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降雨条件下生物滞留池对多环芳烃的削减效果研究
1
作者 栾清华 胡容京 +2 位作者 暴瑞玲 高成 周宏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29,共8页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壅水带设置的情景下,高、中、低进水水深下多环芳烃的稳定去除率分别为71.2%、77.3%、81.4%,较低的进水水深有利于延长接触时间,提高削减效果;相同进水水深的条件下,随着壅水深度的增加及厌氧环境的形成,多环芳烃削减效果逐渐提高,相比于10 cm壅水带,60 cm壅水带条件下多环芳烃去除率提高了15.7%;多环芳烃的长期累积会导致介质饱和,在生物滞留池内多环芳烃累积量达280μg时,试验出现浸出效应,降低了削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滞留池 城市降雨径流 面源污染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改性黄土作为生物滞留池填料净化径流污染物
2
作者 周航 周佳佳 +1 位作者 熊家晴 徐艳玮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选用环氧树脂改良黄土材料作为生物滞留池主要填料,试验设计了48种不同参数的原料配比,以有效改善湿陷性黄土的低渗透性为基准(大于2mm/min)筛选出满足要求的4种环氧树脂与黄土的配比方案,分别是环氧树脂含量5%(b5)、环氧树脂含量10%(b... 选用环氧树脂改良黄土材料作为生物滞留池主要填料,试验设计了48种不同参数的原料配比,以有效改善湿陷性黄土的低渗透性为基准(大于2mm/min)筛选出满足要求的4种环氧树脂与黄土的配比方案,分别是环氧树脂含量5%(b5)、环氧树脂含量10%(b10)、5%环氧树脂+1%造孔剂(b5d1)和10%环氧树脂+1%造孔剂(b10d1).相比传统填料,4种改良材料均对NH_(4)^(+)-N和磷酸盐展现出了更强的吸附能力.其中b5d1用于生物滞留池填料后对NH_(4)^(+)-N和COD的平均去除效果最好,分别达到了93.97%和77.5%,b5能更有效的去除NO_(3)^(-)-N(76.6%)、TN(62.4%)和TP(98%).通过微生物分析可知b5含较多参与脱氮过程的菌群如Chloroflexi和Steroidobacter.改良黄土填料生物滞留池可以有效去除NH_(4)^(+)-N、NO_(3)^(-)-N、TN、TP和COD.研究表明,环氧树脂改良黄土可以用作生物滞留池填料,能够有效净化径流雨水中的污染物,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黄土 环氧树脂 水质净化 原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滤料组合下生物滞留池的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龙 陈国芬 +2 位作者 雷相杰 朱易春 李鹏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75,共15页
针对传统生物滞留池对N、P、COD去除效率低且不稳定的问题,该文开展了改良滤料生物滞留池净化初期雨水研究。实验以90%传统滤料和5%生物炭为主体,分别添加5%木屑、5%蛭石及5%沸石形成改良滤料,依次为装置A、B、C,探讨了模拟初期雨水在... 针对传统生物滞留池对N、P、COD去除效率低且不稳定的问题,该文开展了改良滤料生物滞留池净化初期雨水研究。实验以90%传统滤料和5%生物炭为主体,分别添加5%木屑、5%蛭石及5%沸石形成改良滤料,依次为装置A、B、C,探讨了模拟初期雨水在改良填料中随出流时间、降雨负荷及浓度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干湿交替下改良填料对污染物去除率和滤料层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装置B渗透效果最好,对NH_(4)^(+)-N、TP去除效果最好。装置A和装置C对N、P、COD去除率较高,但渗透效果差,易产生溢流,其综合处理效果较装置B差。在干湿交替时间为8、11 d有利于去除TN和NO_(3)^(-)-N,但对降解NH_(4)^(+)-N和COD有抑制作用。在干湿交替实验中,3个装置在门水平上存在相似分布规律,其中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Bacteroidota、Chloroflexota 5种菌门相对丰度达到了81.23%以上,而在属和种水平分类差异显著(P<0.05),装置B、C中存在丰度更高的优势属种。装置A、B、C中分别存在Pseudomonas_E和Thermomonas;Thauera_A、Hydrogenophaga和Thermomonas;Thauera_A、Rubellimicrobium和Hydrogenophaga等硝化反硝化菌属,但装置B中Thauera_A和Hydrogenophaga丰度最高,其脱氮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雨水 生物滞留池 改良滤料 干湿交替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工程生物滞留池雨洪控制效果研究
4
作者 曹倩倩 刘瑞芬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7,共9页
为研究海绵工程生物滞留池的雨洪控制效果,基于MIKESHE模型构建滠水河流域雨洪模型,对比分析低影响开发后三种设计暴雨重现期下有、无生物滞留池场景下的流量过程,并设置六种不同生物滞留池空间布局方案,模拟十年一遇设计暴雨条件下低... 为研究海绵工程生物滞留池的雨洪控制效果,基于MIKESHE模型构建滠水河流域雨洪模型,对比分析低影响开发后三种设计暴雨重现期下有、无生物滞留池场景下的流量过程,并设置六种不同生物滞留池空间布局方案,模拟十年一遇设计暴雨条件下低影响开发前后水文过程以评估不同方案的雨洪控制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设计暴雨下,布设生物滞留池场景可使峰值流量、径流总量分别减少1.08%~6.32%、5.64%~10.14%,产流时间延缓8~12h,且随着暴雨重现期的降低,峰值流量或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产流延后时间均增加;(2)雨洪控制效果最好的布局方案为上游布设生物滞留池,其布设总面积为16.9km2、蓄水深度为550mm;最差布局方案为在高程小于50m范围内布设生物滞留池,其布设总面积为4.1km2、蓄水深度为600mm。研究可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合理布控生物滞留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生物滞留池 MIKESHE模型 雨洪控制 布局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水质效应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17
