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耐铜的分子机理及铜污染环境的生物联合修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杰 贺纪正 +2 位作者 马延和 朱永官 张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615-2626,共12页
铜是动植物和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都将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日益加剧,工业和农业生产活动常可导致土壤铜污染,铜已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总结了铜在植物体内的自发内稳态调节... 铜是动植物和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都将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日益加剧,工业和农业生产活动常可导致土壤铜污染,铜已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总结了铜在植物体内的自发内稳态调节机制,在细菌和真菌体内的吸收、分布、解毒和调节因子,同时以蚯蚓为例简要阐述了土壤动物对铜的解毒机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重金属铜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机理及生物对环境中过量铜的联合修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铜污染环境的植物、微生物和动物联合修复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 分子机理 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被引量:32
2
作者 韩永和 李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1,共7页
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综述了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植物生态... 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综述了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植物生态浮床和微生物固定化的技术路线;总结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并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富营养化 生态浮床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化学农药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新 侯佳文 +3 位作者 宋磊 柳文睿 张亚楠 葛玲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7-223,共7页
化学农药的高毒性、生物积累性和扩散性极易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环境中化学农药的去除尤为重要。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因其高效、环境友好和修复成本低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化学农药污染土壤是一种很... 化学农药的高毒性、生物积累性和扩散性极易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环境中化学农药的去除尤为重要。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因其高效、环境友好和修复成本低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化学农药污染土壤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植物为根际和内生细菌提供养分,而细菌通过化学农药的降解和解毒来支持植物生长。本文综述了影响化学农药在植物体内吸收和转运的因素以及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并讨论了植物与微生物在化学农药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协同效应,并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法在化学农药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植物修复 原位修复 化学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铬污染土壤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逯延军 邹佳敏 +4 位作者 舒同 王娜娜 张甲麒 张格红 刘广东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70-1772,共3页
在铬污染土壤中加入活性污泥,并种植万寿菊,进行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铬污染土壤的实验。实验表明:添加污泥增加了铬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同时降低了六价铬的含量,并且土壤中六价铬的含量随着活性污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说明微... 在铬污染土壤中加入活性污泥,并种植万寿菊,进行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铬污染土壤的实验。实验表明:添加污泥增加了铬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同时降低了六价铬的含量,并且土壤中六价铬的含量随着活性污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说明微生物对土壤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土壤中铬的含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但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的转化作用,使植物的耐受性增加,促进了植物对土壤中铬的吸收,提高了对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土壤中的铬进行了富集,万寿菊对铬的转运能力随着土壤中的铬浓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铬污染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文晓凤 尹令实 +1 位作者 张金帆 袁瀚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6期82-84,183,共4页
重金属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毒物,近年来在中国由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日益成熟,将该技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的修复已逐渐开展。该文对... 重金属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毒物,近年来在中国由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日益成熟,将该技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的修复已逐渐开展。该文对中国底泥/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处理方法等进行了概括,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定义、原理进行了阐述,并从微生物类别的角度叙述了目前能用于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处理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几类不同形式,最后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法在底泥/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重金属污染 底泥/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宋艳艳 李一丹 +1 位作者 万鹰昕 张静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2,共8页
