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调理剂对生物沥浸污泥堆肥氮素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胡伟桐 余雅琳 +2 位作者 李喆 崔春红 周立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79-2385,共7页
选取稻壳、麦糠和菇渣与稻壳混合物作为有机调理剂,进行生物沥浸污泥条垛式堆肥,研究不同调理剂对堆肥效果及氨气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堆肥过程中,以麦糠作为调理剂能够提高堆肥温度,延长高温阶段(>50℃)持续时间,加快有机物... 选取稻壳、麦糠和菇渣与稻壳混合物作为有机调理剂,进行生物沥浸污泥条垛式堆肥,研究不同调理剂对堆肥效果及氨气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堆肥过程中,以麦糠作为调理剂能够提高堆肥温度,延长高温阶段(>50℃)持续时间,加快有机物和粗纤维的降解,堆肥产品种子发芽指数(GI)超过90%,麦糠促进了生物沥浸污泥堆肥快速腐熟。随着堆肥的进行,添加混合调理剂的处理减少了氨气挥发,累计氨气挥发量仅为麦糠处理的31%,是稻壳处理的54%;堆肥产品总氮含量较堆肥前增加23.6%,高于稻壳和麦糠处理。分析表明,菇渣较大的内部面积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氨气吸附能力,达到吸附饱和后,总氮含量可达干重的5.1%。菇渣是降低生物沥浸污泥堆肥氨气挥发、减少氮素损失的优良有机调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沥浸污泥 堆肥 有机调理剂 氨气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辅料与生物沥浸深度脱水污泥混合堆肥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卢泽 席北斗 +4 位作者 台德志 陆良全 孙晓杰 张军 张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20-2129,共10页
生物沥浸深度脱水污泥为主料,四种农林有机废物为辅料,设4个处理组(T1:污泥+甘蔗渣、T2:污泥+秸秆、T3:污泥+米糠、T4:污泥+木屑)进行混合堆肥,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研究不同辅... 生物沥浸深度脱水污泥为主料,四种农林有机废物为辅料,设4个处理组(T1:污泥+甘蔗渣、T2:污泥+秸秆、T3:污泥+米糠、T4:污泥+木屑)进行混合堆肥,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研究不同辅料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结构特征和组分含量的演化规律。UV-Vis结果显示,四个处理组在堆肥过程中DOM的芳香度和不饱和度皆有所增加,其中T3处理组的增加幅度最大。四个处理组的紫外参数SUVA_(254)和SUVA_(280)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T3处理组的变化幅度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表明芳构化程度加深,DOM分子量逐渐加大;E_(253)/E_(203)和E_(253)/E_(220)在堆肥结束时显著增加,表明DOM中苯环上的脂肪链发生氧化分解,转化为羧基羰基等官能团,A_(226~400)随堆肥进行增加而E_(250)/E_(365)减小,表明共轭程度增加。FTIR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多糖类、脂肪族类物质含量在减少,包括带有苯环的芳香族等不饱和有机物在增加,其中T4处理组的转化程度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发射荧光光谱显示荧光峰位置由334 nm红移至422 nm附近,说明共轭程度低的物质不断降解,芳香基团不断缩合,生成结构复杂的类腐殖质物质。同步荧光光谱中代表类蛋白物质的荧光峰随堆肥时间由强变弱,代表腐殖质的荧光峰由弱变强,A_(250~308)值降低,A_(308~360)和A_(363~500)值上升,说明了类蛋白质物质在不断降解而类胡敏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含量在上升。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模型分析四个处理组的三维荧光光谱,将DOM解析为三类荧光组分,根据每个组分所在的激发、发射波长位置分析判断,三类组分分别是类富里酸物质,类胡敏酸物质和类色氨酸物质,且C1(类富里酸物质)和C2(类胡敏酸物质)组分所占百分比呈现增加趋势,C3(类色氨酸物质)组分所占百分比呈现减少趋势,表明类蛋白物质减少而类腐殖质物质增加,其中T3和T4处理组的腐殖化程度较好。综合分析,米糠和木屑作为辅料时堆肥腐熟度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辅料 生物深度脱水污泥 堆肥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辅料与深度脱水污泥混合堆肥过程胡敏酸的光谱变化特征
3
作者 余纪鑫 魏彩春 +3 位作者 台德志 张华 孙晓杰 卢泽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4-691,共8页
为了探究不同辅料与生物沥浸深度脱水污泥堆肥过程中腐熟度的变化,以及堆体中胡敏酸结构特征和组分含量的演化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结合基础理化参数对其进行研究。基础理化参数的变... 为了探究不同辅料与生物沥浸深度脱水污泥堆肥过程中腐熟度的变化,以及堆体中胡敏酸结构特征和组分含量的演化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结合基础理化参数对其进行研究。基础理化参数的变化趋势说明所有处理组均满足腐熟标准。UV-Vis表明,所有处理组中胡敏酸的电子转移能力和相对分子质量均有所增加,其中T1处理组的增加幅度最小。FT-IR分析表明随着堆肥进行,胡敏酸内多糖和脂肪类物质的含量逐渐减少,含有羰基、羧基和羟基的胡敏酸前体类物质增加,其中T2处理组的芳构化程度尚有待提高。荧光同步扫描光谱表明,类富里酸区域占比和腐殖质样区域占比增加,类蛋白质类区域含量减小。三维荧光光谱显示胡敏酸内结构简单、共轭程度低的物质如蛋白质类被消耗,中间产物不断缩合,生成不同分子量级别的腐殖质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酸 生物沥浸污泥 堆肥 光谱分析 腐殖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