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化场地中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增溶与洗脱效果
1
作者 王旭德 林轩 +5 位作者 周贵龙 谭峻杰 钟燕平 王淑华 郭学涛 梁旭军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选取产自真菌的内酯型槐糖脂(SLMP)和酸性槐糖脂(SLAP)及产自细菌的鼠李糖脂(RLs)作为代表性生物表面活性剂,以石化场地典型有机污染物菲和1-硝基萘(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菲、1-硝基萘及其混合物的增... 选取产自真菌的内酯型槐糖脂(SLMP)和酸性槐糖脂(SLAP)及产自细菌的鼠李糖脂(RLs)作为代表性生物表面活性剂,以石化场地典型有机污染物菲和1-硝基萘(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菲、1-硝基萘及其混合物的增溶与洗脱效果和机制。3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对1-硝基萘的增溶效果优于菲;在15倍临界胶束浓度时,增溶效果顺序为SLAP>RLs>SLMP;共存体系中菲和1-硝基萘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表现出相互促进作用,增加了彼此的溶解度;3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菲和1-硝基萘的去除效果均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提升,其中,SLMP的洗脱效果最佳,菲和1-硝基萘的协同增溶效应还会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洗脱效率。研究可为石化场地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一种绿色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 临界胶束浓度 增溶 洗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循环井修复地下水正十六烷污染
2
作者 石佳月 朱柏伟 +1 位作者 李博文 刘世宾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42-2253,共12页
目前地下水石油烃污染严重,且其轻质疏水性导致其修复困难.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利用二维模拟槽实验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对地下水循环井(groundwater circulation well,GCW)修复正十六烷的强化效果.通过选取环境修复中4种常用的生... 目前地下水石油烃污染严重,且其轻质疏水性导致其修复困难.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利用二维模拟槽实验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对地下水循环井(groundwater circulation well,GCW)修复正十六烷的强化效果.通过选取环境修复中4种常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茶皂素、皂素、鼠李糖脂、槐糖脂,对比所选表面活性剂增溶正十六烷的效果,筛选出效果最佳的表面活性剂;构建GCW模型,开展砂箱模拟实验,探究GCW耦合生物表面活性剂增溶洗脱正十六烷的性能.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中,鼠李糖脂对正十六烷的增溶效果最佳,增溶24 h后正十六烷溶解度可达237.35 mg·L^(−1);鼠李糖脂注入地下水后,GCW能够对鼠李糖脂进行有效的水力控制,将其控制在循环井周围;启动循环井修复后,模拟槽内正十六烷的浓度普遍下降,增溶至水中的正十六烷在水流作用下不断迁移流向循环井,并通过抽注水去除.与未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处理组相比,鼠李糖脂的注入显著提升了GCW的修复效果,42—54 h内,中砂和细砂中对正十六烷的强化降解效果分别提升了170%和147%.本研究可为表面活性剂强化循环井修复地下水污染在实际场地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循环井 正十六烷 鼠李糖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槐糖脂的化学改性修饰进展
3
作者 江建林 张超 +3 位作者 秦冰 乔富林 肖宇 周林碧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6-296,共11页
伴随国家环保要求不断提升和油田助剂绿色化导向,生物表面活性剂逐渐成为油田化学品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微生物发酵制备得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品结构多样性受限,难以满足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对油-水界面活性、乳化降黏能力、润湿... 伴随国家环保要求不断提升和油田助剂绿色化导向,生物表面活性剂逐渐成为油田化学品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微生物发酵制备得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品结构多样性受限,难以满足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对油-水界面活性、乳化降黏能力、润湿翻转性能等的多方面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化学改性修饰。基于此,以槐糖脂为典型代表,详细归纳了修饰有非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阴离子型亲水基的改性产物及槐糖脂多聚物的合成进展。其中,非离子型改性槐糖脂的改性合成以酯交换和环氧加成反应为主,改性产物的界面活性、乳化、增溶、发泡能力相比槐糖脂均有所提升。阳离子型改性槐糖脂则通过先在分子中引入叔胺基团制得中间体,随后利用中间体与卤代烃之间的季铵化反应制备得到;若将中间体的叔胺基团进行氧化,即可制备得到氧化胺类两性离子型改性产物。阳离子型及两性离子型改性产物作为杀菌剂有应用前景。阴离子型改性产物通过糖环伯羟基的磺化反应制备得到,产物洗油效率相比改性前明显提升。通过槐糖脂之间的开环易位聚合(ROMP)反应,可制备得到槐糖脂多聚物。多聚物可作为高效药物递送载体使用,亦有望作为活性聚合物应用于原油开发领域。最后,对不同类型改性槐糖脂的合成方法和性能特点进行总结,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槐糖脂 化学改性修饰 油-水界面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降解原油和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双功能菌株的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亚君 张宁 +4 位作者 张鹏飞 张瑞昌 周鸣 章春芳 魏学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93-5302,共10页
