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中优势菌群生物活性强化
1
作者 郜玉楠 李伟光 +2 位作者 王广智 张多英 刘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05-1608,共4页
为提高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中优势菌的生物活性,使优势菌保持较高有机物降解能力,通过研究温度、pH值、培养时间、溶解氧对优势菌群生物活性的影响,确定优势菌的最佳生长条件.从松花江水中筛选可用于生物增强活性炭技术的优势菌5株,鉴定... 为提高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中优势菌的生物活性,使优势菌保持较高有机物降解能力,通过研究温度、pH值、培养时间、溶解氧对优势菌群生物活性的影响,确定优势菌的最佳生长条件.从松花江水中筛选可用于生物增强活性炭技术的优势菌5株,鉴定结果分别为Pseudomonas balearica,Pseudomonas putida,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Acinetobacter lwoffii,Brevibacterium mcbrellneri.结果表明,该5株优势菌在pH=6、温度为18℃、培养时间为36h、溶解氧为7mg/L条件下驯化后具有较高的脱氢酶活性,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得到的高活性优势菌群在活性炭上固定的数量要明显高于未在优化条件下生长的优势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增强活性 生物活性强化 优势菌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菌生物强化活性炭深度处理造纸废水 被引量:4
2
作者 徐俊霞 杨宗政 +1 位作者 于鹏 庞金钊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2-35,共4页
探讨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红假单胞菌生物强化活性炭对造纸废水色度、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只投加1%黄孢原毛平革菌时,在处理时间180 min后造纸废水的脱色率达80%以上,CODCr去除率达65.1%;只投加1%红假单胞菌脱色效果较差,但CODCr去... 探讨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红假单胞菌生物强化活性炭对造纸废水色度、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只投加1%黄孢原毛平革菌时,在处理时间180 min后造纸废水的脱色率达80%以上,CODCr去除率达65.1%;只投加1%红假单胞菌脱色效果较差,但CODCr去除率为71.4%;两种菌体组合投加造纸废水,脱色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达到90%以上,CODCr去除率均高于单一菌种的效果,达80%左右,其中先经红假单胞菌后经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强化活性炭的组合对造纸废水CODCr去除率高于先经黄孢原毛平革菌后经红假单胞菌生物强化活性炭的CODCr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孢原毛平革菌 红假单胞菌 生物强化活性 造纸废水 脱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遗传毒性测试评价不同饮用水处理工艺出水的安全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徐军 吕锡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23-1027,共5页
应用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对长江原水、常规工艺(混凝+沉淀+砂滤池)出水、强化常规工艺(混凝+沉淀+生物强化活性滤池)出水和生物活性炭工艺(混凝+沉淀+砂滤+生物活性炭滤池)出水进行遗传毒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水样浓度为0.13~1.00L/皿... 应用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对长江原水、常规工艺(混凝+沉淀+砂滤池)出水、强化常规工艺(混凝+沉淀+生物强化活性滤池)出水和生物活性炭工艺(混凝+沉淀+砂滤+生物活性炭滤池)出水进行遗传毒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水样浓度为0.13~1.00L/皿时,长江原水、常规工艺出水和强化常规工艺出水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升高,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则不能达到类似效果;长江原水、常规工艺出水和强化常规工艺出水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并分别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而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仅在浓度为0.5L/皿(相当于原水体积)时引起DNA损伤.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可有效应用于不同饮用水处理工艺出水的安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安全性评价 遗传毒性 生物强化活性滤池 生物活性 长江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