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滤纸为模板合成新型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管材料 被引量:2
1
作者 吕卓 刁梦雪 +1 位作者 高雅雯 王虹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7-953,共7页
用快速滤纸为生物模板,通过先浸渍后焙烧的方法合成了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管材料。快速滤纸的管状结构被完美复制,其管壁为生成的介孔生物玻璃材料。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引入铁元素可以使材料具有一定的磁性。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磁性通过扫... 用快速滤纸为生物模板,通过先浸渍后焙烧的方法合成了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管材料。快速滤纸的管状结构被完美复制,其管壁为生成的介孔生物玻璃材料。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引入铁元素可以使材料具有一定的磁性。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磁性通过扫描电镜、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红外光谱和磁滞回线进行了表征。并且通过模拟体液浸泡方法考察了其矿化能力,以地塞米松为模型药物考察其释药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合成的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管材料具有复杂的管状多级结构、快速的矿化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具备一定的磁性,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药物缓释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纸 介孔的 生物活性玻璃微管 磁性 药物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细胞基因激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庆 陈晓峰 +1 位作者 董艳梅 宫玮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577-582,630,共7页
微纳米生物材料目前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大量研究表明具有微纳米结构特征的生物材料表现出了积极的生物学响应。生物活性玻璃(BG)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是一类重要的骨修复材料。而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微纳米生物材料目前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大量研究表明具有微纳米结构特征的生物材料表现出了积极的生物学响应。生物活性玻璃(BG)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是一类重要的骨修复材料。而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NBG)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MNBG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制备、表征以及其表面类骨羟基磷灰石矿物在SBF溶液中的形成活性等方面,关于MNBG的细胞相容性以及基因激活性能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和形态的MNBG,并将其浸提液与MG-63细胞共培养,研究生物玻璃溶出物对细胞增殖,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证明相比于传统的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45S5)浸提液,MNBG浸提液能够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激活细胞成骨相关基因,上调相关蛋白的表达,为设计和制备具有基因介导作用的新型生物活性玻璃骨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溶胶-凝胶技术 模板仿生 基因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诱导牙本质再矿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唐洁吟 王刚 +2 位作者 刘聪 邹学农 陈晓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6-444,共9页
封闭牙本质小管能有效减轻牙齿过敏症。本研究以不同粒径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球(MNBGs)为分散质、海藻酸钠–磷酸盐缓冲溶液为分散液,制备了用于牙本质脱敏治疗的MNBGs糊剂(MNBGP)。在牙本质切片表面进行体外矿化并系统评价了糊剂与牙... 封闭牙本质小管能有效减轻牙齿过敏症。本研究以不同粒径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球(MNBGs)为分散质、海藻酸钠–磷酸盐缓冲溶液为分散液,制备了用于牙本质脱敏治疗的MNBGs糊剂(MNBGP)。在牙本质切片表面进行体外矿化并系统评价了糊剂与牙本质的结合性能,以及糊剂体外诱导牙本质再矿化、封闭牙本质小管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MNBGs制备的糊剂均能与牙本质界面紧密结合,粒径较小的MNBGs在脱矿牙本质切片表面分布更加均匀。MNBGP在人工唾液(AS)中能较好地诱导牙本质再矿化形成磷灰石(HA)以堵塞封闭牙本质小管,脱矿牙本质切片表面形成的HA层随矿化时间延长而增厚,矿化28 d HA层的厚度可达到5~10μm。MNBGs的尺寸影响其诱导牙本质再矿化的效果,当颗粒大小与牙本质小管直径匹配时,MNBGs可以更好地封闭牙本质小管。因此, MNBGP具有良好的治疗牙本质过敏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过敏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磷灰石 再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功能化设计与血管化皮肤再生
4
作者 艾敏慧 雷波 《无机材料学报》 2025年第8期921-932,共12页
生物活性玻璃(BG)材料是一类重要的非晶态无机医用材料,在硬组织修复领域临床应用多年,表现出独特的组织修复活性。近年研究发现,BG在促进软组织修复方面也表现出有效的修复活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传统BG相比,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 生物活性玻璃(BG)材料是一类重要的非晶态无机医用材料,在硬组织修复领域临床应用多年,表现出独特的组织修复活性。近年研究发现,BG在促进软组织修复方面也表现出有效的修复活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传统BG相比,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NBG)具有独特的微纳米结构,不仅保留了传统BG优良的化学组成,而且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高的反应活性,在促进血管化皮肤修复再生方面表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重点讨论了MNBG在调控血管化及皮肤再生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MNBG促进血管化的能力,调控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抗氧化、抗炎和抗菌性能,这些特性使得MNBG能够有效刺激血管形成,同时降低炎症反应,抑制细菌感染,从而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进一步总结了MNBG在皮肤创面血管化和修复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并对MNBG目前皮肤创面修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MNBG在皮肤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血管化 皮肤再生 生物活性材料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