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增李斯特菌1/2a血清型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及相关基因差异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叶正兴 王艳 +2 位作者 李培京 刘凯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4-360,共7页
目的检测5株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并分析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影响因素及致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依据96孔微孔板结晶紫染色方法对5株单增李斯特菌进行了生... 目的检测5株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并分析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影响因素及致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依据96孔微孔板结晶紫染色方法对5株单增李斯特菌进行了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5株菌进行了生物膜形成相关的12对基因(sigB,prfA,yneA,hpt,relA,flaA,recA,agrA,luxS,degU,motB,bapL)全长的扩增及测序分析,通过与GeneBank中已公布的单增标准菌株EGD-e序列比对确定基因变异情况。结果 5株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有所不同,结晶紫染色观察结果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较为一致。11种生物膜相关基因在5株单增李斯特菌中的检测结果全阳性,测序结果发现部分基因出现突变位点(多为同义突变,部分为非同义突变)。bapL基因在生物膜形成能力较低两株菌中为阳性,而在生物膜形成能力较高的两株菌中为阴性。结论不同的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间生物膜形成能力有所差异,5株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bapL基因携带与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并不一致,11株生物膜相关基因中出现多处碱基位点及氨基酸变化等同义突变与非同义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生物形成 基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与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贺建忠 陈宏伟 +4 位作者 王贵强 王永 白万胜 郭新怀 王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59,共5页
以分离自全国9个省(市、区)的102株奶牛乳房炎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应用刚果红法(congo red agar,CRA)和半定量黏附试验(semi quantitative adherence assay,SQAA)检测了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应用PCR法检测了8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 以分离自全国9个省(市、区)的102株奶牛乳房炎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应用刚果红法(congo red agar,CRA)和半定量黏附试验(semi quantitative adherence assay,SQAA)检测了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应用PCR法检测了8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分布情况。结果发现,携带7种基因的菌株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携带6种基因的菌株;最流行的基因组合是Sig B-icaR-ica A-ica D-sar A-rbf-Sas G,比例高达66.7%;北京、内蒙古、宁夏、甘肃、广西、上海等地生物被膜形成与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分布高度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组合是奶牛乳房炎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的主要特点,生物被膜形成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分布在大多数地区表现高度一致性,rbf和Sig B基因可能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和乳房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 奶牛乳房炎 生物被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形成及相关基因的检测
3
作者 柴迎锦 邬琴 +5 位作者 顾晓晓 郭强强 周霞 韩猛立 张星星 黄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6-39,共4页
检测绵羊大肠埃希菌中的XJ10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情况并确定与BF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采用96孔聚苯乙烯微孔板培养XJ10观察BF的形态和测定OD值分析XJ10BF在不同的时间段形成的情况,采用PCR方法检测BF 12种形成相关基因的分布... 检测绵羊大肠埃希菌中的XJ10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情况并确定与BF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采用96孔聚苯乙烯微孔板培养XJ10观察BF的形态和测定OD值分析XJ10BF在不同的时间段形成的情况,采用PCR方法检测BF 12种形成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37℃,BF的OD值从2 h开始逐渐升高,24 h左右接近最高峰,维持至36 h后,OD值开始缓慢下降,直至72 h仍维持较高水平,在整个检测时间段内XJ10BF O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6 h时BF形成初具形态,8 h^10 h呈现不完整的网格结构,12 h时BF形成较明显的网状结构,24 h^36 h形成有序的较为密集的网格结构,48 h后网状结构开始解离和脱落。同时在XJ10中检测到了其中8种与BF形成相关的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相应序列同源性为97.2%以上。试验表明XJ10具有形成BF的能力,但形成能力较弱,且携带8个与BF形成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大肠埃希菌 生物被 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相关基因检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孔静雅 郭强强 +3 位作者 孔科委 李劼 周霞 齐亚银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9-685,共7页
