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啤酒糟和啤酒废酵母共热解制备生物油和活性炭试验研究
1
作者 李宝霞 龙嘉琪 苏荣鑫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68-2773,共6页
啤酒糟(Brewer's Spent Grain, BSG)和啤酒废酵母(Brewer's Waste Yeast, BWY)是啤酒生产中最主要的副产品,产量巨大,如处理不当,既浪费资源,又会导致环境污染。为了使BSG和BWY能量得到最大化利用,研究采用固定床对其进行共热... 啤酒糟(Brewer's Spent Grain, BSG)和啤酒废酵母(Brewer's Waste Yeast, BWY)是啤酒生产中最主要的副产品,产量巨大,如处理不当,既浪费资源,又会导致环境污染。为了使BSG和BWY能量得到最大化利用,研究采用固定床对其进行共热解试验,并探究利用BSG和BWY制取生物油和活性炭的适宜操作条件。试验结果显示,在N_(2)气氛下,热解终温为600℃时,BSG和BWY混合质量比为1∶0.5时,生物油产率最高,为53.10%,比BSG单独热解的产油率(46.79%)高6.31百分点,此时所得的生物油热值最高,为31.86 MJ/kg,酸值最低,为80.32 mg KOH/g,生物油性能最好。在此条件下,热解剩余的残炭进一步在CO_(2)气氛下升温至750℃并活化4 h,得到的活性炭比表面积最大,为430.671 m^(2)/g,总孔容最大,为0.191 cm^(3)/g,微孔率达到了93.71%,碘吸附质量比最大,为523.652 mg/g,吸附性能最好。研究结果表明,BSG和BWY是制取生物油和活性炭的良好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啤酒糟 啤酒废酵母 固定床 热解 生物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活性炭对气体吸附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秀府 吴文娟 金永灿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以生物质为碳源制备的生物质活性炭(AC)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因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生物质AC的结构特性和吸附机理,介绍并比较了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制备生物质AC的优缺点,重点综述了生物... 以生物质为碳源制备的生物质活性炭(AC)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因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生物质AC的结构特性和吸附机理,介绍并比较了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制备生物质AC的优缺点,重点综述了生物质AC在气体吸附领域中CO_(2)捕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去除和H2储存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对生物质AC的气体吸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表面官能团和活化剂种类等因素会影响生物质AC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及其他表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活性炭 吸附 微孔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自掺杂蓝藻生物质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CO_(2)吸附性能
3
作者 秘一芳 王保国 +2 位作者 王文强 孙国金 曹志海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23-4232,共10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有效方法。本文以蓝藻(cyanobacteria,CB)为前体,氯化锌(zinc chloride,ZnCl2)为活化剂,通过热解活化法制备N自掺杂CB基活性炭(AC-X),用于CO_...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有效方法。本文以蓝藻(cyanobacteria,CB)为前体,氯化锌(zinc chloride,ZnCl2)为活化剂,通过热解活化法制备N自掺杂CB基活性炭(AC-X),用于CO_(2)的高效吸附。探讨了活化温度对AC-X比表面积、孔结构、氮(N)原子分数及含N官能团种类的影响,研究了AC-X在0℃和25℃下对CO_(2)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在锌炭比为1.5、活化温度为700℃时,AC-7有最佳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为1112.28m^(2)/g,孔体积和微孔体积可达0.82cm^(3)/g和0.52cm^(3)/g。0℃时AC-7对CO_(2)的吸附效果最佳,为140.45mg/g;当CO_(2)吸附温度为25℃时,活化温度为600℃所得的AC-6对CO_(2)的吸附效果最佳,为95.74mg/g,优于AC-7(90.17mg/g)。25℃时AC-6表现出更好的CO_(2)吸附能力,这得益于AC-6高吡咯N和吡啶N原子分数。通过相关性研究表明,比表面积、微孔体积以及吡咯N和吡啶N的原子分数共同决定了AC-X的CO_(2)吸附性能。本研究不仅为CB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而且设计的N自掺杂CB基活性炭可高效捕集CO_(2),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活性炭 二氧化碳捕集 吸附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与微结构特性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黄坤 许明 +4 位作者 吴秀娟 裴思佳 刘大伟 马晓迅 徐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75-2493,共19页