5
作者 潘国艳 夏军 +2 位作者 张翔 王红萍 刘恩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101,共5页
通过模拟20场径流过程,对生物滞留池的水质过程进行了试验监测.结果显示:滞留池对总氮的平均去除效率为17.63%,对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70.51%、58.84%;对污染物总量的降低效率大于浓度的消减率,对总磷和COD总量的... 通过模拟20场径流过程,对生物滞留池的水质过程进行了试验监测.结果显示:滞留池对总氮的平均去除效率为17.63%,对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70.51%、58.84%;对污染物总量的降低效率大于浓度的消减率,对总磷和COD总量的消减率达到60%以上,对总氮量的去除效率达到28.20%;草皮和小叶黄杨对总氮量、总磷量和COD的去除率接近.试验表明生物滞留池系统是控制雨水径流引起的城市非点源污染的较好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水质效应 污染物浓度 污染物总量 非点源污染 都市雨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水文效应的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潘国艳 夏军 +2 位作者 张翔 王红萍 刘恩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5,共3页
为研究生物滞留池滞留雨水径流和缓解城市渍涝的能力,通过模拟试验监测了生物滞留单元的入流和出流过程,研究其对雨水径流总量的削减率、洪峰削减率和洪峰出现时间延迟等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在12.83%~48... 为研究生物滞留池滞留雨水径流和缓解城市渍涝的能力,通过模拟试验监测了生物滞留单元的入流和出流过程,研究其对雨水径流总量的削减率、洪峰削减率和洪峰出现时间延迟等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在12.83%~48.12%之间,对洪峰的削减率平均为70.85%,延迟洪峰出现时间约26.6min,对小流量的洪峰延迟时间最长(达31.7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水文效应 模拟试验 削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8
7
作者 胡爱兵 张书函 陈建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7,82,共5页
如何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作为城市暴雨最佳管理措施(BMPs)中的技术之一,生物滞留池可有效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总结了生物滞留池在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分... 如何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作为城市暴雨最佳管理措施(BMPs)中的技术之一,生物滞留池可有效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总结了生物滞留池在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生物滞留池去除污染物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对雨水径流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S)、重金属、油脂类及致病菌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对N、P等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不稳定。最后,对生物滞留池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雨水径流水质 污染物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MM的生物滞留池布置水文时空效应 被引量:16
8
作者 宋奔奔 高成 +1 位作者 寇传和 张家立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5-30,共6页
利用SWMM中的低影响开发模块,根据汇流时间将研究区的子汇水区划分为上游和下游,生物滞留池按照不同位置(上游和下游)和不同规模布设,研究其遭遇不同重现期降雨下的水文时空效应。结果表明:在低降雨重现期下,生物滞留池的雨洪控制效果较... 利用SWMM中的低影响开发模块,根据汇流时间将研究区的子汇水区划分为上游和下游,生物滞留池按照不同位置(上游和下游)和不同规模布设,研究其遭遇不同重现期降雨下的水文时空效应。结果表明:在低降雨重现期下,生物滞留池的雨洪控制效果较好;相同重现期时,规模较大的生物滞留池效果较好,而布设的越分散,其降低径流系数的效果越好,但削减洪峰的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模型 生物滞留池 低影响开发 时空分布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MM模型的生物滞留池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颜乐 夏自强 +1 位作者 丁琳 周艳先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28,共4页
城市化通过改变区域的下垫面条件,进而改变了天然状态下的水文机制。以济南某停车场为研究区域,假设该区域所设的调控措施为生物滞留池,运用SWMM软件建立模型,对加入调控措施-生物滞留池前后进行水文效应对比分析,并通过改变生物滞留池... 城市化通过改变区域的下垫面条件,进而改变了天然状态下的水文机制。以济南某停车场为研究区域,假设该区域所设的调控措施为生物滞留池,运用SWMM软件建立模型,对加入调控措施-生物滞留池前后进行水文效应对比分析,并通过改变生物滞留池的深度、坡度等指标,模拟不同指标下的径流形态。研究表明:经生物滞留池调控后,洪峰流量呈显著减小的趋势,洪峰出现时间延迟;生物滞留池对于重现期较短的降水效果比较明显,重现期越长,效果越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城市化 水文分析 SW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中多环芳烃去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顾莉 张苏艳 +1 位作者 华祖林 刘晓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对多环芳烃主要去除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详尽综述。