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对生活型及叶性状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施奇 卢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用于呼吸消耗和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进行叶内生物量的分配,这种分配并不是柄叶之间生物量发生等比例变化,而是由于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柄叶之间出现异速生长关系,即柄叶权...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用于呼吸消耗和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进行叶内生物量的分配,这种分配并不是柄叶之间生物量发生等比例变化,而是由于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柄叶之间出现异速生长关系,即柄叶权衡。目前未发现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对生活型及叶性状响应的评述,研究主要对叶内生物量分配对不同生活型、叶型、叶大小、叶形状和叶含水量的响应机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方面:(1)探索全部或者部分支持构件与叶内生物量分配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占比的支持结构是如何影响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的,各个支持结构在叶内生物量分配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探索叶序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揭示光合构件在不同排列方式下进行碳收益过程中叶内生物量如何分配,不同排列方式下的叶片水分养分输导过程对叶内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又是如何;(3)探索叶柄及其他支撑结构与叶性状的作用关系;(4)探索叶经济谱(LES)作用范围,揭示LES是否包括叶片和叶柄的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 生活型 叶性状 响应机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生物防治策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智民 《种子科技》 2024年第20期115-117,共3页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比较广泛,同时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也比较明显。现阶段,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是化学防治,因为这种方式效果明显,并且操作难度低,但是一旦应用方式和用量不合理,将对周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比较广泛,同时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也比较明显。现阶段,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是化学防治,因为这种方式效果明显,并且操作难度低,但是一旦应用方式和用量不合理,将对周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生物防治措施便成为一个重要选择。基于此,研究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生物防治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病虫害 专业化生物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刺槐恢复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美璇 察心雨 +5 位作者 张硕弘 赵雨晴 王珺 韩新辉 杨改河 任成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29-3239,共11页
系统地了解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评估人工林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14 a、20 a、30 a和45 a)以及邻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标记物技术明确土壤微... 系统地了解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评估人工林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14 a、20 a、30 a和45 a)以及邻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标记物技术明确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揭示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并探讨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刺槐林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呈现上升趋势,而微生物碳泵效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效应增强,但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出现降低趋势。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除土壤养分和水分以外,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是调控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即:土壤微生物碳泵效率与S-策略微生物呈正相关,与A-策略微生物呈负相关。进一步挖掘得出:S-策略微生物中损伤修复蛋白基因(Damage repair)和渗透调节基因(Osmoregulation)是微生物碳泵效率变异的两个重要预测因子,而A-策略微生物中为脂质代谢基因(Lipids)和木质素代谢基因(Lignin)。总体而言,研究明确了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揭示其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生物残体碳 生物碳泵效率 生物生活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及其机制
4
作者 花玉婷 于纪民 +5 位作者 纪滨玲 刘斌 陈飞潼 任海溪 郗敏 姜志翔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6,共12页