为观察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05株生物被膜(BF)的形成能力并检测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BF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以XJ05为研究对象,运用96孔板建立不同时间BF模型,染色后酶标仪测定D595nm值,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F形态。同时检测11株... 为观察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05株生物被膜(BF)的形成能力并检测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BF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以XJ05为研究对象,运用96孔板建立不同时间BF模型,染色后酶标仪测定D595nm值,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F形态。同时检测11株菌中与BF形成相关基因(gelE、esp、ace、asa1、asa373、efaA、ef0591、ef3314、ahrc、eep)的携带情况,并对相关基因片段做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段XJ05株BF的生成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4h时D595nm值最高且与其他各个时间段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显微镜下观察6h时BF初具规模,可见散落的网状结构,12~24h矩阵网格结构明显,24h时形成高度有序的网格结构,24h后网状结构逐渐脱落,BF开始降解。11株菌中10种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不同,有6株携带8种基因,1株携带7种基因,1株携带6种基因,1株携带2种基因,有2株未检测到10种基因的任何一种。检出的基因片段同源性均在93.3%~100.0%之间。结果表明,XJ05株能形成完整的BF,11株分离的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中有9株携带部分与BF形成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生物被 生物被相关基因 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脑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及相关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4
5
作者 邬琴 闫圆圆 +5 位作者 王振 梁淋渊 郑婷婷 孔科委 王熙楚 周霞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6,共4页
为了检测绵羊脑炎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并确定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在该菌中的分布情况,采用结晶紫染色结合测定OD值的方法观察羊脑炎李斯特菌生物膜在不同时间段形成情况,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flaA、recA、relA... 为了检测绵羊脑炎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并确定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在该菌中的分布情况,采用结晶紫染色结合测定OD值的方法观察羊脑炎李斯特菌生物膜在不同时间段形成情况,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flaA、recA、relA、prfA、yneA、agrA、luxS、degU、motB、sigB、hpt)在该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37℃,绵羊脑炎李斯特菌生物膜在2h^8h的OD值与0h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9h^48hOD值呈平稳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h开始生物膜初具形态,呈现散落的网格结构,2h^6h矩阵网格结构明显,6h^8h形成高度有序的网格结构,9h^48h依然具备生物膜网状结构特征,但个别网状结构脱落。11种生物膜相关基因在绵羊脑炎李斯特菌中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相应序列同源性为87.22%~99.29%。结果表明2h^6h生物膜进入黏附期和生长期,6h^8h进入成熟稳定阶段,9h^48h逐渐进入播散期;LM90携带11种与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脑炎李斯特菌 生物 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集相关蛋白基因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肺癌相关生物材料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颖 雷玉洁 +4 位作者 黄云超 饶钟鸣 叶联华 赵光强 王小燕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8-314,共7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聚集相关蛋白(accumulation-associated protein,Aap)基因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肺癌相关生物材料表皮葡萄球菌(SE)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种属鉴定分离临床肺癌患者植入材料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株,PCR法检测生物膜... 背景与目的研究聚集相关蛋白(accumulation-associated protein,Aap)基因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肺癌相关生物材料表皮葡萄球菌(SE)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种属鉴定分离临床肺癌患者植入材料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株,PCR法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ap,检测表皮葡萄球菌Aap基因株生物形成能力。密度梯度法提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人肺腺癌细胞A549在不同浓度(10 ng/mL,20 ng/mL,40 ng/mL)TGF-β1共培养30 h后,取上清液分别加入SE Aap+株、SE Aap-株下与医用硅橡胶培养30 h,半定量粘附试验测各组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生物膜微观情况。结果 Aap基因的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密切相关(P<0.01)。在(10 ng/mL,20 ng/mL,40 ng/mL)TGF-β1浓度组医用硅橡胶表面SE Aap+生物膜的厚度大于空白组(P<0.01)。SE Aap+株在TGF-β1浓度组间生物膜的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浓度TGF-β1因子刺激下SE Aap-株均不能形成明显细菌生物膜。