生物质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可再生资源,具有来源广泛、储量丰富和价格低廉等特点。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活性炭,是推进生物质材料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活性炭以及通过制备条件调控其比表面积、孔隙结... 生物质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可再生资源,具有来源广泛、储量丰富和价格低廉等特点。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活性炭,是推进生物质材料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活性炭以及通过制备条件调控其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等微结构特性的研究,重点阐述了生物质组成、炭化和活化条件(如炭化方式、活化剂种类、活化剂用量及反应停留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微结构特性的影响,并对常用活化剂(如水蒸气、CO_(2)、ZnCl_(2)、H_(3)PO_(4)、KOH等)对孔结构和表面性质的调控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最后对具有不同微结构特性活性炭的应用做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 制备方法 调控机理 孔隙结构 表面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法处理棉浆黑液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越锋 吕玲玲 +1 位作者 骆俊乐 吴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1-143,共3页
将分离自新疆某棉浆厂生物水处理系统中的嗜碱细菌与高性能材料活性炭纤维结合制成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水处理系统,对棉浆黑液进行了处理。通过不断增加棉浆黑液的污染物浓度的方法,考察了该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研究表明,该系统可以... 将分离自新疆某棉浆厂生物水处理系统中的嗜碱细菌与高性能材料活性炭纤维结合制成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水处理系统,对棉浆黑液进行了处理。通过不断增加棉浆黑液的污染物浓度的方法,考察了该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研究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棉浆黑液的COD_(Cr)、悬浮物(SS)、碱度(pH),经过不同时间处理均可使不同初始污染浓度的棉浆黑液达到印染废水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纤维 污水处理 活性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介孔花椒枝活性炭制备及甲苯吸附性能研究
6
作者 谢红梅 王皓宇 +2 位作者 曾嘉 陈爽 周桂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8-686,共9页
以废弃花椒枝为生物质原料、(NH_(4))_(2)HPO_(4)为助剂,采用H_(3)PO_(4)活化法制备富含介孔结构的活性炭吸附剂。采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试仪(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所制得活性炭吸附剂的物理化学性... 以废弃花椒枝为生物质原料、(NH_(4))_(2)HPO_(4)为助剂,采用H_(3)PO_(4)活化法制备富含介孔结构的活性炭吸附剂。采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试仪(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所制得活性炭吸附剂的物理化学性能,通过空气中甲苯吸附/解吸性能评价了所制得活性炭的吸附性能,通过吸附-脱附循环评价其可再生性能。(NH_(4))_(2)HPO_(4)助剂的添加能增强活化造孔效果,活化造孔过程中丰富的气体产物能打开封闭孔道,促使孔道扩张,促进所制得活性炭吸附剂中介孔结构的形成。当(NH_(4))_(2)HPO_(4)用量为1.0%时,制得的AAC10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为1 082.2 m^(2)·g^(-1),介孔比例增加16.91%,甲苯吸附量达353.10 mg·g^(-1)。丰富的介孔结构有效降低了甲苯脱附阻力,使其相应的活性炭吸附剂在40℃甚至常温条件下脱附即可实现甲苯吸附性能的再生,表现出良好的可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生物 活性炭吸附剂 孔结构 甲苯 吸附脱除 可再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水厂生物活性炭微生物解析和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永节 翁晓姚 +2 位作者 张薇薇 李泽星 唐玉霖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74-1879,1885,共7页