针对生物质炭在滨海湿地土壤改良应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碳(SOC),尤其是对微生物残体碳(MNC)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以城市污水污泥和浒苔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6种生物质炭,开展了为期100 d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结果... 针对生物质炭在滨海湿地土壤改良应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碳(SOC),尤其是对微生物残体碳(MNC)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以城市污水污泥和浒苔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6种生物质炭,开展了为期100 d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700℃)热解污泥生物质炭(特别是经海藻酸钠改性的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SA-SEB7)显著增加SOC含量,却显著降低MNC含量。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对不同处理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处理的PLFA总量较对照未发生显著变化,而低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特别是经海藻酸钠改性的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SA-SEB3)显著增加了PLFA总量,表明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对MNC产生量影响较小,而低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则会增加MNC的产生量;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处理中放线菌等K-策略菌群的相对丰度提高,而革兰氏阴性菌等r-策略菌群的相对丰度下降,微生物群落这一转变可能会使得K-策略菌群将r-策略菌群产生的MNC作为自身生长所需氮源而被再利用。总体上,SA-SEB7表现出更大的提高滨海湿地土壤SOC含量的潜力,其主要贡献来源于生物质炭自身稳定有机碳的输入,而不是通过促进MNC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滨海湿地土壤 生物残体碳 磷脂脂肪酸法 生物碳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趋向性启发的多机器人图案生成策略
5
作者 姜来浩 莫宏伟 田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9-358,共10页
针对多机器人图案生成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细菌趋向性启发的多机器人分阶式控制策略。该策略将图案生成过程分解为2个阶段:聚集阶段和图案生成阶段。聚集阶段,设计基于平均距离的适应度函数,其值作为机器人的感知输入。机器人根据当前... 针对多机器人图案生成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细菌趋向性启发的多机器人分阶式控制策略。该策略将图案生成过程分解为2个阶段:聚集阶段和图案生成阶段。聚集阶段,设计基于平均距离的适应度函数,其值作为机器人的感知输入。机器人根据当前时刻与上一时刻适应度数值变化执行类似细菌趋向的直行或翻转来完成聚集。引入搜索因子促进多子群融合,提升多机器人聚集的成功率。图案生成阶段,针对机器人翻转角度生成问题,引入决策因子来评估邻居作用程度,提升多机器人图案生成的成功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多机器人六边形和三角形图案生成,本文所提出策略平均迭代次数分别为25.36和93.83,成功率分别为83.33%和96.67%,优于相关对比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启发策略 细菌趋向性 多机器人系统 分阶式控制 搜索因子 决策因子 聚集 图案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胁迫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种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5
6
作者 刘雨芳 彭梅芳 +3 位作者 王成超 刘文海 罗笑梅 万方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4928-4934,共7页
为探讨除草剂胁迫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种群的影响,寻求合理施用除草剂,有效保护叶甲,提高其控草效果的应对策略,利用叶片残留法测试了在草甘膦、农达、水花生净与35%苄.丁可湿粉等除草剂胁迫下空心莲子草叶甲卵孵化率,幼虫、成虫存活率以... 为探讨除草剂胁迫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种群的影响,寻求合理施用除草剂,有效保护叶甲,提高其控草效果的应对策略,利用叶片残留法测试了在草甘膦、农达、水花生净与35%苄.丁可湿粉等除草剂胁迫下空心莲子草叶甲卵孵化率,幼虫、成虫存活率以及蛹羽化率。结果表明被测试的4种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地降低空心莲子草叶甲卵孵化率,幼虫与成虫存活率及蛹羽化率,特别是水花生净28.0、35.0 g/L两种浓度处理,35%苄.丁可湿粉4.0 g/L浓度处理显著降低卵孵化率;农达13.4 g/L浓度处理显著降低1龄前期幼虫存活率,农达40.1 g/L与53.4 g/L两种浓度处理显著降低2龄前期幼虫存活率;水花生净28.0 g/L浓度处理显著降低3龄前期幼虫存活率;草甘膦97.6 g/L与122.0 g/L浓度处理、农达26.7 g/L与66.8 g/L浓度处理、35%苄.丁可湿粉2.0 g/L浓度处理显著降低后期蛹的羽化率;35%苄.丁可湿粉1.0 g/L浓度处理显著降低羽化后3 d雌虫的存活率。除草剂除直接杀死空心莲子草叶甲,降低其种群数量外,使叶甲失去食物与避护所,快速地引起叶甲种群崩溃。建议合理施药,并在施药时,随机留若干小斑块不施药,保护叶甲,可望提高其田间控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叶甲 空心莲子草 除草剂 生物防治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水电工程建设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影响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丁恒兀 葛继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7481-7483,共3页
阐述了山区小水电工程在建设期和运行期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主要途径,针对影响特点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山区小水电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解构错误前概念中建构生物学科学概念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海燕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2,共3页
本文例谈了生物学教学中采取“引发认知冲突、加强实践体验、注重学以致用”等策略,解构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 错误前概念 解构 建构科学概念 生物学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改变驱动的优势菌根真菌类型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 被引量:2
9
作者 屠嘉莹 金文豪 +5 位作者 盛卫星 邢佳佳 彭丽媛 陈俊辉 徐秋芳 秦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34,共12页