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到农作物安全和人体健康。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其中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被认为是改善重金属含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就近年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的机理进行了评述,总结了近5年植物-微生物联合修... 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到农作物安全和人体健康。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其中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被认为是改善重金属含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就近年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的机理进行了评述,总结了近5年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微生物与植物间形成联合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此外,微生物通过提高植物的抗性、降低重金属毒性、促进植物生长等方式增强植物修复重金属的能力。由于污染环境的复合性和复杂性,未来植物-微生物-金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和开发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新技术开发将会成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修复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本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低浓度含油污泥技术研究
7
作者 何飞焱 施宠 +3 位作者 董丁 季凯 韩斯琴 张颖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44-1353,共10页
【目的】探究4种新疆本土草本植物生物修复含油污泥的潜力,及其与微生物联合修复对低浓度含油污泥处理效果。【方法】以狗牙根(Cynodondactylon)、高羊茅(Festuca elata)、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与解脂假... 【目的】探究4种新疆本土草本植物生物修复含油污泥的潜力,及其与微生物联合修复对低浓度含油污泥处理效果。【方法】以狗牙根(Cynodondactylon)、高羊茅(Festuca elata)、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与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菌A)、2株枯草芽孢杆菌[菌B(Bacillus subtilis PL-2)和菌C(Bacillus subtilis XJ-16)]、混菌D(A+B+C)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微生物组、植物组、植物-微生物组及对照4组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石油烃残留量、微生物数量、草种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120 d盆栽试验结表明,单独种植狗牙根、单独种植苏丹草、菌B、菌C处理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较为相近,降解率分别为31.39%、34.19%、33.71%与33.3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草本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中,狗牙根中添加菌A、菌B和菌C效果显著,石油烃的降解率可达43.02%、40.20%和42.54%,且在联合修复后土壤中可培养细菌与真菌数量显著增加,分别为1.50×10^(5)~2.59×10^(5)cfu·g^(-1)和4.32×10^(4)~5.53×10^(4)cfu·g^(-1);此外,在添加降解菌后,狗牙根干重和叶绿素总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综合石油烃残留量、微生物数量、生物量以及叶绿素含量指标得出,新疆本地植物狗牙根与菌A(解脂菌假丝酵母)、菌B和菌C(均为枯草芽孢杆菌)的联合,可为当地低浓度含油污泥处理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石油污染 降解率 生物数量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强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2年第8期55-58,67,共5页
选用水生鸢尾、筛选耐重金属菌株,采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废水,考察了温度、重金属初始浓度、pH值对重金属镉、镍、汞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pH值为7.0的最佳条件下,对重金属初始浓度为300mg·L^(-1)的重... 选用水生鸢尾、筛选耐重金属菌株,采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废水,考察了温度、重金属初始浓度、pH值对重金属镉、镍、汞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pH值为7.0的最佳条件下,对重金属初始浓度为300mg·L^(-1)的重金属污染废水进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废水中镉、镍、汞去除率分别达到68%、58%、77%,处理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重金属污染废水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sarium sp.shz-2.27与山羊草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
9
作者 杨正茗泽 曲丽娜 +3 位作者 王美琪 战涵 安家兰 彭汉卿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探索真菌—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案,选取山羊草(Aegilops Linn.)作为供试植株,与一株高效分解原油的丝状真菌(Fusarium sp.shz-2.27)联合接种不同质量油污浓度(0、0.9%和1.5%)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植物生长量变化,检... 为探索真菌—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案,选取山羊草(Aegilops Linn.)