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鸡源乳酸菌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赵桂省 庞天津 +3 位作者 陈甫 刘玮 李福伟 邱慧玲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153,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鼠李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口乳杆菌3种鸡源乳酸菌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生成的影响。利用置片法对供试菌株培养48 h,定性观察细菌生长与生物被膜的形成;利用96孔微板法定量检测4种细菌生长的OD_(590)值,评价抑制生物被膜生... 试验旨在研究鼠李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口乳杆菌3种鸡源乳酸菌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生成的影响。利用置片法对供试菌株培养48 h,定性观察细菌生长与生物被膜的形成;利用96孔微板法定量检测4种细菌生长的OD_(590)值,评价抑制生物被膜生成的效果。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培养12 h开始形成生物被膜,24 h形成典型的生物被膜,并伴有交织链接的生物被膜骨架;3种乳酸菌培养36 h均未见生物被膜骨架,OD_(590)值显示鼠李糖乳杆菌生物被膜厚度优于戊糖片球菌、口乳杆菌。与大肠杆菌共培养发现,3种乳酸菌全菌液和上清液均能显著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生成,抑制效果鼠李糖乳杆菌>口乳杆菌>戊糖片球菌。结果可为探索乳酸菌拮抗大肠杆菌感染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 戊糖片球菌 口乳杆菌 大肠杆菌 生物被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犬猫尿源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性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
2
作者 陈玉娟 黄克斌 于咏兰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5,共7页
为调查北京地区犬猫尿源奇异变形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现状,并分析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本试验于2018—2019年采集北京地区16只犬和13只猫的符合菌尿标准的尿液样本,以及264株犬源和152株猫源尿液中未鉴定细菌分离... 为调查北京地区犬猫尿源奇异变形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现状,并分析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本试验于2018—2019年采集北京地区16只犬和13只猫的符合菌尿标准的尿液样本,以及264株犬源和152株猫源尿液中未鉴定细菌分离株;分离鉴定奇异变形杆菌,检测其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菌药的耐药性,并分析奇异变形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的情况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44株犬源(15.7%)和5株猫源(3.0%)奇异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对阿奇霉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均为98.0%,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为6.1%~73.5%,多重耐药率为79.6%。28株分离株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为57.1%,主要基因型为bla TEM型、bla CTX-M-9型和bla OXA-1型;1株分离株携带头孢菌素酶(AmpC),基因型为bla CMY-2型。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P<0.05)。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形成生物被膜阳性率为100%,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度与所选抗菌药的耐药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犬猫尿源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情况严重,携带ESBLs阳性率较高,形成生物被膜阳性率达100%,临床用药时可选择耐药率较低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尿源 耐药性 Β-内酰胺酶 生物被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R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作用及机制探讨
3
作者 张舒 许珊 +6 位作者 张丹 黄文祥 魏伏 刘思佚 罗盛淑 何琴 李佳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99-1004,共6页
目的:CGA47-66(chromofungin,CHR)是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inin A,CGA)水解形成的生物活性多肽,已有研究证实其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菌作用,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证实CHR抗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CLSI-... 目的:CGA47-66(chromofungin,CHR)是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inin A,CGA)水解形成的生物活性多肽,已有研究证实其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菌作用,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证实CHR抗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CLSI-M27-A3参考方法检测CHR对浮游状态下白假丝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菌落计数法及XTT比色法验证CHR是否具有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并确定CHR对白假丝酵母菌的BIC50,通过菌落计数法和倒置显微镜证实CHR抗真菌粘附作用,并使用q RT-PCR检测粘附基因Hwp1的表达情况从而进一步验证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CHR对浮游状态白假丝酵母菌的MIC值为10~20μmol/L,并证实CHR具有抗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作用,BIC50值为80~160μmol/L,且具有浓度依赖性;q RT-PCR检测CHR下调C.albicans Hwp1基因的表达,160μmol/L CHR处理组相对Hwp1基因表达量通过2-△△Ct值计算为(0.089 5±0.036 0),无处理组Hwp1基因的表达是CHR组的11.17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008,P=0.001)。结论:CHR具有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HR减少白假丝酵母菌细胞的粘附有关。