结论在肺癌患者植入材料引起感染中表皮葡萄球菌Aap基因表达阳性株较易形成细菌生物膜,TGF-β1对SE Aap阳性形成细菌生物膜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医用硅橡胶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 聚集相关蛋白基因 TGF—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基因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伊萨兰 张荣 +4 位作者 王洪志 赵燕英 陈娟 刘骥 唐俊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29-133,139,共6页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研究茶多酚和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不同菌株生长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实验室保存的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14种生物被膜形成...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研究茶多酚和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不同菌株生长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实验室保存的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14种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通过微孔板法研究不同浓度茶多酚和Nisin对不同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茶多酚和Nisin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影响。结果表明:14种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中有10种被检出,其中cna、ebp S、fib和ica AD基因检出率为100%,sas C为87.5%、fnb A为68.75%、sas G为68.75%、clf B为68.75%、eno为62.5%,ica BC为56.25%;16株菌株中均不携带bbp、bap、clf A和fnb B基因。16株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但形成能力有差异,其中F23、F44、F58、F64、F71、F86、F107和F109等8株菌株为被膜强形成菌株,F7、F19、F40、F46、F60、F99、F101、F106等8株菌株为被膜弱形成菌株。茶多酚和Nisin对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的MIC范围分别为0.1~0.2 g/L和0.125~1 g/L,茶多酚和Nisin在1/2MIC和1/4MIC浓度下对生物被膜形成抑制作用明显(p<0.05),且茶多酚抑制效果强于Nisin。本研究结果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控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 最小抑菌浓度 茶多酚 乳酸链球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膜裂解相关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被引量:9
8
作者 江玲丽 高有领 +4 位作者 周向阳 白帆 方春 钱国英 方维焕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9-788,共10页
拟探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M7可能的低致病力机制。利用SOE-PCR及同源重组法构建M7膜裂解相关基因hly及plcB单缺失(M7-Δhly和M7-ΔplcB)及双缺失突变株(M7-Δhly/plcB),比较它们与亲本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结... 拟探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M7可能的低致病力机制。利用SOE-PCR及同源重组法构建M7膜裂解相关基因hly及plcB单缺失(M7-Δhly和M7-ΔplcB)及双缺失突变株(M7-Δhly/plcB),比较它们与亲本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如下:PCR及反转录PCR表明突变株构建成功。突变株M7-Δhly和M7-Δhly/plcB因hly缺失致其溶血活性丧失。plcB缺失突变株M7-ΔplcB和M7-Δhly/plcB无可见溶脂活性。单缺失突变株M7-ΔplcB、M7-Δhly与M7具有相似的细胞黏附及增殖能力(P>0.05)。MOI为1 000时,双缺失突变株M7-Δhly/plcB对Caco-2细胞毒性最低(11.10%),M7-Δhly次之(23.53%)(P<0.05)。空斑试验表明菌株M7和M7-ΔplcB仅能在无庆大霉素培养基中形成空斑。hly及plcB缺失致单增李斯特菌对免疫抑制小鼠毒力降低。单增李斯特菌M7低致病力可能与hly及plcB的高水平表达有关,致细菌对宿主细胞毒性增强而从细胞内逸出,使其不能躲避宿主免疫系统而被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裂解相关基因 细胞毒性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的PCR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孙凤军 枉前 夏培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447-1449,共3页
目的确定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和生物膜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为生物膜形成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96孔板番红染色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icaAD、icaBC、sar、agr和sigB的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测序和同源性比较。结果27... 目的确定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和生物膜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为生物膜形成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96孔板番红染色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icaAD、icaBC、sar、agr和sigB的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测序和同源性比较。结果2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有17株形成了肉眼可见的生物膜,其中以X387和X409两株最明显;有22株扩增出icaAD和icaBC,全部菌株扩增出sar、agr和sigB。结论ica是形成金葡菌生物膜的关键基因,但ica在形成生物膜过程中需要其他基因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 生物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耶尔森菌不同成膜基因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霞 李艺 +3 位作者 黄金海 张宏伟 夏乙禾 刘萌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9-163,共5页
