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P在生物体内是怎样产生的?能否人工合成?
1
作者 田咏 《生物学教学》 1986年第1期47-47,共1页
答:氧化磷酸化作用是指生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转移至ATP的过程,可见在生物体内ATP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的。氧化磷酸化作用至少有三种形式即:底物水平磷酸化、呼吸链磷酸化及光合磷酸化等,前者是指底物被氧化时,直接形成ATP的过... 答:氧化磷酸化作用是指生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转移至ATP的过程,可见在生物体内ATP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的。氧化磷酸化作用至少有三种形式即:底物水平磷酸化、呼吸链磷酸化及光合磷酸化等,前者是指底物被氧化时,直接形成ATP的过程,如糖降解过程中,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磷酸化作用 底物水平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 烯醇式 生物氧化过程 ATP 呼吸链 丙酮酸 化学渗透 人工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苦参碱可溶液剂(雅刻)
2
作者 苏植 《农家致富》 2024年第9期43-43,共1页
雅刻为植物源农药,兼具杀虫和杀菌的功能。该产品作杀虫剂使用时,能引起害虫中枢神经麻痹、虫体蛋白凝固,从而堵死虫体气孔使其窒息死亡;做杀菌剂使用时,能抑制菌体生物合成,干扰菌体的生物氧化过程。该产品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每亩喷... 雅刻为植物源农药,兼具杀虫和杀菌的功能。该产品作杀虫剂使用时,能引起害虫中枢神经麻痹、虫体蛋白凝固,从而堵死虫体气孔使其窒息死亡;做杀菌剂使用时,能抑制菌体生物合成,干扰菌体的生物氧化过程。该产品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每亩喷雾剂量为10~13毫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水稻稻飞虱 窒息死亡 虫体蛋白 喷雾剂 生物氧化过程 苦参碱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苦参碱可溶液剂
3
《农家致富》 2024年第10期42-43,共2页
1%苦参碱可溶液剂为植物源杀虫杀菌剂,具高效、安全、低毒、环保等特点,是实现农业害虫无公害化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理想药剂,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该药剂作为杀虫剂使用时,可麻痹害虫的神经中枢,继而使虫体蛋白凝固,堵死虫体气孔,使... 1%苦参碱可溶液剂为植物源杀虫杀菌剂,具高效、安全、低毒、环保等特点,是实现农业害虫无公害化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理想药剂,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该药剂作为杀虫剂使用时,可麻痹害虫的神经中枢,继而使虫体蛋白凝固,堵死虫体气孔,使其窒息死亡;作为杀菌剂使用时,能抑制菌体生物合成,干扰其生物氧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害虫 无公害化 杀虫杀菌剂 窒息死亡 有机产品认证 苦参碱 虫体蛋白 生物氧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学史
4
《生物学教学》 1982年第2期46-46,共1页
1665年,制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首次提出细胞的概念(英国胡克)。1831年,首先发现细胞核(英国罗·布朗)。1835—1839年,记载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德国冯·摩尔)。1838—1839年,提出值物、动物均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 1665年,制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首次提出细胞的概念(英国胡克)。1831年,首先发现细胞核(英国罗·布朗)。1835—1839年,记载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德国冯·摩尔)。1838—1839年,提出值物、动物均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德国施莱登、许旺)。1858年,创立细胞病理学理论(德国魏尔啸)。1861年,发现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创立了原生质学说(德国舒尔兹)。1875年,首次描述了细胞里的染色体(德国斯脱劳伯格)。证明受精作用是精、卵的胞核的结合(德国赫脱维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登 舒尔兹 德国人 受精作用 学史 维奇 胡克 生物氧化过程 凯林 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ation of passivation film during pyrrhotite bioleached by pure L. ferriphilum and mixed culture of L. ferriphilum and A. caldus 被引量:1
5
作者 顾帼华 杨慧沙 +3 位作者 胡可婷 王重庆 熊先学 李双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80-886,共7页
Bioleaching and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pyrrhotite dis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ure L.ferriphilum and mixed culture of L. ferriphilum and A. caldu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yrr... Bioleaching and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pyrrhotite dis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ure L.ferriphilum and mixed culture of L. ferriphilum and A. caldu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yrrhotite oxidation behavior is the preferential dissolution of iron accompanied with the massive formation of sulfur in the presence of L. ferriphilum, which significantly hinders the leaching efficiency. Comparatively, the leaching rate of pyrrhotite distinctly increases by 68% in the mixed culture of L. ferriphilum and A. caldus at the 3rd day. But, the accumulated ferric ions and high p H value produced by bioleaching process can give rise to the rapid formation of jarosite, which is the primary passivation film blocking continuous iron extraction during bioleaching by the mixed culture. The addition of A. caldus during leaching by L. ferriphilum can accelerate the oxidation rate of pyrrhotite, but not change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mechanisms of pyrrhotite. XRD and SEM/EDS analyses as well as electrochemical study confirm the above conclu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rhotite passivation film bioleaching moderately 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s electrochemis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