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压下碳纳米管用于水合物法捕集烟道气中CO_(2)动力学机制研究
1
作者 王芳 安晓圣 +4 位作者 穆金池 冷帅 张瑞阳 郭利红 周莹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水合物法作为低能耗CO_(2)捕集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水合物法捕集CO_(2)目前还存在CO_(2)水合物生长速率较慢和CO_(2)捕集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结合第一性原理、蒙特卡洛模拟和动力学实验,研究了较低初始压力(0.50~4.50 MPa)下... 水合物法作为低能耗CO_(2)捕集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水合物法捕集CO_(2)目前还存在CO_(2)水合物生长速率较慢和CO_(2)捕集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结合第一性原理、蒙特卡洛模拟和动力学实验,研究了较低初始压力(0.50~4.50 MPa)下,碳纳米管用于水合物法捕集烟道气中CO_(2)的动力学机制和捕集性能。结果表明,对于气体组成(体积分数计)为20%CO_(2)+80%N2的烟道气,在0.10~0.50 MPa下,双壁碳纳米管可通过分子间范德华力优先吸附CO_(2),且CO_(2)吸附量和CO_(2)选择率均在0.80 MPa附近达到峰值。综合考虑,由质量分数为0.01%的多壁碳纳米管和物质的量分数为4%的四氢呋喃组成的复合促进剂体系在2.50 MPa下表现出较好的捕集性能,其CO_(2)储气量为(3.54±0.28)mmol/mol,诱导时间为(24.33±1.53)min,CO_(2)捕集效率为76.75%±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水合物 碳纳米管 复合促进剂体系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O原位与非原位CO_(2)捕集的煤底灰催化生物质气化制氢工艺模拟
2
作者 张传昊 刘吉 +3 位作者 傅国志 胡斌 马宗虎 杜小泽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使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煤底灰催化生物质气化制氢模型,将其分别与非原位和原位的CO_(2)捕集系统耦合,研究温度、压力、钙料比、水料比与煤底灰催化剂添加量对产品合成气组分与氢产率的影响。煤底灰有利于气化制氢,可显著提高H_(2)产率... 使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煤底灰催化生物质气化制氢模型,将其分别与非原位和原位的CO_(2)捕集系统耦合,研究温度、压力、钙料比、水料比与煤底灰催化剂添加量对产品合成气组分与氢产率的影响。煤底灰有利于气化制氢,可显著提高H_(2)产率。CaO非原位CO_(2)捕集对生物质气化制氢的H_(2)产率无影响,但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H_(2)体积分数最高可达81.0%,H_(2)产率最高可达106.0 g/kg。CaO原位吸收增强的制氢工艺能够促进生物质气化并将H_(2)产率提高至110.5 g/kg,相应的H_(2)体积分数为85.7%,但该工艺脱碳能力不及前者。基于平准化制氢成本,CaO原位吸收增强相比于CaO非原位CO_(2)捕集具有更低的成本,且后者受制氢规模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气化 制氢 co_(2) 煤底灰 技术-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胺法捕集CO_(2)中的胺逃逸控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黄显著 陈曦 +4 位作者 王慧珺 申长俊 陆诗建 刘玲 康国俊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1,共9页
醇胺法捕集CO_(2)技术因技术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碳捕集。然而,吸收剂(如有机胺)及其降解产物的排放,会影响CO_(2)捕集效率并增加环境和健康风险。因此,有必要对醇胺法捕集CO_(2)系统的胺逃逸进行控制。总结了胺逃逸的主要方式(物理夹... 醇胺法捕集CO_(2)技术因技术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碳捕集。然而,吸收剂(如有机胺)及其降解产物的排放,会影响CO_(2)捕集效率并增加环境和健康风险。因此,有必要对醇胺法捕集CO_(2)系统的胺逃逸进行控制。总结了胺逃逸的主要方式(物理夹带、气态排放和气溶胶排放),并分析了各主要胺逃逸方式的产生原因和控制难点。对比了多种胺逃逸控制技术(多级水洗、酸洗、干床、湿式电除尘、蒸汽注入及除雾器等)的原理、优缺点及效果,并对未来胺逃逸控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胺co_(2)技术 气溶胶 胺逃逸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腐蚀、高效相变吸收体系CO_(2)捕集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秦森 戴姗姗 +2 位作者 范伟 李梅 杨嘉龙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69,177,共8页