【目的】研究耶尔森菌生物膜的检测方法和不同成膜基因,为探讨耶尔森菌不同成膜基因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应用静置试管悬浮菌膜观察、微孔96孔聚苯乙烯板结晶紫染色法、刚果红平板培养3种方法,检测了25株耶尔森菌生... 【目的】研究耶尔森菌生物膜的检测方法和不同成膜基因,为探讨耶尔森菌不同成膜基因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应用静置试管悬浮菌膜观察、微孔96孔聚苯乙烯板结晶紫染色法、刚果红平板培养3种方法,检测了25株耶尔森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PCR技术检测了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metE、ompR、rpoS、rhaH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生物膜形成与这些基因的相关性。【结果】静置试管悬浮菌膜观察、微孔96孔聚苯乙烯板结晶紫染色法和刚果红平板培养法3种方法的耶尔森菌生物膜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0%,56%和68%,3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菌株有11株,均为阴性的有5株,一致率为64%;4种成膜基因在25株耶尔森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2%,56%,32%和24%。利用SPSS分析了4种基因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其中metE、ompR基因是生物膜形成的主效应因子,二者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5.149%。【结论】刚果红平板培养法检测生物膜最敏感;metE、ompR、rpoS、rhaH4种基因对生物膜的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metE、ompR与生物膜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尔森菌 生物 生物形成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及与esp基因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静 马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1-244,共4页
肠球菌属(Entemcoccus spp)是定居在人和温血脊椎动物肠道内的革兰阳性共栖菌,它在整个成人肠道微生物系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少于1%),但它却有重要的医学意义。肠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严重感染。... 肠球菌属(Entemcoccus spp)是定居在人和温血脊椎动物肠道内的革兰阳性共栖菌,它在整个成人肠道微生物系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少于1%),但它却有重要的医学意义。肠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严重感染。另外,它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在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中,它是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要院内感染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球菌 生物 P基因 形成 医院内感染 条件致病菌 es 动物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检测 被引量:14
12
作者 罗梦幽 柯旭泽 +3 位作者 贺苏皖 付成平 罗玲 唐俊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111,共6页
研究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性以及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在成都市周边农贸市场和路边小摊采集食品样品129份,采用DFI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克罗诺杆菌;通过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分离菌株;采用试管法和微孔... 研究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性以及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在成都市周边农贸市场和路边小摊采集食品样品129份,采用DFI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克罗诺杆菌;通过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分离菌株;采用试管法和微孔板法分析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研究温度对细菌成膜能力影响;采用纸片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菌株携带cpa、hly、sip和omp X毒力基因情况。结果发现从129份食品样本中共检出克罗诺杆菌43株,检出率为33.3%。43株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的成膜率为90.7%,并且温度对细菌成膜影响明显。四种毒力基因中,omp X检出率为100%; cpa检出率为13.9%; hly检出率为11.6%; sip基因未检出。耐药表型检测发现43株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对青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苯唑西林和杆菌肽B的耐药率为100%,对利福平的耐药率达97.7%;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7%;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亚胺培南、磺胺甲恶挫、呋喃妥因、头孢西丁、链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等100%敏感。本研究表明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具有较好的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对常见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并且分离菌株携带一定的毒力基因,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诺杆菌 食品分离菌株 生物被形成 耐药性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鞭毛基因fliI的敲除对其鞭毛形成及生物膜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琴 周静茹 +3 位作者 张旭华 倪萍 任海燕 陈邬锦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37-842,共6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相关基因fliI的缺失对其鞭毛生长、生物膜形成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相关基因fliI的缺失株,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动力试验、生物膜检查以及扫描电镜菌体观察等比较fliI...