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香椿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昌禄 江慎华 +5 位作者 陈志强 陈勉华 王玉荣 刘常金 周庆礼 夏廉法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9-43,共5页
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将香椿老叶甲醇提取物划分为4个不同极性部位,通过测定其总还原力、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三价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试值,确定香椿老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香椿老叶提取... 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将香椿老叶甲醇提取物划分为4个不同极性部位,通过测定其总还原力、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三价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试值,确定香椿老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香椿老叶提取物中的强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部位,该部位的总还原力相当于467.53mg/g Vc的总还原值,FRAP值相当于10578μmol/g硫酸亚铁的FRAP值,质量浓度50mg/L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2.84%,均比同浓度的2,4-二叔丁基甲基苯酚(BHT)强。相关性研究表明,香椿老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主要在于其含有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所致。TLC和HPLC分析表明:香椿老叶提取物强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由4个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 香椿 生物活性追踪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江慎华 王书源 +3 位作者 马海乐 王振斌 吴士云 王昌禄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对丁香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60%乙醇、提取温度60℃、料液比1∶20和提取时间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率为(10 480.4±40.3)μmol/g,获得的相应丁香粗提... 对丁香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60%乙醇、提取温度60℃、料液比1∶20和提取时间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率为(10 480.4±40.3)μmol/g,获得的相应丁香粗提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总还原力弱于相同质量浓度的阳性对照BHT和VC(P<0.01或P<0.001),FRAP法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弱于相同质量浓度的VC,强于相同质量浓度的BHT(P<0.05、P<0.01或P<0.001);通过生物活性追踪发现丁香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其弱极性的乙酸乙酯部分,该部分100μg/mL质量浓度样液的总还原力达0.634±0.040,FRAP法抗氧化能力达0.433±0.005,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5.294±0.499)%;相关关系表明丁香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总多酚和总黄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 抗氧化活性 提取工艺 生物活性追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诃子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江慎华 吴士云 +3 位作者 马海乐 黄星奕 王振斌 廖亮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0-126,共7页
对诃子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工艺、抗氧化活性及其初步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0%、液料比20、提取温度60℃、提取次数4次、提取时间7 m in;总还原力、FRAP法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结果均... 对诃子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工艺、抗氧化活性及其初步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0%、液料比20、提取温度60℃、提取次数4次、提取时间7 m in;总还原力、FRAP法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结果均显示诃子粗提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生物活性追踪结果发现,诃子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由存在于乙酸乙酯相的弱极性化合物组成,该相质量浓度为25、50μg/mL样品的总还原力OD700值分别为0.197±0.002和0.380±0.006,FRAP法抗氧化能力OD593分别为0.272±0.023和0.631±0.002,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6.838±0.600)%和(90.318±0.917)%。相关关系表明,诃子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总黄酮和总多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诃子 抗氧化 提取工艺 生物活性追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江慎华 马海乐 +3 位作者 王昌禄 王振斌 李永转 廖亮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1-146,共6页
对荷叶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与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荷叶抗氧化活性物质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80℃、乙醇体积分数60%和料液比1∶20;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研究发现,在极性依次增大的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 对荷叶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与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荷叶抗氧化活性物质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80℃、乙醇体积分数60%和料液比1∶20;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研究发现,在极性依次增大的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4个极性萃取组分中,乙酸乙酯萃取组分抗氧化活性(总还原力、FRAP法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通过验证试验发现该组分抗氧化能力(OD593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BHT和GBE(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抗氧化活性 提取工艺 生物活性追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蛾活性部位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锋 裴世锋 石贤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46-1552,共7页
目的从中药材海蛾中分离具有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活性的组分,并探讨其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海蛾乙醇浸提物进行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抗肿瘤活性组分;采用MTT法评价其对肿瘤细胞的... 目的从中药材海蛾中分离具有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活性的组分,并探讨其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海蛾乙醇浸提物进行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抗肿瘤活性组分;采用MTT法评价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AO/EB、PI及Annexin V-FITC/PI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诱导凋亡作用;通过分析肿瘤细胞中caspase-3活性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其诱导凋亡的可能机制。结果从海蛾中分离得到了具有较高HeLa细胞抑制活性的组分C22,得率为0.73‰,IC50为36.3 mg·L-1;组分C22作用于HeLa细胞后,可致细胞处于亚二倍期的比例增加、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等典型细胞凋亡现象,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组分C22可下调HeLa细胞Bcl-2的表达,降低胞内Bcl-2/Bax比例,增加caspase-3酶活性。结论海蛾活性组分C22能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其诱导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途径的Bcl-2/caspase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蛾 HELA细胞 生物活性追踪法 诱导凋亡 流式细胞术 Bcl-2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桕叶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叶舟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1-235,共5页
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G+)为供试菌,对乌桕(Sapium sebiferum)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乌桕叶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有很大区别,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强;... 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G+)为供试菌,对乌桕(Sapium sebiferum)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乌桕叶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有很大区别,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乌桕叶乙醇提取物之乙酸乙酯可溶部抑菌活性最强,乙酸乙酯可溶部经柱层析分离,所得流分皆无明显抑菌活性,各成分间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生物活性追踪法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不同极性部位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脂质氧化修饰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龙秀 张小霞 +7 位作者 曲文娟 李佳臻 谢丽琴 郝澍 金洪光 沈勇根 张良慧 江慎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1-75,共5页
为研究丁香提取物对LDL中脂质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该提取物抑制LDL弱氧化及完全氧化过程中共轭二烯(CD)产生、总胆固醇降解及脂褐素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LDL弱氧化过程中,丁香不同极性部位对CD产生、... 为研究丁香提取物对LDL中脂质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该提取物抑制LDL弱氧化及完全氧化过程中共轭二烯(CD)产生、总胆固醇降解及脂褐素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LDL弱氧化过程中,丁香不同极性部位对CD产生、总胆固醇降解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正己烷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在LDL完全氧化过程中,不同极性部位对CD产生、总胆固醇降解及脂褐素产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与上述相同。总多酚、总黄酮含量高低是各极性相对LDL脂质氧化修饰抑制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本文为后续研发丁香抑制LDL氧化功能食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 生物活性追踪法 低密度脂蛋白 氧化修饰 不同极性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