本研究为CHR在抗真菌材料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 白假丝酵母菌 生物被膜形成 真菌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基因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伊萨兰 张荣 +4 位作者 王洪志 赵燕英 陈娟 刘骥 唐俊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29-133,139,共6页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研究茶多酚和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不同菌株生长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实验室保存的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14种生物被膜形成...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研究茶多酚和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不同菌株生长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实验室保存的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14种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通过微孔板法研究不同浓度茶多酚和Nisin对不同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茶多酚和Nisin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影响。结果表明:14种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中有10种被检出,其中cna、ebp S、fib和ica AD基因检出率为100%,sas C为87.5%、fnb A为68.75%、sas G为68.75%、clf B为68.75%、eno为62.5%,ica BC为56.25%;16株菌株中均不携带bbp、bap、clf A和fnb B基因。16株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但形成能力有差异,其中F23、F44、F58、F64、F71、F86、F107和F109等8株菌株为被膜强形成菌株,F7、F19、F40、F46、F60、F99、F101、F106等8株菌株为被膜弱形成菌株。茶多酚和Nisin对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的MIC范围分别为0.1~0.2 g/L和0.125~1 g/L,茶多酚和Nisin在1/2MIC和1/4MIC浓度下对生物被膜形成抑制作用明显(p<0.05),且茶多酚抑制效果强于Nisin。本研究结果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控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 最小抑菌浓度 茶多酚 乳酸链球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检测 被引量:13
5
作者 罗梦幽 柯旭泽 +3 位作者 贺苏皖 付成平 罗玲 唐俊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111,共6页
研究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性以及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在成都市周边农贸市场和路边小摊采集食品样品129份,采用DFI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克罗诺杆菌;通过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分离菌株;采用试管法和微孔... 研究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性以及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在成都市周边农贸市场和路边小摊采集食品样品129份,采用DFI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克罗诺杆菌;通过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分离菌株;采用试管法和微孔板法分析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研究温度对细菌成膜能力影响;采用纸片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菌株携带cpa、hly、sip和omp X毒力基因情况。结果发现从129份食品样本中共检出克罗诺杆菌43株,检出率为33.3%。43株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的成膜率为90.7%,并且温度对细菌成膜影响明显。四种毒力基因中,omp X检出率为100%; cpa检出率为13.9%; hly检出率为11.6%; sip基因未检出。耐药表型检测发现43株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对青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苯唑西林和杆菌肽B的耐药率为100%,对利福平的耐药率达97.7%;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7%;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亚胺培南、磺胺甲恶挫、呋喃妥因、头孢西丁、链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等100%敏感。本研究表明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具有较好的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对常见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并且分离菌株携带一定的毒力基因,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诺杆菌 食品分离菌株 生物被膜形成 耐药性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汁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的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贺苏皖 龙虎 +3 位作者 王洪志 杜玄 田万帆 唐俊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2-105,共4页
研究紫皮蒜和白皮蒜汁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紫皮蒜和白皮蒜为原料制备大蒜汁;采用平板抑菌实验研究两种大蒜汁对7株MRSA食品分离菌株的抑菌效果;同时采用96孔板法研究两种大蒜汁对MRSA细菌... 研究紫皮蒜和白皮蒜汁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紫皮蒜和白皮蒜为原料制备大蒜汁;采用平板抑菌实验研究两种大蒜汁对7株MRSA食品分离菌株的抑菌效果;同时采用96孔板法研究两种大蒜汁对MRSA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影响。结果表明:白皮蒜与紫皮蒜汁对于7株MRSA食品分离菌株均具有明显抑菌效果,抑菌圈大于19 mm,紫皮蒜汁效果优于白皮蒜汁,紫皮蒜汁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25 m L/L,白皮蒜汁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 m L/L;两种大蒜汁在不同亚抑菌浓度下对MRSA的生物被膜形成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MRSA菌株的消除和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汁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活性 生物被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形成及相关基因的检测