系统梳理了活性炭表面存在的微生物类群和优势物种,其中原核生物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常为其中的优势菌门,真核生物以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为主;并对某些优势菌群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潜在功能进行了总结,大多数为好氧的化能有机异养... 系统梳理了活性炭表面存在的微生物类群和优势物种,其中原核生物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常为其中的优势菌门,真核生物以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为主;并对某些优势菌群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潜在功能进行了总结,大多数为好氧的化能有机异养微生物。还探讨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微生物,水源性耐氯细菌病原体属于放线菌亚纲、芽孢杆菌纲和γ-变形菌纲;并归纳了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因素,包括载体、水质条件、剩余臭氧和进水流向。研究结果有望为净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精确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水厂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生物 生物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衍生活性炭负载g-C_(3)N_(5)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8
作者 侯力杨 李生勇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89-997,共9页
通过浸渍-高温热聚合法制备了沥青衍生活性炭负载富氮氮化碳(PAC/g-C_(3)N_(5))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N_(2)吸附-脱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光致发光光谱(PL)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等... 通过浸渍-高温热聚合法制备了沥青衍生活性炭负载富氮氮化碳(PAC/g-C_(3)N_(5))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N_(2)吸附-脱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光致发光光谱(PL)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等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染料性能。结果表明:高比表面积PAC作为载体负载g-C_(3)N_(5)后比表面积达到了479.1 m^(2)/g,PAC阻碍了g-C_(3)N_(5)的层状堆叠,拓展了π-π*电子离域,有效抑制了光电子-空穴复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提升了光催化性能。暗吸附60 min,模拟太阳光照射120 min,3%PAC/g-C_(3)N_(5)复合材料对MB染料的降解率达到97.62%,循环5次仍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活性基团捕获结果表明超氧自由基(·O_(2)^(-))是光催化反应主要活性基团,通过能带结构和电位数据提出了PAC/g-C_(3)N_(5)光催化降解MB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氮氮化碳 沥青衍生物活性炭 复合材料 光催化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和HY分子筛复合催化促进生物质热解挥发物转化机理研究
9
作者 徐吉 吴博文 +2 位作者 韩震 胡浩权 靳立军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18-1326,共9页
生物油组成复杂,含氧量较高,制约其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商业活性炭(AC)和HY分子筛为复合催化剂,通过改变催化区的装填方式研究其对稻草和杨木屑两种典型生物质热解挥发物提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C和HY分子筛装填方式影响生物质热解... 生物油组成复杂,含氧量较高,制约其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商业活性炭(AC)和HY分子筛为复合催化剂,通过改变催化区的装填方式研究其对稻草和杨木屑两种典型生物质热解挥发物提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C和HY分子筛装填方式影响生物质热解产物分布和生物油组成。在HY与AC按1∶1比例均匀混合(YACM)作用后,生物油产率最低。但YACM方式有利于生物油的脱氧和芳香烃的生成,稻草和杨木屑热解生物油中的芳烃含量在YACM作用下可分别由提质前的13.8%和8.0%提高至56.4%和53.1%。上层HY分子筛和下层AC(YTACL)的催化方式有利于酚类物质生成。对单环芳烃的选择性遵循YTACL>ACTYL>YACM,而对双环芳烃的选择性为YACM>ACTYL>YTACL。分析认为,AC孔径较HY分子筛小,酸性低于分子筛,其活性中心有助于呋喃化合物重排生成环戊酮、2-环戊烯酮、甲基环戊烯酮,后重排形成苯酚,因此,YTACL的装填方式对苯酚、甲酚、甲苯、乙苯、对二甲苯的生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HY分子筛的酸性强,有利于芳构化反应发生,因此,ACTYL装填方式表现出对萘、甲基萘、蒽、芘的生成较高的选择性。该工作为生物油的组成调控以及芳烃和酚类物质的富集等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热解挥发物 催化提质 活性炭 HY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一体化生物活性炭装置运行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10
作者 顾超超 沈波 +1 位作者 薛凯元 韩振波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6,共4页
