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兽用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振霞 罗万和 +4 位作者 李超 周凯翔 潘源虎 陶燕飞 谢书宇 《中国兽药杂志》 2018年第6期72-79,共8页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是根据药物的溶解性与渗透性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框架,已被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世界卫生组织(WHO)等认可并用作仿制药物生物等效性豁免的...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是根据药物的溶解性与渗透性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框架,已被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世界卫生组织(WHO)等认可并用作仿制药物生物等效性豁免的判断依据。随着人药BCS的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尝试将BCS引入到兽药领域,以指导兽用仿制药的开发和管理。针对BCS分类标准和概念、BCS在人药研发和管理中的应用、兽药BCS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兽药BCS分类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为新兽药的开发和老药的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分类标准 研究现状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酸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预测
2
作者 慕金雨 张梅超 +2 位作者 马芳芳 刘雪 王英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9-1204,共6页
目的测定咖啡酸在不同pH环境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油水分配系数,推测其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分类;测定咖啡酸片溶出曲线,将相关参数代入大鼠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建模,利用Gastroplus软件预测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 目的测定咖啡酸在不同pH环境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油水分配系数,推测其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分类;测定咖啡酸片溶出曲线,将相关参数代入大鼠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建模,利用Gastroplus软件预测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32%冰醋酸溶液-甲醇(70∶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3 nm,柱温25℃,进样体积10μL。采用摇瓶法和正辛醇-水体系测量咖啡酸在不同pH环境中的平衡溶解度、溶解度体积(DSV)和油水分配系数(P),推测其BCS分类;测定咖啡酸片在水、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溶出曲线,利用Gastroplus软件分析溶出曲线的Z-Factor值,将相关参数代入大鼠的PBPK模型,模拟大鼠体内药时(PK)曲线,与已知实测PK曲线进行比较,推测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结果咖啡酸在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平衡溶解度为0.676、1.266和4.624 mg·L-1,DSV为443787、236967和64879 mL,为难溶性药物,且具有较强pH依赖性;咖啡酸在水、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油水分配系数(P)为4.33(logP=0.64)、28.87(logP=1.46)、19.77(logP=1.30)、0.28(logP=-0.56),推测其具有较高渗透性。软件模拟得到咖啡酸大鼠体内的C_(max)为0.358μg·mL^(-1),t_(max)为0.39 h,AUC为0.320μg·h^(-1)·mL^(-1),与已知的实测结果C_(max)为(0.250±0.037)μg·mL^(-1)、t_(max)为(0.33±0.12)h、AUC为(0.303±0.024)μg·h^(-1)·mL^(-1)一致,PK曲线基本吻合。结论咖啡酸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药物,推测其为BCS II类药物,其片剂在大鼠中表现出较高的体内外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体内外相关性 平衡溶解度 油水分配系数 摇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分中药生物药剂分类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紫叶 任晓亮 王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4-1921,共8页
组分中药是现代中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在临床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基于组效关系的组分配伍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为创新中药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一种根据溶解度和渗透性对药物进行科学分类... 组分中药是现代中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在临床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基于组效关系的组分配伍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为创新中药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一种根据溶解度和渗透性对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研究方法,是新药研发中的重要工具。针对组分中药特点,结合数学模型,开展组分中药的生物药剂分类学研究,能够预测组分中药体内生物利用程度并推动组分中药制剂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组分中药相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发展及研究方法,并整理了以现代制剂技术改善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的应用实例,以期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中药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现代中药制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常用抗寄生虫药在鸡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香秀 王玥 +4 位作者 孙乃岩 刘洋 黄金虎 樊萍 王丽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9-926,共8页