介绍多环芳烃来源、转移与源强,综述生物滞留池中土壤介质吸附、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以及根际协助去除多环芳烃的机制以及影响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含碳量、有机物组成、环境因子... 对多环芳烃主要去除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详尽综述。介绍多环芳烃来源、转移与源强,综述生物滞留池中土壤介质吸附、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以及根际协助去除多环芳烃的机制以及影响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含碳量、有机物组成、环境因子等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雨水径流 多环芳烃 去除机理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植物生物滞留池去除生活污水中典型抗生素及其效能强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许妍 席慕华 +4 位作者 耿冲冲 徐磊 刘哲铭 傅大放 王亚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8-759,共12页
传统生物滞留池氮磷去除效果差,对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尚不清晰,通过添加活性炭层、铁粒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改进生物滞留池,考察了其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磺胺甲恶唑(SMX)、四环素(TC)的去... 传统生物滞留池氮磷去除效果差,对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尚不清晰,通过添加活性炭层、铁粒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改进生物滞留池,考察了其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磺胺甲恶唑(SMX)、四环素(TC)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较常规生物滞留池,强化型生物滞留池对TP的去除率提高了20%,稳定运行105 d且无释磷现象;在进水投加0.8 mg/L抗生素(SMX/TC)的条件下,强化型生物滞留池对SMX和TC的去除率分别为99.62%和99.67%,较常规生物滞留池分别提高了67.66%和35.24%;投加SMX/TC并未对强化型生物滞留池COD、TP的去除产生抗生素胁迫,且对TN和NH4^+-N的去除产生显著性促进作用,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9.47%和2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磺胺甲恶唑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处理化粪池出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邓延慧 王正文 张弘 《绿色科技》 2021年第4期91-94,共4页
指出了化粪池是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的主要方式,但作用有限,直排仍会造成水体污染。化粪池出水经进一步处理后排入附近沟塘或就地农用是可行途径之一。为此,进行了不同水力负荷运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对处理化粪池出水... 指出了化粪池是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的主要方式,但作用有限,直排仍会造成水体污染。化粪池出水经进一步处理后排入附近沟塘或就地农用是可行途径之一。为此,进行了不同水力负荷运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对处理化粪池出水中的LAS、COD cr、NH^(+)_(4)-N的效果显著,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6%、97%和88%,出水水质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对化粪池出水中TN和TP的处理效果不佳,出水水质未能达到排放标准。总体出水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灌溉蔬菜的标准,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农村灌溉用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可作为化粪池出水的简便处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化粪 水力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处理径流雨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芬芬 蔡志文 +2 位作者 冯萃敏 魏瞳 王睿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460,共6页
对生物滞留池的结构和功能做了相关介绍,从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去除效果以及水量调控效果出发,总结了国内外生物滞留池的研究现状。接着就填料改良、植物选型等改进措施在生物滞留池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做了举例说明,提出了生物滞留... 对生物滞留池的结构和功能做了相关介绍,从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去除效果以及水量调控效果出发,总结了国内外生物滞留池的研究现状。接着就填料改良、植物选型等改进措施在生物滞留池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做了举例说明,提出了生物滞留池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为生物滞留池的实际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径流雨水 水质 水量 水文 现状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在海绵城市雨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冉阳 付峥嵘 +4 位作者 马满英 于东盛 詹令美 廖辉 韦程宸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3-180,共8页