液-液相变吸收剂作为碳捕集领域最具节能潜力的新兴吸收剂仍存在CO_(2)容量有限、腐蚀性强等缺点。以富含氨基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为阳离子、具有含N杂环的2-甲基咪唑(2-MI)为阴离子合成离子液体(ILs),并与水和二乙二醇丁醚(DG... 液-液相变吸收剂作为碳捕集领域最具节能潜力的新兴吸收剂仍存在CO_(2)容量有限、腐蚀性强等缺点。以富含氨基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为阳离子、具有含N杂环的2-甲基咪唑(2-MI)为阴离子合成离子液体(ILs),并与水和二乙二醇丁醚(DGBE)构建液-液相变吸收剂。以多氨基协同吸收的方式大幅度提升CO_(2)吸收性能,其CO_(2)容量可达4.98 mol CO_(2)/mol ILs,富CO_(2)相体积分数仅为28.7%,且腐蚀性仅为单乙醇胺(MEA)溶液的13.87%。^(13)CNMR分析结果表明,吸收机理遵循两性离子机理及碱性水合机制。用Kamlet-Taft法量化极性发现,相分离现象的发生与极性、密度、黏度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功能化离子液体 相变吸收剂 吸收机理 相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后CO_(2)捕集固体吸附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卓华伟 李芹 +4 位作者 梅雪丽 徐博凡 谢洪涛 耿芹 李怡招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4,共6页
为应对大气中CO_(2)浓度逐年攀升的挑战,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的多种方法,重点探讨固体吸附剂的应用和发展。首先,阐述4种主流方法的原理及工艺,包括吸收法、膜分离法、低温分离法和吸... 为应对大气中CO_(2)浓度逐年攀升的挑战,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的多种方法,重点探讨固体吸附剂的应用和发展。首先,阐述4种主流方法的原理及工艺,包括吸收法、膜分离法、低温分离法和吸附法。随后,聚焦于固体吸附剂,探讨多孔碳基吸附剂、沸石、MOFs(金属有机骨架)和SiO 2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分析这些吸附剂的结构和性能,探讨它们在CO_(2)捕集领域的优势和挑战。最后,对固体吸附剂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指出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创新机遇。随着技术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固体吸附剂在CO_(2)捕集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后co_(2)技术 吸附 固体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燃煤机组钙循环烟气CO_(2)捕集系统模拟研究
6
作者 王长清 谭煜幺 +4 位作者 徐瑞昌 周子健 刘文强 胡勇 徐明厚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746,共9页
基于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高温钙基吸附剂碳捕集的系统模型,开展了1 000 MW燃煤机组烟气CO_(2)捕集工艺流程模拟研究。针对煅烧炉煤富氧燃烧供能存在的高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问题,提出采用外部电加热供能方式为煅烧炉提供热量。详细考察了... 基于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高温钙基吸附剂碳捕集的系统模型,开展了1 000 MW燃煤机组烟气CO_(2)捕集工艺流程模拟研究。针对煅烧炉煤富氧燃烧供能存在的高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问题,提出采用外部电加热供能方式为煅烧炉提供热量。详细考察了烟气进入碳捕集系统后,系统关键性能参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守恒情况,以及不同操作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1 000 MW燃煤发电机组增加碳捕集系统后,发电热效率将下降26.11%;碳化炉温度稳定在645℃时,CO_(2)捕集效率可达92.13%;煅烧炉温度设定在900℃时,CaCO3会分解得更彻底;碳酸化炉温度的提升会减少煅烧能耗并提高发电热效率,而煅烧温度的升高会增加能耗并降低发电热效率;钙碳摩尔比的增加导致钙基碳捕集系统的固体循环量增加,而钙基吸附剂的平均碳转化率则呈现出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钙基吸附剂 燃煤烟气 Aspen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的CO_(2)捕集-甲烷化一体化技术碳足迹分析
7
作者 付紫君 宋学行 +5 位作者 沈群 王晓波 顾佳名 汪丹峰 魏伟 孙楠楠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79-2887,共9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缺点。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通过将CO_(2)吸附和催化转化集成的策略来克服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究...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缺点。