作为供试植株,与一株高效分解原油的丝状真菌(Fusarium sp.shz-2.27)联合接种不同质量油污浓度(0、0.9%和1.5%)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植物生长量变化,检测土壤样品中石油烃的降解情况、土壤酶活力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油污浓度、丝状真菌以及植物根系对油污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根系生长量方面,随着土壤油污浓度的升高,植物的平均根长逐渐变短,说明油污浓度越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石油降解率方面,植物与真菌联合接种的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在65.37%~78.67%,说明植物与真菌的联合接种有效促进了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土壤酶活力方面,微生物—植物试验组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脂肪酶、脲酶和脱氢酶4种酶表现出良好的活力水平;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经微生物—植物试验组修复的土壤理化性质亦表现良好,其中总氮含量0.047~0.103 g/kg,总糖含量0.299~1.412 mg/g,pH趋于中性,电导率高于植物组。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修复技术,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石油烃降解效果明显提升,该技术在去除石油污染物的同时,能够改良土壤性状、促进植被恢复以及改善生态环境。鉴于高浓度油污可能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存在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修复方法更适宜在中度污染的油污土壤环境中实施,为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修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互生作用 石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处理促进石油污染土壤修复
10
作者 沈燕宾 李俊莉 +1 位作者 张颖 路建萍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54-2661,共8页
针对志丹油田附近受石油污染的土壤,利用植物-微生物联合处理,促进志丹油田附近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根据植物种子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耐受能力、植物形态生理指标以及植物对土壤石油烃的降解能力,筛选获得黑麦草(63.28%)和紫花苜蓿(59.31%)... 针对志丹油田附近受石油污染的土壤,利用植物-微生物联合处理,促进志丹油田附近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根据植物种子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耐受能力、植物形态生理指标以及植物对土壤石油烃的降解能力,筛选获得黑麦草(63.28%)和紫花苜蓿(59.31%)两株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良好修复能力的植物。从植物根际土壤筛选获得一种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高效修复能力的微生物菌剂ZD。利用黑麦草和紫花苜蓿与复合微生物菌剂ZD联合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发现当微生物菌剂ZD接种量为1.25%时,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获得较好的效果(78.28%)。该研究从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植物以及微生物菌剂,然后将其合理处理后,再次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以“取之于此,用之于此”的理念,成功实现石油污染土壤高效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志丹油田 黑麦草 紫花苜蓿 生物菌剂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联合强化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1
作者 倪妮 宋洋 +2 位作者 王芳 卞永荣 蒋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1-571,共11页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类有毒有机污染物。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领域中,运用一些生物化学的方式来强化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可以有效缩短生物修复的时间,大大提高修复效率,最具发展前景和应...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类有毒有机污染物。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领域中,运用一些生物化学的方式来强化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可以有效缩短生物修复的时间,大大提高修复效率,最具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以植物-微生物、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两种生物联合修复方式为对象,结合各自的特点、机理和实例,推断了其修复机制的内在原因,总结了影响土壤中PAHs降解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的浓度水平、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外源添加降解菌和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菌属或土壤动物之间的种间竞争和部分环境因素等);同时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强化生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技术原理、应用成果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不同情况下制约PAHs强化降解进程的潜在限制因子(包括:表面活性剂和固定化微生物的添加量、不同表面活性剂的适度混合、载体材料的性质、固定化方式的选取、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等);并强调在进行强化修复的过程中,要注重现场应用和安全性评价,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强化修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多环芳烃 生物联合修复 强化技术 表面活性剂 固定化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生物联合技术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邓佑 阳小成 尹华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40-1942,共3页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最普遍的一种,利用传统的化学修复法或现阶段比较盛行的各种生物修复法,如超积累植物富集修复、微生物降解修复等都难以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进行彻底治理修复。主要就利用化学-生物联合...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最普遍的一种,利用传统的化学修复法或现阶段比较盛行的各种生物修复法,如超积累植物富集修复、微生物降解修复等都难以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进行彻底治理修复。主要就利用化学-生物联合技术修复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反应机理以及修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 化学-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活性植物根际促生菌在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凤安 常帆 +2 位作者 吕睿 刘晨 甄丽莎 《陕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41-45,共5页