船用一体化生物活性炭装置兼具活性炭和生物膜法的优势。通过35 d的挂膜驯化,装置的COD去除率逐步趋于稳定,表明挂膜成功。扫描电镜实验表明,活性炭表面孔隙丰富,为微生物膜附着提供了场所,生物活性炭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含有大量菌胶团的... 船用一体化生物活性炭装置兼具活性炭和生物膜法的优势。通过35 d的挂膜驯化,装置的COD去除率逐步趋于稳定,表明挂膜成功。扫描电镜实验表明,活性炭表面孔隙丰富,为微生物膜附着提供了场所,生物活性炭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含有大量菌胶团的生物膜。装置在较优工况条件下连续运行,污染物去除效能稳定,其中COD去除率为73%~78%,氨氮去除率为19%~35%。通过定期反冲洗,更新生物膜,利于装置稳定运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经过挂膜驯化后,生物活性炭中Proteobacteria和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提高显著。由于生物活性炭具备独特的结构,能较好聚集硝化螺旋菌和反硝化细菌,保证装置污染物去除效能维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 生物 污染物去除效能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炭(BAC)法处理中小型企业染化废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建 赵荫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6,共5页
本文介绍利用生物活性炭(BAC)法处理染化废水的试验研究。1989年下半年,经过四个月的模拟装置的运行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活性炭的吸附和微生物的降解协同作用,炭表面容易成膜,微生物生长稳定,系统容易操作和控制,净化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 本文介绍利用生物活性炭(BAC)法处理染化废水的试验研究。1989年下半年,经过四个月的模拟装置的运行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活性炭的吸附和微生物的降解协同作用,炭表面容易成膜,微生物生长稳定,系统容易操作和控制,净化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对水生生物几乎没有毒性,特别适用于乡镇有毒的染化废水的处理。试验证明了生物再生活性炭作用的存在,并推导出推流式BAC工艺的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染化废水 生物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低温低浊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伟光 曲艳明 +4 位作者 何文杰 韩宏大 王广智 丁驰 马晓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6,共3页
根据寒冷地区低温低浊水的特点,考察了国内外应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效果。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对天然有机物、消毒副产物、氨氮、金属离子等去除的机理探求和效能的评价,得出臭氧生物活性炭是一种适合处理寒冷地区低温... 根据寒冷地区低温低浊水的特点,考察了国内外应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效果。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对天然有机物、消毒副产物、氨氮、金属离子等去除的机理探求和效能的评价,得出臭氧生物活性炭是一种适合处理寒冷地区低温低浊水的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生物活性炭(bac) 低温低浊水 寒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浦江原水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的挂膜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永菊 陈洪斌 +3 位作者 何群彪 阮久丽 张群 朱洁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6-69,77,共5页
利用中试装置对饮用水生物活性炭(BAC)深度处理的挂膜过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挂膜过程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的挂膜前中期亚硝酸盐积累严重,出水DO的波动较大;挂膜后期,BAC的出水亚硝酸盐氮降低到无法检出,炭柱对D... 利用中试装置对饮用水生物活性炭(BAC)深度处理的挂膜过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挂膜过程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的挂膜前中期亚硝酸盐积累严重,出水DO的波动较大;挂膜后期,BAC的出水亚硝酸盐氮降低到无法检出,炭柱对DO的削减较为稳定。炭柱对CODMn、UV254、TOC和BDOC的去除效率随着挂膜时间的推进趋于稳定,挂膜后期分别达到66.9%、87.6%、64.9%和65.5%。建议采用活性炭滤柱对氨氮的去除率保持稳定及出水较低的亚硝酸盐氮作为判断生物活性炭成熟的水质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bac) 挂膜 污染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运行中产生溴酸盐的可能性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芳蕾 张冬 吕锡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99-2305,共7页
