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面生物活性玻璃新型敷料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姜叡超 贵超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第12期47-47,52,共2页
通过系统阐述创面生物活性新型辅料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从原理与特色、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 创面 生物活性 敷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丝素蛋白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管彤 张锋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41,共7页
创面敷料可以加速伤口愈合、缓解病人疼痛、避免进一步的组织炎症、减少疤痕组织的形成,临床上通常选用适当的伤口敷料营造有利于伤口组织修复的微环境。丝素蛋白作为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生物相容性好、易塑形和生物可吸收的天然生物材料... 创面敷料可以加速伤口愈合、缓解病人疼痛、避免进一步的组织炎症、减少疤痕组织的形成,临床上通常选用适当的伤口敷料营造有利于伤口组织修复的微环境。丝素蛋白作为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生物相容性好、易塑形和生物可吸收的天然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基于丝素蛋白应用于创面修复的生物学特性介绍,重点阐述了通过结构性能设计、药物与因子负载、干细胞复合形成的生物活性丝素蛋白敷料的研究进展,并对丝素蛋白敷料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活性丝素蛋白敷料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生物活性 创伤敷料 创面修复 组织工程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对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影响观察
3
作者 陈雁平 吕辉忠 黄瑞晓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16期120-122,共3页
目的观察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对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妇科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180例纳入本研究,均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口... 目的观察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对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妇科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180例纳入本研究,均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口服抗生素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治疗。术后随访4周,对比两组患者在阴道出血时间、结痂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阴道出血时间、脱痂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较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应用于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后有助于促进宫颈创面愈合,缩短康复时间,今后可将其作为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后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 宫颈病变 宫颈环形电切除术 创面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芷欧前胡素联合康倍敷料用于烧伤感染创面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魏琳 黄磊 钟君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39,64,共3页
目的探索四肢烧伤后皮肤感染创面的护理方法。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将四肢烧伤后皮肤创面发生感染的患者分为三组。清创后均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对照组32例使用碘伏消毒创面,再使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康倍组30例使用康倍敷料进行创面保护;... 目的探索四肢烧伤后皮肤感染创面的护理方法。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将四肢烧伤后皮肤创面发生感染的患者分为三组。清创后均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对照组32例使用碘伏消毒创面,再使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康倍组30例使用康倍敷料进行创面保护;联合组34例创面均匀散布白芷欧前胡素,再使用复合康倍敷料保护创面。结果三组治疗1周及1个月后换药疼痛评分、愈合时间、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联合组效果最优,康倍组次之,对照组最差。结论白芷欧前胡素联合康倍敷料能有效抑制感染创面的细菌定植和生长,促进伤口愈合并减少疼痛程度,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烧伤 创面感染 白芷 欧前胡素 生物活性玻璃创面敷料 换药疼痛 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纳米晶体银锌敷料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感染创面的疗效 被引量:2
5
作者 郇科 白博 +3 位作者 白晓智 苏菲 陈潇 桑宏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6期4-7,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纳米晶体银锌敷料对深Ⅱ度烫伤感染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9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各30只。在大鼠背部建立两个面积和深度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烫伤创面。换药时A组采用纳米银敷料,B组采用纳米... 目的研究新型纳米晶体银锌敷料对深Ⅱ度烫伤感染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9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各30只。在大鼠背部建立两个面积和深度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深Ⅱ度烫伤创面。换药时A组采用纳米银敷料,B组采用纳米晶体银锌敷料,C组采用普通无菌敷料。伤后第3、6、10、14天,用ELISA法检测组织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B组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并记录各组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伤后第3、6、10、14天,B组大鼠炎性因子IL-1、TNF-α浓度低于A组及C组,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IL-10、TGF-β浓度高于A组及C组,随着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B组炎性因子TNF-α表达逐渐减少,IL-10表达逐渐增加。B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纳米晶体银锌敷料在对深Ⅱ度烫伤感染创面有较好的抗感染、促愈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创面 炎性因子 抗感染 促愈合 生物活性敷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