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通过将CO_(2)吸附和催化转化集成的策略来克服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究了碳捕集与不同的CO_(2)转化途径集成的可行性,其中甲烷化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减排技术,评估其低碳性能对于提升技术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本文作者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利用Aspen plus对CO_(2)捕集-甲烷化一体化技术(ICCC-CH_(4))进行工艺模拟,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该工艺过程碳足迹核算方法学模型,对该技术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发现,在目前电网条件下,ICCC-CH_(4)技术碳排放量为0.22kg CO_(2)/MJ;在目前风电、水电和核电条件下,该技术甚至可以实现负碳排放。未来随着碱性电解水电解效率的提升,在光伏发电条件下,该技术有望在2030年实现近零碳排放。此外,通过提高氢气利用率,发现该技术碳排放量下降至0.207kg CO_(2)/MJ,相比当前水平下降6%。然而,提升双功能催化剂材料性能对于碳排放量的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转化一体化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甲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态化活化的煤基燃料O_(2)/CO_(2)燃烧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海霞 沈威 +5 位作者 朱治平 刘晓星 徐贵玲 齐晓宾 曹晓阳 颜雲飞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7,共16页
我国承诺将在2030年前推动CO_(2)排放量达到峰值,进而在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目标。目前,煤炭等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据相当比重,对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意义重大。采用碳捕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甚至实现近零排... 我国承诺将在2030年前推动CO_(2)排放量达到峰值,进而在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目标。目前,煤炭等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据相当比重,对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意义重大。采用碳捕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甚至实现近零排放,助力能源转型稳步推进。富氧燃烧是燃烧中碳捕集的核心工艺,具有CO_(2)浓度高、捕集成本低、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等优势,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拓宽富氧燃烧技术的燃料适应性并增强其与工业领域的适配性,提出了碳基原料流态化活化技术新思路,采用该技术可制备气固活化态类气体燃料,进而通过类气体燃料的富氧燃烧,实现碳捕集;或通过类气体燃料的富氧气化,制取富CO合成气,用于化学品合成,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首先剖析了流态化活化技术的基本原理,阐明了CO_(2)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然后,全面综述了碳基原料经流态化活化后所得煤气的特性和活化半焦的特性,重点探究了活化温度、碳与CO_(2)物质的量比(CC比)、反应气氛、氧气浓度及燃料种类等对煤气组成、煤气产率、煤气热值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这些因素对活化半焦粒径分布、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碳架结构、反应活性等的影响规律。此外,梳理了气固活化态类气体燃料在O_(2)/CO_(2)气氛下的气化特性,考察了燃料特性、CO_(2)浓度和O_(2)/C物质的量比等对气化性能指标的影响;梳理了气固活化态类气体燃料在O_(2)/CO_(2)气氛下的燃烧特性,总结归纳了NO_(x)排放规律及反应调控机理。最后,对流态化活化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工业领域燃烧中碳捕集技术及CO_(2)的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态化活化 类气体燃料 富氧燃烧 co_(2)还原 co_(2)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钙基固体吸附CO_(2)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杜振 张立麒 +4 位作者 张杨 刘博 朱文韬 罗聪 喻江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52,共17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工业领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高温钙基固体吸附CO_(2)捕集技术因成本低、吸附容量高而备受关注,然而CaO吸附剂在循环过程中易烧结、磨损,致使性能衰减,限...