为合理评估应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溴酸盐的生成情况,提出既能保证出水水质又能降低溴酸盐超标风险的方案.进行了小试与中试试验,系统地从原水水质和工艺参数两个方面入手,研究水质因素、初始溴离子浓度和臭氧氧化条件等对溴酸盐生成... 为合理评估应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溴酸盐的生成情况,提出既能保证出水水质又能降低溴酸盐超标风险的方案.进行了小试与中试试验,系统地从原水水质和工艺参数两个方面入手,研究水质因素、初始溴离子浓度和臭氧氧化条件等对溴酸盐生成的影响,同时分析生物活性炭对溴酸盐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高初始溴离子浓度水平和臭氧接触程度(Ct值)促使更多BrOx-生成.在相同Ct值条件下,升高臭氧投加浓度可使溴酸盐生成量增高200%左右.以长江南京段江心洲夹江下游原水进行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不会产生溴酸盐超标风险.生物活性炭(BAC)对于溴酸盐去除效果并不明显.运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进行深度处理时,工艺中应着重注意控制溴酸盐在臭氧化过程中的生成而非依靠后续生物活性炭将其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生物活性炭(bac) 溴酸盐 臭氧投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陶瓷膜对生物活性炭工艺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郭建宁 陈磊 +3 位作者 张锡辉 王凌云 陶益 盛德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7-704,共8页
利用处理量为120m3/d的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BAC)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对工艺性能和BAC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微污染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臭氧曝气提高了溶解氧浓度,改善了后续BAC... 利用处理量为120m3/d的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BAC)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对工艺性能和BAC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微污染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臭氧曝气提高了溶解氧浓度,改善了后续BAC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组合工艺对氨氮和CODMn的总去除率分别约为90%和84%,其中BAC在污染物的去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合工艺和传统工艺中BAC床层共检测到36个门类的细菌.与传统BAC工艺相比,臭氧/陶瓷膜降低了后续BAC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组合工艺BAC中存在丰度较高的亚硝化单胞菌属和硝化螺旋菌属,可能对氨氮的去除具有重要的作用.臭氧/陶瓷膜对后续BAC中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有很好的预处理和抑制作用,显著降低了其相对丰度,提高了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陶瓷膜 生物活性炭 生物群落结构 饮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活化制备生物质活性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李勤 金保升 +3 位作者 黄亚继 仲兆平 李斌 孙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08-1011,共4页
以稻壳、花生壳和玉米芯为原料,采用物理活化法以水蒸气为活化剂制备得到活性炭.分析了水蒸气活化机理,并通过对活性炭得率高低、亚甲基蓝脱色效果强弱的比较,讨论了活化时间(t)、活化温度(T)和水蒸气流量(QH2O)对活性炭的炭活化得率(Cy... 以稻壳、花生壳和玉米芯为原料,采用物理活化法以水蒸气为活化剂制备得到活性炭.分析了水蒸气活化机理,并通过对活性炭得率高低、亚甲基蓝脱色效果强弱的比较,讨论了活化时间(t)、活化温度(T)和水蒸气流量(QH2O)对活性炭的炭活化得率(Cyield)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的延长和T的升高,3种原料制得的Cyield不断降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先升高后降低;随着QH2O的增加,Cyield先降低后升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先升高后降低.通过比较,得出玉米芯是3种原料中最佳的制备活性炭的物质,其最佳工艺条件为T=800℃,t=90min和QH2O=15mL/h,所制备的活性炭得率为26.18%,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50mL/g,比表面积为924.48m2/g,孔平均尺寸为2.4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活性炭 水蒸气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循环养殖废水 被引量:25
17
作者 郭恩彦 谭洪新 +2 位作者 罗国芝 孙大川 赖才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9,共4页