马尾松林(PinusmassonianaLamb.)是典型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优势林,但是近年来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下降,逐渐被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AM)占优势的阔叶林所替代,但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转变为阔叶林过程... 马尾松林(PinusmassonianaLamb.)是典型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优势林,但是近年来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下降,逐渐被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AM)占优势的阔叶林所替代,但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转变为阔叶林过程中,优势菌根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仍不清楚。以建德市马尾松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中性脂肪酸、磷脂脂肪酸等技术,测定优势菌根真菌生物量、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含量以及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AM真菌占优势的阔叶林(AMD)取代ECM真菌占优势的马尾松林(ECMD),土壤有机碳显著提高了36.81%,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显著提高了53.85%,AM真菌生物量提高了25.57%,ECM真菌生物量下降45.04%,并且ECM真菌占优势的马尾松林受到更严重的氮限制。磷脂脂肪酸分析显示,相比于AM真菌占优势的阔叶林,ECM真菌占优势的马尾松林革兰氏阳性细菌(G^(+))以及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之比(G^(+)/G^(–))分别显著下降了21.47%和6.46%。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AM真菌占优势和ECM真菌占优势的森林之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AM真菌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显著相关。GRSP含量下降以及不同类型菌根真菌招募微生物类群不同是导致ECM真菌占优势森林土壤有机碳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被阔叶林替代后增加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森林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外生菌根真菌 有机碳 磷脂脂肪酸 麦角固醇 生物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方法学基点 培育生物信息学素养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勃 何昊 +2 位作者 张晓曦 李映红 杨丹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0,共4页
以方法学为切入点,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与科研实践,运用试验-对照比较、距离与相似性、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数据整合再分析,以及数据库和在线工具等多个重要生物信息学策略或方法,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 以方法学为切入点,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与科研实践,运用试验-对照比较、距离与相似性、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数据整合再分析,以及数据库和在线工具等多个重要生物信息学策略或方法,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了解有别于传统实验生物学的计算思维与方法,加深学生对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手段的理解。通过在生物学相关课程讲授过程中对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强化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数理思维和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策略 方法学 学科交叉 基因表达谱 数据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两种树种幼苗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关于生长特征和光合色素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汤爱仪 陶建平 +2 位作者 刘欣 严超龙 梁琴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在旷地(相对光强100%)、林窗(18%~23%)、林下(3%~7%)3种自然光环境下,通过比较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前期种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e)和顶级种薄果猴欢喜(Sloanea leptocarpa)的幼苗生长、生物量和光合色素含量... 在旷地(相对光强100%)、林窗(18%~23%)、林下(3%~7%)3种自然光环境下,通过比较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前期种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e)和顶级种薄果猴欢喜(Sloanea leptocarpa)的幼苗生长、生物量和光合色素含量,探讨不同生态习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幼苗对光环境的适应及响应的异同.结果表明:1)在旷地环境,两种幼苗具有低的比茎长(SSL)、单位鲜重叶绿素(ChlM)、单位面积叶绿素(ChlA)、单位鲜重类胡萝卜素(CarM)和高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Car/Chl)以适应高光环境.与四川大头茶相比,薄果猴欢喜具有高的茎生物量比(SMR)、Car/Chl和低的SSL、叶生物量比LMR(p〈0.05);2)在林下环境,两种幼苗具有高的比叶面积(SLA)、叶面积比(LAR)、ChlM、ChlA、CarM和低的Chl a/b以适应低光环境.与四川大头茶相比,薄果猴欢喜具有更大的SLA,LAR,ChlM,ChlA,CarM和更低的Chl a/b(p〈0.05).上述结果表明:早期种四川大头茶适应旷地光环境的能力略强于顶级种薄果猴欢喜,但适应林下的能力较差.两种幼苗对光适应能力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它们在常绿阔叶林中不同的演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 光环境 生长特征 生物量分配策略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经济人利己与利他的进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万江 胡春生 《理论月刊》 2006年第11期77-79,共3页
本文力图对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的存在给出一个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对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的考察,得出了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己各自的生物进化稳定策略。最后通过制度的引入,重新提出了解释纯粹利他行为存在的模型,... 本文力图对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的存在给出一个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对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的考察,得出了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己各自的生物进化稳定策略。最后通过制度的引入,重新提出了解释纯粹利他行为存在的模型,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制度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人 利他 利己 生物进化稳定策略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稿·征订
13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3+X”高考生物复习策略 中等教育 考试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