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工业领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高温钙基固体吸附CO_(2)捕集技术因成本低、吸附容量高而备受关注,然而CaO吸附剂在循环过程中易烧结、磨损,致使性能衰减,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综述了近年来CaO吸附剂的改性方法、规模化制备工艺、反应器设计以及钙循环中试装置的研究进展。在改性方法上,有机酸、碱金属盐、生物质衍生材料、金属氧化物及固体废弃物等均可用于改性CaO吸附剂,例如,丙酸改性的石灰石在100次循环后CO_(2)捕集能力为未处理样品的4倍。吸附剂颗粒制备技术包括挤压法、滚圆法、挤压–滚圆法、浇铸法、核壳法等,不同方法制备的颗粒在机械强度、CO_(2)捕集能力等方面各有差异。例如,挤压−滚圆法结合喷雾干燥技术制备的吸附剂微球,25次循环后CO_(2)吸附量较高且抗磨损能力强,旋转3000次后的失重率低于0.8%。在反应器方面,流化床反应器应用最为广泛,但存在颗粒磨损的问题;移动床反应器可缩小反应器尺寸,但存在阻力的问题。另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试装置验证了钙循环CO_(2)捕集技术的可行性,如德国斯图加特的200 kWh平台、西班牙La Pereda的1.7 MWh平台等,可实现约90%的CO_(2)捕集效率。最后,指出未来需突破低成本规模化制备工艺,解决现有成型技术原材料成本高、成品率低等问题;优化反应器传热传质性能;推进构建余热梯级利用的能量集成系统,降低捕集能耗,从而推动CaO吸附剂CO_(2)捕集技术从工程验证迈向工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吸附剂 co_(2) 造粒 反应器设计 抗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微孔聚合物-碳纳米管混合基质膜的可控成核生长与PM/CO_(2)同步捕集机理
10
作者 徐明伟 杨尚学 +8 位作者 刘冠林 汪少振 王存民 李佳琪 李湘 张一帆 张明明 何新建 徐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支撑CMPs膜,该膜以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CNTs为柔性基底,以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和丰富杂原子吸附位点的CMPs为吸附活性层,旨在解决制备过程中多孔聚合物自成膜难的问题.所制备的CMP-CNTs膜保留了CNTs的三维网络结构和CMPs的分级多孔结构,在高效吸附颗粒物(PM)和分离二氧化碳/氮气(CO_(2)/N_(2))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渗透阻力.在酸碱环境中,CMP-CNTs对PM3.0的拦截效率超过99.9%.孔隙性质测试结果表明,CMP-CNTs具有与气体分子动力学直径相似的尺寸特征和由氮和氧杂原子引起的极性诱导环境,因此具有优异的CO_(2)/N_(2)分离能力.CMP-CNTs对CO_(2)/N_(2)混合组分的选择性高达119[273 K,1.0 bar(1 bar=0.1 MPa)].本文将CMPs同轴共价接枝在CNTs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混合基质膜,这种将多孔聚合物和柔性基底优势互补的加工方法表现出设计灵活性和工艺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同轴共价接枝 核壳结构 酸碱耐受性 颗粒物/co_(2)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x)Co_(y)Ca_(3)Al双功能材料用于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制合成气
11
作者 汪柯 胡登 +2 位作者 王星博 孙楠楠 魏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8-2897,共10页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integrated carbon capture and conversion,ICCC)技术方案,通过将碳捕集过程与碳转化过程相耦合,避免CO_(2)捕集材料再生所需的大量能耗,从而降低CCUS捕集过程成本。实验以Fe、Co基非贵金属作为催化组分,Ca为吸附组分,采用并流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FexCoyCa_(3)Al系列双功能材料,应用于ICCC制备合成气过程,探究了Fe/Co对双功能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H2-程序升温还原、CO_(2)-程序升温脱附等对双功能材料进行表征,相关结果表明双功能材料Fe、Co、Ca、Al等元素分布均匀,未出现团聚现象,Fe-Co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升了双功能材料的一体化性能。在优化条件下,Fe_(0.5)Co_(0.5)Ca_(3)Al材料CO_(2)捕集容量为11.05mmol/g,CO产率达到11.94mmol/(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转化一体化 逆水煤气变换 合成气 双功能材料 温室气体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介导胺再生CO_(2)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毛元豪 范会峰 +5 位作者 SAYD Sultan 方芙蓉 钟琦 余云松 吴小梅 张早校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89-4100,共12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浓度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现今最具应用潜力的有机胺化学吸收工艺的大范围推广仍受到高能耗问题的阻碍。