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相关基因fliI的缺失对其鞭毛生长、生物膜形成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相关基因fliI的缺失株,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动力试验、生物膜检查以及扫描电镜菌体观察等比较fliI基因缺失后对铜绿假单胞菌活力的影响。结果与原始菌株比较,fliI缺失株的菌落迁徙能力减弱,细菌运动能力下降,生成的生物膜附着能力下降;但fliI基因缺失株仍有鞭毛存在。结论铜绿假单胞菌fliI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其鞭毛的形成,但可使得其运动能力减弱和生物膜产生受抑,可能导致其致病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鞭毛基因fliI 运动能力 生物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关键基因的鉴定
14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6-66,共1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筛选鸭疫里默氏杆菌(R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研究首先采用PCR检测了10个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强、弱和无的菌株中的分布,根据试验结果,比较了CH3株在置玻璃试管...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筛选鸭疫里默氏杆菌(R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研究首先采用PCR检测了10个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强、弱和无的菌株中的分布,根据试验结果,比较了CH3株在置玻璃试管和12孔聚乙烯板中培养时5个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杆菌 相关基因 形成 生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 鉴定 PCR检测 科研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mlA基因缺失影响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
15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59-59,共1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构建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pathogenicEscherich ccoli.APEC)rmlA基因缺失株,研究该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利用Red重组系统构建rmlA缺失株;比较野生株与缺失株在生长特性、运动性和生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构建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pathogenicEscherich ccoli.APEC)rmlA基因缺失株,研究该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利用Red重组系统构建rmlA缺失株;比较野生株与缺失株在生长特性、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运用Real—timePCR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基因缺失株 生物学特性 形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RED重组系统 PCR技术 研究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菌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生物膜形成的检测 被引量:7
16
作者 傅本重 吴茂森 +1 位作者 陈华民 何晨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0,共4页
分析了不同培养和测试条件(塑料和玻璃表面、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测定了不同地区来源的Xoo野生型菌株、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生物膜形成。结果表明,在聚苯... 分析了不同培养和测试条件(塑料和玻璃表面、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测定了不同地区来源的Xoo野生型菌株、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生物膜形成。结果表明,在聚苯乙烯表面生长、用M210培养基在23℃下静止培养24 h是Xoo生物膜形成比较适宜的条件;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鞭毛相关基因fleQxoo、fliExoo和rbfCxoo以及H2O2降解调控基因oxyRxoo的缺失突变均影响生物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生物形成 静止培养 基因突变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HE-1由AI-2/LuxS介导的群体感应与生物膜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腾 田建军 +2 位作者 李梓媛 贾原博 贺银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132,136,共4页
本研究从AI-2/LuxS群体感应出发,研究植物乳杆菌HE-1的AI-2信号分子生成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同时对luxS基因进行扩增,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验证菌株HE-1的AI-2信号分子产生。研究使用生物发光的方法检测植物乳杆菌HE-1不同培养时间AI-2的产... 本研究从AI-2/LuxS群体感应出发,研究植物乳杆菌HE-1的AI-2信号分子生成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同时对luxS基因进行扩增,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验证菌株HE-1的AI-2信号分子产生。研究使用生物发光的方法检测植物乳杆菌HE-1不同培养时间AI-2的产生量;使用微孔板法确定不同时间点生物膜的生成量;之后使用PCR的方法扩增其luxS基因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HE-1的生物膜生成时间和生成量与AI-2信号分子的产生时间和产生量非常吻合,luxS基因成功扩增,同源性分析显示植物乳杆菌HE-1与已知植物乳杆菌luxS基因同源性高达99%以上。