土壤性质劣变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关键因素。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克服了植物修复的一系列缺点,成为了土壤修复的有效的途径。具ACC脱氨酶根际促生菌,以其提高宿主植株生存能力、增强宿主植物对污染物耐受... 土壤性质劣变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关键因素。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克服了植物修复的一系列缺点,成为了土壤修复的有效的途径。具ACC脱氨酶根际促生菌,以其提高宿主植株生存能力、增强宿主植物对污染物耐受力,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具ACC脱氨酶PGPR菌株对宿主植物和土壤环境所产生的有益影响,为其在植物-微生物联用修复技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ACC脱氨酶 根际促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龙葵对镉的富集转移及联合修复
14
作者 字玉奋 张维兰 +3 位作者 刘嫦娥 段昌群 罗庆睿 赵奕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01-212,共12页
镉是当前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对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及人体健康等均会产生显著危害,镉污染土壤修复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与重点内容。文章通过室外模拟盆栽实验,以国际标准蚓种赤子爱胜蚓、超积累植物龙葵为研究对象... 镉是当前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对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及人体健康等均会产生显著危害,镉污染土壤修复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与重点内容。文章通过室外模拟盆栽实验,以国际标准蚓种赤子爱胜蚓、超积累植物龙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5条/kg蚯蚓密度(E1、E5)与龙葵(S)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效果以及蚯蚓和龙葵对镉的富集转移。研究表明:(1)龙葵株高、生物量、叶面积随镉胁迫浓度增加而显著减小,龙葵和蚯蚓对镉的富集随镉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2)蚯蚓、龙葵能有效富集土壤镉,促进土壤全镉和有效镉的去除,其中SE1处理组更有利于龙葵富集镉和土壤镉的去除,SE1处理下龙葵镉部分镉富集量达最大,分别为地上部149.85 mg/kg、地下部158.62 mg/kg,使得SE1处理组的土壤全镉含量最少,为32.84 mg/kg;(3)30 mg/kg镉胁迫下,S处理组龙葵富集系数为4.31,低于SE1(9.53)和SE5(6.47)处理组,可见龙葵对镉具有较好的富集和转移能力,且蚯蚓活动促进了龙葵对镉的富集转移能力;(4)镉胁迫下不同蚯蚓密度与龙葵联合栽植均导致土壤全磷、全碳含量显著下降,土壤pH与全氮含量显著增加。该研究可为镉污染土壤的生物组合修复模式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子爱胜蚓 龙葵 镉污染土壤 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及联合生物修复 被引量:38
15
作者 邹德勋 骆永明 +2 位作者 徐凤花 滕应 李振高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4-340,共7页
研究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及其生物修复技术是当今国际环境修复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等,并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展望了... 研究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及其生物修复技术是当今国际环境修复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等,并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展望了基于多种修复措施相结合的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联合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降解 联合生物修复 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鑫 黄兴如 +3 位作者 张晓霞 邱吉国 徐冬青 何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2-640,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种苜蓿,不接根瘤菌(苜蓿);种苜蓿,接根瘤菌(苜蓿+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盆栽试验土壤取自山东新泰某焦化厂PAHs实地污染土壤,分别于处理20和60 d定期取样;大田试验农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某发电厂附近,分别于处理60和90 d定期取样。测定苜蓿的株高和干质量等生理指标,并利用GC/MS分析土样中的16种PAHs组分降解规律。[结果]盆栽试验中,"苜蓿+菌"处理20和60 d时的苜蓿株高和干质量指标均优于仅种植苜蓿处理;"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明显优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处理;PAHs不同组分间的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3环、2环、4环、6环、5环。在大田试验中,60和90 d修复效果同样呈现"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大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的处理。修复6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的降解率明显高于高环PAHs,PAHs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2环、3环、4环、5环、6环,但修复9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和高环PAHs的降解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PAHs污染土壤或大田试验条件下接种菌株SL-1对紫花苜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并且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比单独微生物或植物修复能更有效地降解PA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 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紫花苜蓿 盆栽试验 大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丛枝菌根的钒污染土壤修复
17
