河流域本土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运用生物配位体模型方法获得汾河铜的保护水生生物短期和长期水质基准值,分别为98.62和29.71µg/L。依据铜的水质基准进行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汾河水体中铜对水生生物属于无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基准 汾河 生物配体模型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4
作者 孙晋伟 黄益宗 +5 位作者 石孟春 崔岩山 李小方 招礼军 杜心 高卫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861-2869,共9页
世界范围内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加重,由污染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治理污染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重金属将对土壤生物产生影响,而土壤生物在重金属的胁迫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响应。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研究进... 世界范围内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加重,由污染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治理污染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重金属将对土壤生物产生影响,而土壤生物在重金属的胁迫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响应。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影响因素;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研究方法;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预测模型,最后提出了问题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毒性 土壤 生物配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M预测水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春艳 陈浩 +3 位作者 安立会 秦延文 吴坤炳 郑丙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5-80,共6页
生物配体模型(BLM)是利用环境参数来预测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模型。它将生物受体位点作为生物配体,考虑了影响生物毒性的水化学性质,并把生物有效性的概念引入到水质标准中,在较宽的模拟水质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生物配体模型是... 生物配体模型(BLM)是利用环境参数来预测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模型。它将生物受体位点作为生物配体,考虑了影响生物毒性的水化学性质,并把生物有效性的概念引入到水质标准中,在较宽的模拟水质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生物配体模型是多学科共同发展的成果,综合了金属在水环境中的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以及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成果,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为模型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利用水环境中特定的水质参数,就可以得到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预测结果,而水质参数通常可以由水环境监测结果得到,数据来源方便简单。生物配体模型适用于多种金属和生物。文章详细介绍了生物配体模型的提出、理论基础及其在国内外地表水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模型的不足和亟需改进的地方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地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硒胁迫对小麦毒性效应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建秋 龚冰 +2 位作者 季节 周子琛 仇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9-246,共8页
为阐明含氧阴离子型类金属As-Se的联合毒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小麦(TriticumaestivumL.)作为模式植物,溶液体系为毒性测试介质,以小麦相对根伸长为毒性终点,系统考察了As、Se单独和复合情况下对小麦的毒性效应,并构建兼具机理性与普适性的... 为阐明含氧阴离子型类金属As-Se的联合毒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小麦(TriticumaestivumL.)作为模式植物,溶液体系为毒性测试介质,以小麦相对根伸长为毒性终点,系统考察了As、Se单独和复合情况下对小麦的毒性效应,并构建兼具机理性与普适性的模型来预测和评估As-Se的生态毒性效应和风险。结果表明:As、Se单独作用于小麦时,二者都具毒性,基于自由离子活度的EC50值分别为2.88μmol L-1和43.51μmol L-1,说明As的毒性远大于Se。在As-Se混合体系中,不论是何种剂量表达形式(溶解浓度和自由离子活度剂量),一种阴离子金属的存在都会影响另一种阴离子金属的植物毒性。利用传统浓度加和及独立作用(CA/IA)模型分析和预测As-Se联合毒性作用时,两种模型均高估了其联合毒性,表明As-Se联合作用于小麦时表现为强烈的拮抗作用。进一步将As-Se交互作用纳入在内,构建的阴离子型金属生物配体模型(BLM),可以很好地解释并预测As-Se混合物的交互作用及毒性,拟合度达到0.90,As、Se和生物配体的络合平衡常数分别为logKAsBL=3.28和logKSeBL=1.93。研究表明:BLM框架可拓展应用于含氧阴离子型类金属的毒性预测,为含氧阴离子型类金属联合毒性的精确预测与风险评估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阴离子型金属 小麦 急性毒性 生物配体模型(BLM) CA/I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值条件下镍对大麦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璇 华珞 +2 位作者 王学东 马义兵 韦东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40-645,共6页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镍对大麦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当溶液pH值从4.5增加到8.3,以Ni2+活度表示的大麦根伸长的半抑制浓度[EC50(Ni2+)]降低了86%.