7
作者 柴迎锦 邬琴 +5 位作者 顾晓晓 郭强强 周霞 韩猛立 张星星 黄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6-39,共4页
检测绵羊大肠埃希菌中的XJ10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情况并确定与BF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采用96孔聚苯乙烯微孔板培养XJ10观察BF的形态和测定OD值分析XJ10BF在不同的时间段形成的情况,采用PCR方法检测BF 12种形成相关基因的分布... 检测绵羊大肠埃希菌中的XJ10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情况并确定与BF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采用96孔聚苯乙烯微孔板培养XJ10观察BF的形态和测定OD值分析XJ10BF在不同的时间段形成的情况,采用PCR方法检测BF 12种形成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37℃,BF的OD值从2 h开始逐渐升高,24 h左右接近最高峰,维持至36 h后,OD值开始缓慢下降,直至72 h仍维持较高水平,在整个检测时间段内XJ10BF O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6 h时BF形成初具形态,8 h^10 h呈现不完整的网格结构,12 h时BF形成较明显的网状结构,24 h^36 h形成有序的较为密集的网格结构,48 h后网状结构开始解离和脱落。同时在XJ10中检测到了其中8种与BF形成相关的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相应序列同源性为97.2%以上。试验表明XJ10具有形成BF的能力,但形成能力较弱,且携带8个与BF形成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大肠埃希菌 生物被 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消除镰刀菌酸对枯草芽胞杆菌R31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海琪 程萍 +2 位作者 宫庆友 喻国辉 温书恒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3-621,共9页
为了揭示芽胞杆菌类生防因子和镰刀菌病害的互作方式,对镰刀菌酸抑制枯草芽胞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其消除开展了研究。首先利用24孔细胞培养板建立了镰刀菌酸抑制枯草芽胞杆菌R31生物被膜形成的生物测定体系,并筛选出抑制R31生物被膜形成... 为了揭示芽胞杆菌类生防因子和镰刀菌病害的互作方式,对镰刀菌酸抑制枯草芽胞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其消除开展了研究。首先利用24孔细胞培养板建立了镰刀菌酸抑制枯草芽胞杆菌R31生物被膜形成的生物测定体系,并筛选出抑制R31生物被膜形成所需的最低镰刀菌酸浓度。测定了在该镰刀菌酸浓度处理下的R31生长曲线,并利用显微镜观察了镰刀菌酸处理和对照在振荡培养和静置培养下的菌体形态。然后测定了不同浓度MnSO4添加消除镰刀菌酸抑制R31生物被膜形成的效果,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各处理镰刀菌酸的残留量。结果显示,以24孔细胞培养板为培养容器,以BGM1为培养基的生物测定系统中,显著抑制R31生物被膜形成的最低镰刀菌酸用量为9μg/mL;该浓度的镰刀菌酸抑制了静置培养的R31菌体形成网状结构和漂浮在液面,并抑制了振荡培养的R31早期菌体增殖。但共培养体系中添加MnSO4可以恢复R31的生物被膜形成,其中200μg/mL的硫酸锰不仅能消除毒素抑制,还可显著促进R31的生物被膜形成。镰刀菌酸可能通过影响R31基质产生细胞的分化而抑制其生物被膜形成,硫酸锰可以作为钝化剂缓解镰刀菌酸对R31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生物被膜形成 镰刀菌酸 抑制 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蒙国宇课题组发表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研究成果
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73-1673,共1页
2017年11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蒙国宇团队就沙门菌非典型菌毛Saf介导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其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basis of host recognition and bio... 2017年11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蒙国宇团队就沙门菌非典型菌毛Saf介导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其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basis of host recogni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by Salmonella Saf pili”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e Life。蒙国宇团队长期致力于血液病和病原菌感染结构生物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形成 上海交通大学 瑞金医院 医学院 课题组 国家重点实验室 血液学研究所 结构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肽bCAT通过下调白念珠菌HWP1基因表达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珊 张舒 +2 位作者 张丹 刘思佚 刘梳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7-392,共6页
目的明确多肽bCAT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探索其与黏附基因HWP1表达的关系。方法标准菌株白念珠菌ATCC10231和临床菌株作为研究对象,XTT法检测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bCAT抗浮游白念珠菌的MIC值以CLSI-M27-A3方法确定,XTT法及菌... 目的明确多肽bCAT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探索其与黏附基因HWP1表达的关系。方法标准菌株白念珠菌ATCC10231和临床菌株作为研究对象,XTT法检测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bCAT抗浮游白念珠菌的MIC值以CLSI-M27-A3方法确定,XTT法及菌落计数检测bCAT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作用,并计算代谢活性确定抑制50%生物被膜形成的MIC(BIC_(50)),bCAT减少白念珠菌的黏附作用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及菌落计数法检测,并采用RT-PCR通过2^(-ΔΔCt)法计算HWP1的表达量。统计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Dunnett T3检验。结果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均有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bCAT抗浮游状态的白念珠菌MIC值为40~80μmol/L,BIC_(50)为80~160μmol/L;并且bCAT能减少白念珠菌的黏附作用,空白对照组菌落计数为(27 822.22±2 472.74)cfu,bCAT浓度为160、80、40、20、10μmol/L时的菌落个数分别为(5 355.55±1 264.03)cfu、(11 377.78±2 232.58)cfu、(17 488.89±1 136.27)cfu、(22 377.78±3 521.99)cfu、(26 044.44±1 329.57)cfu。