作者 张淑娟 陈昕龙 +3 位作者 亓静凡 董月晓 于佳正 尤朝阳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1-641,共11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已被用于其他重金属修复,但其对于钒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机理尚不清晰。为探究丛枝菌根修复钒污染土壤规律以及作用机制,以狗尾草(Setaria viridis)为供试植...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已被用于其他重金属修复,但其对于钒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机理尚不清晰。为探究丛枝菌根修复钒污染土壤规律以及作用机制,以狗尾草(Setaria viridis)为供试植物,选取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为供试AMF菌株,通过接种AMF(+AMF)与不接种AMF(-AMF)的方式形成处理和对照,在轻度(150 mg·kg^(-1))、中度(500 mg·kg^(-1))和重度(1000 mg·kg^(-1))钒污染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轻度、中度和重度钒污染土壤中,+AMF组土壤钒质量分数显著低于-AMF组,菌根效应分别为12%、11%和32%;丛枝菌根显著降低了有效态钒质量分数,但菌根效应不同,菌根效应表现为中度(59%)≈重度(48%)>轻度(13%)。丛枝菌根显著提高植物生物量和钒含量,降低了植物钒质量分数。丛枝菌根改善了土壤物理化学结构,增大了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同时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降低了土壤p H;丛枝菌根增加了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质量分数,其中易提取GRSP菌根效应最大,为150%。丛枝菌根增加了GRSP比表面积,提高了GRSP钒质量分数,最大可达1.2 mg·g^(-1)(+AMF组重度钒污染条件下),为对应土壤钒质量分数的1.9倍,说明基质中的GRSP能够有效螯合土壤中的钒。该研究表明,丛枝菌根在修复钒污染土壤方面具有重要潜力,且GRSP在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钒污染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对水体N_2O、N_2和O_2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茂俊 刘新红 +5 位作者 高岩 易能 张振华 张力 王栋 严少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35-42,共8页
针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治理这一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自然水体原位收集装置对微生物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过程中气体N_2O、N_2及O2释放的特征进行野外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植物联合净化期间水体氧化亚氮(N_2O)释放速... 针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治理这一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自然水体原位收集装置对微生物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过程中气体N_2O、N_2及O2释放的特征进行野外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植物联合净化期间水体氧化亚氮(N_2O)释放速率均值分别为10.68、5.91μmol·m^(-2)·h^(-1),与对照比,降幅分别为16.37%和53.86%;氮气(N_2)释放速率均值分别为1.49、0.87 mmol·m^(-2)·h^(-1),降幅分别为5.70%和67.54%;氧气(O_2)释放速率均值分别为1.14、0.69 mmol·m^(-2)·h^(-1),降幅分别为14.93%和72.06%;微生物菌剂及微生物-植物联合净化期间,目测水体透明度转好,藻类含量降低,水体溶氧由超饱和状态(17.17 mg·L^(-1))降至正常水体溶氧水平(9.49 mg·L^(-1)),降幅达到50%,可能是水体氧气释放速率降低的原因。因此,微生物-植物联合净化能显著降低水体N_2O、N_2及O_2的释放速率,推测是由于微生物和水生植物对水体养分的同化作用产生营养竞争,抑制了微生物反硝化作用产生N_2O、N_2并抑制藻类生长产生O_2及增加水体溶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城市河流 N2O N2 O2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氰化物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房彬 张建 +2 位作者 李玉庆 刘范嘉 马劲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5-380,共6页
综述了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联合修复等土壤氰化物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降解机理、降解途径及降解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氰化物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指出基于提高修复时效和针对土壤复合污染类型的多技术融合研... 综述了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联合修复等土壤氰化物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降解机理、降解途径及降解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氰化物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指出基于提高修复时效和针对土壤复合污染类型的多技术融合研究、基于提高微生物耐受性和降解效率的菌株固定化及菌根真菌-植物联合技术研究以及基于工程化应用为导向的现场试验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为土壤氰化物污染的综合治理和修复提出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氰化物 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 生物修复 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紫云英–根瘤菌联合修复效应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秀芬 滕应 +4 位作者 骆永明 李振高 潘澄 张满云 宋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选用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作为宿主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紫云英根瘤菌(Rhizobium huakuii)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经过100天的修复作用后,单接种根瘤菌、种植紫云英以及紫云英接种根瘤菌处理土壤中多... 选用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作为宿主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紫云英根瘤菌(Rhizobium huakuii)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经过100天的修复作用后,单接种根瘤菌、种植紫云英以及紫云英接种根瘤菌处理土壤中多氯联苯的去除率分别为20.5%、23.0%、53.1%,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1)。而且发现接种根瘤菌显著增加了紫云英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从而改善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可见,紫云英–根瘤菌共生体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表现出较好的修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紫云英 根瘤菌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