以电化学介导胺再生CO_(2)捕集技术为代表的电化学碳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浓度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现今最具应用潜力的有机胺化学吸收工艺的大范围推广仍受到高能耗问题的阻碍。以电化学介导胺再生CO_(2)捕集技术为代表的电化学碳捕集技术避免了高温蒸汽的使用,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为低能耗碳捕集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本文介绍了电化学介导胺CO_(2)捕集技术在反应体系选择、系统模拟计算和高效反应器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其研究现状并指出其发展方向。随后进一步分析了电化学体系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领域更广泛交叉应用的潜力,提出电化学CO_(2)压缩机、电化学碳捕集还原一体化工艺流程。本综述将为推动电力驱动的低能耗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介导胺再生 铜-胺配合物 反应器 电化学压缩机 co_(2)电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烟气CO_(2)捕集的微波再生强化技术
13
作者 陈阿小 郑宝旭 +4 位作者 赵伟明 张铁刚 赵欣雷 刘航 陆诗建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5-89,共5页
综述了微波辐射在促进CO_(2)吸收剂性能提升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作用机理、优势、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开发高效、经济的CO_(2)减排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co_(2) 微波加热 微波再生 吸收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直接空气捕集用TVSA与S-TVSA循环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赵俊德 郑家乐 +1 位作者 周爱国 葛天舒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7,共9页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CO_(2)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并构建了吸附式直接空气捕集系统,选用伯胺嫁接类离子交换树脂CO_(2)吸附剂,在采用相同吸附床工况下,针对变温真空吸附(TVSA)和蒸汽辅助吸附(S-TVSA)两种典...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CO_(2)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并构建了吸附式直接空气捕集系统,选用伯胺嫁接类离子交换树脂CO_(2)吸附剂,在采用相同吸附床工况下,针对变温真空吸附(TVSA)和蒸汽辅助吸附(S-TVSA)两种典型的热力循环开展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20~32℃时,两种循环模式均可实现大于50%的CO_(2)捕集率,并获得纯度(物质的量分数)高于90%的CO_(2)产品气。在100~120℃、水蒸气以1 m3/h持续通入的脱附条件下,S-TVSA循环的CO_(2)生产率可达0.33 kg/(kg·d),远高于TVSA循环(再生温度70℃,真空压力为3 kPa)的生产率(0.15 kg/(kg·d))。S-TVSA循环的再生能耗远低于TVSA循环,每产出1 t CO_(2),S-TVSA循环的再生能耗为3.56 GJ,仅为TVSA循环的1/6。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所选固态胺吸附剂时,在相近环境条件和相同循环周期内,S-TVSA循环的传热传质效率更高,脱附过程相对彻底,吸附剂的吸附潜能充分发挥,相比TVSA循环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直接空气 吸附 脱附 循环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NG冷能的冷电联产CO_(2)捕集系统热力学
15
作者 李鹏飞 杨帆 +4 位作者 田大微 李洋 海笑 高月 陈旭阳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88,共6页
为了实现“碳中和”,将工业废气进行余热回收以及CO_(2)捕集,进而提出一种基于LNG冷能利用的多联产系统。采用仿真软件对系统流程进行模拟,分析超临界CO_(2)循环蒸发温度和汽轮机入口压力、CO_(2)回热朗肯循环泵出口压力、LNG入口流量... 为了实现“碳中和”,将工业废气进行余热回收以及CO_(2)捕集,进而提出一种基于LNG冷能利用的多联产系统。