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7.018,P=0.001),组内比较发现160、80、40μmol/L处理组与不含bCAT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发现160μmol/L处理组HWP1相对表达量为空白对照组的12.24%。结论 bCAT能有效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WP1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白念珠菌的黏附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形成 嗜铬粒蛋白A 抗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动态形成机制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安琪 石成龙 +4 位作者 钱森和 王洲 赵世光 刘艳 薛正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为探究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在菌株生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进行探究。实验测定了2株被膜差异菌株(ATCC 17802和VP-0)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信号分子AI-2、细胞渗透... 为探究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在菌株生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进行探究。实验测定了2株被膜差异菌株(ATCC 17802和VP-0)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信号分子AI-2、细胞渗透性和生物被膜微观形态等生理指标,研究被膜差异菌株的动态形成过程。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过程,0~12 h为可逆黏附阶段,12~48 h为不可逆黏附和微菌落形成阶段,48~72 h为成熟阶段,72~144 h为解离阶段。ATCC 17802胞外多糖和蛋白在生物被膜成熟期分泌量分别是VP-0的1.67倍和2.3倍,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信号分子含量相差不显著(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ATCC 17802呈现更聚集状态。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可知,3个处理组(72 h vs 8 h、48 h vs 8 h和72 h vs 48 h)分别鉴别出802、1061个和267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分别有506、655个和96个差异基因下调,296、406个和171个差异基因上调。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能量代谢、鞭毛系统、转运系统等与生物被膜形成有关的方面。本实验详细划分了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阶段,也为生物被膜动态调控中的基因调控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形成 群体感应 副溶血性弧菌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杨维青 刘晓峰 黄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定量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法采用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建立生物被膜定量检测法,用该法对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分析。结果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 目的定量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法采用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建立生物被膜定量检测法,用该法对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分析。结果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定量检测。在所检测的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6株(82.1%)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其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弱者为16株(28.6%),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者为30株(53.6%);10株菌(17.9%)不能形成生物被膜。结论绝大多数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半数以上菌株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牦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生物被膜能力及Ⅰ类整合子检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录贵 陈朝喜 《现代畜牧兽医》 2021年第8期16-18,共3页
试验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和普通PCR方法对分离自健康牦牛的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生物被膜能力及Ⅰ类整合子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利福平、氟苯尼考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较高,对多西环素和庆大霉素次之,对... 试验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和普通PCR方法对分离自健康牦牛的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生物被膜能力及Ⅰ类整合子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利福平、氟苯尼考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较高,对多西环素和庆大霉素次之,对氟喹诺酮类恩诺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在30%以上。96.84%的菌株有不同的生物被膜表型,只有3.16%的菌株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且大多数菌株表现出弱的生物被膜表型,占菌株总数的57.52%。30.82%的菌株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Ⅰ类整合子 大肠杆菌 牦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素基因的检测及蛋白酶K和DNase Ⅰ对菌株被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伊萨兰 余博旸 +2 位作者 陈娟 刘骥 唐俊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85-189,266,共6页