从高盐含油废水中分离出一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YY-1,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RNA序列分析,该菌属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Shewanella sp.YY-1分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700mg/L,表面张力为30.76mN/m,且在... 从高盐含油废水中分离出一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YY-1,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RNA序列分析,该菌属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Shewanella sp.YY-1分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700mg/L,表面张力为30.76mN/m,且在较宽的盐度(10~100g/L),温度(25~100℃),pH值(2~10)范围内均表现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通过薄层色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生物表面活性剂被鉴定为磷脂类.将菌株Shewanella sp.YY-1应用于原油废水的生物修复中,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效果,对原油中短链烷烃(C8~C10),中链烷烃(C11~C20),长链烷烃(C21~C44)的去除率可达74.70%,96.68%,99.42%.本研究为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在原油废水的生物修复提供优质的菌种来源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降解 生物表面活性剂 分离 希瓦氏菌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钟炜欣 闻宇晨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3-562,共10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强,乳化性能好,抗菌抗氧化活性强,稳定性高,且生物选择性好,环境友好性强。其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突出,是三次采油中化学表面活性剂的良好替代品。根据肽链氨基酸是否连接成环,可将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强,乳化性能好,抗菌抗氧化活性强,稳定性高,且生物选择性好,环境友好性强。其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突出,是三次采油中化学表面活性剂的良好替代品。根据肽链氨基酸是否连接成环,可将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分为环状脂肽和线形脂肽。亲水肽链不同种类氨基酸与排列顺序、疏水碳链长度及其支链位置不同,形成的脂肽结构与生物活性不同。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为:高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原油乳化形成大尺寸胶束,改变储层岩石润湿性、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等。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原油开采的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脂肽类生物驱油体系在获得与化学驱相当的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驱油剂成本,证实了其适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可行性。但脂肽在上游合成高产途径、下游低成本提纯工艺以及实际油藏中的地层适应性尚不明确,限制了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油田的商业化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脂肽 原油开采 提高采收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协同处理含油污泥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洁 唐善法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713,共6页
石油在炼制、储运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含油污泥,造成了严重的石油浪费和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生物表面活性剂-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协同工艺。以生物表面活性剂预处理过的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构筑了SMFC,通过检测日... 石油在炼制、储运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含油污泥,造成了严重的石油浪费和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生物表面活性剂-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协同工艺。以生物表面活性剂预处理过的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构筑了SMFC,通过检测日均电压、输出总电量、功率密度、表观内阻和石油去除率,探究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电菌投放时间、石油回收3个因素对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SMFC协同处理含油污泥的效果较生物表面活性剂或SMFC处理含油污泥的更优;含油污泥经生物表面活性剂预处理后,再投放产电菌更有利于含油污泥的降解及SMFC产电性能的发挥,相较于生物表面活性剂预处理前投放,其输出总电量增加了1463.63 C,石油去除率提高了17.09百分点;经生物表面活性剂回收石油后构筑的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更佳,其最大输出电压可以达到185.27 mV,石油去除率高达63.65%。生物表面活性剂-SMFC明显提升了含油污泥的降解性能和产电性能,产电菌不宜过早投放,石油回收可以大大提高SMFC的产电性能和含油污泥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SMFC 生物表面活性剂 产电菌 石油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资源化处理含油污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岑茜 佘跃惠 +4 位作者 张凡 孙珊珊 邓舒元 王晨月 霍其其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45-2150,共6页
生物表面活性以其可降解性、环境相容性、低毒甚至无毒性得以在资源化处理方面展现巨大潜力。对比了常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资源化处理含油污泥的技术发展,包括单一/复配处理,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处理,与纳米颗粒/生... 生物表面活性以其可降解性、环境相容性、低毒甚至无毒性得以在资源化处理方面展现巨大潜力。对比了常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资源化处理含油污泥的技术发展,包括单一/复配处理,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处理,与纳米颗粒/生物燃料电池结合处理等技术,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含油污泥 资源化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化学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蒽的生物降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欧阳科 张甲耀 +2 位作者 戚琪 陈玲 邓欢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06-809,共4页