随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不断发展,高浓度循环养殖废水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对循环养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中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臭氧化臭氧最佳投加量为4mg/L,显著增强水体的可生化性,使T... 随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不断发展,高浓度循环养殖废水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对循环养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中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臭氧化臭氧最佳投加量为4mg/L,显著增强水体的可生化性,使TOC(总有机碳)/UV254(在波长为254nm处的单位比色皿光程下的紫外吸光度)提高80%。臭氧/生物活性炭对循环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臭氧/生物活性炭对TOC、高锰酸盐指数和UV254的最终去除率比生物活性炭分别高11.9%、13.4%和6.5%。臭氧/生物活性炭和生物活性炭对氨氮的最终去除率分别为96.0%、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生物活性炭 深度处理 循环养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去除煤气废水中酚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放 杨海燕 +3 位作者 杨基先 席欣欣 高杰 李环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6-230,共5页
将降解酚类化合物的高效工程菌固定在活性炭上,采用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O3-IBAC)工艺处理煤气废水。研究证明:在臭氧投量为18mg/L ,接触时间为2 0min时,臭氧可以改变水中有机物的结构,但是有机物的总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当煤气废水进... 将降解酚类化合物的高效工程菌固定在活性炭上,采用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O3-IBAC)工艺处理煤气废水。研究证明:在臭氧投量为18mg/L ,接触时间为2 0min时,臭氧可以改变水中有机物的结构,但是有机物的总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当煤气废水进水COD、酚类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 0 0mg/L、95mg/L左右时,采用O3-IBAC工艺对两者的去除率可以分别达到80 %、92 %以上。系统运行6个月后,IBAC上工程菌分布均匀,炭数量可达6 .1×10 3cfu/g ,而且工程菌在种类上仍然占优势。同时,运用生态位理论解释了工程菌可以长期稳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 生物降解 工程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其水处理 被引量:20
19
作者 周娟娟 胡中华 +2 位作者 刘亚菲 尹燕娥 唐文伟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9,共6页
用活性炭纤维(ACF)代替传统生物活性炭法(BAC)中的颗粒活性炭(GAC),探索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的水处理技术。首先考察了活性炭纤维的自然挂膜性能,肯定了ACF的可挂膜性。而后采用两种人工挂膜:活性污泥上清液(SL)挂膜和菌液(ML)挂膜,得... 用活性炭纤维(ACF)代替传统生物活性炭法(BAC)中的颗粒活性炭(GAC),探索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的水处理技术。首先考察了活性炭纤维的自然挂膜性能,肯定了ACF的可挂膜性。而后采用两种人工挂膜:活性污泥上清液(SL)挂膜和菌液(ML)挂膜,得到两种BACF:SL-BACF和ML-BACF。用扫描电镜研究微生物在ACF上生长情况,并采用形成的BACF处理微污染原水。结果表明:BACF去除有机污染物效果好,明显优于BAC技术。出水高锰酸盐法化学需氧量(CODMn)指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水质稳定。比较两种人工挂膜形成的BACF,发现ML-BACF中的微生物量少于SL-BACF,但出水效果和处理量则优于SL-BAC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 生物固定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郭胜 王光华 +2 位作者 李文兵 吴朝阳 蒋丽娟 《洁净煤技术》 CAS 2010年第3期100-103,共4页
采用生物活性炭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厂生化后出水。结果表明,焦化厂生化后出水(COD为200 mg/L、色度为900度)经生物活性炭处理后,COD降为46.9mg/L、色度降至25.8度,达到国家工业再生用水水质标准(COD小于60mg/L,色度小于30);并与颗粒活性... 采用生物活性炭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厂生化后出水。结果表明,焦化厂生化后出水(COD为200 mg/L、色度为900度)经生物活性炭处理后,COD降为46.9mg/L、色度降至25.8度,达到国家工业再生用水水质标准(COD小于60mg/L,色度小于30);并与颗粒活性炭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相比,生物活性炭法处理焦化废水COD及色度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3.4%和5.2%,且生物活性炭使用寿命是颗粒活性炭的3.3倍,生物活性炭的吨水材料费为1.4元,比颗粒活性炭低3.26元。生物活性炭法是一种有效、低成本的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 焦化废水 深度处理 颗粒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