采用仿真软件对系统流程进行模拟,分析超临界CO_(2)循环蒸发温度和汽轮机入口压力、CO_(2)回热朗肯循环泵出口压力、LNG入口流量对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布雷顿循环和CO_(2)回热循环中的CO_(2)质量流量、LNG质量流量分别为2.5、3.2、5.5 kg/s,汽轮机的等熵效率为80%,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汽轮机的入口压力和温度、CO_(2)回热朗肯循环的泵出口压力分别为25 MPa、780℃、16 MPa时,系统的净输出功为3016.73 kW,热效率为62.36%,[火用]效率为48.36%,年度净资产为3746004.15美元,充分地利用了烟气余热和LNG冷能,兼顾CO_(2)捕集,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雷顿循环 回热朗肯循环 LNG冷能利用 co_(2)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钙铜-联合循环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的工艺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李帆 郑雅文 +3 位作者 何松 杨智 王珺瑶 曾雪兰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CO_(2)减排的重要技术,然而捕集能耗较高是限制CCUS技术大规模推广的重要问题之一。为降低捕集能耗,针对钙铜循环CO_(2)捕集技术中朗肯循环回收高品位余热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钙铜-联合循...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CO_(2)减排的重要技术,然而捕集能耗较高是限制CCUS技术大规模推广的重要问题之一。为降低捕集能耗,针对钙铜循环CO_(2)捕集技术中朗肯循环回收高品位余热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钙铜-联合循环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以水泥厂烟气为捕集源,采用Aspen Plus软件搭建模型进行流程模拟,对典型钙循环水泥厂集成系统(系统Ⅰ)、传统钙铜循环水泥厂集成系统(系统Ⅱ)和新型钙铜-联合循环水泥厂集成系统(系统Ⅲ)进行了热力性能与经济成本分析,并研究了部分操作参数对系统Ⅲ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碳捕集率、针对单位质量CO_(2)时,系统Ⅲ减排CO_(2)的一次能源消耗为-0.87 MJ/kg,系统Ⅲ减排成本为265.8 CNY/t;与系统Ⅰ和系统Ⅱ相比,系统Ⅲ减排单位质量CO_(2)的一次能源消耗分别减少了2.91 MJ/kg和2.00 MJ/kg,减排成本分别降低了42.67%和41.41%;在一定条件下,降低CO_(2)捕集率、提升煅烧器温度或提升空气反应器温度,均可降低系统Ⅲ减排能耗;当空气反应器温度为950℃时,压力为1.5 MPa可使系统Ⅲ达到最低能耗(-0.87 MJ/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钙铜-联合循环 成系统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O_(2)捕集过程胺溶剂再生的固体酸催化剂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斌 韩维高 +2 位作者 董芳 冯华 唐志诚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2-393,I0005,I0006,共14页
化石燃料燃烧及工业过程产生的CO_(2)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被视为降低CO_(2)排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化学胺吸收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CO_(2)捕集技术,但因能耗高、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 化石燃料燃烧及工业过程产生的CO_(2)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被视为降低CO_(2)排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化学胺吸收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CO_(2)捕集技术,但因能耗高、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胺吸收法在工业CO_(2)捕集过程中的应用.因此,降低富胺溶液的再生能耗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文献报道固体酸催化剂可显著降低再生能耗.本文对催化胺溶剂再生的各类固体酸催化剂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有望助力我国CO_(2)捕集技术朝着高效、经济、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固体酸催化剂 催化解吸 低能耗 化学胺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MgO/CaO中空微球受限空间强化CO_(2)捕集与原位转化制合成气
18
作者 贾中昊 邵斌 +1 位作者 谢志成 胡军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5,共11页