生物滞留池是城市雨水低影响开发技术下的一种处理设施,由于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运行条件不复杂,投资成本不高,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国内外改良型生物滞留池研究动态的分析,提出生物滞留池经填料基质、厌氧环境、结构优化、... 生物滞留池是城市雨水低影响开发技术下的一种处理设施,由于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运行条件不复杂,投资成本不高,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国内外改良型生物滞留池研究动态的分析,提出生物滞留池经填料基质、厌氧环境、结构优化、有效蓄水深度、入渗率和水力流动方向等方面改良后,可在保持传统生物滞留池对悬浮颗粒物、重金属/类金属、病原体和油脂类等去除效果的同时,提升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总结了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处理城市雨水中污染物的基本原理与典型特征,归纳了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处理雨水的设计和应用范围,并对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老旧区城市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城市雨水 生物滞留技术 改良型生物滞留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水文水质效应模拟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薛天一 徐乐中 +1 位作者 李翠梅 程桂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127,共7页
为研究生物滞留池措施对雨水水文水质的调控作用,以宜兴市城区某试验区为研究区域,利用SWMM模拟软件,在5年、10年、100年设计重现期下,分别模拟城市化后有无生物滞留池措施的水文水质状况,并将两者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占研究区域总面积1... 为研究生物滞留池措施对雨水水文水质的调控作用,以宜兴市城区某试验区为研究区域,利用SWMM模拟软件,在5年、10年、100年设计重现期下,分别模拟城市化后有无生物滞留池措施的水文水质状况,并将两者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占研究区域总面积10.75%的生物滞留池措施下,雨水径流量减少了12%左右,峰值流量降低了8%左右,入渗量增加了22%左右;污染物SS、COD、TN、TP总负荷量的削减率分别在10%、7%、9%、8%左右。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生物滞留池可有效地降低雨水径流量、增加雨水入渗量,削减雨水径流的峰值流量;同时还可以拦截一定量的颗粒悬浮物、营养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研究成果对海绵城市建设和雨水资源调控利用具有参考价值,对城市水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 生物滞留池 水文效应 水质效应 城市水生态建设 低影响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绵城市的生物滞留池水文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建婷 董增川 +1 位作者 孙艳伟 徐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2-45,50,共5页
由城市化带来的水问题说明城市雨洪调控和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运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构建模型,模拟分析研究区天然状态、城市化后无调控措施和添加生物滞留池调控三种情景下水文指标的变化情况和相应的水文效应,并通过改变生物... 由城市化带来的水问题说明城市雨洪调控和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运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构建模型,模拟分析研究区天然状态、城市化后无调控措施和添加生物滞留池调控三种情景下水文指标的变化情况和相应的水文效应,并通过改变生物滞留池的表层厚度模拟径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能有效减小径流、削减洪峰、延迟出口流量过程出现的时间,且对小降雨事件的调控性能显著;改变生物滞留池的表层厚度对下渗几乎无影响,随着表层厚度的增大表面出流和径流系数都减小,而对出口流量过程影响不大,因此可以提高生物滞留池的面积比例或其他措施共同调控城市的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调控 海绵城市 生物滞留池 水文效应 表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基质层对生物滞留池渗透性能的影响探究
17
作者 曹世玮 李木子 庹菁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2期263-265,280,共4页
渗透性能是影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生物滞留系统去污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基质配比和植物种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了以松树皮为覆盖层,陶粒为中间层强化污染物质吸附,轻石为底部透水层的生物滞留池中不同基质层配比... 渗透性能是影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生物滞留系统去污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基质配比和植物种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了以松树皮为覆盖层,陶粒为中间层强化污染物质吸附,轻石为底部透水层的生物滞留池中不同基质层配比时在运行过程中渗透系数的变化及植物的生长特性,探究了基质层对渗透性能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三者结构层比例为3∶11∶3(cm)时渗透系数和孔隙率均为最大,在松树皮∶陶粒∶轻石为2∶10∶3(cm)的配置下渗透系数最终所稳定的数值最高,在0.02 cm/s左右,更适宜于生物滞留池的运行,同时也最适合旱伞竹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设施 生物滞留池 渗透系数 基质结构 松树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对屋面径流基本污染物的控制 被引量:7