在非常高的蒽浓度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条件下蒽高效降解菌降解蒽的情况。结果表明,使用表面活性剂能极大地促进蒽的降解,而相同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效果要优于化学表面活性剂。在不加表面活性剂、加入十二烷基磺... 在非常高的蒽浓度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条件下蒽高效降解菌降解蒽的情况。结果表明,使用表面活性剂能极大地促进蒽的降解,而相同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效果要优于化学表面活性剂。在不加表面活性剂、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加入吐温-20及加入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四种情况下,经过6d的降解,蒽的浓度分别从250μg·mL-1降至214,199.2,138.7和114.8μg·mL-1,分别降解了36,50.4,111.3和135.2μg·mL-1,显示了极强的降蒽能力。说明使用单一的降解菌效果不太明显,将蒽降解菌和产表面活性剂产生菌接合构成一个混合菌群使用时,效果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化学表面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 多环芳烃蒽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龚良玉 李雁宾 +3 位作者 王修林 梁生康 祝陈坚 韩秀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2-696,共5页
以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抑制和杀藻作用.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较低浓度下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增大用量,可直接杀灭藻细胞.生长延滞期的藻细胞对鼠李糖脂的作用... 以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抑制和杀藻作用.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较低浓度下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增大用量,可直接杀灭藻细胞.生长延滞期的藻细胞对鼠李糖脂的作用更为敏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鼠李糖脂对绿藻生长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在低浓度下对中肋骨条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也很弱,鼠李糖脂的浓度增至5.0mg/L 以上时,对中肋骨条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长抑制 杀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Acinetobacter BHSN的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曹娟 徐志辉 +1 位作者 李凌之 沈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8,共6页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1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株BHSN。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等将其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研究表明,BHSN菌株能降解石油中C13~C32正构烷烃。BHSN菌株生长和产...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1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株BHSN。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等将其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研究表明,BHSN菌株能降解石油中C13~C32正构烷烃。BHSN菌株生长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为5.0~8.5。LB培养基中添加终质量浓度为10g.L-1葡萄糖能促进菌体的生长,但不利于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添加蔗糖、乳糖、麦芽糖和木糖对菌体的生长和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均有促进作用,其中麦芽糖的促进作用最强。初步研究表明,BHSN菌株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BHSN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初始68.3mN.m-1降低到28.6mN.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不动杆菌属 烷烃降解 生物表面活性剂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 被引量:27
11
作者 郭利果 苏荣国 +1 位作者 梁生康 赵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0-514,共5页
考察了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萘,菲和芘)的增溶特性以及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对增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脂浓度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时,多环芳烃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溶解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 考察了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萘,菲和芘)的增溶特性以及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对增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脂浓度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时,多环芳烃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溶解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摩尔增溶比(MSR)随被增溶物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即萘>菲>芘;胶束/水分配系数(Km)随被增溶物疏水性增大而增大,即芘>菲>萘;lgKm与lgKow之间呈良好线性正相关性.鼠李糖脂对菲的增溶作用随温度升高略有增大,而随所添加NaCl浓度的增大显著增大,鼠李糖脂对菲的增溶作用在pH值为5.5时达到最大,然后随pH值的升高而不断下降,在pH值达7.5后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鼠李糖脂 多环芳烃 增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提纯及其发展前景 被引量:15