基于生物配体模型理论方程的线性分析表明,pH值改变引起的EC50(Ni2+)的变化不...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镍对大麦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当溶液pH值从4.5增加到8.3,以Ni2+活度表示的大麦根伸长的半抑制浓度[EC50(Ni2+)]降低了86%.基于生物配体模型理论方程的线性分析表明,pH值改变引起的EC50(Ni2+)的变化不完全是H+竞争的作用.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剂量效应方程对数据进行了拟合,同时考虑了Ni2+和NiCO3毒性以及H+竞争后,显著提高了方程的拟合程度,预测和实测大麦根伸长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95).因此,pH值的改变导致H+与生物配体(大麦根)结合的Ni2+竞争,并引起Ni2+向NiCO3形态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镍 pH值 生物配体模型(B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阳离子影响下小麦根吸收镉的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丹丹 汪鹏 +1 位作者 李连祯 周东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80-586,共7页
生物配体模型(BLM)是基于稳定态假设的一个平衡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运用于预测重金属的毒性及其生物有效性.根据BLM模型的假设条件模拟土壤溶液,研究了Ca2+、Mg2+、Cu2+和Ni2+对小麦根吸收Cd2+动力学的影响,阐述了BLM在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 生物配体模型(BLM)是基于稳定态假设的一个平衡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运用于预测重金属的毒性及其生物有效性.根据BLM模型的假设条件模拟土壤溶液,研究了Ca2+、Mg2+、Cu2+和Ni2+对小麦根吸收Cd2+动力学的影响,阐述了BLM在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结果表明:在8h内的短期动力学吸收实验中,小麦根对Cd的吸收及吸附量呈线性增加,但未达到稳定值,这说明Cd2+在根-液界面未达到稳定平衡;并且小麦根对Cd的吸收是受溶液中Cd2+扩散速率影响的.小麦根对Cd的吸收通量与Cd2+浓度[Cd2+]和Cd与小麦根表上的配体结合浓度{Cd-Rcel}l都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随着Cd2+浓度的增加稳定常数KM-Rcell、渗透常数p和同化速率常数kint均呈降低趋势.Ca2+、Mg2+和Cu2+降低了小麦根对Cd2+的吸收通量,而Ni2+对Cd2+的竞争作用不显著.由于Cd与Ca、Ni有共同的吸收通道,Ca通道吸收达到饱和后可降低小麦根对Cd的吸收,但是Ca2+、Mg2+和Cu2+通过降低内化速率常数也可使小麦根对Cd的内化通量减少,因此不能完全用竞争效应解释其结果.另外,阳离子的存在会改变小麦根表的性质,Ca2+、Mg2+的存在会增加亨利系数KCd,即生物配体浓度{Rcel}l和(或)离子与生物配体结合稳定常数KCd-Rcell会增加,同时这些离子的存在还会降低渗透常数p和kint;Cu2+、Ni2+的存在会降低KCd;且p和k在低浓度Cd(0.01~0.05μM)条件下增加,在高浓度Cd条件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BLM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BLM研究辽河与太湖水体中镉对大型溞急性毒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覃璐玫 曹莹 +2 位作者 曾鸿鹄 张亚辉 刘征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20,共6页
应用生物配体模型(BLM)所得累积半致死浓度(LA50)预测我国辽河与太湖4个点位Cd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同时与实际水样Cd的加标实验结果对比。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的48 h-LC50(183.74~267.31μg/L)与BLM预测的48 h-LC50(134.91~376.35μ... 应用生物配体模型(BLM)所得累积半致死浓度(LA50)预测我国辽河与太湖4个点位Cd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同时与实际水样Cd的加标实验结果对比。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的48 h-LC50(183.74~267.31μg/L)与BLM预测的48 h-LC50(134.91~376.35μg/L)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以大型溞急性毒性数据所调整LA50为基础的预测结果较为可靠。其中太湖点位水样Cd的毒性高于辽河点位,可能是辽河点位较高溶解性有机碳(DOC)和碱度浓度对Cd的毒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配体模型(BLM) Cd 大型溞 累积半致死浓度(LA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溶液中Ca^(2+)降低Cd^(2+)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连祯 罗小三 周东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1-685,共5页
基于生物配体模型(BLM),在模拟土壤溶液中研究了Cd2+在不同Ca2+浓度下对赤子爱胜蚓(E. fetida)的毒性.结果表明,随着Ca2+浓度的变化,Cd半致死浓度(LC50)也发生相应变化.当Ca2+浓度从0.2mmol/L增加到1.0mmol/L时,由于Ca2+与Cd2+竞争相同... 基于生物配体模型(BLM),在模拟土壤溶液中研究了Cd2+在不同Ca2+浓度下对赤子爱胜蚓(E. fetida)的毒性.结果表明,随着Ca2+浓度的变化,Cd半致死浓度(LC50)也发生相应变化.当Ca2+浓度从0.2mmol/L增加到1.0mmol/L时,由于Ca2+与Cd2+竞争相同的生物配体点位(BL),导致48h后Cd2+对赤子爱胜蚓毒性显著降低.定量分析表明,蚯蚓半致死浓度LC50{Cd2+}activity(以自由镉离子活度表示)与{Ca2+}activity(自由钙离子活度)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Ca2+对Cd2+毒性的影响可通过相关方程预测.研究还表明,Cd2+的LC50随时间呈指数形式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物配体模型(sBLM) 赤子爱胜蚓(E.fetida) 48hLC50 模拟土壤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