18
作者 毛月鹏 汪志荣 +2 位作者 史怡然 杨巧 潘声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4,共6页
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不透水性下垫面急剧增加,进而加剧了径流污染,尤其是屋面径流污染。生物滞留池作为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核心措施之一,对径流的净化效果显著。以屋面径流为控制对象,设计了3个生物滞留池用于探究不同土壤层厚度和不同进水... 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不透水性下垫面急剧增加,进而加剧了径流污染,尤其是屋面径流污染。生物滞留池作为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核心措施之一,对径流的净化效果显著。以屋面径流为控制对象,设计了3个生物滞留池用于探究不同土壤层厚度和不同进水方式对生物滞留池出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收集的屋面径流污染严重,COD和TN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劣Ⅴ类。经生物滞留池处理后发现,3个生物滞留池对悬浮物(SS)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为92.2%~98.7%,装填20cm土壤的表层进水生物滞留池较装填15cm土壤的生物滞留池出水污染物浓度低。装填20cm土壤的表层进水和侧向进水的生物滞留池对COD、TN和TP的去除能力总体相当,表层进水和侧向进水的生物滞留池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1.7%、90.4%,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93.8%、86.5%,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70.1%和7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屋面径流污染 低影响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菌藻强化生物滞留池脱氮除磷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小平 陈曜 +1 位作者 黄茹婷 陈众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17-2125,共9页
针对传统生物滞留池对氮磷去除效果较差的问题,开展固定化菌藻填料淋洗试验和不同配比固定化菌藻填料的生物滞留池脱氮除磷效果研究。将固定化菌藻填料在去离子水中连续淋洗,研究营养物的释放特征,同时分别设置固定化菌藻填料占填料层的... 针对传统生物滞留池对氮磷去除效果较差的问题,开展固定化菌藻填料淋洗试验和不同配比固定化菌藻填料的生物滞留池脱氮除磷效果研究。将固定化菌藻填料在去离子水中连续淋洗,研究营养物的释放特征,同时分别设置固定化菌藻填料占填料层的2/5(G1组)和占填料层的4/5(G2组),分析其在不同淹没高度(0、30、60 cm)和落干期下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菌藻填料在前8次淋洗中,未检测出总磷(TP)、总氮(TN),菌藻经过固定化后适合作为生物滞留池填料的改良剂;生物滞留池对氨氮(NH_(3)-N)、TN的去除率随淹没高度的增加而提高,淹没高度为60 cm时,G1、G2组对NH_(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8.25%和72.00%,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20%和68.70%;淹没高度分别为0和60 cm时,G1、G2组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79.50%和78.00%、70.05%和71.00%,而淹没高度为30 cm时,G2组对TP的去除率最高,达86.00%;落干期从2 d延长至8 d时,NH_(3)-N和TN去除率分别从最高的69.38%和67.10%降至最低的55.13%和57.70%,对TP的去除率从最低的75.50%升至90.00%。固定化菌藻填料有效提高了生物滞留池脱氮除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菌藻填料 生物滞留池 淹没高度 落干期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结构参数优选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鹏程 苏永军 +1 位作者 贾悦 郝放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1-617,共7页
为研究生物滞留池结构配置、参数选取对鲁中地区雨水蓄滞和净化效果,选取植物种类、土壤配置、过滤层、过滤层粒径4种代表性因素,对选定因素设置3个水平,通过室外正交试验设定9组试验方案,利用极差分析方法对蓄滞及净化效应对应的试验... 为研究生物滞留池结构配置、参数选取对鲁中地区雨水蓄滞和净化效果,选取植物种类、土壤配置、过滤层、过滤层粒径4种代表性因素,对选定因素设置3个水平,通过室外正交试验设定9组试验方案,利用极差分析方法对蓄滞及净化效应对应的试验指标参数进行分析,利用TOPSIS多目标分析决策方法得到综合指标,确定显著因素,为结构配置提供方案.雨水蓄滞方面,平均雨水存蓄率达56.08%,平均产流起始时间及平均峰现时间分别为103.94,146.50 min,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水体净化效应方面,对悬浮物(SS)、总磷削减整体效果明显,平均削减率分别达到62.89%和70.86%;对COD削减效果较明显,平均削减率为48.03%,对总氮的削减效果相对较弱,平均削减率为42.56%.构建生物滞留池分类方式,对于选定的弱蓄滞、强过滤型生物滞留池,影响因素中过滤层选择影响最显著,过滤层粒径影响次之,植物种类、土壤配置影响不显著,最佳的结构配置中植物种类为狼尾草;土壤配置为40%栽培土,30%草炭土,30%砂质土;填料为上层30 cm厚石英砂,下层20 cm厚沸石;过滤层粒径选择小粒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蓄滞 净化 正交试验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