CO_(2)捕集与原位转化(iCCC)技术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技术路径,将iCCC技术应用于工业高温烟气CO_(2)捕集与原位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过程,可以充分利用高温烟气的热能,在同一装置下实现CO_(2)原位转化为合成气。双功能材料理性... CO_(2)捕集与原位转化(iCCC)技术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技术路径,将iCCC技术应用于工业高温烟气CO_(2)捕集与原位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过程,可以充分利用高温烟气的热能,在同一装置下实现CO_(2)原位转化为合成气。双功能材料理性设计是实现高效iCCC技术的关键。以NaOH活化的多孔碳球为硬模板,通过Ca、Mg、Ni金属离子的共吸附和煅烧去碳模板,得到了具有中空微球结构的系列xNi-MgO/CaO双功能材料。其中空微球结构不仅降低了CO_(2)吸附过程的扩散阻力、同时还提供了CaO/CaCO_(3)在吸附过程中体积膨胀的缓冲空间;在中空微球受限空间上形成的NiO-MgO固溶体作为物理屏障分隔催化位点Ni^(0)颗粒,有效抑制活性金属在高温下的烧结。通过筛选Ni/Mg比例和反应温度、H_(2)体积分数等反应条件,考察了xNi-MgO/CaO双功能材料的等温CO_(2)捕集和原位加氢转化性能。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反应温度为650℃、氢气体积分数为10%时,10Ni-MgO/CaO在10次吸附−转化循环中材料的CO_(2)吸附量保持在10 mmol/g,CO_(2)转化率维持在94%以上,CO选择性稳定在100%。动力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了Ni-MgO/CaO中空微球受限空间结构对CO_(2)捕集与加氢反应速率的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微球 受限空间 双功能材料 co_(2)与原位转化 合成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氧再生烟气循环捕集CO_(2)技术
19
作者 孙世源 江盛阳 +4 位作者 王龙延 孟凡东 段丹 闫鸿飞 杨鑫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1-244,250,共5页
为了降低催化裂化装置CO_(2)的排放,开发了催化裂化氧再生烟气循环捕集CO_(2)技术(Oxy-Reg):采用烟气再循环方式,利用空分装置分离出来的氧气,与循环烟气混合后一起进入再生器内烧焦,另一部分再生烟气去CO_(2)回收系统利用,从而实现CO_... 为了降低催化裂化装置CO_(2)的排放,开发了催化裂化氧再生烟气循环捕集CO_(2)技术(Oxy-Reg):采用烟气再循环方式,利用空分装置分离出来的氧气,与循环烟气混合后一起进入再生器内烧焦,另一部分再生烟气去CO_(2)回收系统利用,从而实现CO_(2)的捕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要实现CO_(2)高浓度的捕集,合理控制O_(2)流量和烟气循环比例是关键。基于此开发了烟气循环控制系统,可以合理调节O_(2)流量和再生烟气循环比例,实现再生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富集至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烟气循环 co_(2) 氧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的新型电-热-化多联产系统
20
作者 张佳豪 韩朝翰 +4 位作者 吴影 袁钰阳 段元强 马吉亮 陈晓平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192,共12页
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为降低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过程的能耗与经济成本,提出一种基于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的新型电-热-化多联产系统。以燃煤电厂富氧燃烧系统、可再生能... 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为降低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过程的能耗与经济成本,提出一种基于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的新型电-热-化多联产系统。以燃煤电厂富氧燃烧系统、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系统及CO_(2)加氢制甲醇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计算方法开展了新型电–热–化多联产系统的集成优化研究,并分析其热经济性能。在物料传递方面,燃煤电厂富氧燃烧捕集的CO_(2)和可再生能源水电解产生的H_(2)用作CO_(2)加氢制甲醇;水电解产生的副产物O_(2)用于燃煤电厂的富氧燃烧。在能量集成方面,燃煤电厂为CO_(2)加氢过程中提供电力和热量,CO_(2)加氢过程的余热被回收到燃煤电厂和供热系统,获取额外的发电和供热。热力学分析结果显示,近80%燃煤电厂富氧燃烧捕集的CO_(2)可用于生产甲醇,所提新型系统的物料匹配良好。基于毛发电量600 MW燃煤电厂的集成优化,所提方案的净发电量、供热和甲醇产量分别达到449.06 MW、217.17 MW和201.70 t/h,实现了电-热-化的多联产过程。经济性分析结果显示,由于供热系统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所提方案的发电成本降至63.26美元/MWh,低于常规燃煤电厂CO_(2)捕集耦合系统的发电成本;同时,由于所提方案中CO_(2)加氢制甲醇系统节省了CO_(2)原料成本和燃料动力成本,甲醇成本降至696.71美元/t,其中,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取的H_(2)价格对甲醇成本具有决定性影响,降低H_(2)价格对新型电-热-化多联产方案走向工程化应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co_(2)及资源化利用 富氧燃烧co_(2) 可再生能源水电解 绿色制甲醇 热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