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细菌DNA,采用PCR检测14种粘附素基因的分布情况,随后采用试管法和微孔板法对细菌成膜能力进行检测,进一步研究蛋白酶K和DNaseⅠ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细菌DNA,采用PCR检测14种粘附素基因的分布情况,随后采用试管法和微孔板法对细菌成膜能力进行检测,进一步研究蛋白酶K和DNaseⅠ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7株菌株均携带clf B基因,检出率为100%,均不携带bap,bbp和clf A基因,有13株菌扩增出ica BC基因(76.5%),12株均扩增出cna基因(70.6%),11株菌扩增出eno基因(64.7%),10株菌分别扩增出fib和ica AD基因(58.8%),9株菌扩增出fnb A基因(52.9%),4株菌分别扩增出sas C,sas G和ebp S基因(23.5%),2株菌扩增出fnb B基因(11.8%)。试管法和微孔板法观察到17株菌株均有生物被膜形成,但不同菌株的被膜形成能力有差异,10号和30号菌株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强于其它15株菌(p<0.05)。在细菌生长过程中,蛋白酶K、DNaseⅠ以及两种酶的联合处理发现蛋白酶K和DNaseⅠ处理组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明显低于对照未处理组(p<0.05),并且蛋白酶K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比DNaseⅠ好,但是两种酶联合处理效果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旨在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控制策略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形成 粘附素相关基因 蛋白酶K DNASE 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酸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吕婷婷 张忠斌 +2 位作者 贺爽 马金鑫 丁文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6,共5页
试验通过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大黄酸的亚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考察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以木糖葡萄球菌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和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亚抑菌浓度药物大黄酸对各菌... 试验通过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大黄酸的亚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考察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以木糖葡萄球菌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和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亚抑菌浓度药物大黄酸对各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考察药物在生物被膜不同形成时期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探索大黄酸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的MIC为64 mg/L;亚抑菌浓度的大黄酸具有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且随着大黄酸浓度增加,其干预作用越明显,抑制效果越好;以木糖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作为参照,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在各亚抑菌浓度大黄酸中谷氨酰胺酶缺失株抑制率均显著降低,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在低浓度大黄酸中抑制率也显著降低;药物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主要在6 h与12 h发挥显著作用,谷氨酰胺酶对生物被膜的抑制时间也在6 h和12 h。研究表明,亚抑菌浓度大黄酸可以显著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通过谷氨酰胺酶、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为靶点发挥干预作用;且大黄酸对生物被膜的干预时期在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阶段,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菌黏附发挥干预生物被膜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腺炎 大黄酸 木糖葡萄球菌 生物被 干预生物被膜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株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勇 左家坤 +4 位作者 王凯民 张瑶 李思言 韩先干 孙学强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2年第4期59-65,共7页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禽出血性败血症,又称为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发病快,死亡率高。为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支持,通过PCR鉴定、耐药性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以及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对4株临床...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禽出血性败血症,又称为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发病快,死亡率高。为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支持,通过PCR鉴定、耐药性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以及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对4株临床分离的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01、Pm03、1801及1803)进行了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PCR鉴定结果显示,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均含有pfhA、exBDtonB、nanB、oma87、ompH、hgbB、hgbA、sodC、sodA 9种毒力基因,不含有toxA、nanH、ptfA 3种毒力基因;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和氨苄西林等7种抗生素表现出全部或部分耐药;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结果显示,Pm01菌株能形成极强的生物被膜,而Pm03、1801以及1803菌株几乎不能形成生物被膜;LD_(50)测定结果显示,4菌株LD_(50)分别为1.33×10^(1)、2.74×10^(2)、4.22和4.22 CFU。结果表明,4株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含有多种毒力基因,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其毒力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完全相关,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本研究为禽巴氏杆菌病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 耐药性分析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 半数致死量(LD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藏兽医药用植物和屎肠球菌联用对大肠杆菌E6生物被膜的影响