12
作者 傅海燕 曾光明 +3 位作者 袁兴中 黄国和 时进钢 钟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4,共4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产生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生物分子。由于其对环境无毒害作用 ,因此 ,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然而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生物表面活性剂商业化的一个主要问题 ,为此提出多种分离... 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产生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生物分子。由于其对环境无毒害作用 ,因此 ,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然而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生物表面活性剂商业化的一个主要问题 ,为此提出多种分离纯化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分离 提纯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蔚 刘如林 +3 位作者 刘春林 梁凤来 张心平 刁虎欣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50-352,380,共4页
从油田采出水中分离到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菌种发酵液具有高表面活性,经分离提取获得浅黄色固体产物,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30 0mg/L,该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红外光谱(IR)、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纸层析(PC... 从油田采出水中分离到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菌种发酵液具有高表面活性,经分离提取获得浅黄色固体产物,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30 0mg/L,该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红外光谱(IR)、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纸层析(PC)分析表明:其疏水基半分子为β-甲基十四碳脂肪酸及β-羟基十八碳脂肪酸;亲水基半分子含Asp、Glu、Ile、Val、Lys等氨基酸,为一种由脂肪酸和肽组成的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特性分析表明:该表面活性剂可耐高温和高浓度盐,pH适应范围较广,对原油具有较强的乳化、增溶、脱附和降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特性 脂肽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碱复配体系的界面性能及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郑江鹏 梁生康 +4 位作者 石晓勇 林军章 汪卫东 宋永亭 曹嫣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77,共6页
本文以油-水界面张力为指标,考察了碳酸钠质量分数(WNa2O3)在0.0%~1.2%时,鼠李糖脂(RL)和槐糖脂(SL)两种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界面性能,进而通过岩芯驱替模拟实验考察具有不同界面性能的复配体系对胜利原油的驱替效... 本文以油-水界面张力为指标,考察了碳酸钠质量分数(WNa2O3)在0.0%~1.2%时,鼠李糖脂(RL)和槐糖脂(SL)两种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界面性能,进而通过岩芯驱替模拟实验考察具有不同界面性能的复配体系对胜利原油的驱替效果.结果表明,WNa2CO3≥0.2%时和WNa2CO3≥0.6%时,RL/SL/Na2CO3复配体系动态界面张力和平衡界面张力即可分别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数量级范围.模拟岩芯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复配体系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时,胜利原油的采收率可显著提高22.80%~30.30%.同时,RL/SL/Na2CO3复配驱油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较单独Na2CO3驱油体系高2倍左右,表明RL/SL/Na2CO3复配后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碳酸钠 界面张力 驱油体系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油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忠喜 郭书海 +4 位作者 刘广民 朱玉萍 牛明芬 任南琪 李永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6-588,共3页
为了对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从大庆油田油泥和油田污水中富集培养、分离得到52株菌,通过对各菌株的排油活性及表面张力实验,优选出菌株B381、B101、B64和C43,它们产生的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较低,并且表面活性稳定.对纯化的表面... 为了对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从大庆油田油泥和油田污水中富集培养、分离得到52株菌,通过对各菌株的排油活性及表面张力实验,优选出菌株B381、B101、B64和C43,它们产生的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较低,并且表面活性稳定.对纯化的表面活性剂分析表明,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成分为脂肽类(Lipopeptide)、鼠李糖脂(Rham nolipid)、槐糖脂(Sophrolipids)及甘油酯类(G lyceride)化合物.用这4株菌的发酵液进行了油泥处理实验,72 h后石油去除率平均达70%以上.与对照样品相比,石油去除率提高到大约7~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油 生物分离 排油活性 生物表面活性剂 油泥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40
16