[目的]本研究拟建立基于靶动物生理参数的禽用药物溶解度和渗透性测定方法,并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对6种兽医临床常用抗寄生虫药(吡喹酮、阿苯达唑、盐酸左旋咪唑、盐酸氨丙啉、地克珠... [目的]本研究拟建立基于靶动物生理参数的禽用药物溶解度和渗透性测定方法,并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对6种兽医临床常用抗寄生虫药(吡喹酮、阿苯达唑、盐酸左旋咪唑、盐酸氨丙啉、地克珠利、常山酮)进行分类。[方法]1日龄AA内鸡90只饲养至8周龄,分别于1、4和8周龄时测定鸡体温、胃肠液体积和胃肠pH值,通过计算剂量数(Do)确定6种药物的生理溶解度及分类;以酒石酸美托洛尔为高低渗透性参考标准,结合单层细胞模型和鸡小肠原位灌流试验测定的药物表观渗透系数(Papp)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确定药物的渗透性并进行分类。[结果]将鸡常用药物溶解度的测定条件规定为41℃及pH1~8的水性缓冲溶液,高溶解度的定义为药物单次给药的最高剂量能完全溶解于21 mL(进食)或7 mL(禁食)的水性缓冲溶液中。Do计算结果表明盐酸左旋咪唑、盐酸氨丙啉和常山酮在鸡进食及禁食条件下均为高溶解度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地克珠利则为低溶解度药物。单层细胞模型法测得吡喹酮、阿苯达唑和盐酸左旋咪唑的Papp分别为12.92×10^-6、15.12×10^-6和14.64×10^-6 cm·s^-1,均高于酒石酸美托洛尔(6.58×10^-6 cm·s^-1),故为高渗透性药物。鸡小肠原位灌流试验结果表明,6种药物在鸡体内的Peff分别为0.76×10^-4、1.35×10^-4、0.93×10^-4、0.05×10^-4、0.66×10^-4和0.31×10^-4 cm·s^-1,其中吡喹酮、阿苯达唑和盐酸左旋咪唑的Peff均高于酒石酸美托洛尔(0.68×10^-4 cm·s^-1),为高渗透性药物,与单层细胞模型法测定的结果相一致。综合6种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测定结果,确定6种药物的BCS分类为:盐酸左旋咪唑为Ⅰ类药物;吡喹酮和阿苯达唑为Ⅱ类药物;盐酸氨丙啉和常山酮为Ⅲ类药物;地克珠利为Ⅳ类药物。[结论]初步确定了鸡常用药物生理溶解度测定条件以及渗透性测定方法,完成了6种常用抗寄生虫药在鸡的BCS分类,为鸡常用药物BCS框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溶解度 渗透性 单层细胞模型 鸡小肠原位灌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PK模型及其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建雄 胡晓 +1 位作者 苗贝贝 张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0,共7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一种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工具,目前在药物研究及监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或药物生产工艺变更时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中,PBPK模型可通过模拟药物的体内行为,为药物的生...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一种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工具,目前在药物研究及监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或药物生产工艺变更时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中,PBPK模型可通过模拟药物的体内行为,为药物的生物等效性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可为药物生物等效豁免提供理论支持,从而促进更安全、更经济地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本文将综述PBPK模型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我国药物临床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PK模型 生物等效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PB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胃肠道生理模型的口服药物吸收预测 被引量:4
6
作者 黎国富 杨劲 +1 位作者 张雪莹 赵浩如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6期656-662,共7页
药物的口服吸收受到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如胃肠液成分、pH、肠道内传输、转运和代谢等。在进行非临床和临床体内试验之前,如果仅仅依靠体外数据能够准确地预测药物的口服吸收,将会大大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在深入理解口服吸收过程的基... 药物的口服吸收受到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如胃肠液成分、pH、肠道内传输、转运和代谢等。在进行非临床和临床体内试验之前,如果仅仅依靠体外数据能够准确地预测药物的口服吸收,将会大大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在深入理解口服吸收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胃肠道生理模型为从事新药研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这种机会。这些生理模型可以与经典的药动学模型紧密衔接,用于预测药物的口服吸收速度和程度。本文综述了胃肠道生理模型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的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生理模型 生理药动学模型 高级房室吸收和传输(ACAT)模型 高级溶出、吸收和代谢(ADAM)模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