17
作者 谭敏 杨丹娇 +2 位作者 汪露 黄志宏 陈朝喜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2-20,共9页
采用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对152株大肠杆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和12种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利用棋盘稀释法评价四种藏兽医药用植物(马蹄黄、偏翅唐松草、华丽龙胆和岩生忍冬)不同提取部位(甲醇、二氯... 采用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对152株大肠杆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和12种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利用棋盘稀释法评价四种藏兽医药用植物(马蹄黄、偏翅唐松草、华丽龙胆和岩生忍冬)不同提取部位(甲醇、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屎肠球菌乙酸乙酯提取物与高耐药率抗生素(氯霉素、土霉素、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联合对10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E1-E10)杀菌活性,以探讨不同药物组合对E6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152株大肠杆菌多表现为中等成膜能力和无成膜能力表型,对氯霉素、磺胺二甲嘧啶、土霉素、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均高于90%,对二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噻呋、妥布霉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低于50%,其中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耐药率仅为19.90%;马蹄黄甲醇提取物、偏翅唐松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华丽龙胆甲醇提取物和岩生忍冬乙酸乙酯提取物、屎肠球菌S16和S17乙酸乙酯提取物对E1~E10的MIC范围分别为3.93~15.63、3.93~31.52,7.81~15.63、7.81~31.52、0.42~13.38和0.45~3.63 mg/mL;四种藏兽医药用植物不同提取部位和屎肠球菌乙酸乙酯提取物与高耐药率抗菌药物分别呈现不同的联合作用;在MIC浓度下,药物联合对E6表现出较强的生物被膜清除能力,其中岩生忍冬和偏翅唐松草乙酸乙酯提取物与土霉素和氨苄西林联用对E6生物被膜的抑制率高于其他组合,岩生忍冬和偏翅唐松草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与土霉素联用的抑制率分别为48.92%、42.58%,与氨苄西林联用的抑制率分别为48.58%、47.84%。选用的四种藏兽医药用植物、益生菌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本研究藏猪和藏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和生物被膜形成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兽医药用植物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多重耐药性 耐药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细菌关键小分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飞飞 傅玲琳 +3 位作者 鲍星月 刘长军 张晓双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72-279,共8页
食源性细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是食品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表明这些现象与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第二信使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系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发现细菌可通过... 食源性细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是食品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表明这些现象与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第二信使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系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发现细菌可通过利用胞外自诱导物和胞内c-di-GMP分别感知细胞密度和外界刺激来调控一系列生理活性。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食品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关联的QS和c-di-GMP这两个系统,阐述食源性细菌关键小分子信号通路,探讨QS和c-di-GMP信号通路之间的调控网络,旨在更好地理解食品体系中细菌引起的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现象,提供保障食品品质与安全的控制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细菌 群体感应 环二鸟苷酸 食品腐败 生物被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酵解途径相关基因与植物乳杆菌生理行为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星 郭书玉 +7 位作者 陶雨飞 邓西 杨淑慧 涂明霞 吴艾玲 马偲臆 饶瑜 刘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13-124,共12页
研究pgm、fba、gap过表达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R-1的抗逆性、黏附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gm、fba基因的过表达可提高植物乳杆菌LR-1的耐热性、耐酸性和抗胆盐性,这两个基因的过表达促进了该菌株生物被膜的... 研究pgm、fba、gap过表达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R-1的抗逆性、黏附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gm、fba基因的过表达可提高植物乳杆菌LR-1的耐热性、耐酸性和抗胆盐性,这两个基因的过表达促进了该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和黏附。gap基因的转录水平对植物乳杆菌LR-1的抗逆性、生物被膜形成和黏附没有显著影响。pgm、fba、gap的上调提高了该菌株tuf、luxS的转录水平。这种增加在过表达pgm、fba的重组菌株中比在过表达gap的重组菌株中高。此外,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gm、fba可与多条途径相关的基因相关联。本研究揭示糖酵解途径相关基因在调节植物乳杆菌的抗逆性、黏附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糖酵解 抗逆性 黏附 生物被膜形成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