作者 伍晓林 陈坚 伦世仪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25-28,共4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和一般的化学表面活性剂一样 ,都拥有亲水和疏水基团 ,是微生物生长在水不溶的有机物中并以营养物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油田应用中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机理之一 ,具有水溶性好、反应产物均一... 生物表面活性剂和一般的化学表面活性剂一样 ,都拥有亲水和疏水基团 ,是微生物生长在水不溶的有机物中并以营养物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油田应用中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机理之一 ,具有水溶性好、反应产物均一、安全无毒、驱油效果好等特点。本文从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种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类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实验研究、矿场实验及展望等五个方面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强化采油 原油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伏亚萍 李鱼 +3 位作者 王健 曹周礼 段勇 郭书海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8-152,共5页
添加稠油对土壤中土著微生物进行驯化,分离出33株能以稠油为惟一碳源生长的细菌,从中筛选出2株高效表面活性剂产生菌XJ1和SJ4,9株高效稠油降解菌.XJ1和SJ4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72.4mN/m分别降到36.1mN/m和36.2mN/m;14d摇瓶油降解率分... 添加稠油对土壤中土著微生物进行驯化,分离出33株能以稠油为惟一碳源生长的细菌,从中筛选出2株高效表面活性剂产生菌XJ1和SJ4,9株高效稠油降解菌.XJ1和SJ4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72.4mN/m分别降到36.1mN/m和36.2mN/m;14d摇瓶油降解率分别为35.89%和31.59%,降解效率在各单菌中最高.同时研究了发酵液中XJ1和SJ4的生长量与其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情况之间的关系,经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确定两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均为糖脂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稠油降解菌 土壤微生物修复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凝胶平板法筛选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 被引量:14
18
作者 沈薇 杨树林 +1 位作者 宁长发 袁辉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6-490,共5页
从某炼油厂废水和油泥样中经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和发酵液表面张力的测定筛选出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8株。选择其中2株BS-03和BS-01作进一步研究。经初步鉴定2株菌均属于假单胞菌属。菌株BS-03和BS-01的发酵液表面张力由56.8mN/m分... 从某炼油厂废水和油泥样中经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和发酵液表面张力的测定筛选出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8株。选择其中2株BS-03和BS-01作进一步研究。经初步鉴定2株菌均属于假单胞菌属。菌株BS-03和BS-01的发酵液表面张力由56.8mN/m分别降至25.6mN/m和27.4mN/m。电喷雾质谱检测得到菌株BS-03的代谢产物鼠李糖脂主要成分是RhaC10C10,而菌株BS-01则为Rha2C10和Rha2C10C10,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值分别为326mg/L和58mg/L。菌株BS-03发酵液对苯、正己烷、正十八烷、柴油和原油的乳化性能都大于70%,而菌株BS-01发酵液则对这些物质的乳化性能不超过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筛选 蓝色凝胶平板 电喷雾质谱 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表面活性剂和功能性表面活性剂(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腾 徐宝财 +2 位作者 周雅文 程杰成 吴军政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3,70,共5页
简要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合成方法;较详细地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似和优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理学功能;重点阐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业、环境工程、食品工业、化妆... 简要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合成方法;较详细地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似和优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理学功能;重点阐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业、环境工程、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及医学领域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展望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特性 合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顾信娜 陈辉 +3 位作者 李珊珊 成卓韦 陈建孟 蒋轶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55-162,233,共9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绿色环保的新型表面活性剂。文章在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类型、主要产生菌、生产方法及其化学特性等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并...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绿色环保的新型表面活性剂。文章在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类型、主要产生菌、生产方法及其化学特性等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今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 分离鉴定 化学特性 环境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