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植物乳杆菌HE-1生物膜生成与AI-2/LuxS群体感应系统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luxS基因的扩增成功和同源性分析从分子生物学上验证了植物乳杆菌HE-1具有产生AI-2信号分子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2 LuxS群体感应 生物形成 luxS基因扩增及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动态形成机制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安琪 石成龙 +4 位作者 钱森和 王洲 赵世光 刘艳 薛正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为探究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在菌株生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进行探究。实验测定了2株被膜差异菌株(ATCC 17802和VP-0)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信号分子AI-2、细胞渗透... 为探究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在菌株生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进行探究。实验测定了2株被膜差异菌株(ATCC 17802和VP-0)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信号分子AI-2、细胞渗透性和生物被膜微观形态等生理指标,研究被膜差异菌株的动态形成过程。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过程,0~12 h为可逆黏附阶段,12~48 h为不可逆黏附和微菌落形成阶段,48~72 h为成熟阶段,72~144 h为解离阶段。ATCC 17802胞外多糖和蛋白在生物被膜成熟期分泌量分别是VP-0的1.67倍和2.3倍,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信号分子含量相差不显著(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ATCC 17802呈现更聚集状态。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可知,3个处理组(72 h vs 8 h、48 h vs 8 h和72 h vs 48 h)分别鉴别出802、1061个和267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分别有506、655个和96个差异基因下调,296、406个和171个差异基因上调。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能量代谢、鞭毛系统、转运系统等与生物被膜形成有关的方面。本实验详细划分了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阶段,也为生物被膜动态调控中的基因调控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形成 群体感应 副溶血性弧菌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素基因的检测及蛋白酶K和DNase Ⅰ对菌株被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伊萨兰 余博旸 +2 位作者 陈娟 刘骥 唐俊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85-189,266,共6页
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细菌DNA,采用PCR检测14种粘附素基因的分布情况,随后采用试管法和微孔板法对细菌成膜能力进行检测,进一步研究蛋白酶K和DNaseⅠ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细菌DNA,采用PCR检测14种粘附素基因的分布情况,随后采用试管法和微孔板法对细菌成膜能力进行检测,进一步研究蛋白酶K和DNaseⅠ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7株菌株均携带clf B基因,检出率为100%,均不携带bap,bbp和clf A基因,有13株菌扩增出ica BC基因(76.5%),12株均扩增出cna基因(70.6%),11株菌扩增出eno基因(64.7%),10株菌分别扩增出fib和ica AD基因(58.8%),9株菌扩增出fnb A基因(52.9%),4株菌分别扩增出sas C,sas G和ebp S基因(23.5%),2株菌扩增出fnb B基因(11.8%)。试管法和微孔板法观察到17株菌株均有生物被膜形成,但不同菌株的被膜形成能力有差异,10号和30号菌株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强于其它15株菌(p<0.05)。在细菌生长过程中,蛋白酶K、DNaseⅠ以及两种酶的联合处理发现蛋白酶K和DNaseⅠ处理组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明显低于对照未处理组(p<0.05),并且蛋白酶K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比DNaseⅠ好,但是两种酶联合处理效果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旨在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控制策略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形成 粘附素相关基因 蛋白酶K DNASE 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及生物被膜形成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洋 张欣 +7 位作者 夏雨婷 赵瑞利 李颖 张振洲 于恩远 曾君 张湟溆 刘湘荃 《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第6期25-32,共8页
为了研究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本试验检测了抗菌肽(T-La(FS)、RGD-T-La(FS)、T-La(S)、RGD-T-La(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对耐热核酸酶基因nuc以及生物被膜... 为了研究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本试验检测了抗菌肽(T-La(FS)、RGD-T-La(FS)、T-La(S)、RGD-T-La(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对耐热核酸酶基因nuc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icaA,fib)进行检测;检测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中胞外蛋白含量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其生物被膜的形态及结构。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菌球菌耐热核酸酶基因nuc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icaA,fib)PCR结果为阳性;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荧光定量PCR法结果表明,抗菌肽作用后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基因的转录水平;抗菌肽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胞外蛋白合成与分泌。因此,抗菌肽主要通过影响生物被膜胞外蛋白合成与分泌和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 抗菌肽 生物被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